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275|回复: 9

中医学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隐云水 于 2010-10-21 22:15 编辑

好久好久没有上网了,真是对不住网友。
在给儿子治病和学习,可能是人生一个危机和转机的时期吧。
有些资料可能有用,和大家一起共享。
不过,因为时间匆忙,只能边发编辑。不好的地方,请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医治病(转贴)

本帖最后由 龙隐云水 于 2010-10-26 20:34 编辑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神医”。
     其实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
     但是,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苦钻研医学的深奥道理,最终治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所以,老百姓称呼他们为“神医”。
     “神医”只是老百姓对他们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感激和赞叹。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那些高尚的情怀,他们为了研读医理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这里的每一位古代名医,看似他们可以在三五服药内把一个重病患者治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到,他们为了琢磨这个病,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在所有的治病故事的后面,是他们大医精诚的信念。
     信念,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创造不凡的奇迹。
     我写的是医学故事,如果读者中有人读懂其中的道理,那么,你的人生将变得丰厚。
     另外,我完全没有想到大家对中医的兴趣是如此之大,我把故事贴到网上后,现在网友们的跟帖居然达到了一万多,实在令我感到吃惊。
     这说明大家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了,但是又确实找不到了解的途径。
     面对大家的热情,我无法回报,所以我一直力图在故事中,尽量多地把中医对健康的理解、中医对调整身体的理解写出来,朋友们在看故事的同时,如果能够理解中医的一些调理思路,那么对自己将来的保养是十分有好处的,因为有很多内容,都是医院里的医生没有时间跟你说的。
     感谢跟帖的诸多网友的发言,大家对健康的讨论是很宝贵的,很多发言被出版社的编辑收录了进来,再次感谢各位了!
     如果各位对中医有兴趣,或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有何疑虑,都可以点击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odalun),并给我留言,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
     这里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开出针对此时、此刻的方子,所以本书里面写的方子都只是一个思路,各位如果觉得与自己的情况类似,一定要找当地的中医师来给判断一下,并根据您的体质加以调整,这样就可以做到稳妥安全。总之是健康第一,对待自己的健康,大家一定要更加重视,永远不要忘记针对个体、辨证施治这一原则。以上是我们的免责声明,望读者切记、切记!
     好了,不多说了,古代的中医故事个个精彩,大家开始阅读吧。
     六味地黄丸
     如果您问任何一个中国人:您知道六味地黄丸吗?
     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知道,这个方剂应该是在中国人印象里面最具声望的了,我猜想甚至没有第二个方子能够和它相比。
     但是,如果再问:您知道这个六味地黄丸是谁创立的吗?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摇头。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是什么人创立的呢?他又是为了什么创立这个六味地黄丸呢?
     原来,创立这个方子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钱乙。
     钱乙是个儿科医生,曾经入主北宋太医院,给诸位皇子看病。
     其实儿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婴儿不会说话,你不能问他有病的各种感觉,诊脉也困难,他的舌头很可能不配合伸出,总之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诊断信息。
     孩子家长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在孩子病的时候,自己常常是无计可施,也不知道孩子哪里难受,有的家长干脆是陪着孩子一起哭。
     但是,钱乙却在儿科干出了名堂,琢磨出了许多诊断技巧,比如人家就总结出了只看小孩子脸上的颜色,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孩子有什么病的经验,所以钱乙诊病效果才那么好。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啊,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现在好的儿科医师特别的少(我说话就不客气了)。在我的临床经历中,我看到过很多求医无门的孩子家长,有的孩子在不断的求医中,身体变得很虚弱,不断地感冒、咳嗽、哮喘、患皮肤病等,什么抗生素、激素都用上了,就是不起作用,有的甚至是几天一感冒,家长说简直痛苦得都无法形容。
     可是这些家长在不断的奔波中,却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有的家长为了挂某些名医的号,连夜在大医院的门口排着队,可是,名医在匆匆几分钟看过后,开的汤药却毫无效果,有的还产生了很多副作用,比如有的医生给孩子开了很多的补肾阳的药物,结果我看到很小的孩子,连胡须都要长出来了。
     即使是这样,孩子的病也没有好转。
     难道我们的中医就是如此的无用吗?
     不是的,只是我们很多医生学习太少,对古代中医传下的经验不大重视罢了。像这样的孩子,通过正确的调理,其实都可以恢复健康的。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更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我们医生,应该多钻研一下自己的学科,让孩子们的笑容早日重新绽放。
     所以,儿科大家钱乙的经验,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钱乙是个儿科医生,但他并不局限于此,他对中医的领悟,绝对超越了分科的限制,他的经验,对于中医各科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好吧,让我们开始讲述钱乙的故事吧!
     一心求仙的父亲
     北宋仁宗年间。
     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村里剩下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祥和的农家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他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
     此时的钱乙还远不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名医,他还完全不知道,他面临的,将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对面的男人就是钱乙的父亲钱颢,他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和钱乙嘟囔:“对不起了,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钱乙几乎不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
     钱颢用力打好了最后一个结,同时说道:“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
     钱颢将几文钱放在钱乙身边,拍拍小钱乙的脑袋,然后拿起酒壶,喝了口酒,背上行囊,扬长而去。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小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含着眼泪。
     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唯一感觉到的是:这个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了。
     从各个方面来考察,钱乙的父亲都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根据文献记载,显然他没有把钱乙托付给任何一个人就独自离家了,而钱乙的母亲早已去世。
     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理喻的事情,要知道对一个三岁小孩来说,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这样做几乎等于置他于死地。
     那么钱乙的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所去的方向来分析出答案。
     他去的方向是东边,海上。
     山东自古有寻找神仙的传统,加上有独特的海市蜃楼景象,这在古代可是绝对鲜活的超级广告,连秦始皇这样的大腕都被这个广告给忽悠来了。望着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人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海上的仙山里有仙人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过着快活的日子。
     因此在山东,抛下妻子儿女毅然离家访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经常有人传说某某人离家后遇到神仙飞升了。
     钱颢显然对此类传闻非常感兴趣,经常一边喝着小酒,一边饶有兴致地和别人谈论这些成仙的成功经验,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如果单独看待他把三岁的儿子独自扔在家里的事情,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太绝情、有毛病,但是如果结合上为了成仙这种追求,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此时的钱乙已经成为了他成仙途中的一个负担,一个包袱。
     钱颢是个乡村医生,严格地说,是个针灸医生,但是他不好好琢磨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来找到经络的实质、来搞搞实验捍卫一下中医的尊严,却如此热衷于神道,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他在喝了点儿兴奋的小酒后,下定了决心,别人能找到神仙,我也能找到!
     于是他怀里揣着本励志畅销书《成仙改变命运》毅然离家,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钱乙,“东游海上,不复返”。
     其后果很严重,估计是漂到了日本或者朝鲜一带,想回也回不来了。
     神仙没见到,见到了一帮操着日语的人,心情一定很复杂吧。
     但此时更可怜的是小钱乙。他仍然不相信父亲就这样远走了,他把小木头板凳搬到了门口,在那里坐着,望着远处。
     母亲去世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此刻,他的父亲又不回家了,他小小的眉头紧紧地皱着,眼泪已经被风给吹干了。
     邻居们开始有人议论,咦,这个孩子怎么整天坐在门口?
     有人路过时还顺便逗逗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可是钱乙的眼睛只是望着远方,没有任何表情。
     终于有一天,邻居发现了饿得昏倒在小木头板凳旁的小钱乙,大家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邻居们赶快叫来了钱乙的姑姑,姑姑来了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自己那位不靠谱的兄弟干出了这么绝情的事情来。
     钱乙被抢救过来后,就留在了姑姑家。钱乙的姑父姓吕,也是个乡村医生,姑姑和姑父两个人一商量,虽然钱颢这个人不靠谱,突然跟大家玩了个人间蒸发,但孩子是无辜的啊,这么可怜,怎么能让他去送死呢?
     于是,两个人就收养了钱乙。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痛苦的记忆隐藏在了小钱乙的心灵深处,不见了。他和吕医生成了一家人。吕医生只有一个女儿,他把钱乙当做了自己的儿子看待。
     孤儿钱乙
     钱乙在姑姑一家人的照料下,慢慢地长大。
     这应该是个很幸福的解决方案了。
     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钱乙得到了父母般的照料,从表面上看,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有点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又说不大清楚。这种不同表现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患病的孩子,他看到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的眼睛里会同样被痛苦灼伤。
     大家都觉得奇怪,私下里嘀咕,他难道能从这些患病的小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他的姑姑一家人也纳闷,三岁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没多久就会忘记的,何况现在他已经完全说不出当时发生什么了,难道在记忆里会留下什么痕迹?不应该啊!
     再试探性地问问钱乙,他自己也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大家就觉得,可能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吧。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度过了他独特的童年,变成了一个少年。
     姑父安排他去私塾读书,空闲时也会带他出诊。
     这位吕医生对钱乙的性格感受最深,钱乙这个少年人有点特殊啊,就是骨子里带着股忧郁劲儿,尤其是碰到患病的儿童时,他比谁都痛苦,仿佛患病的是自己一样。
     村子里张铁匠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不知道是什么病,高热,抽搐,吃了药也没有效果,钱乙在旁边,当看到孩子无助的目光时,钱乙感到了一种彻骨的疼痛。
     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孩子陷入了黑暗中,被人世间孤单地抛下。
     这种感觉钱乙似曾相识,他的心被猛烈地敲击着。
     最后孩子还是死去了。
     钱乙呆呆地坐在院子的外面很久,望着远方,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个秋天,旁边枣树的树叶随着风慢慢飘下,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语的凄凉。
     回到家里,吕医生已很疲惫了,但他还是拿出了一本很旧的书给钱乙。
     钱乙诧异地望着姑父。
     姑父说:“如果你有心于此,就看看这本书吧。”
     钱乙接过书,封面上写着“颅囟方”三个字,问道:“这是什么书呢?”
     姑父说:“这是专门治疗小孩疾病的医书,是中古巫妨写的,你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的原本现在已经遗失了。)
     钱乙好奇地翻开了书,又问:“为什么治疗小儿的书这么少呢?”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因为小儿的病难以治疗啊。”
     钱乙不解地问:“为什么难以治疗?”
     姑父摸着钱乙的头,无奈地说:“因为小孩子自己不会说话,没法儿自己说清病情,还不配合诊脉,所以不好诊断啊。还有,他们的脏腑娇嫩,用药稍微错一点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大家说: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儿啊。”
     钱乙点着头,目光变得坚定了起来,“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就好好地学习治疗小儿的病吧!”
     从此,钱乙开始在学习《伤寒论》等经典的同时,更加着力在《颅囟方》的学习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本《颅囟方》在吕医生的手里没有学出大的名堂,在钱乙那里却创造了一个非凡的成就。
     这就是钱乙的少年时代,白天和姑父出去诊病,晚上在家里苦读医书。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中国农村的医疗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宋朝的时候更是好不到哪里去,连草药都很缺少。于是,在出诊之余,钱乙就跟着姑父到山里采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的药物知识也与日俱增。
     真是应该感谢钱乙的这位姑父,他教给了钱乙全部的医学知识,将钱乙培养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才,给了钱乙父亲般的爱护。但是,这个人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只知道他姓吕而已。
     后来,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有时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草药),钱乙对答如流,对草药的生长环境、形状、习性、药性等讲得那叫一个清楚,就跟自己家后院里的蔬菜似的,大家都听得晕乎乎的。回头按照他说的到书里一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这搞得大家无比佩服,觉得钱乙太有才了。实际上,这都是钱乙跟随姑父进山采药时学会的知识,加上他好学,晚上回来再翻翻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现在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就缺少这一块的知识,大家知道药物的名称,可是具体长什么样子却不大了解,一到药房里全抓瞎了,一般连炮制好的饮片都不认识,就更甭说生长在地里的状态了。
     我常说,一个使用草药的医生,一定要做到拿来一把草药,放在手里一捏,用鼻子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药,性味如何,该用多大分量,进入人体后起到什么作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才能用好草药,如果只是知道草药的名字,会写藿香、佩兰等几个药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向人家钱乙同学好好学习啊!
     原来我有父亲啊
     十年后。
     一个夜晚。
     东平王冢。
     这位东平王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刘苍,他被封在了山东的东平,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据说由于太思念京城了,所以他坟墓上的柏树叶子总是向着西方。
     东平王冢很大,像座小山。
     冢的顶上,坐着一个青年人。
     在星空下,他抬头凝望着无尽的夜空。
     他的眼睛很明亮,他的眉头微微蹙着,他的头发轻轻披散着,他的身边放着一个酒壶。
     他,就是钱乙。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放的年轻人了。
     这些日子,钱乙经常在这样的夜里来到东平王冢的顶上,观察天体星座的运行。
     此时他正在学习五运六气,夜观天象可以使他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
     什么是五运六气?《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运六气就是一种论述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的理论,许多古代医家就是从中悟出了一些治病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体悟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他已经持续来这里一个月了。(囊学六元五运,夜宿东平王冢巅,至逾月不寐。)
     这个时候,钱乙已经二十几岁了,姑姑已经去世,姑父也老了,他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儿科医生了。
     到了春天的时候,钱乙的姑父,我们无法知道名字的吕医生,也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钱乙叫到了自己的床头,对钱乙说:“姑父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钱乙很诧异:“您好好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等身体恢复了再说。”
     姑父说:“怕是来不及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问你,你还记得你的父亲吗?”
