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4|回复: 0

兴尽则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5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ay 于 2025-8-25 14:04 编辑

兴尽则归


封面图:稻田田埂夏天割草

昨日在金华办私塾的宋老师送女儿来金西上学(高中),临时给我打电话说学堂里没有米了,过来顺道带些回去。我正在外面干活,回来时,宋老师也刚好到。这几天正好我一个人在家,家人带孩子去杭州玩了,因为暑假里一直让他们学浙江省的非遗文化项目并补习功课,一天都没有让他们歇过。我和宋老师说,我烧晚饭给你吃。晚上简单地做了凉拌江豆角(江豆切成小段,沸水中煮三四分钟,捞出过凉开水冷却,再加点调味料如酱油等即可,口感松脆,能吃出江豆的原味),还烧了一个豆腐汤。宋老师说晚上还要赶回去,也就没有饮酒了。吃了饭,泡了两杯朋友手工做的茉莉花茶聊天。


好好的暑假让我学习非遗传承,无奈何

宋老师的老本行和我一样,都是通信行业。后来去办了私塾读经典。他给我讲了暑假的趣闻。这个夏天他自驾车带家人孩子走了半个中国,拜谒了黄帝陵,炎帝陵,舜庙,还去了天水的伏羲故里,带孩子膜拜我们华夏族的祖灵,感受祖荫。

这些地方我都没有去过,我问了他很多我一直关心的问题,比如黄帝陵是不是几千年来就有的,他说是的。太史公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主席在1937年清明节时,曾亲书《祭黄帝陵文》,文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我还问了黄帝陵几千年来受过兵灾和贼盗的破坏吗,他说没有受过破坏,自董卓、曹操、黄巢和闯王等以来,都没有人敢动黄帝陵。贼盗都知道这是诸夏之共祖,都怀有敬畏之心。只是到了19世纪才受过一次威胁,所幸安然。

宋老师这次环游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带孩子参加天水的礼乐夏令营。他说见到很多前辈老师,如讲论语的林进明老师,还推荐我订购了一套林老师的《论语接着讲》。他还提起其中一位王羲之的后人也参加了礼乐活动,是一位已成名的书画家,现今居住浙江丽水。这位书圣后裔讲了一个心得:无论是去博物馆或是凭吊古迹,  你并不需要逐一学习观摩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发现与你心灵有感应之事之物,专注之,便足矣。

听后,我觉得很有同感。我说是啊,尤其是我们上了年龄的人,去博物馆等,并不是为了参加考试或是变成知识大王。能寻觅得一二处与心灵有感应之物就足够了。

我想起一个故事,东晋名士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世说新语》记载了王徽之隐居山阴后,一个冬天的雪夜,王徽之兴致大发,命人置酒,独酌咏左思《招隐诗》,饮到一半时,突然想起好友戴逵,但当时戴逵在剡(今浙江省嵊州市),两人相距较远,绍兴到嵊州现在开车走高速也得半个多小时吧,但王徽之仍然要拜访好友,于是当晚乘舟而行,第二日中午才到,但到了戴逵门前不入就返回了。旁人问原因,王徽之说:“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现在兴致没了,自然该回去了。“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年轻时我们追逐名利,这是人生的常态。但我们应该知道适可而止,兴尽则归。归于何处呢,回归我们心灵的寂静本然。名利终归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况且在这个世界,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何必耿耿于怀呢。

我有一位浙江同乡兼大学校友,因健康原因,在大学里被学校区别对待,与病友一起被集中居住在一个寝室,这事情对他造成终生的精神伤害。加之十多年前家庭变故,这几年一直向我倾诉人生的这些经历。他一直在阴影里无法走出,其实每次讲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话语,尽管每次他都说已经有新的感悟。这两年两位亲人接连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每次电话,我都耐心倾听,但不知从何安慰他。今天与宋老师的交谈,给了我一个启发:人是脆弱的,生命中有各种无法承受之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从人生的各种不幸之中转移开来。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不管好与不好。昨晚我就把想到的这些留言给同学,希望对他有帮助。

宋老师给我讲了一个他过去工作中排查系统故障(troubleshooting)的方法:如果交换机出问题,先把用户端口都关掉,先排查主机是不是有问题。主机没问题才检查用户端。用户端是细枝末节,排查问题要先抓出主干。

在城市生活压力日益繁重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凡事尽力而为,如果终难成就,也学会原谅自己。不要一辈子生活在过去的阴影和遗憾中。学会适应恬淡的生活方式,世间的富贵名利终如浮云,无法带走。

很多朋友说羡慕我能回归田园生活,说现在还有很多负担,只希望来日。其实,要回归田园并不难,退一步即可。我记得当初在三七养生论坛承蒙三七先生厚爱,担任“自然村”版块的版主,那段时间在国外一边工作,业余的大量时间花在阅读方面,反省现代工业与城市文明下人类的困境。与三七先生的几次见面交流,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知道城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还可以回归乡村田野。

后来回到我的浙西老家从事自然农耕,家人亲戚都很难理解,说我二十年的书白读了。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我只是以退为进而已。我不是为他人而活,我为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而活。况且无论好坏,他人并不会对我负责,我何须太介意人家的看法呢。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䘵,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无论是真性情还是假洒脱,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从容生活下去的理由。

本文作者bay,三七养生论坛自然村版主。祖居浙西,旅欧多年。和味农耕创始人,自然农业与道地农业实践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9-5 11:05 , Processed in 0.0288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