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971|回复: 13

觉知感受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5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时每刻,人们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感受,如果能够对这些感受保持正念地觉知,并依照佛陀提供的修慧方法进行修习,人们就可以不断地深化对这些感受的体验与研究,并从对自身各类感受的觉知中获得究竟的智慧。而这种究竟之智必将带领修慧者超越人类的知见,这种超越非同寻常,其最大的利益是你内在一切烦恼完全永恒地被止息。

向内观照,正念并细心,你会体验到各种感受: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如果你曾注意到身体上发生的这些感受,也许你就能体会到佛陀在阐述“十二缘起法则”时所说的“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当你留意感受时,感受就被你清晰地觉知到了。向内观照这些苦的感受、乐的感受和非苦非乐的感受,并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特质,这就是实践佛陀教导的受念住。而正确地对禅修的实践,其结果是获得超越人类知见的大智慧——佛智。

时时刻刻,这三类感受都在你的身上发生着,如果心未注意到它们,你就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感受没有意识,心就会延续本有的习惯,对这些感受产生贪爱与抗拒的习惯反应;但因为这些贪爱与抗拒多数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所以也许你并不知道。例如你对苦受产生厌恶并发展为抗拒,这样长期形成的心理行为,直到这个厌恶和抗拒成为你的一项心理习惯。人们一直在这样做,并使心受苦。佛陀揭示的一项心的规则是,抗拒使心受苦。所谓苦受并不是痛苦的原因,如果没有抗拒和排斥,苦受并不会导致痛苦。

留意并观照苦、乐和非苦非乐的感受,使心逐渐明白这三类感受的本质。首先是留意到这些感受,然后是对它们保持平静的心态;再次是接受它们的现状。接受即是能够做到,苦受被视为苦受,乐受被视为乐受,非苦非乐的感受被体验为此种感受。如果在观照的实践中能够面对这些感受,并细心地体验它们,如此深度地觉知,心会发现感受的三个特质:无常、苦、无我。同时,这样还会带来一项副产品,即大大减轻因抗拒心理所带来的痛苦。你可以立即在自己的身上体验,你若不抗拒苦受,就不会引生心理上的痛苦。

朝发生在身体上的感受观照,越细心越好,只是体验而并不贪爱和抗拒,这很不容易做到,所以反复地练习很有必要。无论怎样,只要你放舍所有的感受,立即会感觉到心理上的轻松,这是当下可以实践到的。只要你放舍,你就会体验到从痛苦中的出离。因为你以往的习惯深重,所以要反复地练习,留意各种感受并放舍它们。

留心地注意使你发现感受,而对各种感受的放舍,则会使心理轻松。你不必专意练习放松,只要对经历的每一个感受放舍,你立即就会经历深度的轻松。这只是一个开端,如果能够轻松面对感受,你才能真实地体验感受;放舍会使你对各种感受的执着减轻。

如果不执着,你不会有痛苦,这非常简单。在世间,众生早已养成了对感受的贪爱与厌恶,这源于人们并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你时时刻刻承载着各种感受但却不了解它,于是你在无意识中就在不断地培育痛苦。佛陀知道众生有着这样不良的心理习惯,所以他教导受念住,让众生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受。如果不对感受产生抗拒和贪爱,你就不会经历痛苦。

持续地关注各类感受,你会发现三类感受,令人痛苦的,也有令人快乐的,还有非苦非乐的感受。由于人们有着喜乐厌苦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总是表现为对快乐的感受产生贪爱,对痛苦的感受产生排斥,对不苦不乐的感受漠不关心,于是,这种心理习惯就一直在引生心理上苦与乐的循环——轮回。

众生的心理只有两条路可走,就是在苦与乐之间摆荡,刚刚享受过快乐,可能会立即导入愤怒并引生痛苦。心理在苦与乐之间不断地循环,这已经成为众生心理的一个定则。没有别的路可走,所有众生在漫长的轮回历程中都是走着这条路,他们并没有想到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即摆脱这种苦与乐的循环。

人们并不明白自己所谓的生活其实只是在苦与乐之间摆荡,也不知道还有别的道路可走,于是总是在这种心理的摆荡中过着所谓的生活。而佛陀发现这种苦与乐的摆荡其最终的结果始终是苦,即苦是苦,而乐也是苦,为什么乐也是苦呢?因为在二元对立的意识中,乐有转化为苦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警觉地对感受保持念念分明,并不再对这些感受产生习惯性地抗拒和贪爱,他就会经历平静。苦和乐的感受在不间断地转化中发生,但你不为其迷惑,你知道那只是感受的事,而并不关乎到你自己,于是你就会获得绝对地平静。在苦与乐之间摆荡也许可以找到相对地平静,但这种平静会遭受破坏,如果你了解感受,你就不再为感受的各类现象迷惑,于是你就知道感受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从而从痛苦和悲伤中抽身出来,这就是从感受中解脱。这种从感受中的解脱是绝对的,因为这种平静无法被任何事物破坏。