     钱乙很茫然:“不记得了,大家不是说他早已去世了吗?”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姑姑骗你的,他现在不知生死啊。”
     于是,姑父把钱乙小时候父亲出走寻仙的事情全部对钱乙讲了。
     钱乙突然感觉脑中乱了,许多已经模糊的记忆碎片重新组合。
     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啊!
     原来梦里常常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就是父亲啊!
     原来自己坐在小板凳上被抛弃的梦境也是真的啊!
     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能还活着啊!
     钱乙慢慢地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放声大哭。(文献记载:乙号泣。)
     在痛哭一场后,他仔细地想了很久,然后擦干眼泪,来到了姑父的床前,郑重地对姑父说了一番话:“姑父,您把我抚养成人,我们情同父子,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当做自己的父亲来看待的。”
     姑父感动地望着钱乙。
     钱乙接着说:“至于我的生身父亲,不管他是死是活,我也要去寻找他。他虽然对我不公,但我毕竟是他的儿子,孝道还是要讲的。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应该老了,需要人照顾了。他对我可以不尽抚养之责,但我不能不尽侍奉的义务啊。”
     姑父吃惊地点点头:能以孝道立命,这孩子一生一定会走得很好啊。
     谷雨日。
     阴雨连绵。
     钱乙的姑父——吕医生去世了。这个善良的乡村医生是值得尊敬的,他培养出了一位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实在可叹啊。
     现在家里只剩下钱乙和他的姐姐——姑姑和姑父留下的一个孩子。
     钱乙必须担当起支撑一个家的职责了。他按照对待父亲的礼仪,安葬了自己的姑父。
     葬礼办得很隆重。
     受过吕医生恩惠的乡亲们,听说了吕医生去世的消息后,从十里八乡纷纷汇集而来,向一位在乡村奔波多年的医生表示敬意。
     有很多医生,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富贵,但是身后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怀念,哪怕你只是为他治好过一次疮痈,他都会对后代讲好多次。
     这就是乡村医生,从古至今,他们一直都是这样不求回报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葬礼后,钱乙开始打听谁家的公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并且人品等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
     终于,有人提起邻村王秀才的儿子人品很好。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双方都异常满意。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双方都异常满意。
     婚期定下后,钱乙开始为姐姐筹办出嫁的事宜。
     过去,父母去世的三年内是不能有喜事的,那是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
     但是,在丧期内出嫁孤女,那更是孝道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于是,周边的父老乡亲们都在含泪关注着这场婚礼。
     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
     钱乙穿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
     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
     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弟弟在送姐姐出嫁。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婚礼之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
     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笑着回答:“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千里寻父之路
     农历六月五日。
     芒种。
     大风。
     钱乙起程了。
     风吹动钱乙的衣摆,呼呼作响。
     风从海上来,带着海草的味道。
     钱乙昂起头,逆风而行。
     钱乙的父亲钱颢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谜,我们只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东游海上”,这范围可大了去了,我觉得只能靠想象来写了。
     估计钱乙当时所知道的情况也比我们好不到哪儿去,反正是向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的,然后一定要去海上,估计要从山东半岛乘船出发。
     这是个艰苦的旅程,如同大海捞针,估计和寻找一个真正的神仙所费力气相仿。钱乙一边沿途给人家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这个工程耗费了钱乙好几年的时间。
     大家不要小瞧了这出海,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在古代,那绝对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的(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出发前还要点炷香好好拜拜龙王,稍微一个不留神,那就会葬身海底喂了乌龟了。所以,钱乙就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本营,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笑脸,伺机出海。
     这样的远洋业务钱乙同志一共进行了五六次,估计此时的他已经是个航海老手了,比现在的驴友们要专业得多。
     苍天真是照顾有孝心的人啊。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寻人计划,却真的让钱乙给完成了。几年后,他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所在地(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敢情这位钱颢同志还没有成仙啊!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让我来放胆猜想一下吧。
     首先是他已经老了——显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其次是他并没有再娶妻生子,因为后来他跟着钱乙回来养老了。
     按照我的想象,他此刻正在日本的某个小岛上卖烤鱿鱼给旅游者呢。
     他已经白发苍苍了,蹲在地摊上一边用扇子扇火,一边不停地嘟囔:“啊!喷香的鱿鱼串啊,大大地好吃,各位快来咪西咪西吧!”
     这时周围的一个人跑来告诉他:“钱桑,听说,你地儿子,来找你地干活,你地,快快地去见见。”
     钱颢呆住了,衰老昏花的眼睛半天没有眨,片刻,又开始摇扇子:“不会,我地,没有儿子地干活。”
     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我们还是让他说正常的中国话吧:“不会吧,我的儿子,应该不在了啊。”
     来人说:“听说,他的名字叫钱乙啊。”
     钱颢终于停住了手里的扇子,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来,半晌,才说:“千万不要带他来见我!千万不要!”
     可是,钱乙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他从众多的地摊小贩中,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熟悉的面容,这个在他的梦境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模糊面容,现在已经苍老了。
     就是这个人,当年把几文钱放在自己的身边,然后背着行囊远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钱乙张开嘴,涩涩地喊了声:“爹。”
     钱颢如雷击般怔在那里,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容。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那个好多年前坐在小板凳上,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离去的孩子,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
     钱乙轻声地说:“爹,跟我回家去养老吧。”
     眼泪从钱颢昏花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他蹲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然后,他放声大哭:“我心里有愧啊,我亏欠你太多了,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因为,你是我爹啊。”
     大海波涛澎湃。
     岸边的岩石被拍打得水花飞溅。
     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父子俩一共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回到家。(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没人知道钱乙和他父亲去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日本是我猜的,没有文献支持,各位千万别拿这个说事儿——说钱乙到过日本成就了中日友谊的佳话等。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去的地方看来确实很远。
     回到家时,钱乙已经三十几岁了。
     当钱乙带着老父亲出现在乡里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别不是父子俩都成仙了吧?上来一问,敢情还是凡夫俗子,只是受尽了千辛万苦。好多人都感动得哭了(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大家齐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孝行啊。
     邻村的张孝廉和陈孝廉还特意挥动了笔杆,写了几首得意的诗歌来赞颂这件事情(多赋诗咏其事)。
     从此,钱乙有了父亲了。他精心地照顾父亲,同时开始了有规律的行医生涯,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喝上几杯(钱乙后来的酒量也不错,估计就是这个时候练的)。
     七年以后,钱颢去世了。钱乙用隆重的葬礼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钱乙同志的一些性格特征。首先,他儿童时代的心理是有创伤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却恰恰使得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最终上升成为了一种博爱精神,成为了他为儿科奋斗的动力;另外,从他处理姑父和亲生父亲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志极其质朴、孝顺,其道德水平是很高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日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以上是对钱乙同志前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供同志们参考。
     儿科医生钱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乙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他的医术也日趋成熟。
     这么来形容钱乙的工作量吧,估计他是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扫荡了个遍。但凡找个没病死有幸长大成人的,拉来问问:“小时候有病是谁给瞧好的啊?”回答:“钱乙叔叔。”估计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还非得提一下不可。一个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重得好多大夫都说治不好了,准备后事吧。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须城做官,急得就差点儿当着同志们的面哭了,后来有同事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东平的钱乙那可是儿科专家啊,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他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就这么着,两家还成了朋友。
     您该问了,这事估计在钱乙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小事吧,唠叨这个干吗呢?
     我唠叨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活了以后,还长大了,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了下来。这可是真传啊,钱乙老年时亲自给他掰开了讲了讲,各个方药怎么怎么用的。
     后来,人家阎季忠把这些讲稿整理整理就给出版了。请各位注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钱乙的书,就只有阎季忠出版的这一本,独一份,如果没有这个阎季忠同学,那钱乙的学问就绝了,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钱乙是怎么看病的。可见,阎季忠的功劳很大啊!这正是:钱乙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而这个孩子,也成就了钱乙学问的传承。
     另外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了(危恶殆极),家长这个时候也是急疯了(父母已不忍视),怎么办?这时有人提出来了:“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那是一绝啊,怎么不请来呢?”
     对啊,董及之的父母如梦初醒,赶快请来了钱乙。结果钱乙用一种叫牛李膏的药,给孩子服下去后,孩子就开始拉出了像鱼子那样的大便,接着,斑疹开始变红,最后慢慢地发了出来。这种病,就怕斑疹往里走,那叫内陷,危险着呢;如果往外走,发出来就好了。
     孩子救活以后,家里人惊奇无比,就问钱乙:“钱老师,您太厉害了!可您用的这个牛李膏是怎么做的啊?您能告诉我们吗?万一孩子以后再患这个病呢?”
     人家钱乙也不掖着藏着的,就直接告诉他们了:“嗨,就是牛李子,等到九月份后摘下来,熬成膏,少放进一点麝香就可以了。”
     中医有好多民间的方子特简单,但疗效非常好,各位看官有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给董及之看完病以后,钱乙也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患者太多了,有时想记住都难。后来,钱乙年老时,从太医丞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故乡。一天,有个叫董及之的年轻医生来拜见他。
     董及之?钱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那就请进吧。
     董及之进来,拜见了钱乙后,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叫《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打开来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写得好啊,这都是我平时研究的内容,可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呢,你居然已经掌握了(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予乃不言传而得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且还如此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传授给大家(有惬素所愿以授人),真是难得啊,这样吧,我来给你写几句评语放在卷尾吧。”
     看来这钱乙是真的看好这位年轻医生了,就以他太医丞的地位给写几句话,还是那么客气的话,真是太难得了。
     写完了钱乙就问,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的呢?(意思是我不大认识你啊!)
     董及之说:“您可能不大记得了,我小的时候您救过我的命啊!”
     然后提了些细节,钱乙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是这个孩子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还成了一个医生!
     董及之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当时有人描述了他的行医状态,说“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意思是说,无论严寒或酷暑,只要有患者来找,他都立刻奔赴患者家中,患者中有贫穷的,他都要周济一下。
     真是一个好医生啊!
     钱乙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在这种高超医术的感召下,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道,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的。
     后来,当钱乙的书《小儿药证直诀》出版的时候,就把董及之的这个小册子也附加在书尾一起给出版了。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容,这本小册子很有意义,它里面包含了很多温病的治疗思路,是后世温病学派的众多起源之一。
     在这种繁忙的诊疗工作中,时光慢慢地流逝掉了。一转眼,钱乙已经五十岁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段未知的旅程正在等待着他。
     网友互动1(1)
     Zongsan:
     读到钱乙夜观天象,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我忽然想起一位美国中医,他叫倪海厦,据说可以根据黄历来诊病。倪医生的教学光碟分针灸篇、神农药学篇、内经篇、伤寒篇、金匮篇,一篇就是1000美金,说实在的我是有点接受不了。
     维肝有癌:
     这个姓倪的大腕,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哪怕他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可是他说得明明白白:他看一眼舌头,然后看一眼黄历,就能给人治病了。翻黄历治病的医生,哪怕我得了什么绝症,全世界只有他能治,我也不要这黄历里翻出来的命。很简单,迷信和求生的欲望不管洋人土人都有的,只不过洋人被骗得少,所以信得不亦乐乎;中国人被骗多了,也就麻木了。
     罗大伦:
     这位倪海厦医生的光盘也太贵了,可能他认为值得吧,我不知道里面讲得如何。我以前就知道这个人,他在美国的诊所古色古香的,据说很气派。看他的方子用的都是经方,使用得还是颇为得体的。
     关于看黄历诊病,这个维肝兄不用发火,其实我最初的感觉和你一样,也不大相信,现在接受了一些,但是临床也不这么用。似乎这是一个派别,他们看病就这样看的。这要讲我接触的这派医家的故事了。
     我认识一个师兄,是台湾人,五十多岁了,才来北京读的中医博士。他在台湾有几家慈善医院了,现在毕业了也常回北京,我去年见过他好几次。
     这位师兄看病就凭的是运气理论。先看你患病的时间,几年前那个时间是什么运气,比如什么气主运,是燥气还是湿气,然后结合现在的运气,根据这个开方子,据说疗效极好。我的一个最好的同学跟他学习了,然后在临床中应用了,结果对我说,以前自己的方法全部放弃,这才是正宗,疗效太好了,几乎百发百中。别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用这个方子,他根据运气用了,结果患者就好了。我当时将信将疑。有一天在食堂吃早饭,台湾师兄和我的同学都在,他们会诊了一个患者,据说这个患者卧床很久了,结果我这个同学用了几服药,他就能起来自己来看病了,这个大师兄当时在旁边指导来着。我当时看得大吃一惊。
     我这才相信果然有此事。但我还是心存疑虑,就问了些问题,这个大师兄说他的师傅是从安徽去台湾的,所以这个派别是大陆的,大陆现在反而少见了。他们的特点是把运气和经方结合。他们认为张仲景是根据运气学说(气候的理论)写的《伤寒杂病论》,每一个方子都是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的。所以,他们用的都是经方,但和我们辨证的理论不同。我们是根据汤证辨证,他们根据皇历。
     我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的古代医案,都没有提到这种方法?这个师兄说,古代医家认为根据时间来看病就是诊病的基础,是ABC,是1、2、3一样的东西,还用写吗?没想到现在我们都不会了。
     这派理论似乎和宋元时期的部分理论相似,但似乎又很不同,因为它和经方如此的紧密结合。
     我看倪海厦的诊病方法,和我这位师兄类似,都是看病非常简单,翻皇历,使用经方,出自同门也未可知。只是我这位师兄没有那么赚钱,在台湾一直为人义诊来着(他是佛教机构的)。
     顺便说一句,在韩国每个韩医诊病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患者的生辰八字和患病的时间,这个理论在韩国应用得比较多。
     网友互动1(2)
     现在,在我们这里反而是大家一看到,就吓一跳了,以为是骗人的(包括我自己)。其实都是我们老祖宗的宝贵经验,被人家学了去,我们这里倒绝了。
     现在看了这个帖子,知道现在美国也有这人这么干了,倒是我们自己还不会,我倒是希望倪海厦能回国讲讲。
     大象9919问:
     我女儿,七个半月,盗汗、怕热(踢被子)、手足心热,不知是为什么,是不是缺钙?需要补钙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有的基本就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的是缺钙。如果只是伴有手足心热,则有阴虚内热的嫌疑,可以服用一些凉性的食物如梨汁、西瓜汁等,也可以用几克桑叶泡水加上冰糖,服用一两次即可。因为桑叶清虚热。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化水,服用一两次,药量可以是成人的四分之一,注意不能多服。现在不主张给孩子服用补药,但是六味地黄丸确实是钱乙为了孩子发明的药物,而且长期阴虚对孩子的生长不利,适当服用对孩子还是有益的。还有个方法,如果孩子还喝母乳,可以给母亲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治母乳,来治疗孩子,也是古人的方法。又一次抛弃幻想问:
     罗先生,我小时候经常积食,祖母总是用我近几天吃过的东西,放在锅里炒干点燃烧成灰煮水给我喝,很快就见效,想请教您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中医里面有这样的方子吗?
