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157|回复: 3

十一脉合理性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为本人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完的,但是没有杂志肯发表,最后送给一个朋友让她发表了,是本人对马王堆十一脉的认识,本人在临床针灸即用的是十一脉系统,疗效我很满意,可惜志同者甚少,望志同者与我联系。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两篇关于经脉的比较早的文献记载,分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灸经》),书中均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现在传统的观点认为马王堆帛书所记载的经脉是不完整的,是经络系统的雏形【1】,体系不够完备。笔者在研究马王堆帛书的十一脉中,发现虽然《灸经》的文字不多,但其所记载的十一脉是合理的、完善的,并不是肤浅的,里面有其很深刻的道理,现论述于下。

1.从十一脉入墓年代与背景探究其合理性

马王堆汉墓的入墓时间现在公认的是西汉初年,而且墓主人是个达官贵人,很有权势,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周易》等书籍,在学术界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证明墓主人有能力弄到当时各界的权威书籍。由此推理这两本《灸经》所记载的经络知识在当时的墓主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当时比较权威的,否则墓主人绝对不会以这两本书作为陪葬品。《灵枢》的具体成书时间虽然众说纷纭,但里面具体篇章还是公认非一人一时之作,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如果《灵枢》的经脉系统是成熟的,那么马王堆帛书的经脉系统也应该是成熟的,因为两书都反映的是秦汉至西汉的医学思想。而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扁鹊部分有“中经维络” “三阳五会”等的经脉和穴名记载,并且扁鹊治虢太子厥这一例就证明扁鹊已经开始有经络学说治病,由此而知经络系统的成熟应该远早于西汉。因此帛书时期的经脉系统是经过前人的积累而成熟了,其中记载的十一脉系统也应该是很完善的。

2.经脉数量的的探讨

在两部《灸经》关于经络数量的论述是相同的,都是下肢六条经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上肢五条经脉,三条阳经、两条阴经,合起来一共是十一条经脉。而《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却是十二条经脉。人体的经脉是客观实在的,有多少条就是多少条,是不能随便加减的。那么就来讨论一下人体究竟是有几条经脉呢?在古人的思维里,人是由天地二气交感合而成人,这种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认同的。如《管子·内业》篇里就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2】《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就是天地两仪,“三”则是天地交感,于是万物化生。同样的观点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论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3】;“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因此古人是认为人是天地所生。同时人生而后与天地交通,天地相应,《内经》类似的论述很多“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素问·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灵枢·邪客第七十一》)【4】像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从此可推知人的经脉也与天地相比类,天地之气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四个天干和四个地支组成,即“子平易”谓之“八字”。十天干甲、乙、丙、丁……是天之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是地气,天气十、地气十二,和之二十二。若与人体相应,则在人体亦有天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灵枢•经水第十二》)故腰以上的经脉数应合天数,为十,腰以下的经脉数应合地数,为十二,合起来一共是二十二条,十一对,正合帛书《灸经》中人体一共十一脉的记载。《灸经》记载上肢五对(十条)经脉;下肢六对(十二条)经脉,正合天地之数。此非笔者胡乱意想或是猜测,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就详细阐述了十二条足脉与十二地支、十二月相合;十天干与手十条脉相合(没有合手厥阴心包经)。《灵枢·本枢第二》也只记载十一条经脉,其中“心出于中冲”。

3.运行方向的探讨

就循行方向上看,《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的十一经脉俱为向心走行,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出现了肩脉、太阴脉是远心走行,其余经脉均是向心走行;而《灵枢·经脉第十》记载则是各有六条经脉向心和远心走行,并形成内外相贯,如环无端。看似两种观点截然矛盾,仔细分析,还是相通的。按照古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必然要与天地发生感应,从天地中吸取能量,就像大树要从自然界中吸取能量一样。在古人眼中大树是通过其根来吸收地的能量,用枝叶来吸收天的能量。万物同理,如果把人比喻成大树,那么上肢吸收天气,下肢吸收地气,天地之气通过四肢吸收,其循行必然是向心的。而《灵枢·经脉第十》中记载的如环无端的循行是描写人体吸收天地精气后,化生为人体的气血之后的循行路线,与十一脉不矛盾。其实整本《灵枢》中还是有很多与《灸经》循行方向相同的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的第一篇,其在整本《黄帝内经》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中就记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就是说十二经络是从“井”出,运行经过“荥”,最后从“合”入,即十二经脉是向心运行的,同样的内容在《灵枢·本枢第二》、《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里也有详细的记载。

