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228|回复: 8

讨论一下什么叫格物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然叫格物堂,总该弄明白什么叫格物吧?!
格物,有一个意思是将物格在心外,心不为物驭,物不动心神。
我琢磨琢磨,好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将物分门别类,把万事万物一个一个,放到一类一类的“格子”里,五行也好,阴阳也好,都是这样的一种“格子”。也有物以类聚的意思。聚了以后,就是“一本”,推衍开来,就是“散万殊“。
然后,自然就”致知“了。
呵呵,抛块砖头先。大家快抛玉出来吧。
发表于 2007-4-2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合一下.

我觉得格物 , 就是和物格开, 抛弃有行的概念, 上升到无行的高度, 从行而下到行而上.

从实到虚, 从阴到阳, 从可见到不可见,  这样才能见到宇宙的大"道".

呵呵, 刚看了一点道德经, 就出来瞎拜了, 继续抛砖...
发表于 2007-5-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格”,树木的长枝条。
“格物”,指治学当举一反三,与三七生先生所言之“推”,异曲同工。
陋见!
发表于 2007-5-17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在看《思考中医》,那上面说格物是隔开物欲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无言14820 于 2007-5-18 00:46 编辑 ]
发表于 2007-5-1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个好论题。多谢搂主!

从上讲,凡有言说,皆无实义,皆是戏论。
从下说,文以载道,古人有一言九鼎之说,能不谨且慎乎?

末学以为,格物,既是心去处物,与物交通感应,心与物交流。这是一个“具缚凡夫”,走向解脱彼岸的起点,由此而始,渐渐摆脱颟顸颠倒。格物是进入觉悟圆满殿堂的门廊,之后所有境界,譬如大学所言:“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由格物为根本,一个人可以使天下太平,非圣人不能言此理,非贤者不能信此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如果弄明白了“格物”是什么意思,即得了根本,上正路了。就此开始走上了“风帆扬于顺水”的解脱之道,十方圣贤皆由此道而得圆满。

那么心怎样才能与物交流呢,首先就要做到心物归一,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交融。打个比喻,心如灵种,物如虚空,格物就是让心之灵种,在虚空中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结果。这棵心树生长的过程就是格物。一棵至善的心树它能够遍满一切虚空,达到全心是空,全空是心的圆满境界。心树是在虚空内长出来的,虚空也不在心之灵种之外。

我们由于业力所系,被无始无明包裹,使得心之灵种不能再与身外之物交流感应,何谈世界万物。有时甚至连自己身上长的东西都不能交流沟通,比如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乱吃乱说。所以平天下从格物始,格物从吃饭说话始。

心和物本是一,不是二。正因为此,才有了“一个人可以使天下太平”的可能性。欲求天下太平者,若信圣人之言,自此可以无疑了(心定了)。大学里的“知止”,也是说明同样的道理,“止”是什么?就是“止于何处?”,止于何处呢?止于“至善”。为什么有可能达到“至善”呢?因为人有这个能力,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这个能力,叫“格物”。

知止,也就是“知道了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也就是天下太平)”这个道理了,而且“至善”不用在心外求(所谓反求诸己,不出户知天下),与自心是一不是二,自然就“有定”了(志向坚定、不动摇了)。所以在“知止”之后,就有:“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了,得什么,得了个“天下太平”,得了个“至善”,得了个圆满。而所有这一切一切的起点,是“知止”。

所以深一层的意思,“知止”也就是知道“格物”是什么意思。如上所述,这个至善的可能性来源于“格物”,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格物”若不成立,“平天下”是妄言。“平天下”是妄言,“至善”是空花,自然“知止”也就不成立了。

还有讲“格物”是“将物格在心外,心不为物驭,物不动心神”的。那些心为物役的人,是因为不明白心物不二的道理,所以心向外驰求,如狗临井,自吠其影,以为井水里另外有一只狗,所以示威,是一种颠倒的状态。如果只是说物不动心神,那只是把“格物”的前提条件准备好了,相当于跑步比赛不再往反方向猛跑了,只是停下了,还没有开始“格物”,格物是已经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而且说“将物格在心外”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见解,物与心是分裂的,我把物挡在心外就好。这样发展下去,有点像是禅宗行人里那种“黑鬼窑,死尸禅”的境界。心是物之体,物是心影,心物是相成的,无物不显心嘛,欲将物格在心外,可能吗?

“格开物欲”这种说法就非常好,不是格开物,而是“物欲”,只是抛弃那种以为“有所得”,向外驰求的“物欲”,这种颠倒迷乱的妄想,物欲格开了(妄想歇息了),分裂心物之间的挡板就抽开了,自然心清物显,心物从此不再进行癫狂的交流感应了,而是因为“知止”,由格物开始,走上天下平的大道。

要知道,即使在我们这些凡夫,心物的交流感应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那没法叫做格物而已。虽然心处物的大道从来如此,但由于我们心是不安的,结果物的显现也是无序而混乱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不“知止”,没开始“格物”前的状态,就是“糟心”,糟心是天下乱的开始,糟心后无知、无知后无畏,无所畏,天下乱。

末学心尚未安,语句参差,但皆由衷而来,望各位师兄斧正。
发表于 2007-5-18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法师文钞》中有讲。二楞兄以禅解儒,甚妙。
发表于 2007-5-1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像王阳明先生的龙场一悟!
发表于 2007-5-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把自己看来的解释和自己的体会说下:

一、有人认为,“格物”是指“格三物”。
“物”是指《周礼》中的“乡三物”,亦即六德、六行和六艺。这是古代当时的教育科目。好比我们现代学校的物理、数学、语文、德育、体育等教学科目一样。
“格”呢,《礼记》中有“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此格有规范、标准之意。
合起来,格物就是学习六德、六行和六艺,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个人以为这是本意,与“大学”的教育之意相同。


二、也有人说格物是穷究事物之至理。

个人以为这可看作引申义。随时代不同,有些教育科目出现变化、增减是合理的。这个确有引申的必要。也就是说,所谓乡三物的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现状相结合。这个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尤其是现代教育者们应该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还有人说,格物是指去除物欲。

个人觉得这个也算对。“乡三物”本就有修身的具体内容。如仁、义等都是追求提升人的境界,而超然于物欲之上的。
有人还把佛学也拿来解释,本质也是去处物欲、不贪不着。如此而已。

暂作小结:
格物,就是学习古代圣贤制定的具体的修身养性、事物原理的基础教育科目。引申出来,可以理解为:学习一切修身养性、事物原理的基础知识。
说是基础,还有承接“修其身“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明了这些道理之后,才能用来规范自己言行,即”修炼自身“。
老子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也。
发表于 2012-2-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合一番。

格,就是格子;
格子有大有小;
有的人喜欢照看大一些的格子,也有人喜欢摆弄小点的格子;
但不论怎么着,一个人能同时照顾的格子数目总归是有限度的,变化不大的。

若非要大格子和小格子一起都看住了,精力恐怕就会消耗得很厉害。

因此照顾大格子的人,大格子分成的众多小格子就照顾不过来了,但需要看住一些关键的小格子。
喜欢小格子的,未必就能大清楚小格子合成的大格子,但也得适当关注那大格子是什么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2:38 , Processed in 0.020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