     青藤雪个答:
     我记得有一个方子,如果积食,把五谷杂粮炒煳了煮水喝,就管用。传统说法叫补胃气。
     罗大伦答:
     是啊,中医里有这样的方法,还有把山楂、神曲、麦芽给炒煳了,叫焦三仙,这在药方里经常用。开方就写焦三仙,药店就明白了,这是三味药。其中山楂偏重消肉食之积,神曲偏重化痰,消金石和稻谷之积,麦芽消面食之积,再加上焦槟榔为“焦四仙”,如果有积食,去药店买点焦三仙熬水喝就可以,通常的用量是每味各10克。
     食积的时候,把导致食积的食物,放在锅里炒焦了,熬水喝,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方法,是有一定作用的。这属于民间的土方法,有的时候,土方法也是很起作用的啊。
     本主长平问:
     我年年都因感冒后的鼻炎和咳嗽难受,常常一坐到天亮(躺下就喘气咳嗽),我太想根治了!我现在手上有拉奇霉素、桂龙咳喘宁、雪梨膏,我想问吃什么药最好?我倾向于中医治本的方法,希望能治好,而不是兵来将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你在感冒后长期咳嗽的这种症状我分析一下吧,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在感冒后长期咳嗽,有的长达两三个月,这是风寒侵入人体。在感冒好转后,正气不足,并没有把外邪完全驱除,中医叫伏邪,所以会这样。外邪必须宣出去,否则以后感冒仍然如此。如果你现在仍然在咳嗽,我给你开个方子:细辛3克、杏仁9克(捣)、法半夏9克、陈皮9克、瓜蒌壳9克、枳壳9克、桔梗9克、薄荷9克、沙参9克、射干9克、五味子6克、黄芩6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三服。药物先泡半个小时,然后熬,水开了十分钟即可,一日喝三次,一天一服。这个方子里有黄元御的思想了,气机升降的都有了,基本还是张仲景的方子打的底。你可以试试。
     间接任意问:
     罗博士,你给本主长平开的药方,小孩能用吗?才两岁半,减半用行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孩子不要用这个方子了。小孩子的咳嗽我主张用食疗解决。前面有个家长问孩子咳嗽怎么办,我通常是推荐橘子皮熬水,就是我们吃的橘子,黄色的,尤其是橘子里面的白色绵状物,不要扔了,还有里面的丝状物,叫橘络,都是理气止咳的。每次用一个橘子皮熬水,熬五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有热,可以加入梨皮、萝卜丝,如果痰完全是清的、白色的,可以配合一点姜片或者苏叶。我通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小孩子的咳嗽,食疗的东西很多,还可以再想想。
     如歌的行板2001问:
     罗大伦大夫,我在南京,我女儿今年7周岁,患哮喘。一岁时喘过一次,去年开始到今年经常喘,最近三个月,每个月就喘一次,每次都是受凉后咳嗽,有时伴有嗓子疼,接着就是喘。现在的治疗是挂水消炎,使用激素。女儿只要出一点汗就会受凉,在家里我们还可以避免受凉,但在学校读书父母无能为力,觉得女儿的免疫能力弱,最近才会频繁生病。想通过中医调理,增强女儿的免疫能力,罗大夫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罗大伦答:
     哮喘的发作确实和人体阳气不足有关。在发作期,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仲景的经方,一边补阳,一边宣邪,如小青龙汤等,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对症开方。
     在不发作的时候,我认为要从脾胃调理入手。现在很多中医喜欢给小孩子开补肾的药物,我觉得要慎重,尤其是补肾阳的药物,更要慎重,因为一旦引起孩子的提前发育,后果严重。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以后天调理脾胃是很重要的。这种经常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孩子,尤其是用过很多西药控制的,我发现脾胃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失调。尤其是现在的食物也很复杂,孩子们通常都喜欢吃零食或者垃圾食品,因此我在看这种病的时候,在孩子没有急性发作时,通常我就从调理脾胃入手,不管他的呼吸系统。结果发现,等脾胃调理好了,孩子呼吸系统的发病次数也就下来了,逐渐就恢复了健康,所以我悟出了孩子的病重在调理脾胃的观点。我通常使用的方子就是明朝御医陈实功的八珍糕的加减,大家可以参考。
     挑战,长公主的女儿病了
     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这里注意了,长公主并不是皇帝女儿中最大的,而是皇帝的姊妹。古代的规范称呼中,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这位长公主是上一届皇上宋英宗的女儿。宋英宗一共四个女儿,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个中,只有小公主祁国长公主活得比较长,剩下的二位分别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和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去世。所以根据我的分析,估计是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在说长公主这件事之前,我先把当时宋朝皇室里面的生育情况做个总结,总的评价是: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成活率非常低。
     就拿那位宋神宗说事儿吧,他一口气狂生了儿子十四个,女儿十个,结果有六个儿子很早就挂了,女儿有七个很早就挂了,这种成活率低得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所以他们对太医院的工作很不满意(估计这事儿搁谁都得不满意)。后来见到钱乙这个医术高明的儿科医生时,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姐姐蜀国公主的孩子就是三岁的时候病死的。
     现在自己的孩子也病了,这可把长公主的全家上下急坏了,大家都惶惶不安,担心厄运再次降临。
     这时有人提到了钱乙,说民间可是传了,这位钱乙治疗小儿病那可是真有功夫。
     长公主急了:啊?真的啊,还等什么呐,那就赶快把他给请来吧!反正太医们都没办法了。
     于是,钱乙就被糊里糊涂地带到了驸马府。
     我说钱乙糊里糊涂被带来是有根据的,文献记载钱乙进府时还醉着呢,这绝对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就来了,否则借他三个胆子也不至于敢在给驸马家看病前喝酒啊。
     估计还是晚上,白天诊病累了,老婆给烫了壶小酒,刚喝两杯,就被拎走了。
     可见长公主女儿的病很重,什么病呢?泄痢。这个病对小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经常是可以夺走生命的。现在长公主的女儿就快要不行了(泄痢将殆),所以,连夜把钱乙召来了。
     钱乙嘴里冒着微微的酒气,进了驸马府,看到气氛森严的层层楼阁,酒稍微醒了点。但是,应该客观地指出:他当时还是醉着的。
     等到进入了重重帷幕之内,看到了病危中的小孩,钱乙的神情才开始凝重起来,酒也醒了大半。他认真地对患儿进行了诊断,然后长长地出了口气,起身,退了出来。
     驸马很着急,忙问:“怎么样?”
     钱乙回答:“没问题。”
     驸马一闻:咦?怎么一股酒气?胆子太大了,给我家孩子看病居然还敢喝了酒来?他娘的活腻味了不成!(宋朝公主嫁的基本都是武将,这位驸马就是后来的宁远军节度使,人粗鲁了点儿很正常。)
     钱乙还不识趣呢,还在那儿讲:“不用担心,她的身上很快就会发疹子,疹子发出来就好了。”
     驸马更恼火了:“你!给我闭嘴!俺闺女患的是泄痢,和他娘的出疹子有什么关系!你实在是个庸医,谁把你找来的,把那个出主意的人给我拉出去打!”
     然后一巴掌把桌子角给拍掉了一个:“来人,把这个乡下土郎中给我轰出去(怒责之)!”
     钱乙听了,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不对而退)。
     走了以后驸马还不依不饶:怎么这么大的酒气,把空气清新剂给我拿来!
     下人赶快端两筐菠萝皮跑了上来。
     但钱乙走了别人也没有办法啊,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治疗,挺着吧,估计下来就该是丧事了,然后呈报皇上,您又走了位外甥女,节哀顺变吧。
     等到第二天,女仆突然来报:“长公主、驸马爷,我们发现您女儿身上出疹子了!”
     啊?大家都不信,忙跑来看。
     果然,患孩出了一身的疹子,精神状态却好多了。
     有这种事儿?这不和昨天那位医生说的一样吗?敢情那位医生是个高人啊!
     长公主开始责怪驸马:瞧你昨天那个态度,做事儿怎么总压不住火儿呢?你就不能改改你那种粗人表现?
     驸马:得,我错了还不成?我再去把人家给请来不就得了吗?
     结果,又派人来到钱乙家里,钱乙正坐在那儿等着呢。
     钱乙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我把药已经准备好了,走吧。”
     脸上还是不喜不忧的,在他的心里,别人对他怎么样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病要医好。
     钱乙开了药以后,孩子很快就好了。
     看着女儿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长公主心里这个乐啊,但还是很纳闷地问钱乙:“您怎么知道出疹子就会好啊?”
     钱乙回答:“我昨天已经看到有微微的疹点,疹子外发,毒邪有外透之机,不至于内闭,当然就有让正气得以恢复的机会了,所以断定人死不了。我再用药辅助正气,让毒邪全部泄出,病就好了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驸马虽然没有听懂,但也比较高兴,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个粗人,还写了几首歪诗送给钱乙(以诗谢之)。
     很遗憾,这些诗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第二次挑战,皇子病了
     长公主的女儿痊愈后,长公主也特别高兴,帮钱乙弄了一个翰林医学的职位。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这不,没过多久,宋神宗的九儿子仪国公病了(听这个名头很大,感觉像个老头,实际上还是个流鼻涕的小孩子呢),太医们怎么治也治不好,结果,长公主推荐了钱乙。
     宋神宗的儿子患病是在钱乙治好长公主女儿的第二年,患的是瘛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抽风”。实际上这个情况会在小儿很多的疾病状态下出现,具体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是怎么得的病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全太医院的人都傻了,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
     宋神宗恨不能把这帮人都给痛打一顿,朕平时养着你们,你们倒是好好学习啊,平时不认真读书,到真的诊病时却全成废物了,朕的若干儿子闺女都是因为你们才挂的,等我腾出时间来一定好好收拾你们。
     但光生气不成啊,那边那位还抽着风呢。于是问满朝文武大臣,怎么办呢?
     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的,束手无策。
     这时长公主来朝了,她上殿告诉神宗,说我知道个医生,虽然人家出身草野,但人家钻研医术,手段那是十分的高明啊。我女儿上次病危,就是这位给救活的,陛下您可以把他找来试试。
     宋神宗一听:“啊?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名字?”
     长公主:“他的名字叫钱乙,现在就在京城呢。”
     宋神宗这下来了精神头:“那就甭等了,还不快宣他进宫?来人,宣钱乙进宫!”
     得,钱乙又是糊里糊涂地被召进了宫里。
     这回还好,钱乙没喝酒,他在护卫的带领下,来到了万众瞩目的皇宫。
     到了宫里一看,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果然病得不轻,抽风抽得很厉害。
     于是钱乙开始心无旁骛地认真诊病。
     要说这给皇族诊病,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个医生一定要达到了一定的修养和境界,心中做到只有患者和病症,其他一概不想,才能看好病。否则一会儿想这可是皇族啊,要是诊好了还不飞黄腾达?一会儿又想,坏了,这要是诊不好,还不把我拉出去剁了?您要是这个心态,那可就完蛋了,还没开始诊呢,这手可就哆嗦上了,腿也发抖了,还诊病呢,能稳住自个儿就不错了。
     钱乙诊完病后,告诉侍者:“以温补脾肾立法,方用黄土汤。”
     太医们一听傻了,什么?黄土汤?这都挨得上吗?
     这黄土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主要是治疗由于中焦脾气虚寒所导致的便血的病症,这怎么看都跟眼前这个瘛疭没有关系啊。这帮太医们打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这是个什么思路。
     顺便说一句,这个黄土汤里的主要一味药就是灶心黄土,现在药名叫灶心土,也叫伏龙肝,这可不是随便地里抓一把黄土就能用的。那么什么是灶心黄土呢?就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炉膛里的灶底被火反复烧的那些砌炉灶用的黄土,用的时候给撬下来,捣碎,就可以用了。黄土汤的熬制方法是把灶心黄土先熬水,然后用这个水,再去熬剩下的几味药。
     此方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症状效若桴鼓。
     现在人们很少用了,好多药店都买不到灶心土这味药了。
     太医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钱乙,心想,我们就等着看你当众出丑吧,民间土郎中还想到我们皇宫里来治病?