修习受念住需要三项能力:精进、正念和正知。因为你以往的习惯,感受是不容易引起注意的,所以要保持精进心,让心最好多注意到这些感受,这就是修习中的“精进”的含义。而注意到目标——感受,这是心的另一项能力,正念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感受,你能放舍它们,这会使你的心清晰起来,在这种清晰的状态下,你会发现感受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具有所有现象都有的性质:生起消失。

当你反复地接触感受,并发现它的生起消失的本质后,你就不再对各类感受产生贪爱和排斥,如果不再贪爱和排斥,你的心就算有了智慧,因为你没有必要对一种不断循环的精神现象产生贪爱和排斥。

精神境界里的现象如同物质界的一样,所有现象都是生起消失,不断地循环和转换。如果你有经验,你不会对这些客观现象的发生产生执着,不执着就是不贪爱与不排斥。事实上,如果不了解感受的本质,你是无法做到不贪爱和不排斥的。贪爱和排斥总是在无意识中进行,你甚至于根本看不到它们是在不间断地进行。所以必须要练习,明明了了地对各种感受进行观照,以便发展出对感受真正了知的经验。

不了解感受就不知道苦或乐的本质,如果不知道苦与乐,你就会不间断地在苦与乐之间打转,而无法摆脱它们的束缚。接触到佛法,你才能知道这一门科学,这是心理上的科学,即通过对感受的深度了知而使你永远地摆脱心理之苦。

佛教中的“轮回”一词正是揭示出了这种不断发生在众生心理上痛苦的循环往复。因为众生并不知道苦与乐的心理现象是怎样发生的,所以在苦与乐之间进行着无止尽的摆荡,而无法摆脱这种艰难的境地。佛陀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于是他教导众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反复发生在每一个人心理上痛苦的不间断重复。

轮回的本质是苦,摆脱这种痛苦的重复发生就是摆脱“轮回”。当一个人的修行有了成就,他就能观察到感受的实相,而当感受的实相呈现时,没有人会再去执着各类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重复发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如果真正地了知这一点,就不再为其束缚,于是行者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超越苦与乐的境界,那是佛陀的境界。

世俗的痛苦是剧烈的,在此世间,似乎每天都有因剧烈的心理痛苦不能解除而自杀的人,而世间更多的人则是在无意识中不接受各种心理痛苦,但却在这种痛苦中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如果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痛苦与快乐的感受,并能坦然地接受它们,你就可以为自己的心找到一片新的天地。痛苦就让它痛苦,快乐就让它快乐,舍受就让它舍受;如果你能有这样的智慧,你就可以永远地不再遭受痛苦的袭击。

如果行者能耐心地承受各类感受,这即是修习的开端,这种安然地承受会使你对各种感受了了分明。一般人遇到痛苦的感受时会愤怒或生气,如果这样,你就无法研究和了解感受。所以,在研究自己的感受时要先有正确的态度,务必先让心能够面对感受,力争对感受不贪爱也不排斥,这就为你了解感受的本质奠定了一个基础。

即使只是一个正确的开端,也能为行者带来利益。如果做的正确,你立即会感受到超越苦与乐的清净心理,对每个人来说,这是无比向往的一种境界。显然,你不在世俗中了,什么叫不在世俗中呢?如果你不再对痛苦和快乐产生排斥和贪爱,就算不在世俗中,那是一种相当高尚的精神,与此相连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感。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说,对于修习受念住的人,当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这里,佛陀明确地指出,在观照感受时,对每种感受要历历分明,并清晰地知道它们是何种感受。要知道这种是何种感受,你必须要先能接受它们,接受会使你不起反感和贪爱,这才能依照方法去修习。

最为稳固的心态是完全了解感受的本质,如果你完全彻底地了解了感受的本质,你的心就稳固了,因为感受的本质是无常,没有人会对一个无常变换的现象产生执着。如果你的心还有执着,你就会有痛苦,痛苦来自执着。只有当你发现了痛苦来自于执着,也只有当你发现执着的发生是因为你不了解感受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于是你就会集中全力来了解感受。对于感受,佛陀教导的方法是:“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当心完全地了解了感受的无常,于是所有的执着都会消失。对于智者来说,他不渴求任何一类感受,乐受或苦受他都能平等地接纳,因为他了解这是世间的本然,所谓世间的苦与乐,只是一种自然的转换,如果你的智慧能使心了解到这一点,这就是超越之智。藉此你可以提升精神,让心完全地超越世俗,即不再贪爱和排斥。

