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6-6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微尘 于 2023-6-6 15:31 编辑
379)继续闭门造车说黄芪五物汤和黄芪建中汤 燕果 https://www.37futai.com/forum.ph ... 4%E7%89%A9%E6%B1%A4
燕果:防己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对防己的作用还是一团浆糊, 但对白术和茯苓的区别似乎明了了. 白术去的是太阴的水, 也就是肌肉和脾的水; 茯苓去的是太阳和少阳的水, 也就是皮肤, 皮下, 肺和胸膈的水. 这就是为什么小青龙汤什么的全部都不用白术.
三七生:白术茯苓的走势定位(太阴太阳,表里)大有发明,以此角度看理中汤、真武汤、五苓散,就更容易理解方意所在了。
Ttxxhh: 暂时无法认同将药性固定在某个范围内的说法。药的作用范围&位置应该是向巡航导弹一样被宏观改变的。
分析如下,请诸位指教。
1 对比麻黄汤和麻黄加术汤
A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B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解肌发表。
如果身疼都理解为涉及肌肉皮肤(其实可能肌肉皮肤间,腠理?),但麻黄汤却是太阳病之主方之一,丝毫不直接涉及到太阴。
麻黄汤还涉及到骨,此处却与少阴没有直接关系。
那么麻黄加术汤的身痛道理也一样,水郁在肌肉皮肤(或者波及到表皮),却未必是太阴。盖肌肉组织有很多婆婆,不一定就直接责在太阴。
2 如果茯苓走表,那么就不好解释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与表可有直接关系?
对其它用茯苓的也未必能解释过去,就比如理中汤: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
...,悸者,加茯苓二两。与表可有直接关系?
有很多涉及茯苓者,都提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未必全与表有关。
3 甘草附子汤用白术 ,似乎与太阴没有直接关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见识有限,不一一列举。
4 查本经
A 茯苓 ...,利小便。
B 白术 主风寒湿痹。
痹者,阻塞不通。
历来本草解释以本经为尊。
若以此为准,似乎可以解释大部分伤寒论里用白术茯苓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理中汤、真武汤、五苓散。
而认为"白术茯苓的走势定位(太阴太阳,表里)"者,解释范围就很有限。
三七生: 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
风寒湿痹主要是以肌肉为主的内连筋骨的风寒湿三邪凝滞不通症状,白术之逐痹功能主要是去除太阴湿气,而令风寒无所附着。
三阴之凝滞化开自然会达于三阳,故以茯苓因势利导之而出。
Ttxxhh: 多谢指点!如此讨论真是大有益处。
似乎是在给药物的作用画了一个大范围,就算不能包含所有也包含了大多数。
比方巡航导弹不论在哪儿发射,只能在空中或近地或近水飞行,不在水下也不在地下也不能飞到太空;
潜艇在水面或在水下,钻地弹最终要跑到地下去。
1 茯苓利水走向三阳
茯苓虽然不一定只将太阳少阳等某几个固定经络脏器弥漫之水搬出去,但搬出去的水在其它药物配合下走向三阳没问题,总不能再搬回三阴。
比如五苓散猪苓汤茯苓需要泽泻猪苓的配合;真武汤证能量不足就得依靠附子生姜了。
(但完全不等于茯苓只去太阳少阳的水,如四君子汤)
白术逐水后,那些水也最终走向三阳出去,汗解走表,或走膀胱。 二者所去之水虽然在其它药物配合下走三阳,却未必是其本身的功能。
这也许就是药物与药方功能之不同,一微观一宏观。
2 肌肉是否可以理解为归太阴脾唯一所管。
麻黄汤之解肌发表也涉及到肌肉皮肤,却与太阴无关?
