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873|回复: 3

诵经如何辨识“声”和“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诵经如何辨识“声”和“音”?



熊春锦


什么是“声”?什么是“音”?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首先,从文字本身分别对“声”和“音”做一个基本注释,以便大家从文意上对两者之间概念上的差异性,能有所掌握和了解。
聲:
《说文解字》:“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八音之中,惟石之聲为精诣,入于耳也深……故于文耳殸为聲。”
《集韵·清韵》:“聲,古作殸。”《张载·正蒙》:“聲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聲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聲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
《黄帝四经》中,就有“聲”和“殸”两种不同的写法。






<!--[if !vml]-->








<!--[if !vml]-->




将古人通过慧观所描画记录下来的“聲”字甲骨文造型,与现代物理声学实验进行对照和对比,就会惊叹古人的慧观能力和洞穿古今的超人智慧,将声学原理高度浓缩藏密于字形中。现代实验中,只是将古代的“石磬”改换为现代的音叉,在被动性声源物器的制作和利用上,仍然无法脱离古人所揭示的用空、用中的原理;而将“<!--[if !vml]--><!--[endif]-->”所象喻的一切主动性声源,改换成具体而片面的蛙鸣实验了。
音:
《说文解字》:“音,聲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这一段对“音”的说和解,既记录着道学修身慧观的解析,又包含着儒学智观的认定。“音”,是心灵对声的“物格”感应(生于心),并且具有同频谐振作用性(有节于外)。音中有道,道“○”的外显是“一”(含一)。
“音”,甲骨文字形“”,就是“大一”的倒置,象喻从天而降。古代的修身慧观者,知道人的体元诞生于道生德养,并且存在着一个“光音天”的高维度空间。老子说:“大音希声”,描绘修身者在慧境中所闻听到的音,这种音的聆听是客观存在的,而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恰恰又极其标准地表述了这种现象。“音”,下边的“口”也并不是单纯地象形于口,而是兼有“中空”之义。下边“日”结构的存在,同样也是慧观下对有质无形的光和音,对“光音天”的一种光音结合的象形描述。

<!--[if !vml]-->




以前在讲解《德道经》的“经典诵读心诀”一文时,曾举过“钟敲磬响”的例子。在这里,再把 “钟”和“磬”的原理分析一下。这样,大家对什么叫“音”、什么叫“声”,或许就会有一个印象,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 “钟”,做得非常高妙,它是按照道的理论来构造的。
不管是走到寺庙也好,还是走到道观里也好,都有个古钟悬吊在那里。外面用一根平横木,推动横木敲击这个钟,就发出了声音。