在经历痛苦或快乐的感受时,如果能坦然领受,于是你会经历心安理得——心理上的深度宁静。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修习,这很容易,例如感受到身体上的苦受,而你却不排斥它,反而是全然地接受了它,于是,你的精神上会立即产生一种放舍的感受,即不再被痛苦压迫,于是你体验到痛苦的释放。

如此反复地练习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成长,而成长壮大的精神会使心远离痛苦。在这里,反复地练习是很重要的,直到你能清晰地看到感受的生灭。感受的生与灭能使心明了宇宙间一切现象的生灭特性,这会使你真正地了知到宇宙间最为重要和珍贵的一项事实:无我。

以正念来感知每一个生起和消失的感受,就会发展出超越之智,而这种智慧可以让你避免贪爱和痛苦。如实观照感受,看到它只是一种现象,与所有的现象一样,它们都具有生起消失的本质,于是就能祛除心理上的痛苦。

如果你已选定感受为观照的目标,你就只是专注在这类精神现象上,不要再参杂其他的目标,专注地观照直到感受呈现出它的真面目。感受的真面目是什么呢?是无常、苦、无我。

如果感受的真面目展现出来了,禅修就算有了成果,这是当下可以体验到的;你不再遭受痛苦的打击,因为通过长期的专注修习,心已经完全了知到感受的本质,这就是智慧。而这项智慧的结果是,你不再被各类感受束缚,你已经有能力超越受蕴,这就是修习受念住的利益。
发表于 2011-2-15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嚼的,看完心理平静很多,越嚼越出味,收藏起来了,没事拿来嚼一下。道理是知道了,实践起来好像不容易,我会慢慢练习!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感觉呆在一起。
孙瑞雪说,人类失去了感觉,就失去了大半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炯炯
实践的话,可以参考qinglian的帖子,很不错的
qinglian总是说:和感觉呆在一起。
寻版总是说:找感觉,别讲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炯炯
当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痛苦就让它痛苦,快乐就让它快乐,舍受就让它舍受。
在这里,反复地练习是很重要的,直到你能清晰地看到感受的生灭。看到它只是一种现象,与所有的现象一样,它们都具有生起消失的本质,于是就能祛除心理上的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好文,我想在复性斋,养正轩都贴一下。
理智战胜了我——版主会删的!
发表于 2011-2-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已收藏,要好好学习呀,感恩LZ!
发表于 2011-2-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2-15 13:35 编辑
每时每刻,人们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感受,如果能够对这些感受保持正念地觉知,并依照佛陀提供的修慧方法进行 ...
aliliya 发表于 2011-2-15 01:03


这是标准的小乘修法。
不过,如果能时时刻刻做到,那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还经常做不到呢。
而且,即使智慧高超,悟到本体——得到所谓的般若智慧,小乘的修法还是必须含摄在内必修的——不过境界不一样,方法也不太同,境界更大——因为智慧更为高超。
但必须经历小乘的东西。
话反过来说,小乘的东西都做不到,大乘也大不起来。
发表于 2011-2-1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2-17 00:30 编辑

回复 9# 灵秀
好像深奥,其实平实的很……
我感受到当下的我的气愤,我的悲伤,我很happy,呵呵,就这么简单……但是能随时察觉全部感受和情绪就难喽。
能知道一部分就不错,反复的练习很重要……我也在练习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标准的小乘修法。
不过,如果能时时刻刻做到,那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还经常做不到呢。
而且,即使 ...
寻找中医 发表于 2011-2-15 13:32


受教了,原来这是小乘修法啊~
我傻乎乎地当成佛教心理学来看的~~觉得是对付烦恼的好办法
发表于 2011-2-15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aliliya


    。。。生气悲伤。。

hehe ,也许放宽心才好~
发表于 2011-2-15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原来这是小乘修法啊~
我傻乎乎地当成佛教心理学来看的~~觉得是对付烦恼的好办法 ...
aliliya 发表于 2011-2-15 15:19


不要小看小乘,我是做不到。
小乘也很伟大啊,我是叹为观止。修行的四个步骤:
专一,离戏,一味,无修无证。
接着才是大乘的止。
不容易的,六神通都会发起,身心都会起变化。阿罗汉成道时的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也是非常的伟大。

以下再引一段南怀瑾先生《圆觉经略说》里讲的小乘的四步(其所言均有佛经依据,皆有所本):

“关于这一段“寂静”与“轻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补充说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
发表于 2011-2-1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寻找中医
搞不懂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5 11:49 , Processed in 0.0318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