麻黄汤解表之寒邪,麻黄加术汤可理解为解表之湿痹。
麻黄加术汤原文特别提到以发汗手段解之或可佐证。涉及太阴者却无几个以汗解。
3 白术之对于脾
若只是"主要"作用于脾,那么还可寻找下哪些情况不是作用于脾。
俺重新思考麻黄加术汤算不算。
三七生: 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麻黄加术汤助足太阴达于手太阴(肌肉达于皮毛),有土金相生之意。
ttxxhh: 这系列讨论涉及到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五行脏腑辨证,而能自由切换同步考虑,非高深功夫而莫能为。
燕果: 再回味三七先生的话, 对黄芪的作用似乎也豁然开朗了.
但黄芪为什么能生肌? 正因为它是入足太阴脾经的药啊, 它促进了营养物质在肌肉层面的运输. 比如脾胃是水泥厂把石灰, 粘土等原材料加工成水泥, 黄芪则把水泥送到各处的肌肉工厂加工成预制板. 脾气极弱的人, 也许肠胃可以消化食物, 但生产的水泥都滞销, 送不出去, 就如当年火车车皮紧张一样.
所以说黄芪能升, 升的是脾经的气. 升到手太阴肺经, 还可以继续把营养送到皮肤毛发, 实现固表的作用, 我听说过脱发的病人用黄芪后有效果的. 但是这个力度也许不是那么强, 要配上开太阳的药? 比如玉屏风散里的防风.
我记得女儿那次用了生肌散后, 伤口很快长了一个肉包, 但过了大半年皮才长起来, 说明黄芪的主要作用还是在足太阴脾经的层面, 要长皮肤, 得配合风药?
因为黄芪象管后勤运输的, 如果黄芪和党参合用, 能增强提供养料和利用养料的作用; 它和白术合作, 能通过修复肌肉增强利水的效果, 想象一块收缩能力增强的海绵, 不是能挤出更多水份吗? .
血管壁的材料也是平滑肌, 所以黄芪也能促进血管的修复, 和阿胶这种原材料一起使用, 效果大概很好.
脾胃寒湿的人, 无气可升, 单用黄芪, 大概没什么用. 另外, 黄芪源源不断地把锅里的气送走加工, 那烧锅的灶里, 就需要不停地添柴, 能源消耗也是很大的. 所以庄严先生说精虚的人要慎用, 就是这个道理.
从我妈这次用药,再次体会麦芽糖的作用。我妈最近用了初之气方调理身体,从各个方面看都非常适合她,她一开始用的效果也不错,可第三天开始出现了低血糖现象,心慌无力,要吃东西,发生这个现象的时间是中午,心经时间。改用了理中汤,现在觉得有劲了。后来我妈说她这几天都吃了萝卜汤,萝卜本来就是下气,耗血糖的。
现在更深刻地理解了黄芪建中汤。桂枝这样振奋心阳的药,是需要大量的糖份做燃烧储备的,长期劳作,营养跟不上的人,可不是需要一大勺糖吗?如果糖不能顺利输送到燃烧它的地方(心经?),可不就需要黄芪吗?黄芪可以升血糖。我妈是因为脾胃差,产生不了足够的糖,所以理中汤用了以后觉得比较有力气。
糖的作用看来是很重要的。我婆婆十年前查出餐后血糖高,就是二型糖尿病,开始天天服用降糖药,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从那以后下肢肌肉萎缩得厉害,骨的负担加重,换了一边股骨头,现在要换另一边。我今天才明白,她的腿的问题就是控制糖控制坏了,我劝她不该过分禁糖。她不肥胖,心血管也极好,根本没有二型糖尿病的严重后果。她不肯停降糖药,但是听从我的建议,把白米饭的份量增加了,并同意以后增加一点细粮。现找庄先生调理。
西医治疗糖尿病,不管前因后果,只以血糖低为目标。二型糖尿病,看起来就是脾虚运化不良产生的,健脾加控制饮食就可以了。
三七生: 柴不能充分燃烧,剩在炉子里的自燃显得多了,不想办法助燃,反而把柴抽掉,炉火自然更不会旺,热量反而会更下降。试图用炉中剩柴量的多少作为测量燃烧是否正常的标准,而不管燃烧的实际情况,这就是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自欺欺人之举,其逻辑的荒唐可笑与大众的信以为真趋之若鹜形成了同样荒谬的反差。
燕果: 去网上查看胰岛素的工作原理, 人体通过它来双向调节血糖, 当血糖低, 胰岛素减少分泌, 细胞把储备的糖原变成葡萄糖; 当血糖高, 则增加分泌来使得葡萄糖变成糖原储备在细胞里. 有升和降两重关系在内.