不知道我们思悟过没有?钟撞击后所发出的这个“声音”,到底哪部分是“声”?哪部分是“音”呢?要是思悟通了,那就会对经典诵读极有好处。
其实,木棒子撞击在钟的外壳上所产生的是“声”;而钟壁内的那个空间,那个中、那个空,随着敲击钟壁外面所产生的回响,那就是“音”。这个“音”,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个东西,也就是“道”。这个道的音质,我们逮住了没有?想过了没有?
撞击时,这个“声”马上从外壁响起,这个钟的内部空间马上用“音”来与之相和。大家听一听,这个钟传来的音声多么优雅,多么悦耳,多么能够震颤心灵。它的声音传播得极广、极远,“余音绕梁”正是因为这个辩证道理。
《德道经》道篇第二章里,提到了“音声相和”,我们虽然讲过了、提到了、强调了,但是很多人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和听讲过程中仍然没有参悟出来,所以进步就不快。
我们既然是东方的子孙,是道德的后裔,如何从这个钟的“音”和“声”里面,去参悟出该如何诵读经典?该如何听讲经说法的课?这里面的“声”,这里面的“音”,都要在这个空里产生音,任何一个传来有道的声,都能“音声相和”,那才叫真正体悟出味道来了。
我们自己经典诵读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只是注意到自己的声,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信息调用,再经过颅底的舌咽神经传达到自己的声带,传达到舌头,经过舌头的运动后发出这个声;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了这个“声”,那就跟中国人喜欢常讲的一句俗话一样:“说话不经过心”。是这样的情形吧?因为它没经过心,仅仅是后天智识的一番作为。
但是,道德修身者就不同了,需要经过心。那怎么样才能经过心呢?观诵结合就是用心。看看大脑解剖图,就知道人的颅底共有十二对脑神经。颅底这十二对脑神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从颅底穿到舌下面来,这就有个很好的好处,这是我们能够寻到“音”的一个宝贝。因为心脏是通过颅底神经来支配的,当大脑通过声音发出的指令,通过舌咽神经,无论是通过其他肌肉调动也好,还是通过面部肌肉调动神经传出来也好,实际上都在颅底神经的隔壁,距离非常近。但是,当这种信息穿过颅底的时候,实际上对颅底神经都起到了生理、生化、物理等方面的作用。
所以,人为什么能够通过经典诵读的“声”和“音”悟道,并从而进入道德境地,跟这个解剖学上的生理奥秘有很大的关系。
天公造物,给我们留了很好的后路,准备了很好的条件,只是需要我们用正觉正念去把握。如果在诵念的时候,只是注意到口腔的运动,只留意读音发的是否准确,乃至去刻意模仿普通话,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后天上,而没有主动去捕捉先天之音,那么效果就不明显,寻音也就很难。
所以,对于这个“空”与“音”的关系,先要弄明白。实际上,人体的脑腔是空的,胸腔是空的,腹腔也是空的。这“三腔”里面,都能产生音对声的谐振波。随着诵读经典声的振动,那不跟敲击钟产生“声”和“音”的原理一样吗?我们人体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钟”,当嘴巴在发声的时候,那个“音”就会随之在体内产生,这跟敲钟的原理一模一样。
把握了找寻这个“音”的窍门,把精力重点放到寻音上来。首先就需要诵读熟练,不能像有的同学那样,诵读经典一紧张的时候就结结巴巴的,那就是“熟”和“忘”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和状态。真正达到了“熟”和“忘”的状态,再来觅这个音,就很容易了。
我们自己在诵经的时候,要注意觅这个音。这个“音”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是一种震颤共鸣,是同频振动的“和谐波”,其它的内容还不便于作很多细致入微的解释。当你找到了这个感觉,自己也就豁然开朗了,也就明白了。问题是首先要找到和寻到这个音,再同步上来跟着研究这个钟的原理。当然,这个钟是指中华文化里面的古“钟”,而不能像现在国内学校吊的那种钟,在里面“噹噹噹噹”地敲。
我办公室的外边,大约一百来公尺外有一个教堂,天天敲钟。它那个钟声,我觉得就不好听,里面没有道。为什么呢?因为西方的那种钟与我们古代钟的结构格外不同。它使我想起在读中学时候,学校用的那个摇钟,跟西方那种钟结构一模一样。我站了半天,倾听它所发出的那个声和音,感觉那个声音有点乱乱糟糟的,给人的感觉也不太好。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从里面敲,把“声”和“音”混在一起,就像懒婆娘煮稀饭一样,把什么东西都丢在里面,一锅粥式地在那里熬,所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道味,没有道气,所以也就难以体悟到这个道了。
把这种“钟”声与寺庙和道观里的“钟”声相比较,就会有所感触。它发出来的声,为什么不能震颤心灵?仅能振动大脑皮层智能?相反却会在心里引起一种毛毛嘈嘈的感觉?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原理上虽然好用于产生声音,但是发出的声音没有待其展开,就人为地进行混合式传输,却并不符合自然大道。
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作为我们道德实践者,就要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这个道,运用她的原理,先在我们体内主动去寻这个音,在诵念的时候去寻找这个空里面的音。心一空,不就产生音了吗?心空是寻音的关键。
无论是跟着大家一起诵读,还是跟着录音带诵读的时候,我们都要主动在心中、在体内觅这个音。在听课的时候,也要把握住在自己的体腔里,在自己的空灵的心中也能够产生音。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诵读也好,还是听别人念诵也好,或者是老师讲课所发出来的声音也好,都要把它看作是木棒子敲击在钟壁上产生的声,而只注重同步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体内,去寻找与这个“声”能够同步谐振的“音”。这个要是找出来了,那就不得了了,一步就进来了。更何况,有的老师是有道的,他讲的时候,声音里就含有这种光音的能量,道的能量和德的能量都含在其中。
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到底怎么打?可以说,觅到这个天音,进入这种光音界,就是打开心扉。只要利用好这个原理,相信很多同学都能通过听讲的过程和自己持恒的诵读实践中,就能寻觅到自己的真音。哪怕找到一个字音的同步谐振,也都有办法了。
觅真音,这是一把金钥匙。用这把钥匙,把锁打开,把门推开,那么整部《德道经》里面的亿万个佛、亿万个道,就都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德道经》五千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灵符,都是一道开启我们心灵、开启我们身灵的灵符,布满我们的全身。
问题是,自己要把握住找到进入众妙之门的这条路。怎么去找?还是《德道经》所说的,从“中”、从“空”、从“无”里去找。整部《德道经》谈了多少“中”、“空”、“虚”、“无”。为什么要讲那么多?都是为了应用“形名学说”使我们进入那种状态,从而找到自己的道。因为每个人都有道,都在自己的体内,与生俱来,先天就带有,只是自己失了德而已。一方面,把这个德补齐;二方面,要寻到自己的道。那不就能德道圆满了吗?
自己的道找出来了,有了这个道,就有强大的能量来支撑起我们更好地修德,德不也就容易培补完善了吗?德的完善,又会促进这个道的进一步完善和展开。两者之间,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我们一旦把握了“音声相和”,真实不虚地实践这个“音声相和”,那么在听课的时候,就绝对不会昏沉,不会睡觉。要想找到这个音,就要主动用正觉正念去找,这样就不会有阴我心蒙蔽这个音。阴我心识神,就是这个特点,它住在心中,工作在大脑皮层,我们要主动把它向阳性转化,用正觉正念制约它,使它里面的阴气和邪气逐渐减少。要把这一点把握住,让它正念、正觉、正识、正见地为道服务,让它对自己体内向唯德是从的转变服务。
要是在这种状态下,找到这个音,实现了与我们集体诵读的声的相和,那不就会拈花一笑吗?佛家有个“拈花一笑”的故事,听讲经说法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人能够拈花一笑,而那么多人却无法做到“拈花一笑”?原因,就在这个“音”上。通过佛祖的讲经,通过佛祖声音的传递,他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了“音声相和”的点,并且把它展开来,产生了一种道的喜悦,那当然就要会心地点头微笑。
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自己的音,只要找到了真音,相信人人都可以实现“拈花一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诵读《老子·德道经》时出现的噭与眇
作者:金玉010