     皇上也不懂啊,怎么办?反正大家都没有办法了,那就试试吧。
     于是如法煎药,就给这位仪国公小朋友喝了。
     结果,喝完药后,病就好了(进黄土汤而愈)。
     仪国公小朋友此次大难不死,后来长大成人,成为了宋神宗活着的儿子里最大的。《宋史》记载,宋神宗死后他差点当了皇上,结果因为眼睛有点什么问题,没有当成,让宋徽宗当了(于诸弟为最长,有目疾不得立。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反正是比他的前八位很早就挂了的哥哥们幸福多了。
     回过头来讲,仪国公小朋友的病好了后,宋神宗那是相当的兴奋啊:朕的儿女们估计可以避免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的厄运了!
     他斜眼看了一下羞愧得汗流浃背的诸位太医们,转身对钱乙露出满脸的微笑:“爱卿,来,谈谈你的治疗体会吧(意思是:给这帮笨蛋听听),这个黄土汤,它怎么能治这个病呢?”
     钱乙回答道:“回皇上,我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这是中医里面的五行辨证方法,他认为抽搐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引起的,他用补土的方法来克制水湿的泛滥,水液正常了以后,依靠水来生发的木气也就正常了,这样抽搐就会停止。)
     钱乙接着说:“况且,诸位太医们用了药,治疗得差不多要好了,我只是很凑巧在这个时候给加了把劲儿而已(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看来钱乙是很给这帮太医们面子的,说话都给留了余地。
     宋神宗很恼火地又斜了一眼这帮太医,心想这帮笨蛋给他们留什么面子,你们来看看人家钱乙,人家说话多客气啊,你们都学着点儿!
     在这种兴奋情绪的感染下,宋神宗对钱乙说:“爱卿治病有功,朕现封你为太医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
     解释一下,这个太医丞就是太医院院长的副手,相当于副院长吧。而这个紫衣金鱼袋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标识,在北宋一般医生是没有这个资格佩戴的。
     总之是宋神宗表现出了对钱乙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他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自己勇猛地生了这么多孩子,总是病死可不是办法啊,一定要把这个儿科医生留在太医院!
     相信这是宋神宗当时内心最大的心愿。
     很不开心地做了太医院的领导
     不过短短两年,钱乙一下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医生变成了太医院里的太医丞。
     庆祝吧,欢呼吧!该为自己高兴高兴了,您一定这么想。
     您想错了,钱乙面临的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
     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诸位太医们肯定不开心。您想啊,皇帝的孩子们病死归病死,大家的责任,皇帝不能把太医们都杀了,所以大家的日子混得还是不错的。平时拿一些专业的术语蒙蒙这些皇族们,然后领了很高的俸禄,下了班还可以一起去酒楼听听小曲儿。
     现在,横空掉下来个钱乙,而且一上来就把大家给显得很无能,在皇帝面前着实风光了一把,这哪是我辈所能忍受的?更可恨的是,居然一来就做了我们的领导,我们疏通了那么久的关系也没有坐上的位子,居然让这个民间土郎中给坐了,真是岂有此理!
     这就是钱乙同志未来的工作环境,虽然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而且,从钱乙后来很快就不愿意在太医院继续任职了也可看出些端倪。
     还有患者这边呢,这些皇族们自以为是惯了,在他们眼里,你太医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奴才,所以他们的态度经常很不好。你瞧病时说的话很容易惹火他们,他们动辄责骂训斥,在钱乙的医案中就出现了几处诸位皇族发火的记录。而钱乙是个耿直之人,有时候很不给这些人面子,所以冲突是难免的。
     另外,您以为给皇上的这帮亲戚和京城的达官贵人看病容易吗?给一般老百姓看病,大多也就请您一位大夫,您从头到尾仔细给瞧就可以了。皇宫、诸王府和京城那些达官贵人看病可不是这样,他们有资源优势啊,哪个孩子有病了,一下就把所有的名医请来,什么太医、民间高手,都来了,那真是名家荟萃。
     您觉得这样看病会更好吗?如果要真是一帮特有水平的大夫,那没问题,跟现在的会诊差不多。可那会儿的医疗水平没那么高,大家实在不是很了解这儿科病到底该怎么治,七嘴八舌瞎出主意。钱乙为了把病瞧好,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首先必须把其他错误的思路都给辩论倒了(有时候还包括这帮似懂非懂的患者家属),然后才能面对患者一心治疗,否则这么多人各执一词,谁也没法儿瞧病。
     这就是钱乙要面临的治疗环境,很恶劣。好在我们的钱乙早年打下的功底太深了,辩论一交手,马上就显示出了他压倒一切的优势,给反方同学以沉重的打击。然后,他几乎每次都会把正确的治疗方法给大家分析一遍,好让大家下次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儿科病。
     无论如何,钱乙上任伊始就用精湛的医术给了大家一个深刻的印象。
     治疗七太尉小朋友
     一天,广亲宅二大王的儿子病了。各位注意,这个“大王”不是通常我们想的“山大王”,而是王爷的意思。但是宋朝这种称呼也的确很有趣,每次我看到这儿,都觉得这是个满脸络腮胡子的莽汉形象。
     这位二大王的哪个儿子病了呢?是七太尉,才七岁呢。
     您也许觉得更奇怪了,这太尉似乎是个很大的官吧?是的,没错,太尉在宋朝是仅次于太师的位置了,比太傅还要高,是个军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吧。宋朝是一个很搞怪的朝代,他们的皇室似乎对封官爵有特殊的爱好,皇家子弟一生下来,就开始狂封官职,然后这一辈子里再不断地加封,怎么说也得封他个十个八个的,说句实话,最后封得我都不知道该称呼这位什么了。
     皇家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会封个太尉的官衔。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到他们王府去串门,开门一看,屋里小板凳上坐着一排的国防部长,个个都流着鼻涕、穿着开裆裤呢。
     这位七太尉小朋友病了,当然要派人来找钱乙过去看看。
     钱乙赶快跑了过去。什么病啊?是潮热(潮热,中医术语,是指如潮水一样有规律的发热),他诊断结束后,说:“这孩子没事儿,不用服药了,用饮食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没事儿的时候,钱乙一眼看到了另外一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八太尉小朋友。钱乙稍微诊了一下这个孩子的脉,说:“那个孩子是没问题了,可这个孩子马上就会有很吓人的暴病(此儿旦夕暴病惊人)。”
     大家都被吓了一跳,这个八太尉活蹦乱跳的没事儿啊。
     钱乙接着说:“现在就要预防抽搐了,如果恰当治疗的话,再过三天,中午过后就会好转的。”
     二大王听了感觉很愤怒(皇家子弟的坏脾气暴露出来了),这都什么啊,你以为你是神仙啊,还预言呢,真是胡说八道!于是怒气冲天地说:“我们八太尉不是好好的吗?有什么病!你们这帮医生,总是胡说来吓人,不过是为了多得些利益而已(医贪利动人乃如此)!你现在就给我看七太尉的病,没事儿你就走人,不要给我说什么八太尉的病(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
     钱乙的表情却很认真:“我说的是真的,您让我好好给他瞧瞧吧!”
     大家开始不耐烦了:“去,去,快走吧!”
     “我说的是真的,你们这样孩子会受苦的……”
     “去!乌鸦嘴!”
     结果钱乙很郁闷地就离开了广亲宅。
     您猜结果怎么样?第二天,广亲宅里可就乱了,为什么呢,原来是八太尉小朋友开始出现了抽搐的症状,天啊!预言终于应验了,这可是大事啊,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钱乙。
     晕!敢情这位讲的话是真的?难道这位会预言?
     怎么办呢?还用问?赶快把这个钱乙给我找来啊。
     于是又请来了钱乙,钱乙用药后,到第三天午后的时候,小孩果然好了。
     看来在长公主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
     这个钱乙,到底是乌鸦嘴还是预言家?所有的人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大家眼睛瞪着钱乙,交头接耳,神秘气氛开始萌动。
     其实钱乙并不是什么预言家,他只是一个掌握了儿童生理病理规律的医生而已。
     当二大王心情放松下来后,也饶有兴致地问了这个问题,就是:“你是怎么在这个孩子没有病的时候就知道他会病呢?”
     钱乙回答说:“其实那个时候他就开始要发病了,已经出现征兆了。他当时脸上腮部红得厉害,说明是肝经受邪了(这是钱乙本人根据《内经》总结的面部诊断法,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翻阅钱乙留下的书,在书中钱乙认为人脸上的左腮对应肝,右腮对应肺),目光微微发直,眼睛归肝经所主,所以这也是肝经受邪的征兆。而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所以心经也必然受邪。我又看到八太尉喜欢坐在石头凳子上,这是体内有热,想要凉快的缘故啊。”
     大家都听傻了,敢情这是个推理的过程啊,您的上一个职业该不是侦探吧。
     钱乙又说:“他的身体肥胖,脉象急促,这是脾气虚而肝火盛的表现,所以我推断他会出现抽搐。另外,我之所以推断过午时(11点~13点)才能好,是因为午时为心经所用的时辰,而过了午时则是肝经最弱的时辰啊(这是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的经气是按照时辰的顺序来流注到各经的,在丑时(1点~3点)肝经用事,此时肝经经气最旺,而对应的未时(13点~15点)则是肝经经气最弱的时辰)。”
     “那您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疗的呢?”
     “用的是泻心肝补肾的方法。”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敢情不是神仙,而是技艺精湛的缘故啊。
     二大王也兴致盎然:老大,俺算服了!干脆俺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跟您学中医得了。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1)
     这边二大王儿子的病好了,没多久,到了六月中旬,那边四大王的儿子又病了。这位,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个国防部长级别的,是五太尉,得的什么病呢?是上吐下泻,止不住了,水谷不化(水谷不化,中医术语,意思是吃什么就排泄出什么,没有加以消化)。
     怎么办?请太医吧!于是太医们纷纷跑来了,诊了脉后,大家纷纷说这是虚寒啊,该开温补之药。对,温补之药,大家互相附和。
     于是开了补药,然后用姜汁冲水就给这位五太尉小朋友喝了(众医用补药,言用姜汁调服之)。药喝下去一天后,坏了事儿了,这位五太尉又添了个症状,开始喘上了(益加喘吐不定)。好嘛,这份难受啊,连喘带吐,您说搁谁受得了啊!看到这个情形,各位应该明白宋神宗的那前八位宝贝儿子是怎么死的了吧。
     怎么办?请钱乙来吧,于是把钱乙给请来了。在太医们尴尬的目光中,钱乙诊了五太尉小朋友的脉。
     诊完了脉,钱乙抬起头,对各位说:“这是体内有热啊(伤热在内也),就不能再用温热药了,昨天谁主张给用的温热之药?”
     大家忙把目光投向左右,装作不知道。
     钱乙接着说:“不能再用热药了,要用凉药(当用凉药治之),方用石膏汤,熬三份儿,三份同时喝下(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
     这时有人来报告钱乙,说皇上找他瞧病,得,这位来头更大,那就先告辞了,等一会儿忙完了皇上那头再回来。
     等钱乙一走,这帮医生就又来劲儿了。大家围着这位四大王开始议论纷纷:“我看这么用凉药治疗不妥,大王您想啊,连吐带泻的,这人得多虚啊,不补能行吗?而且米谷都不消化了,那是脾胃无火啊,应当温补脾肾啊(当补脾,何以用凉药),再用凉药,那不要命吗?各位贤弟以为如何?”大家又纷纷接碴,应该补!应该补!
     没办法,这位四大王还是文化程度低,觉得这帮人讲得太在理了,于是吩咐:“来,你们开药。”
     于是大家又开了丁香散。
     没多久,钱乙同志又跑了回来,看来宫里的工作还真忙啊。
     进来一看,吓得眼睛瞪得老大,没搞错吧?我刚才不是讲了用凉药石膏汤了吗?怎么眨眼变成热药丁香散了?这是哪位在开我的玩笑啊?这个玩笑可开不起啊!
     “没人开你的玩笑,是我们开的丁香散。”诸位太医和四大王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钱乙。
     钱乙急了:“这个药千万不能服啊,服了三天以后,患儿一定会肚子胀,身上发热,喝水就吐!”(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
     “呸!乌鸦嘴!”四大王终于忍耐不住,发火了,“我们用补药,只能使身体强壮,你不要胡说了!”
     众位太医向四大王投去敬佩的目光:您学习我们庸医的理论还真快啊。
     钱乙也没辙了,望着这帮自以为是的医生和患者家属,得,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他问四大王:“您确定要这么用药了是吗?”
     四大王:“是。”
     钱乙:“那您以后就别再来找我了(毋庸复召我)!”
     四大王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还挺牛的啊,有什么了不起啊,不找就不找,送客!
     结果钱乙又很郁闷地走出了四大王府。
     各位看官觉得这宫里的病好瞧吗?