那么糖尿病的原理, 看来也会有升不足和降不足的原因:
1. 细胞已经储备了大量糖原用不完, 或者身体的使用能力和效率在下降等. 这时候需要控制饮食, 同时增加助燃; 这种类型, 大概又可以细分为脾虚, 气虚, 心阳不足等等, 都和木与火有关系.
2. 还有一种, 就是肌肉和肝脏在不停地释放糖原为葡萄糖, 而胰岛素来不及把血糖转为储备糖原. 是身体收的能力不足; 这种类型, 和古代的"消渴"比较相似, 大概又可细分为心阴虚, 肺阴虚和肾阴虚等和金水有关的原因.
三七生:甚是
燕果:这几天从黄芪的功能开始发散思维,同时经过几个网友的讨论和三七先生的时常点拨,理解进一步加深。
胃是戊土,戊癸合火,就象我家种菜育肥一样,把菜叶子,豆渣什么的,放在桶里,稍微喷点水,过一个冬天,天气转暖了,桶会发热,可燃气体会产生,肥料也制成了。这个过程,水不能太多,只能是少量的水,微生物要足够(所以不能乱吃抗生素),另外在温暖的地方这个过程会加快。肠胃消化就是这个沤肥的过程。
沤出来的肥料,就是己土,也称脾土,产生的可燃气体或者糖份,就是火,用于燃烧生成‘丁火’,丁火提供日常运转的能量。
甲己合土,就是把沤出来的肥料,种上树,土壤就固定了, 养份就不会流失, 被输送到树的各个部分。 树有树根,树干,树枝。那些药物,作用于这棵树的什么部位,如果归类一下,也许就更清楚了。那些桂枝和风药,可能是作用于树枝树叶的部分,加快呼吸作用;黄芪似乎是从根到树干的部分;肉桂和熟地类的,也许是作用于向下扎根的。附子,也许有从根到叶的全面作用?
所以胃寒则身体热量不够, 土湿则养份流失, 树的营养不良. 理中汤, 同时作用于脾和胃, 暖胃, 燥脾.
白术,是给己土导水,免得土太湿;茯苓则调节地表的湿度,湿度太大, 抑制水的蒸发。白芍,则似乎是蓄水的,免得水蒸发造成土壤干燥。三焦就是调节湿度人体场所. 下焦如渎, 就是地下水; 中焦如沤, 就是土壤里的水份; 上焦如雾, 就是地表水汽.
丁壬化木, 就是在呼吸作用下, 树根不断吸水上来到达树叶, 然后蒸发上升成为树气, 也就是云气; 乙庚合金, 则是冷空气的作用下, 树叶开始凋谢, 水份蒸发减少, 呼吸作用减少, 云化为雨;
那么丙辛化水, 就是和甲己合土的相反的过程, 把多余的肥料储藏起来, 垃圾排掉; 把多余的水份也储藏起来, 废水排泄掉.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的热量, 这个热量, 来自于丙火, 这在植物, 就是光合作用, 利用阳光之丙火, 来产生储备物质. 这就是阳化阴的过程. 所以胰岛素的作用, 是藏阴的作用, 肾上腺的作用, 也是藏阴. 过多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 增加身体不必要的合成和储藏, 要消耗丙火的热量.
那么附子和激素的区别就在, 附子是通过旺丙火, 来实现丙辛化水, 控制丙辛化水这个过程的, 是人体本身, 水够了, 合成就停止了, 但如果附子量过大, 会白白浪费阳气, 就如植物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也会枯萎; 注射激素是通过增加'水'的储备, 来刺激丙辛化水的过程, 只要不停地送出增加储备的命令, 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地发生下去, 控制者不是人体本身, 而是激素的量, 就如被注射了生长素的植物, 结的果大而难吃.