4.体表循行路线的探讨

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上,两部《灸经》的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第十》篇里的记载在体表的路线大体上相同,尤其是四肢上的运行几乎一样。但是《灸经》毕竟是十一脉,那么循行路线上与《灵枢·经脉》对比缺了那一部位呢?《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臂泰(太)阴(脉):循筋上兼(廉),以奏(走)臑内,出夜(腋)内兼.”“臂少阴(脉):循筋下兼(廉),出臑内下兼(廉),出夜(腋),”《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臂钜阴眽(脉):在于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臂少阴眽(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部《灸经》上臂肘关节至指尖,在内侧面(阴面)的尺侧均没有经脉走过;肘关节至肩关节,在内侧面的桡侧没有经脉走过。也就是说十一脉与十二脉对比,在上肢的肘关节至指尖的手少阴心经上没有经脉;肘关节至肩关节的手太阴肺经上没有经脉。笔者通过反复读《灵枢》发现在整本《灵枢》里的手少阴心经只有循行路线而没有腧穴。《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记载:“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黄帝问的疑问告诉我们手少阴心经是没有腧穴的。后文是歧伯的回答,并且心经只有经病,“其外经病而脏不病”。也就是说心经的循行位置上只有经络受伤,而内脏心不会受伤。《灵枢·本枢第二》中其他经脉的所出都是正确的,唯独“心出于中冲”,按后世理论应该心出于少冲,而此处心却出于中冲,没有“少冲”。而且整本《灵枢经》中记载心经的穴位只有“神门”一穴,即“掌后锐骨之端”这唯一一穴,是用来治疗外经病的,心经的五腧穴是后人根据推理加上去的。因此无论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位置上有或者没有经络都能说通,十一条经脉没有手少阴心经的循行,是因为其没有腧穴,心不受邪,既然不病这条经脉就如同虚设,从病理上省去;十二经脉有手少阴心经,却没有腧穴,心虽不受邪,但心经的循行路线上会有损伤,外经有损伤亦需治疗,应该描述。

5.其他方面的探讨

另外,两部《灸经》都详细阐述了十一条经脉所主的病,“其病”、“是动则病”、“其所产病”都有很详细而完善的论述,与《灵枢·经脉》所阐述的病的格式上差不多,具体各经所主的病有些差异,但是“十一脉“的所主病是一个系统的,完备的,概括了大部分的疾病。

总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本《灸经》虽然现在还不被用于指导临床,但是其所阐述的经脉理论是完善的、系统的,并且与《黄帝内经》的理论有很大的相同,因此好好研读马王堆汉墓的两本《灸经》将来一定能够很好的指导针灸临床。而现在之所以两部《灸经》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重视,是因为每个中医师的思维里已经有了十二经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很难接受新的思维方式,这就如同西医大夫很难接收经络以及中医理论一样。《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灵枢》的各篇章对经络系统的描述大体相同,但也有很多分歧,就证明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医学上的百家争鸣。如果更多的中医师能潜心研读汉代人留下来的经典书籍,将来的中医也必定能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    曹洪欣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57)

【2】    (春秋)管仲撰,管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90)

【3】    田代华等整理,中医临床必读从书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田代华、刘更生等整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发表于 2010-12-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天以六为节,下达于地,故足经六;
地以五为制,上达于天,故手经五。
五六相合,上下十一。

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受邪则死。手厥阴心主代受其病,是为常道。然所谓真心痛之心梗之类,其治或正在手少阴心经,以其为病气入心必经之地也。心脏病者多可从少海穴调之,虽谓无输,按之则痛,以痛为输,亦所宜乎?

十余年前,途中尝遇一妪仰卧雨中,似外出突发心脏病者,摸其脉已无,呼吸亦止。乃从其左臂少海穴调之,少顷身动气息有声,再诊其脉已出。后为他人打120送往医院,不知所终。
发表于 2010-12-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大夫针灸水平亦高,,最近几天,一个下午就看近50多个病号
发表于 2010-12-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先生扎针我只见识过一次,一位跟他学习的师弟扎针我见过多次,疗效之高在我见到的用针者中已是上乘了。

一位东营的妇人,多年的产后身痛,在老家被用迫汗法治疗,越治越重。后不敢再治,病痛多年。后听人介绍来找我,我开了个大方(一付药大约等于王先生常用量的10-15倍),病人服后冷痛减轻,就在当地继续吃药,吃到见药就想吐而不得不停药。停一阵又渐渐冷痛如前,便再来找我,我再开大方,她再吃到想吐……如是三番。

一日此人来诊,说又停了一阵药,又犯了,上次吃药虽痛未止,但已减轻,并且腰都有温热感了,很舒服,自觉很满意,只恨自己不能一鼓作气吃到好(太善良了,遇到我这样的庸医开药不能兼顾胃气,连点警惕性都没有,不过这么善良的人当然应该好病,所以能见到王先生)。正值王先生有暇来我门诊看看。

我已又开一大方。告诉病人等一会王先生有空让他再看看,他扎针很好(我当时只有这个概念),并且他开方很小而疗效高,不会伤胃气。病人将信将疑,但很欢喜接受扎针。于是王先生在足上取穴,行针不久即止,病人身痛亦止,为多年所没有之现象,其眼神中流露出的欢喜令人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5:23 , Processed in 0.0214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