     结果同样的一幕又上演了(重复的频率也太高了吧,怎么这帮大王就不接受教训呢),到了第三天,这位倒霉的五太尉小朋友果然出现了肚子胀、身上发热和喝水就吐的症状。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2)
     不会吧?四大王也傻了,怎么这个钱乙说得这么准啊?
     那赶快找钱乙吧!家人纷纷议论。
     四大王这回也蔫了:“我曾经说过再也不找他了,我看还是找其他太医们吧。”
     于是又找来了那帮太医。
     这帮太医一瞧,这位五太尉脑袋都耷拉下来了,面无人色。
     于是纷纷摇头:对不住了四大王,这病我们瞧不了。要么,您再找找别人试试?
     我靠!四大王恨不能把这帮爷脑袋给拿下来。他伸出手来指着这帮医生,气得直哆嗦,半天说不出话来。
     没办法,低头求钱乙吧,去,派人请钱乙。
     钱乙那边正为皇上的事儿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呢,就对来请的四大王府的人说:“现在稍微有点忙,忙完回头就过去(适用故不时往)。”
     派去的人回来了,四大王一看不高兴了:“怎么一人回来了,钱乙呢?”
     下人回禀:“钱乙说他正忙,回头再过来。”
     四大王一想,不对啊,这个钱乙这是跟我摆谱呢,我说过不再请他,他居然敢给我脸色看(王疑且怒)?
     来人,给我多派些人,去把钱乙给我抢来!(使人十数辈趣之。)
     这回场面可就大了,只见十几号人杀气腾腾地从四大王府里出来,直奔太医院。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是谁跟谁啊?这位四大王跟哪个山头的火拼上了?
     钱乙还在忙呢,呼啦进来了十几号凶神恶煞般的人物,冲着钱乙狞笑:“太医丞,怎么着?我们四大王那边请你,你就敢不给个面子?”(按:有明显的黑社会性质。)
     钱乙这才明白为什么,嗨,犯得上来这么多人请我吗?可是,我这倒是有个条件,答应了我的条件,我就去,否则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什么条件?”
     “我去了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子下药,否则去了也是白去,还耽误了皇上这边的事情。”
     于是马上有人跑了回去,按钱乙的原话通禀了四大王,四大王顺手给了此人一个耳光:“废话,我要是不听他的,还用这么多人请他干吗?”
     这个倒霉蛋可真够窝囊的,专程回去挨了个耳光又跑了回来,捂着脸说:“大王说了,听你的。”
     就这样,钱乙跟着这帮人就来到了四大王府。
     路上行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还议论呢:“嘿,这位钱大人架子真大,连四大王请他都得出个仪仗队。”
     到了王府,钱乙再次诊脉,然后对四大王说:“仍然是热证,用白虎汤(按:这是《伤寒论》中张仲景开的方子,方中的主药为生石膏,该方能清阳明气分邪热,故以西方白虎名之),一日服用三次。”
     到了第二、第三天,用白虎汤每天服用两次(与白虎汤各两服)。
     第四天,用石膏汤加味服用一次。然后患儿的热就退去了(热退而安),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四大王一直张着大嘴,在旁边看着呢,直到最后儿子康复了,才把舌头缩了回去:“我的天啊,这才是瞧病啊!”
     看完了热闹,四大王也忍不住问了句:“钱大人,您干脆再给讲讲得了,为什么要这么治啊?”
     钱乙也没客气,正好给各位御医讲解一下:“这个病发生在六月,六月热盛,邪热侵入了孩子的体内,热伤脾胃,所以才会发生严重的吐泻。这个时候要清热,如果用了温热药,则上焦也就热盛了,所以才会发生喘的症状。后来又误用了丁香散,丁香是下焦热药,这样上中下三焦皆热,所以我判断会腹胀,饮水吐逆。至于如何使用白虎汤,仲景先生已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过了,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太精辟了!”四大王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很感慨地赞叹,然后心里也寻思着:要么我也像二大王一样,也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来学中医?
     钱乙的诊断诀窍
     故事看到这里,估计您的心中此刻正纳闷: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不断地出现,而且极其地类似,都是钱乙提前几天预言了患儿的病情,开始大家不相信,最后预言果然应验,难道钱乙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为什么他能够提前观察到疾病的征兆?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这是因为钱乙他练就了一套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
     其实儿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您想问,可您怎么问啊,那么小的婴儿只会哭,您还问他:“来给叔叔形容一下这种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是隐痛还是跳痛?”估计孩子会以更尖锐的哭声回答您,或者尿您一身。
     所以,小儿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现在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生化检查等方法来进行了。但有的时候仍然有漏洞,比如有的婴儿腹泻,生化检查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常,但就是孩子腹泻、瘦弱。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婴儿,令那些儿童医院的医生很苦恼,最后都是中医给调理好的。
     古代的诊断方法更少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治疗儿科病。
     人家钱乙就开始琢磨了,这样下去还了得了,要想办法啊。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家搞出了一套绝活,那就是通过小儿的外表来判断病情(中医叫望诊)。
     这套活儿确实很厉害,现在能用的人已经很少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他通过观察五脏在脸上的反射区的颜色等来判断五脏的状态,他还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的孔窍,比如眼睛、鼻子、肛门等的状态来判断病情,尤其是眼睛,那是钱乙特别重视的。
     还有听患儿的声音,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头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
     钱乙严肃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过百日乃可保)。”
     您说这不找骂吗?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通常境况下会挨一顿板砖)!
     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送客”也就算了。
     结果是,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
     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这些诊断方法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看官有兴趣可以看钱乙的书。
     因此,在儿科还不发达的当时,在其他医生还完全不清楚患儿的疾病状态的情况下,钱乙已经通过他这些独特的诊断手段了解了病情,这弄得他总像是个先知似的,其实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里的正常的内容。在中医诊断里面,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合参,但现在有很多内容医生都不会了,只剩下问诊了,很可惜。
     钱老师组织的考试
     在太医院里任职,除了给皇族治病,宋朝那会儿太医是可以出去给老百姓看病的(按:后世有些朝代就不行了,必须一心为皇室服务),所以钱乙也经常被请去给京城里的各家诊病。因为当时钱乙的名声已经很大(连皇上都颁发认证证书了),所以请他的人多极了。这样,钱乙也同时开始了他的教育不合格医生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现场考试。
     这搞得其他的不大合格的医生很痛苦,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噩梦开始了。
     一天,京东转运使李同志的孙子病了,那孩子才八岁,咳嗽,气短,胸闷。
     一开始李同志并没有请钱乙,请了其他的医生。这个医生诊了病后,很有把握地说:“这是肺经有热啊,需要用凉药治疗,方用竹叶汤、牛黄膏,每天各服用两次,保证痊愈。”
     治疗效果很糟糕,原来只是咳嗽,好家伙,服下这个药后,又开始加上喘了。
     这回李同志急了,赶快又请来了钱乙。
     这个医生一听钱乙要来,心想坏了,这位以现场考试闻名啊,我这两下子,还不露馅?赶快跑路吧!
     还没等迈腿呢,钱乙已经来了,于是只好一脸苦相地看着钱乙,脸都白了。
     钱乙诊完了脉,果然开始发问:“服用的什么药啊?”
     李同志抢先回答:“竹叶汤、牛黄膏。”
     于是钱乙同志正式开始了现场考试,问医生:“服用这两个药是想治疗什么呢?”
     啊?考试这就开始了?医生硬着头皮答道:“用,用来退热、退涎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双方都异常满意。
     婚期定下后,钱乙开始为姐姐筹办出嫁的事宜。
     过去,父母去世的三年内是不能有喜事的,那是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
     但是,在丧期内出嫁孤女,那更是孝道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于是,周边的父老乡亲们都在含泪关注着这场婚礼。
     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
     钱乙穿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
     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
     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弟弟在送姐姐出嫁。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婚礼之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
     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笑着回答:“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千里寻父之路
     农历六月五日。
     芒种。
     大风。
     钱乙起程了。
     风吹动钱乙的衣摆,呼呼作响。
     风从海上来,带着海草的味道。
     钱乙昂起头,逆风而行。
     钱乙的父亲钱颢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谜,我们只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东游海上”,这范围可大了去了,我觉得只能靠想象来写了。
     估计钱乙当时所知道的情况也比我们好不到哪儿去,反正是向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的,然后一定要去海上,估计要从山东半岛乘船出发。
     这是个艰苦的旅程,如同大海捞针,估计和寻找一个真正的神仙所费力气相仿。钱乙一边沿途给人家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这个工程耗费了钱乙好几年的时间。
     大家不要小瞧了这出海,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在古代,那绝对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的(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出发前还要点炷香好好拜拜龙王,稍微一个不留神,那就会葬身海底喂了乌龟了。所以,钱乙就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本营,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笑脸,伺机出海。
     这样的远洋业务钱乙同志一共进行了五六次,估计此时的他已经是个航海老手了,比现在的驴友们要专业得多。
     苍天真是照顾有孝心的人啊。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寻人计划,却真的让钱乙给完成了。几年后,他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所在地(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敢情这位钱颢同志还没有成仙啊!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让我来放胆猜想一下吧。
     首先是他已经老了——显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其次是他并没有再娶妻生子,因为后来他跟着钱乙回来养老了。
     按照我的想象,他此刻正在日本的某个小岛上卖烤鱿鱼给旅游者呢。
     他已经白发苍苍了,蹲在地摊上一边用扇子扇火,一边不停地嘟囔:“啊!喷香的鱿鱼串啊,大大地好吃,各位快来咪西咪西吧!”
     这时周围的一个人跑来告诉他:“钱桑,听说,你地儿子,来找你地干活,你地,快快地去见见。”
     钱颢呆住了,衰老昏花的眼睛半天没有眨,片刻,又开始摇扇子:“不会,我地,没有儿子地干活。”
     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我们还是让他说正常的中国话吧:“不会吧,我的儿子,应该不在了啊。”
     来人说:“听说,他的名字叫钱乙啊。”
     钱颢终于停住了手里的扇子,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来,半晌,才说:“千万不要带他来见我!千万不要!”
     可是,钱乙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他从众多的地摊小贩中,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熟悉的面容,这个在他的梦境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模糊面容,现在已经苍老了。
     就是这个人,当年把几文钱放在自己的身边,然后背着行囊远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钱乙张开嘴,涩涩地喊了声:“爹。”
     钱颢如雷击般怔在那里,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容。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那个好多年前坐在小板凳上,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离去的孩子,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
     钱乙轻声地说:“爹,跟我回家去养老吧。”
     眼泪从钱颢昏花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他蹲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然后,他放声大哭:“我心里有愧啊,我亏欠你太多了,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因为,你是我爹啊。”
     大海波涛澎湃。
     岸边的岩石被拍打得水花飞溅。
     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父子俩一共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回到家。(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没人知道钱乙和他父亲去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日本是我猜的,没有文献支持,各位千万别拿这个说事儿——说钱乙到过日本成就了中日友谊的佳话等。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去的地方看来确实很远。
     回到家时,钱乙已经三十几岁了。
     当钱乙带着老父亲出现在乡里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别不是父子俩都成仙了吧?上来一问,敢情还是凡夫俗子,只是受尽了千辛万苦。好多人都感动得哭了(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大家齐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孝行啊。
     邻村的张孝廉和陈孝廉还特意挥动了笔杆,写了几首得意的诗歌来赞颂这件事情(多赋诗咏其事)。
     从此,钱乙有了父亲了。他精心地照顾父亲,同时开始了有规律的行医生涯,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喝上几杯(钱乙后来的酒量也不错,估计就是这个时候练的)。
     七年以后,钱颢去世了。钱乙用隆重的葬礼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钱乙同志的一些性格特征。首先,他儿童时代的心理是有创伤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却恰恰使得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最终上升成为了一种博爱精神,成为了他为儿科奋斗的动力;另外,从他处理姑父和亲生父亲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志极其质朴、孝顺,其道德水平是很高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日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以上是对钱乙同志前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供同志们参考。
     儿科医生钱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乙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他的医术也日趋成熟。
     这么来形容钱乙的工作量吧,估计他是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扫荡了个遍。但凡找个没病死有幸长大成人的,拉来问问:“小时候有病是谁给瞧好的啊?”回答:“钱乙叔叔。”估计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还非得提一下不可。一个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重得好多大夫都说治不好了,准备后事吧。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须城做官,急得就差点儿当着同志们的面哭了,后来有同事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东平的钱乙那可是儿科专家啊,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他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就这么着,两家还成了朋友。
     您该问了,这事估计在钱乙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小事吧,唠叨这个干吗呢?
     我唠叨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活了以后,还长大了,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了下来。这可是真传啊,钱乙老年时亲自给他掰开了讲了讲,各个方药怎么怎么用的。
     后来,人家阎季忠把这些讲稿整理整理就给出版了。请各位注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钱乙的书,就只有阎季忠出版的这一本,独一份,如果没有这个阎季忠同学,那钱乙的学问就绝了,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钱乙是怎么看病的。可见,阎季忠的功劳很大啊!这正是:钱乙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而这个孩子,也成就了钱乙学问的传承。
     另外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了(危恶殆极),家长这个时候也是急疯了(父母已不忍视),怎么办?这时有人提出来了:“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那是一绝啊,怎么不请来呢?”