最后想到养仁汤用的仁, 妙处就在, 仁在合适的条件下, 随时可以发芽; 但在时机不到的时候, 则收藏和储备.
三七生: 大开圆解!天干合化解得有融会贯通之感。后两段关于胰岛素肾上腺的推理我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
燕果: 肾上腺素的作用我记反了,难怪三七先生跟不上了。肾上腺素增加是放,减少才是是藏。胰岛素增加是藏,把糖变成糖原,把糖原变成脂肪。这段还要再想清楚。
燕果: 看了Leson的治疗孕妇腹泻的贴和三七先生后面的跟贴, 再回头体会桂枝汤。发现桂枝汤里面, 桂枝辛甘, 白芍苦酸, 姜辛, 枣甘。 此方有:酸甘合土,酸辛化金, 苦辛化水, 有培土生金化水的功能。
随后想到, 有时候光用麦味地黄丸之类的药补金水, 效果不好, 因为少了一味辛药。 肺的宣发过度的人, 可用麦味地黄丸补水, 但肺宣发不足并上焦有热的人, 不适合这类药。 得要先培补中气, 中气养足了, 上焦不那么干热了, 再用麦味加小量的辛药来生金化水。 庄严先生常用的防风方, 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庄先生常问病人有没有汗,有无口渴。汗多口渴的人,宣发过度,可以直接用麦味一类的药,或者加上温中药物。无汗的人,不用辛药就上麦味,是光浇水不下雨。
三七生: 不只风药,陈皮、苏叶、冬花、桔梗之类皆有宣散肺气之用。
燕果: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从来就搞不懂这个"振振"是怎么回事, 现在有点明白了, 这就是"风"起了.
昨天读到一篇兰考治沙的文章, 又一次体会到五行生克的奥妙. 兰考的涝, 沙, 碱问题, 其实都来源于黄河. 兰考是黄河进入山东前大拐弯的一个拐点, 黄河经常在那里决口, 造成水土流失. 土不能治水, 就变成了沙地, 盐碱地; 沙地不能长植被, 风就肆虐. 风就是木, 是无根之木. 土不能克水, 水就不能涵木.
所以伤寒里"振振"的情形, 都是因为土不能治水, 脾土变成了贫瘠的沙地和盐碱地, 形成大风, 所以人才会摇. 那么小儿抽动症, 多动症等等, 实际上都是"风"症状, 根子都在土不能治水, 水不能涵木.
再看焦裕禄怎么治理兰考. 在他去兰考以前, 兰考就靠植树治沙, 但他是彻底改变了兰考面貌的人, 因为他从治土做起. 他治理土的方式是:
1) 把黄河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上, 沙丘就不能流动, 然后在上面种泡桐, 彻底固定了土.
2) 挖排水沟, 挖河渠.
3) 把地下的土地深翻上来, 把盐碱地翻下去, 土壤肥沃了, 植被和作物就长起来了.
如今的兰考呢: 40万亩农桐间作,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早已替代了草木难生的风沙、盐碱和水涝地;老百姓们不但已生活得温饱有余,而且由于有80万活立方木的泡桐使得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业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
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 也可以深谙天人合一之道. 这样为一方造福万代的人, 在古代就会给他立祠堂了.
固土治水育木, 是治风的诀窍,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
附: 想到三豆汤治疗风疹, 风疹也是风, 豆能肥土, 能利水, 能润木, 所以能起作用.
三七生: 长见识!
甲己化土,防风固沙。焦裕禄先生不只一清廉县令,亦堪称医中圣手,只此治水之法,不下于陈修园。
燕果:接着写. 现在总算明白了真武汤, 和附子理中症的不同. 附子理中症的人, 对应的是一片寒冷的水土, 而真武汤治疗的人, 虽然寒水冻土, 却开始起风了, 就象初之气的厥阴风木一样, 是寒冬过去后起的一点风, 有阳气在才会起风. 所以要用到白芍和生姜, 过去老是不理解为什么. 因为有风在, 风就是木, 附子生热, 白术等去水后, 还要用白芍涵水润木, 生姜汽化.
