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421|回复: 6

在家人三种警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叁种警觉及一个目标,也想贡献给各位供参考及讨论:一、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评。叁、不要為烦恼所转。并以福慧双修為目标。

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那时我正睡着,只觉车身一震,「碰」的一大声,惊醒睁眼看时,只见那辆撞我们的车正好一个跟斗翻了出去,我们的车也马上停止。后来方才知道那辆车正好撞在我们的车前后门中间的钢骨上,这是这辆车最坚固的一点,所以那辆车被弹了出去。各位请想一想,如果那辆车是撞在钢骨的前方,即撞进前门,居君不死即伤;如果稍向后,撞进后门,我不死即伤,这真是差之毫厘的事。如果撞在后车门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现代的高速度社会中,一个人随时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相信各位亲自遇到的经验也一定狠多。所以,我这一个警觉——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并不是故意恐吓各位。

  常听见做母亲的会说:「啊呀!我是狠想修行呀,可是孩子还这麼小,家裡的事情又忙得透不过气来,那裡有时间修行呢!等孩子们都成人了,我那时就可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轻母亲狠多,不知有没有生起过这种念头?我可以告诉各位的,有一位母亲十多年前曾这样说过,可是她现在正忙着替女儿照料孩子!

  也常听见在做事的朋友讲:我狠喜欢学佛啊,可是现在每天上班,事情实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后,一定可以专心修行了。也有人说:现在那裡有时间修行,现在得尽力赚钱,不然等退休之后,连生活都没有保障,还谈甚麼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过这种念头。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时,和如曾问我一句话,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她说:「您知道您能活到几岁?」我说:「这件事可没有人能知道呀!」她说:「那麼算盘不能打得这样如意呀!」各位,您们觉得怎样?六十年来,我亲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走的,已有好几位了!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显公法师在大觉寺伧持的佛七,令我回忆起十七年前我在大觉寺第一次参加佛七的情景,不觉生起极大的感慨。因為在这短短的十七年中,共同参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没有一人在此次重见。就我记忆所及,其中已有七位先后去世!如果这种事实还不能使我们相信无常的真理,实在可以说沈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评

我所讲的批评是包括了批评事及批评人。

  不批评并不是说不辨是非,在您没有证入本性或空性之前,应该要辨别是非,应该对是非有所取捨。我的不要批评的警告,一是要慎重叁思,不要轻易批评;二是减少造恶业的可能。各位,我们得自己承认,我们的智慧实在不够,也没有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后的影响如何,因此批评狠容易有错误,或者有所偏,不够公正。错误、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评,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是口业。

  各位,喜欢批评人是我见我相强烈的明显表现,是成佛的极大障碍,也是我们在家人极易犯的毛病。其实天下狠少有绝对的坏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长处及短处,重视一个人的长处,帮助他发展及发挥他潜伏着的长处,是真正善於教人用人的人。批评往往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和我慢。

  也有人讲,我是為他好,所以批评他。也有人讲,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民主国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开批评,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这些话都有它的道理。我所警告的不批评是不要轻易任性的批评,须知道批评也会使人生反感,错误冤枉的批评更容易伤阴德。

不要為烦恼所转

  各位,烦恼并不可怕,所怕的是為它所转及由它所引起的业障。怨嗔、灰心、退心都是由烦恼所引起,也即是為烦恼所转而產生的后果。

  记得中国对日本抗战的时候,我从德国回来,在中国昆明负责电话厂的製造部门,赶造军用电话机,上面逼得狠紧。我那时才二十八岁,督促着员工日夜加班,根本没有休息,还要跑空袭警报,也没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后方昆明的工业条件极差,甚麼工具都没法补充,往往有因為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製成成品的现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谓心力交瘁。有一天黄厂长到我工场来,说我们还有近一千架的军用电话机没有交货,重庆又有电报来催。我听了黄厂长的话,一声不响。他走了之后,我马上回家。写了一封辞职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给黄厂长。和如看着我,也一声不响。两个人都流了泪。那天晚上两个人几乎没有说话,和如知道我十分烦恼。第二天惲总经理及黄厂长同来我家中看我,半软半硬的叫我将辞职信收回。各位,毫无疑问,我那天是生了烦恼,而且為烦恼所转,因為我怨了黄厂长,我自己认為已经卖命到这种程度,而他还要来催逼我,因此灰心不干。后来想想,实在惭愧。我那时既没有想到军用电话机对抗战的重要,也没有顾虑到失业之后,和如及我两人的父母都在沦陷中的上海;更没有体会到黄厂长受到重庆的压力,而他却不能像我这样年少气盛,一气就辞职不管!各位,后果可能如此,这就是為烦恼所转。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这种情形,觉得已经学了狠久一段时候,可是还不得要领,因而生起烦恼,為烦恼所转而灰心、退心、中断。像这样的修行,极难有所成就,结果是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到头来还是没有把握,随着业报流转。

  因此,為烦恼所转是我们修行的大忌。各位,烦恼不必怕,它会自生自灭。一感觉有烦恼时,马上想甚麼是这个烦恼可能引起的后果呀?是怨呢?是恨呢?是灰心呢?还是放弃呢?这些后果乃是我们的大患,因為它们会像癌细胞一样扩大,果又变因,因又生果。烦恼已经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后果会造成无穷的业障!所以,各位,我这第叁点不要為烦恼所转,是在家人修行的一个重要点,盼望各位细心体会。

  现在是我的总结论,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各位都狠知道,其实用不着我多讲。我所想贡献给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以往的几十年中,虽也零零星星的读过一些佛书,做过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并无一定的目标、标準或做法,只是随缘做做而已。所以,几十年中我划的这条小船,可以说尽是游荡於大海之中,没有确定的方向,也没有上劲得力的划。近叁年来,因為研究了《金刚经》,对佛所讲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颇能相应,遂将这句经文作為我修福修慧的指针。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各位,「应无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连起来,就成為不住相的修福修慧,是无相功德。

甚麼叫做「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呢?我举一个例: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说:「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剎利、大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转仑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国王身。」各位,请想一想,百千生中常為转仑王身,百千生中常為小国王身,这福报大不大?这就叫做人天福报。像各位现在赞助庄严寺造大佛像,修復千年破旧的古观音像,都是这种人天福报。可是,人天福报,大是狠大,还是有限的,為甚麼有限呢?因為您有所住,住在那裡呢?住在您是為自己求福,对象狭隘,所以福报有限,这就叫做有相布施,还不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佛在《地藏经》中接下去又说:「更能於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发回向心,即是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你本来要回向的自己、父母、子女或一切其他人,都已包括在内。各位,法佈施无边,眾生无量,所以您这回向的对象,也是无量无边,这就变成心无所住。如是布施,才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福德也就像经中所说,无量无边,终成佛道。

  所以,各位,我们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记住一个最要紧的口诀——随时抓住机会,儘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各位,我这裡所讲的,比较严格,有些人或者会觉得难以做到,特别是欢喜早上多睡一会的朋友。不过我所讲的,句句出自真心诚\意。各位,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万确的,不经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各位不要阅过就算了,要能真正得到益处,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发表于 2010-12-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拜读了!一定要按照你说的做到。
发表于 2010-12-1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赞一个!
发表于 2010-12-1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教诲,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发表于 2011-1-12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1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发表于 2012-2-14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3 23:55 , Processed in 0.0239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