     对啊,董及之的父母如梦初醒,赶快请来了钱乙。结果钱乙用一种叫牛李膏的药,给孩子服下去后,孩子就开始拉出了像鱼子那样的大便,接着,斑疹开始变红,最后慢慢地发了出来。这种病,就怕斑疹往里走,那叫内陷,危险着呢;如果往外走,发出来就好了。
     孩子救活以后,家里人惊奇无比,就问钱乙:“钱老师,您太厉害了!可您用的这个牛李膏是怎么做的啊?您能告诉我们吗?万一孩子以后再患这个病呢?”
     人家钱乙也不掖着藏着的,就直接告诉他们了:“嗨,就是牛李子,等到九月份后摘下来,熬成膏,少放进一点麝香就可以了。”
     中医有好多民间的方子特简单,但疗效非常好,各位看官有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给董及之看完病以后,钱乙也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患者太多了,有时想记住都难。后来,钱乙年老时,从太医丞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故乡。一天,有个叫董及之的年轻医生来拜见他。
     董及之?钱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那就请进吧。
     董及之进来,拜见了钱乙后,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叫《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打开来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写得好啊,这都是我平时研究的内容,可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呢,你居然已经掌握了(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予乃不言传而得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且还如此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传授给大家(有惬素所愿以授人),真是难得啊,这样吧,我来给你写几句评语放在卷尾吧。”
     看来这钱乙是真的看好这位年轻医生了,就以他太医丞的地位给写几句话,还是那么客气的话,真是太难得了。
     写完了钱乙就问,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的呢?(意思是我不大认识你啊!)
     董及之说:“您可能不大记得了,我小的时候您救过我的命啊!”
     然后提了些细节,钱乙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是这个孩子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还成了一个医生!
     董及之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当时有人描述了他的行医状态,说“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意思是说,无论严寒或酷暑,只要有患者来找,他都立刻奔赴患者家中,患者中有贫穷的,他都要周济一下。
     真是一个好医生啊!
     钱乙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在这种高超医术的感召下,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道,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的。
     后来,当钱乙的书《小儿药证直诀》出版的时候,就把董及之的这个小册子也附加在书尾一起给出版了。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容,这本小册子很有意义,它里面包含了很多温病的治疗思路,是后世温病学派的众多起源之一。
     在这种繁忙的诊疗工作中,时光慢慢地流逝掉了。一转眼,钱乙已经五十岁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段未知的旅程正在等待着他。
     网友互动1(1)
     Zongsan:
     读到钱乙夜观天象,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我忽然想起一位美国中医,他叫倪海厦,据说可以根据黄历来诊病。倪医生的教学光碟分针灸篇、神农药学篇、内经篇、伤寒篇、金匮篇,一篇就是1000美金,说实在的我是有点接受不了。
     维肝有癌:
     这个姓倪的大腕,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哪怕他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可是他说得明明白白:他看一眼舌头,然后看一眼黄历,就能给人治病了。翻黄历治病的医生,哪怕我得了什么绝症,全世界只有他能治,我也不要这黄历里翻出来的命。很简单,迷信和求生的欲望不管洋人土人都有的,只不过洋人被骗得少,所以信得不亦乐乎;中国人被骗多了,也就麻木了。
     罗大伦:
     这位倪海厦医生的光盘也太贵了,可能他认为值得吧,我不知道里面讲得如何。我以前就知道这个人,他在美国的诊所古色古香的,据说很气派。看他的方子用的都是经方,使用得还是颇为得体的。
     关于看黄历诊病,这个维肝兄不用发火,其实我最初的感觉和你一样,也不大相信,现在接受了一些,但是临床也不这么用。似乎这是一个派别,他们看病就这样看的。这要讲我接触的这派医家的故事了。
     我认识一个师兄,是台湾人,五十多岁了,才来北京读的中医博士。他在台湾有几家慈善医院了,现在毕业了也常回北京,我去年见过他好几次。
     这位师兄看病就凭的是运气理论。先看你患病的时间,几年前那个时间是什么运气,比如什么气主运,是燥气还是湿气,然后结合现在的运气,根据这个开方子,据说疗效极好。我的一个最好的同学跟他学习了,然后在临床中应用了,结果对我说,以前自己的方法全部放弃,这才是正宗,疗效太好了,几乎百发百中。别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用这个方子,他根据运气用了,结果患者就好了。我当时将信将疑。有一天在食堂吃早饭,台湾师兄和我的同学都在,他们会诊了一个患者,据说这个患者卧床很久了,结果我这个同学用了几服药,他就能起来自己来看病了,这个大师兄当时在旁边指导来着。我当时看得大吃一惊。
     我这才相信果然有此事。但我还是心存疑虑,就问了些问题,这个大师兄说他的师傅是从安徽去台湾的,所以这个派别是大陆的,大陆现在反而少见了。他们的特点是把运气和经方结合。他们认为张仲景是根据运气学说(气候的理论)写的《伤寒杂病论》,每一个方子都是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的。所以,他们用的都是经方,但和我们辨证的理论不同。我们是根据汤证辨证,他们根据皇历。
     我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的古代医案,都没有提到这种方法?这个师兄说,古代医家认为根据时间来看病就是诊病的基础,是ABC,是1、2、3一样的东西,还用写吗?没想到现在我们都不会了。
     这派理论似乎和宋元时期的部分理论相似,但似乎又很不同,因为它和经方如此的紧密结合。
     我看倪海厦的诊病方法,和我这位师兄类似,都是看病非常简单,翻皇历,使用经方,出自同门也未可知。只是我这位师兄没有那么赚钱,在台湾一直为人义诊来着(他是佛教机构的)。
     顺便说一句,在韩国每个韩医诊病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患者的生辰八字和患病的时间,这个理论在韩国应用得比较多。
     网友互动1(2)
     现在,在我们这里反而是大家一看到,就吓一跳了,以为是骗人的(包括我自己)。其实都是我们老祖宗的宝贵经验,被人家学了去,我们这里倒绝了。
     现在看了这个帖子,知道现在美国也有这人这么干了,倒是我们自己还不会,我倒是希望倪海厦能回国讲讲。
     大象9919问:
     我女儿,七个半月,盗汗、怕热(踢被子)、手足心热,不知是为什么,是不是缺钙?需要补钙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有的基本就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的是缺钙。如果只是伴有手足心热,则有阴虚内热的嫌疑,可以服用一些凉性的食物如梨汁、西瓜汁等,也可以用几克桑叶泡水加上冰糖,服用一两次即可。因为桑叶清虚热。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化水,服用一两次,药量可以是成人的四分之一,注意不能多服。现在不主张给孩子服用补药,但是六味地黄丸确实是钱乙为了孩子发明的药物,而且长期阴虚对孩子的生长不利,适当服用对孩子还是有益的。还有个方法,如果孩子还喝母乳,可以给母亲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治母乳,来治疗孩子,也是古人的方法。又一次抛弃幻想问:
     罗先生,我小时候经常积食,祖母总是用我近几天吃过的东西,放在锅里炒干点燃烧成灰煮水给我喝,很快就见效,想请教您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中医里面有这样的方子吗?
     青藤雪个答:
     我记得有一个方子,如果积食,把五谷杂粮炒煳了煮水喝,就管用。传统说法叫补胃气。
     罗大伦答:
     是啊,中医里有这样的方法,还有把山楂、神曲、麦芽给炒煳了,叫焦三仙,这在药方里经常用。开方就写焦三仙,药店就明白了,这是三味药。其中山楂偏重消肉食之积,神曲偏重化痰,消金石和稻谷之积,麦芽消面食之积,再加上焦槟榔为“焦四仙”,如果有积食,去药店买点焦三仙熬水喝就可以,通常的用量是每味各10克。
     食积的时候,把导致食积的食物,放在锅里炒焦了,熬水喝,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方法,是有一定作用的。这属于民间的土方法,有的时候,土方法也是很起作用的啊。
     本主长平问:
     我年年都因感冒后的鼻炎和咳嗽难受,常常一坐到天亮(躺下就喘气咳嗽),我太想根治了!我现在手上有拉奇霉素、桂龙咳喘宁、雪梨膏,我想问吃什么药最好?我倾向于中医治本的方法,希望能治好,而不是兵来将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你在感冒后长期咳嗽的这种症状我分析一下吧,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在感冒后长期咳嗽,有的长达两三个月,这是风寒侵入人体。在感冒好转后,正气不足,并没有把外邪完全驱除,中医叫伏邪,所以会这样。外邪必须宣出去,否则以后感冒仍然如此。如果你现在仍然在咳嗽,我给你开个方子:细辛3克、杏仁9克(捣)、法半夏9克、陈皮9克、瓜蒌壳9克、枳壳9克、桔梗9克、薄荷9克、沙参9克、射干9克、五味子6克、黄芩6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三服。药物先泡半个小时,然后熬,水开了十分钟即可,一日喝三次,一天一服。这个方子里有黄元御的思想了,气机升降的都有了,基本还是张仲景的方子打的底。你可以试试。
     间接任意问:
     罗博士,你给本主长平开的药方,小孩能用吗?才两岁半,减半用行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孩子不要用这个方子了。小孩子的咳嗽我主张用食疗解决。前面有个家长问孩子咳嗽怎么办,我通常是推荐橘子皮熬水,就是我们吃的橘子,黄色的,尤其是橘子里面的白色绵状物,不要扔了,还有里面的丝状物,叫橘络,都是理气止咳的。每次用一个橘子皮熬水,熬五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有热,可以加入梨皮、萝卜丝,如果痰完全是清的、白色的,可以配合一点姜片或者苏叶。我通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小孩子的咳嗽,食疗的东西很多,还可以再想想。
     如歌的行板2001问:
     罗大伦大夫,我在南京,我女儿今年7周岁,患哮喘。一岁时喘过一次,去年开始到今年经常喘,最近三个月,每个月就喘一次,每次都是受凉后咳嗽,有时伴有嗓子疼,接着就是喘。现在的治疗是挂水消炎,使用激素。女儿只要出一点汗就会受凉,在家里我们还可以避免受凉,但在学校读书父母无能为力,觉得女儿的免疫能力弱,最近才会频繁生病。想通过中医调理,增强女儿的免疫能力,罗大夫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罗大伦答:
     哮喘的发作确实和人体阳气不足有关。在发作期,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仲景的经方,一边补阳,一边宣邪,如小青龙汤等,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对症开方。
     在不发作的时候,我认为要从脾胃调理入手。现在很多中医喜欢给小孩子开补肾的药物,我觉得要慎重,尤其是补肾阳的药物,更要慎重,因为一旦引起孩子的提前发育,后果严重。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以后天调理脾胃是很重要的。这种经常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孩子,尤其是用过很多西药控制的,我发现脾胃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失调。尤其是现在的食物也很复杂,孩子们通常都喜欢吃零食或者垃圾食品,因此我在看这种病的时候,在孩子没有急性发作时,通常我就从调理脾胃入手,不管他的呼吸系统。结果发现,等脾胃调理好了,孩子呼吸系统的发病次数也就下来了,逐渐就恢复了健康,所以我悟出了孩子的病重在调理脾胃的观点。我通常使用的方子就是明朝御医陈实功的八珍糕的加减,大家可以参考。
     挑战,长公主的女儿病了
     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这里注意了,长公主并不是皇帝女儿中最大的,而是皇帝的姊妹。古代的规范称呼中,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这位长公主是上一届皇上宋英宗的女儿。宋英宗一共四个女儿,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个中,只有小公主祁国长公主活得比较长,剩下的二位分别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和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去世。所以根据我的分析,估计是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在说长公主这件事之前,我先把当时宋朝皇室里面的生育情况做个总结,总的评价是: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成活率非常低。
     就拿那位宋神宗说事儿吧,他一口气狂生了儿子十四个,女儿十个,结果有六个儿子很早就挂了,女儿有七个很早就挂了,这种成活率低得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所以他们对太医院的工作很不满意(估计这事儿搁谁都得不满意)。后来见到钱乙这个医术高明的儿科医生时,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姐姐蜀国公主的孩子就是三岁的时候病死的。
     现在自己的孩子也病了,这可把长公主的全家上下急坏了,大家都惶惶不安,担心厄运再次降临。
     这时有人提到了钱乙,说民间可是传了,这位钱乙治疗小儿病那可是真有功夫。
     长公主急了:啊?真的啊,还等什么呐,那就赶快把他给请来吧!反正太医们都没办法了。
     于是,钱乙就被糊里糊涂地带到了驸马府。
     我说钱乙糊里糊涂被带来是有根据的,文献记载钱乙进府时还醉着呢,这绝对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就来了,否则借他三个胆子也不至于敢在给驸马家看病前喝酒啊。
     估计还是晚上,白天诊病累了,老婆给烫了壶小酒,刚喝两杯,就被拎走了。
     可见长公主女儿的病很重,什么病呢?泄痢。这个病对小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经常是可以夺走生命的。现在长公主的女儿就快要不行了(泄痢将殆),所以,连夜把钱乙召来了。
     钱乙嘴里冒着微微的酒气,进了驸马府,看到气氛森严的层层楼阁,酒稍微醒了点。但是,应该客观地指出:他当时还是醉着的。
     等到进入了重重帷幕之内,看到了病危中的小孩,钱乙的神情才开始凝重起来,酒也醒了大半。他认真地对患儿进行了诊断,然后长长地出了口气,起身,退了出来。
     驸马很着急,忙问:“怎么样?”