用真武汤的人, 需得有风木的症状, 也许善于把脉的人, 能在脉象上看出来, 也许肝脉活跃? 而用附子理中的人, 只有寒水土, 没有木, 用了白芍生姜, 反而加重水患.
真武汤症的人, 有的是无根的木, 自然也用不着桂枝类药. 等木固定长大, 脉开始浮起, 就用得着桂枝了. 人的身体和自然, 就是这么相似.
三七生: 甚是!真武汤脉左关尺必见大象,凡芍药脉左脉必大,不见于尺,则见于关。
问: 附子理中的论述让我很受启发。
你说,只有寒水土。
我觉得,是冻住的水土,没有流动的水。
若有流动的水,应该先利水,再用理中即可
不知对吗?
燕果: 流动的水, 一般不在脾土, 脾土里的水叫"湿", 流动的水, 大多属阳, 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 五苓散等有效果好.
燕果:81楼讲的老中医的药方让我思考了几天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构成:升麻,黄芪,柴胡,陈皮,白术,当归,生姜,大枣,炙甘草
升麻,黄芪,柴胡有从胃到脾到肝的输送接力作用,如铺设中气的管道一样;陈皮,白术,当归则是分别给胃,脾,肝扫除障碍的,化痰理气,去湿利水,生血化淤。生姜和大枣作用于源头,生化阳气,甘草调和诸药。
我用了补中益气汤,总是会头晕。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阳气不足,中气输送到顶端后就冷了,变成水积累在头部,也许生姜要换炮姜,或者需要附子?二有可能是汽化能力不行,需要一些帮助汽化的药物继续接力,形成气流循环,比如桂枝,防风类。如果寸脉比较弱,尺脉比较实,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另外,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似乎能起到类似于小建中汤的效果。
三七生: 补中益气之补益在中上,若深根固蒂下元气滞不升者正好用之。下元不足者用之易致小便频数不禁,以其升提中下收摄不及者反拔其本故也。
燕果: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的药物,是否能弥补这个缺陷?
三七生: 这个比较矛盾,不太容易办到。
燕果: 以前读到一本书,叫“医门八法”,里面特别喜欢用乌梅,里面有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姜枣加乌梅的方子治疗老年,小儿和产妇气脱,应该就是补气同时收摄的思路。
提到收摄的药, 以前问过一个问题, 得到几为先生的回复, 在这里备份一下:
请教: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镇肝敛肝的药里都有这几味药中的一味. 有的是好几味一起上, 比如乌梅山萸汤什么的. 这几味药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互相替代吗?
三七生:乌梅酸涩,山萸肉酸滋,五味子酸润,龙骨酸开,牡蛎酸破。还有个山楂酸化。
味虽同而性各异,不可取代。
三七生:酸为五味之一,性阴主收涩,所以酸味往往有滋阴的作用,如酸甘化阴的说法。其实龙骨(味甘)牡蛎(味咸)未必味酸,其与酸相近的主要是收涩的属性。
形随运转 :从位置上讲,龙、牡偏于收敛在上之相火,使之下潜,略有镇摄之意;乌梅、萸肉有侧重于下之意,固阴之体,防下脱;而五味子上下均入,但药位上仍略有偏上之意,在上之收敛不足,五味子助收敛之力,固仲景咳喘方中多用。一已之见。
三七生:总结的很好!龙牡偏于潜(从上),乌萸偏于摄(在下),五味偏于敛(由表)。
燕果: 给自己看病就如猜谜一样,尤其对我这样不会把脉的人,找到了合适的方子就是真相大白。
最近治疗自己的风湿痛(身痛, 肩痛,脚痛, 小腿痛),尤其脚腿痛特别厉害,用过如下方子:
白术附子汤: 治好了身痛, 但对腿脚肩膀痛没有用
真武汤:加大白芍量会让肩痛好转,但对腿脚痛无用
防风方:放的白芍多效果类似真武汤
曲直汤(张锡纯):缓解了脚痛, 并得到了思路
四逆散:纯属瞎碰破坏
最后启发了我的是三个人:
月含山先生:他说腿脚痛是肝肾动力不足
张锡纯先生:他说肝虚会引起四肢痛,有大剂量的山茱萸的曲直汤确让我的脚不痛了。
陈士铎先生:他说臂痛腿痛如果属虚证,需要补肝肾
根据这三位先生的思路,我再分析了一下。我的身体和今年的时气是对应的,就是头肩部有火,口干,胀痛;腰以下却是寒水一片。腰下的水上不来,是因为肾动力不够,但是光用附子,因为附子走而不守,会加剧上部的浮火,让肝阳上亢。最合适的药是桂附地黄丸,肉桂能把附子的火力固定在下焦,同时又收涩肝阴和肾阴。
所以服用了半颗桂附地黄丸,用黄芪,车前子,白术,白芥子等利水药煎水送服(也许不用也没关系),半天后觉得腰部极其沉重,如站在水里一样,然后去小便了一次,如释重负,腿关节明显变灵活了,脚部一点也不痛了,这几天走路如老太太的情形一下改善,几乎恢复正常。到现在总算明白了肾气丸是干什么用的。
医圣的肾气丸里用的是桂枝,我觉得也许适合小便不利,心肺阳虚的人。对于上焦有热,小便自利,肾阳不足的人,肉桂更合适一些。我在想,如果把桂附地黄丸和归芍地黄丸同用,是否肩痛腿痛一起治?
三七生: 过程虽显曲折,结果总能如意,足征冥冥之中直觉力的准确性。有些疼痛就是相火离位所致,火停哪里哪里就痛。十余年前曾有人食韭菜后腿痛求问,断为相火外泄,嘱服桂附地黄丸一丸痛止。此判断因曾治一妪腿痛难忍,以通经脉之法针刺无效,乃细诊其脉,断为水不涵木之相火离位所致。遂于尺泽行金水相生之意,当即痛止。从此方知痛证并非全是邪实,亦有正虚所致,腿痛亦可上取于臂。此毫无经验可取,全从推理而得。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脉为大线索,如破案过程中常人视而不见的蛛丝马迹,能识别于指下,确实能免走很多弯路。
燕果: 三七先生解释后豁然开朗,这次就是相火不位加天气湿冷导致寒湿入侵。因为感觉湿冷就掩盖了相火不位的本质。现在想来,其实金匮里的甘草附子汤,易桂枝为肉桂可能是最对症的。
燕果: 用地黄丸觉得有点运化不良,我脾虚。然后几个药来回调整, 最后效果最好的是肉桂代替桂枝的五苓散。这个药在上面干热,下面潮湿,水份分布不均匀的时候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以前用桂枝就会颈痛,这回搞清楚了身体相火不位的本质后换了肉桂就没有这个现象,因为天气转热了,搭配了一点点麦味。现在基本可以说恢复正常了。
把八味丸推荐给了我婆婆,很小量搭配归芍地黄丸,她人干瘦,上盛下虚,她用了两天后觉得双腿晚上有热感,以前是冰凉的。
三七生: 用药越来越有感觉了!
燕果: 多谢三七先生鼓励。
最近的心得: 肉桂如果只小量用,比如只用0.5克,有非常明显的先降后升的作用。我在药里只加0。5克的肉桂,感觉到热量是从右腿先下去的,两腿发热,然后再上身发热。
另外,肉桂就象一个定点的炸弹,热量非常有目标,它产生的热量上升后,能感觉到心的部位发热,而不是桂枝附子的全身发散的那种热。所以心脏有寒又比较弱的人,肉桂的效果应该强于桂枝甚至附子。
肉桂带来的这种心热,用黄连可解。心热而下寒的人,交泰丸很合适。
今年少阴君火司天,二之气,三之气的主气或者客气又是少阴君火,普通人用三七先生的二之气方应该很合适,降火又不生湿,而下焦有寒的人在天不热的时候加一丁点儿肉桂,应该有引火下行的效果。
三七生: 肉桂是皮,皮的宣散之中同时又有肃降收敛之性,应该不同于附子桂枝的单纯从里向外的发散之性。
燕果: 巧克力这东西有兴奋心脏的作用, 在心脏能量供应不够的情况下吃了就麻烦了, 就如缺电的时候还买大功率空调. 当时只想到巧克力是甜的, 别的没多想. 后来想起我妈说话, 她吃了巧克力后总是有心悸的现象.