     钱乙回答:“没问题。”
     驸马一闻:咦?怎么一股酒气?胆子太大了,给我家孩子看病居然还敢喝了酒来?他娘的活腻味了不成!(宋朝公主嫁的基本都是武将,这位驸马就是后来的宁远军节度使,人粗鲁了点儿很正常。)
     钱乙还不识趣呢,还在那儿讲:“不用担心,她的身上很快就会发疹子,疹子发出来就好了。”
     驸马更恼火了:“你!给我闭嘴!俺闺女患的是泄痢,和他娘的出疹子有什么关系!你实在是个庸医,谁把你找来的,把那个出主意的人给我拉出去打!”
     然后一巴掌把桌子角给拍掉了一个:“来人,把这个乡下土郎中给我轰出去(怒责之)!”
     钱乙听了,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不对而退)。
     走了以后驸马还不依不饶:怎么这么大的酒气,把空气清新剂给我拿来!
     下人赶快端两筐菠萝皮跑了上来。
     但钱乙走了别人也没有办法啊,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治疗,挺着吧,估计下来就该是丧事了,然后呈报皇上,您又走了位外甥女,节哀顺变吧。
     等到第二天,女仆突然来报:“长公主、驸马爷,我们发现您女儿身上出疹子了!”
     啊?大家都不信,忙跑来看。
     果然,患孩出了一身的疹子,精神状态却好多了。
     有这种事儿?这不和昨天那位医生说的一样吗?敢情那位医生是个高人啊!
     长公主开始责怪驸马:瞧你昨天那个态度,做事儿怎么总压不住火儿呢?你就不能改改你那种粗人表现?
     驸马:得,我错了还不成?我再去把人家给请来不就得了吗?
     结果,又派人来到钱乙家里,钱乙正坐在那儿等着呢。
     钱乙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我把药已经准备好了,走吧。”
     脸上还是不喜不忧的,在他的心里,别人对他怎么样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病要医好。
     钱乙开了药以后,孩子很快就好了。
     看着女儿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长公主心里这个乐啊,但还是很纳闷地问钱乙:“您怎么知道出疹子就会好啊?”
     钱乙回答:“我昨天已经看到有微微的疹点,疹子外发,毒邪有外透之机,不至于内闭,当然就有让正气得以恢复的机会了,所以断定人死不了。我再用药辅助正气,让毒邪全部泄出,病就好了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驸马虽然没有听懂,但也比较高兴,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个粗人,还写了几首歪诗送给钱乙(以诗谢之)。
     很遗憾,这些诗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第二次挑战,皇子病了
     长公主的女儿痊愈后,长公主也特别高兴,帮钱乙弄了一个翰林医学的职位。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这不,没过多久,宋神宗的九儿子仪国公病了(听这个名头很大,感觉像个老头,实际上还是个流鼻涕的小孩子呢),太医们怎么治也治不好,结果,长公主推荐了钱乙。
     宋神宗的儿子患病是在钱乙治好长公主女儿的第二年,患的是瘛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抽风”。实际上这个情况会在小儿很多的疾病状态下出现,具体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是怎么得的病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全太医院的人都傻了,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
     宋神宗恨不能把这帮人都给痛打一顿,朕平时养着你们,你们倒是好好学习啊,平时不认真读书,到真的诊病时却全成废物了,朕的若干儿子闺女都是因为你们才挂的,等我腾出时间来一定好好收拾你们。
     但光生气不成啊,那边那位还抽着风呢。于是问满朝文武大臣,怎么办呢?
     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的,束手无策。
     这时长公主来朝了,她上殿告诉神宗,说我知道个医生,虽然人家出身草野,但人家钻研医术,手段那是十分的高明啊。我女儿上次病危,就是这位给救活的,陛下您可以把他找来试试。
     宋神宗一听:“啊?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名字?”
     长公主:“他的名字叫钱乙,现在就在京城呢。”
     宋神宗这下来了精神头:“那就甭等了,还不快宣他进宫?来人,宣钱乙进宫!”
     得,钱乙又是糊里糊涂地被召进了宫里。
     这回还好,钱乙没喝酒,他在护卫的带领下,来到了万众瞩目的皇宫。
     到了宫里一看,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果然病得不轻,抽风抽得很厉害。
     于是钱乙开始心无旁骛地认真诊病。
     要说这给皇族诊病,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个医生一定要达到了一定的修养和境界,心中做到只有患者和病症,其他一概不想,才能看好病。否则一会儿想这可是皇族啊,要是诊好了还不飞黄腾达?一会儿又想,坏了,这要是诊不好,还不把我拉出去剁了?您要是这个心态,那可就完蛋了,还没开始诊呢,这手可就哆嗦上了,腿也发抖了,还诊病呢,能稳住自个儿就不错了。
     钱乙诊完病后,告诉侍者:“以温补脾肾立法,方用黄土汤。”
     太医们一听傻了,什么?黄土汤?这都挨得上吗?
     这黄土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主要是治疗由于中焦脾气虚寒所导致的便血的病症,这怎么看都跟眼前这个瘛疭没有关系啊。这帮太医们打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这是个什么思路。
     顺便说一句,这个黄土汤里的主要一味药就是灶心黄土,现在药名叫灶心土,也叫伏龙肝,这可不是随便地里抓一把黄土就能用的。那么什么是灶心黄土呢?就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炉膛里的灶底被火反复烧的那些砌炉灶用的黄土,用的时候给撬下来,捣碎,就可以用了。黄土汤的熬制方法是把灶心黄土先熬水,然后用这个水,再去熬剩下的几味药。
     此方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症状效若桴鼓。
     现在人们很少用了,好多药店都买不到灶心土这味药了。
     太医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钱乙,心想,我们就等着看你当众出丑吧,民间土郎中还想到我们皇宫里来治病?
     皇上也不懂啊,怎么办?反正大家都没有办法了,那就试试吧。
     于是如法煎药,就给这位仪国公小朋友喝了。
     结果,喝完药后,病就好了(进黄土汤而愈)。
     仪国公小朋友此次大难不死,后来长大成人,成为了宋神宗活着的儿子里最大的。《宋史》记载,宋神宗死后他差点当了皇上,结果因为眼睛有点什么问题,没有当成,让宋徽宗当了(于诸弟为最长,有目疾不得立。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反正是比他的前八位很早就挂了的哥哥们幸福多了。
     回过头来讲,仪国公小朋友的病好了后,宋神宗那是相当的兴奋啊:朕的儿女们估计可以避免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的厄运了!
     他斜眼看了一下羞愧得汗流浃背的诸位太医们,转身对钱乙露出满脸的微笑:“爱卿,来,谈谈你的治疗体会吧(意思是:给这帮笨蛋听听),这个黄土汤,它怎么能治这个病呢?”
     钱乙回答道:“回皇上,我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这是中医里面的五行辨证方法,他认为抽搐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引起的,他用补土的方法来克制水湿的泛滥,水液正常了以后,依靠水来生发的木气也就正常了,这样抽搐就会停止。)
     钱乙接着说:“况且,诸位太医们用了药,治疗得差不多要好了,我只是很凑巧在这个时候给加了把劲儿而已(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看来钱乙是很给这帮太医们面子的,说话都给留了余地。
     宋神宗很恼火地又斜了一眼这帮太医,心想这帮笨蛋给他们留什么面子,你们来看看人家钱乙,人家说话多客气啊,你们都学着点儿!
     在这种兴奋情绪的感染下,宋神宗对钱乙说:“爱卿治病有功,朕现封你为太医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
     解释一下,这个太医丞就是太医院院长的副手,相当于副院长吧。而这个紫衣金鱼袋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标识,在北宋一般医生是没有这个资格佩戴的。
     总之是宋神宗表现出了对钱乙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他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自己勇猛地生了这么多孩子,总是病死可不是办法啊,一定要把这个儿科医生留在太医院!
     相信这是宋神宗当时内心最大的心愿。
     很不开心地做了太医院的领导
     不过短短两年,钱乙一下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医生变成了太医院里的太医丞。
     庆祝吧,欢呼吧!该为自己高兴高兴了,您一定这么想。
     您想错了,钱乙面临的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
     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诸位太医们肯定不开心。您想啊,皇帝的孩子们病死归病死,大家的责任,皇帝不能把太医们都杀了,所以大家的日子混得还是不错的。平时拿一些专业的术语蒙蒙这些皇族们,然后领了很高的俸禄,下了班还可以一起去酒楼听听小曲儿。
     现在,横空掉下来个钱乙,而且一上来就把大家给显得很无能,在皇帝面前着实风光了一把,这哪是我辈所能忍受的?更可恨的是,居然一来就做了我们的领导,我们疏通了那么久的关系也没有坐上的位子,居然让这个民间土郎中给坐了,真是岂有此理!
     这就是钱乙同志未来的工作环境,虽然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而且,从钱乙后来很快就不愿意在太医院继续任职了也可看出些端倪。
     还有患者这边呢,这些皇族们自以为是惯了,在他们眼里,你太医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奴才,所以他们的态度经常很不好。你瞧病时说的话很容易惹火他们,他们动辄责骂训斥,在钱乙的医案中就出现了几处诸位皇族发火的记录。而钱乙是个耿直之人,有时候很不给这些人面子,所以冲突是难免的。
     另外,您以为给皇上的这帮亲戚和京城的达官贵人看病容易吗?给一般老百姓看病,大多也就请您一位大夫,您从头到尾仔细给瞧就可以了。皇宫、诸王府和京城那些达官贵人看病可不是这样,他们有资源优势啊,哪个孩子有病了,一下就把所有的名医请来,什么太医、民间高手,都来了,那真是名家荟萃。
     您觉得这样看病会更好吗?如果要真是一帮特有水平的大夫,那没问题,跟现在的会诊差不多。可那会儿的医疗水平没那么高,大家实在不是很了解这儿科病到底该怎么治,七嘴八舌瞎出主意。钱乙为了把病瞧好,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首先必须把其他错误的思路都给辩论倒了(有时候还包括这帮似懂非懂的患者家属),然后才能面对患者一心治疗,否则这么多人各执一词,谁也没法儿瞧病。
     这就是钱乙要面临的治疗环境,很恶劣。好在我们的钱乙早年打下的功底太深了,辩论一交手,马上就显示出了他压倒一切的优势,给反方同学以沉重的打击。然后,他几乎每次都会把正确的治疗方法给大家分析一遍,好让大家下次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儿科病。
     无论如何,钱乙上任伊始就用精湛的医术给了大家一个深刻的印象。
     治疗七太尉小朋友
     一天,广亲宅二大王的儿子病了。各位注意,这个“大王”不是通常我们想的“山大王”,而是王爷的意思。但是宋朝这种称呼也的确很有趣,每次我看到这儿,都觉得这是个满脸络腮胡子的莽汉形象。
     这位二大王的哪个儿子病了呢?是七太尉,才七岁呢。
     您也许觉得更奇怪了,这太尉似乎是个很大的官吧?是的,没错,太尉在宋朝是仅次于太师的位置了,比太傅还要高,是个军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吧。宋朝是一个很搞怪的朝代,他们的皇室似乎对封官爵有特殊的爱好,皇家子弟一生下来,就开始狂封官职,然后这一辈子里再不断地加封,怎么说也得封他个十个八个的,说句实话,最后封得我都不知道该称呼这位什么了。
     皇家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会封个太尉的官衔。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到他们王府去串门,开门一看,屋里小板凳上坐着一排的国防部长,个个都流着鼻涕、穿着开裆裤呢。
     这位七太尉小朋友病了,当然要派人来找钱乙过去看看。
     钱乙赶快跑了过去。什么病啊?是潮热(潮热,中医术语,是指如潮水一样有规律的发热),他诊断结束后,说:“这孩子没事儿,不用服药了,用饮食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没事儿的时候,钱乙一眼看到了另外一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八太尉小朋友。钱乙稍微诊了一下这个孩子的脉,说:“那个孩子是没问题了,可这个孩子马上就会有很吓人的暴病(此儿旦夕暴病惊人)。”
     大家都被吓了一跳,这个八太尉活蹦乱跳的没事儿啊。
     钱乙接着说:“现在就要预防抽搐了,如果恰当治疗的话,再过三天,中午过后就会好转的。”
     二大王听了感觉很愤怒(皇家子弟的坏脾气暴露出来了),这都什么啊,你以为你是神仙啊,还预言呢,真是胡说八道!于是怒气冲天地说:“我们八太尉不是好好的吗?有什么病!你们这帮医生,总是胡说来吓人,不过是为了多得些利益而已(医贪利动人乃如此)!你现在就给我看七太尉的病,没事儿你就走人,不要给我说什么八太尉的病(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
     钱乙的表情却很认真:“我说的是真的,您让我好好给他瞧瞧吧!”
     大家开始不耐烦了:“去,去,快走吧!”
     “我说的是真的,你们这样孩子会受苦的……”
     “去!乌鸦嘴!”
     结果钱乙很郁闷地就离开了广亲宅。
     您猜结果怎么样?第二天,广亲宅里可就乱了,为什么呢,原来是八太尉小朋友开始出现了抽搐的症状,天啊!预言终于应验了,这可是大事啊,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钱乙。
     晕!敢情这位讲的话是真的?难道这位会预言?
     怎么办呢?还用问?赶快把这个钱乙给我找来啊。
     于是又请来了钱乙,钱乙用药后,到第三天午后的时候,小孩果然好了。
     看来在长公主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
     这个钱乙,到底是乌鸦嘴还是预言家?所有的人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大家眼睛瞪着钱乙,交头接耳,神秘气氛开始萌动。
     其实钱乙并不是什么预言家,他只是一个掌握了儿童生理病理规律的医生而已。
     当二大王心情放松下来后,也饶有兴致地问了这个问题,就是:“你是怎么在这个孩子没有病的时候就知道他会病呢?”