三七生: 巧克力应该是比较难以燃烧的燃料,火力足的情况还可化为能量储存,火力衰时反而会压灭火,就像湿柴一样。油腻类食品应该也是这个性质,都属于厚味滋腻之品。
燕果: 看到子午经流注, 脑袋里想起了波的图形.
身体的阴和阳不是独立运转, 而是阴出阳入, 由表及里, 又由里及表, 由手入足,又由足入手, 如正弦波一样. 如果阳是波峰, 阴就是波谷. 波峰由两条阳经组成; 波谷由两条阴经组成, 循环往复.
所以前一阵我的一贴把阴和阳想象成独立的两个圆, 还是没有理解对. 身体是圆的叠加, 但这些圆是阴阳各半, 阴升阳降; 阳升阴降的.
三七生: 甚是。冬夏只是时间流转,寒热只是温度变化,阴阳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不是两件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转动中是很难截然划分界限的。
燕果: 感叹中医光是对阴和阳这两面的对立统一和转换要透彻理解都是要花很大功夫的事情. 遇到疾病要灵活辨别处置, 融会贯通, 又更困难了.
对枸杞的理解
家中枸杞放了好几年,我妈逼着我扔了,买了一批新的,昨晚泡水喝。上中医百科研究了一下,发现枸杞和山茱萸很类似。一是他们的形状颜色非常象; 二是他们都可以生长在北方; 三是它们都耐寒, 都能在晚秋采集;四是他们都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五是它们都喜欢干燥怕排水不良的土地。
本经里:
枸杞: 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山茱萸: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功能上, 一个能热中, 一个温中, 都能除痹。两者应该都有先降后升的性质。山茱萸显然在酸上面更胜一筹,所以能去三虫。而枸杞的糖份多,升的力量应该更强,所以能“热”中而不只是“温”。枸杞主治五内邪气,山茱萸只是主治心下邪气,我想可能也和枸杞能提供五脏所需要的糖份有关系。
联想到杞菊地黄丸,实际上是用地黄丸来敛藏枸杞的糖份,然后再靠菊花加强升散的力量把糖份输送到肝经各处,最高到达眼睛。枸杞带的糖份,必然和现代所说的肝细胞储存的糖份非常类似,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人也能用,但健康人吃了可能会觉得热。
不知道本经里为什么说枸杞苦寒,感觉是酸甜的味道,而且服用了以后有周身发热的感觉。也许古代的品种不同?
枸杞和山茱萸应该都适合秋冬体质,体内营养不良的中老年人,枸杞补虚的作用更强,脾胃有湿的人应该先去湿再服用这两种药。
三七生: 本经说山茱萸是温中,枸杞是治热中,以其性偏寒,非能热中。萸与杞皆是木位阴药,愚意脉偏大者可萸,微小者可杞(三粒而已),全凭直觉,并无依据。
燕果: 是的. "治热中"更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 古人说的偏寒, 也许是因为服用的是生枸杞? 总觉得喝完了身上发热. 我平时泡枸杞总是一次抓一把, 原来三粒就够了, 汗.
三七生: 药用不必多,食略多无妨。
孙海亮晶晶: 〈本经〉讲枸杞: 味苦,寒
应该是指枸杞根--地骨皮《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或者根、子不分,一起用
枸杞子,味应该是:甘、平 为妥
燕果: 原来如此, 的确更象是地骨皮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