     钱乙回答说:“其实那个时候他就开始要发病了,已经出现征兆了。他当时脸上腮部红得厉害,说明是肝经受邪了(这是钱乙本人根据《内经》总结的面部诊断法,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翻阅钱乙留下的书,在书中钱乙认为人脸上的左腮对应肝,右腮对应肺),目光微微发直,眼睛归肝经所主,所以这也是肝经受邪的征兆。而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所以心经也必然受邪。我又看到八太尉喜欢坐在石头凳子上,这是体内有热,想要凉快的缘故啊。”
     大家都听傻了,敢情这是个推理的过程啊,您的上一个职业该不是侦探吧。
     钱乙又说:“他的身体肥胖,脉象急促,这是脾气虚而肝火盛的表现,所以我推断他会出现抽搐。另外,我之所以推断过午时(11点~13点)才能好,是因为午时为心经所用的时辰,而过了午时则是肝经最弱的时辰啊(这是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的经气是按照时辰的顺序来流注到各经的,在丑时(1点~3点)肝经用事,此时肝经经气最旺,而对应的未时(13点~15点)则是肝经经气最弱的时辰)。”
     “那您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疗的呢?”
     “用的是泻心肝补肾的方法。”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敢情不是神仙,而是技艺精湛的缘故啊。
     二大王也兴致盎然:老大,俺算服了!干脆俺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跟您学中医得了。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1)
     这边二大王儿子的病好了,没多久,到了六月中旬,那边四大王的儿子又病了。这位,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个国防部长级别的,是五太尉,得的什么病呢?是上吐下泻,止不住了,水谷不化(水谷不化,中医术语,意思是吃什么就排泄出什么,没有加以消化)。
     怎么办?请太医吧!于是太医们纷纷跑来了,诊了脉后,大家纷纷说这是虚寒啊,该开温补之药。对,温补之药,大家互相附和。
     于是开了补药,然后用姜汁冲水就给这位五太尉小朋友喝了(众医用补药,言用姜汁调服之)。药喝下去一天后,坏了事儿了,这位五太尉又添了个症状,开始喘上了(益加喘吐不定)。好嘛,这份难受啊,连喘带吐,您说搁谁受得了啊!看到这个情形,各位应该明白宋神宗的那前八位宝贝儿子是怎么死的了吧。
     怎么办?请钱乙来吧,于是把钱乙给请来了。在太医们尴尬的目光中,钱乙诊了五太尉小朋友的脉。
     诊完了脉,钱乙抬起头,对各位说:“这是体内有热啊(伤热在内也),就不能再用温热药了,昨天谁主张给用的温热之药?”
     大家忙把目光投向左右,装作不知道。
     钱乙接着说:“不能再用热药了,要用凉药(当用凉药治之),方用石膏汤,熬三份儿,三份同时喝下(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
     这时有人来报告钱乙,说皇上找他瞧病,得,这位来头更大,那就先告辞了,等一会儿忙完了皇上那头再回来。
     等钱乙一走,这帮医生就又来劲儿了。大家围着这位四大王开始议论纷纷:“我看这么用凉药治疗不妥,大王您想啊,连吐带泻的,这人得多虚啊,不补能行吗?而且米谷都不消化了,那是脾胃无火啊,应当温补脾肾啊(当补脾,何以用凉药),再用凉药,那不要命吗?各位贤弟以为如何?”大家又纷纷接碴,应该补!应该补!
     没办法,这位四大王还是文化程度低,觉得这帮人讲得太在理了,于是吩咐:“来,你们开药。”
     于是大家又开了丁香散。
     没多久,钱乙同志又跑了回来,看来宫里的工作还真忙啊。
     进来一看,吓得眼睛瞪得老大,没搞错吧?我刚才不是讲了用凉药石膏汤了吗?怎么眨眼变成热药丁香散了?这是哪位在开我的玩笑啊?这个玩笑可开不起啊!
     “没人开你的玩笑,是我们开的丁香散。”诸位太医和四大王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钱乙。
     钱乙急了:“这个药千万不能服啊,服了三天以后,患儿一定会肚子胀,身上发热,喝水就吐!”(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
     “呸!乌鸦嘴!”四大王终于忍耐不住,发火了,“我们用补药,只能使身体强壮,你不要胡说了!”
     众位太医向四大王投去敬佩的目光:您学习我们庸医的理论还真快啊。
     钱乙也没辙了,望着这帮自以为是的医生和患者家属,得,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他问四大王:“您确定要这么用药了是吗?”
     四大王:“是。”
     钱乙:“那您以后就别再来找我了(毋庸复召我)!”
     四大王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还挺牛的啊,有什么了不起啊,不找就不找,送客!
     结果钱乙又很郁闷地走出了四大王府。
     各位看官觉得这宫里的病好瞧吗?
     结果同样的一幕又上演了(重复的频率也太高了吧,怎么这帮大王就不接受教训呢),到了第三天,这位倒霉的五太尉小朋友果然出现了肚子胀、身上发热和喝水就吐的症状。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2)
     不会吧?四大王也傻了,怎么这个钱乙说得这么准啊?
     那赶快找钱乙吧!家人纷纷议论。
     四大王这回也蔫了:“我曾经说过再也不找他了,我看还是找其他太医们吧。”
     于是又找来了那帮太医。
     这帮太医一瞧,这位五太尉脑袋都耷拉下来了,面无人色。
     于是纷纷摇头:对不住了四大王,这病我们瞧不了。要么,您再找找别人试试?
     我靠!四大王恨不能把这帮爷脑袋给拿下来。他伸出手来指着这帮医生,气得直哆嗦,半天说不出话来。
     没办法,低头求钱乙吧,去,派人请钱乙。
     钱乙那边正为皇上的事儿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呢,就对来请的四大王府的人说:“现在稍微有点忙,忙完回头就过去(适用故不时往)。”
     派去的人回来了,四大王一看不高兴了:“怎么一人回来了,钱乙呢?”
     下人回禀:“钱乙说他正忙,回头再过来。”
     四大王一想,不对啊,这个钱乙这是跟我摆谱呢,我说过不再请他,他居然敢给我脸色看(王疑且怒)?
     来人,给我多派些人,去把钱乙给我抢来!(使人十数辈趣之。)
     这回场面可就大了,只见十几号人杀气腾腾地从四大王府里出来,直奔太医院。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是谁跟谁啊?这位四大王跟哪个山头的火拼上了?
     钱乙还在忙呢,呼啦进来了十几号凶神恶煞般的人物,冲着钱乙狞笑:“太医丞,怎么着?我们四大王那边请你,你就敢不给个面子?”(按:有明显的黑社会性质。)
     钱乙这才明白为什么,嗨,犯得上来这么多人请我吗?可是,我这倒是有个条件,答应了我的条件,我就去,否则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什么条件?”
     “我去了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子下药,否则去了也是白去,还耽误了皇上这边的事情。”
     于是马上有人跑了回去,按钱乙的原话通禀了四大王,四大王顺手给了此人一个耳光:“废话,我要是不听他的,还用这么多人请他干吗?”
     这个倒霉蛋可真够窝囊的,专程回去挨了个耳光又跑了回来,捂着脸说:“大王说了,听你的。”
     就这样,钱乙跟着这帮人就来到了四大王府。
     路上行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还议论呢:“嘿,这位钱大人架子真大,连四大王请他都得出个仪仗队。”
     到了王府,钱乙再次诊脉,然后对四大王说:“仍然是热证,用白虎汤(按:这是《伤寒论》中张仲景开的方子,方中的主药为生石膏,该方能清阳明气分邪热,故以西方白虎名之),一日服用三次。”
     到了第二、第三天,用白虎汤每天服用两次(与白虎汤各两服)。
     第四天,用石膏汤加味服用一次。然后患儿的热就退去了(热退而安),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四大王一直张着大嘴,在旁边看着呢,直到最后儿子康复了,才把舌头缩了回去:“我的天啊,这才是瞧病啊!”
     看完了热闹,四大王也忍不住问了句:“钱大人,您干脆再给讲讲得了,为什么要这么治啊?”
     钱乙也没客气,正好给各位御医讲解一下:“这个病发生在六月,六月热盛,邪热侵入了孩子的体内,热伤脾胃,所以才会发生严重的吐泻。这个时候要清热,如果用了温热药,则上焦也就热盛了,所以才会发生喘的症状。后来又误用了丁香散,丁香是下焦热药,这样上中下三焦皆热,所以我判断会腹胀,饮水吐逆。至于如何使用白虎汤,仲景先生已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过了,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太精辟了!”四大王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很感慨地赞叹,然后心里也寻思着:要么我也像二大王一样,也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来学中医?
     钱乙的诊断诀窍
     故事看到这里,估计您的心中此刻正纳闷: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不断地出现,而且极其地类似,都是钱乙提前几天预言了患儿的病情,开始大家不相信,最后预言果然应验,难道钱乙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为什么他能够提前观察到疾病的征兆?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这是因为钱乙他练就了一套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
     其实儿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您想问,可您怎么问啊,那么小的婴儿只会哭,您还问他:“来给叔叔形容一下这种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是隐痛还是跳痛?”估计孩子会以更尖锐的哭声回答您,或者尿您一身。
     所以,小儿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现在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生化检查等方法来进行了。但有的时候仍然有漏洞,比如有的婴儿腹泻,生化检查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常,但就是孩子腹泻、瘦弱。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婴儿,令那些儿童医院的医生很苦恼,最后都是中医给调理好的。
     古代的诊断方法更少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治疗儿科病。
     人家钱乙就开始琢磨了,这样下去还了得了,要想办法啊。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家搞出了一套绝活,那就是通过小儿的外表来判断病情(中医叫望诊)。
     这套活儿确实很厉害,现在能用的人已经很少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他通过观察五脏在脸上的反射区的颜色等来判断五脏的状态,他还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的孔窍,比如眼睛、鼻子、肛门等的状态来判断病情,尤其是眼睛,那是钱乙特别重视的。
     还有听患儿的声音,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头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
     钱乙严肃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过百日乃可保)。”
     您说这不找骂吗?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通常境况下会挨一顿板砖)!
     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送客”也就算了。
     结果是,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
     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这些诊断方法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看官有兴趣可以看钱乙的书。
     因此,在儿科还不发达的当时,在其他医生还完全不清楚患儿的疾病状态的情况下,钱乙已经通过他这些独特的诊断手段了解了病情,这弄得他总像是个先知似的,其实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里的正常的内容。在中医诊断里面,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合参,但现在有很多内容医生都不会了,只剩下问诊了,很可惜。
     钱老师组织的考试
     在太医院里任职,除了给皇族治病,宋朝那会儿太医是可以出去给老百姓看病的(按:后世有些朝代就不行了,必须一心为皇室服务),所以钱乙也经常被请去给京城里的各家诊病。因为当时钱乙的名声已经很大(连皇上都颁发认证证书了),所以请他的人多极了。这样,钱乙也同时开始了他的教育不合格医生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现场考试。
     这搞得其他的不大合格的医生很痛苦,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噩梦开始了。
     一天,京东转运使李同志的孙子病了,那孩子才八岁,咳嗽,气短,胸闷。
     一开始李同志并没有请钱乙,请了其他的医生。这个医生诊了病后,很有把握地说:“这是肺经有热啊,需要用凉药治疗,方用竹叶汤、牛黄膏,每天各服用两次,保证痊愈。”
     治疗效果很糟糕,原来只是咳嗽,好家伙,服下这个药后,又开始加上喘了。
     这回李同志急了,赶快又请来了钱乙。
     这个医生一听钱乙要来,心想坏了,这位以现场考试闻名啊,我这两下子,还不露馅?赶快跑路吧!
     还没等迈腿呢,钱乙已经来了,于是只好一脸苦相地看着钱乙,脸都白了。
     钱乙诊完了脉,果然开始发问:“服用的什么药啊?”
     李同志抢先回答:“竹叶汤、牛黄膏。”
     于是钱乙同志正式开始了现场考试,问医生:“服用这两个药是想治疗什么呢?”
     啊?考试这就开始了?医生硬着头皮答道:“用,用来退热、退涎的。”
发表于 2010-10-2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罗大是从这篇帖子开始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fdn9.html之后几乎天天看罗大伦的博客,今天才知道龙隐云水就是罗博士!
发表于 2010-10-2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罗大是从这篇帖子开始的之后几乎天天看罗大伦的博客,今天才知道龙隐云水就是罗博士! ...
wlkpf 发表于 2010-10-22 10:51


真的呢,三七网真是卧虎藏龙的地方
发表于 2010-10-22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雷珥玛 于 2010-10-22 11:33 编辑

啊?真的呀
罗先生的4本书,儿子已经看过大半儿了,我则看了好几遍,就放在床头
医术没抓到手多少,每天感受到的是医者的大爱。朱丹溪拜师、徐灵胎自学、傅青主授徒~~~
呵呵,我还要买几本送给其他的孩子们,用来启迪孩子的心智最好了。
谢谢罗老师!
发表于 2010-10-2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买了罗先生的一本书呢,占位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不是。
千万不要误会 。会
发表于 2010-10-27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兴头上没了,搬个小板凳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15:43 , Processed in 0.0318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