记得那是03年的暑假,我与丈夫商量着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脑,未曾想到,就在那年的10月份,有幸在网上听到国学名家熊先生讲解万经之王的《老子&#8226;德道经》,也是天赐良机,让我来把握着千载难逢的机缘,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坚持在网上听课,跟着熊先生的讲解学习、诵读和体悟《老子&#8226;德道经》的奥妙了。
我从此也喜欢上了《老子&#8226;德道经》,刚开始,诵读主要以双一章为主,每日坚持随时随地的诵读,并且很快养成诵读的习惯。从04年的年底开始,就以每天两章的任务下决心全篇背诵《老子&#8226;德道经》,终于在05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为止,全篇背诵了下来。但是会背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就能体悟到《老子&#8226;德道经》所阐述的深邃内涵。在对经文的经意并未理解的情况下,不复习,或稍不注意都会有背错背乱的现象。所以这就更促使我经常坚持认真听课,学习,理解,在熊先生的课堂指导下,由开始的背诵转成了诵读,截至现在,可以说几乎未间断过,每天平均诵读13遍。
对《老子&#8226;德道经》起初我采用背诵,并用开口诵的方法,后来采取了熊先生教的诵读方法,一段时间后,自然的就过渡到心诵。当时,我将诵经的体会发到了论坛,很快接到了熊先生的亲笔点评,先生在点评中肯定了我的用心,我非常感动,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厚爱和呵护。从那以后,诵经的效果明显提高,心诵一旦开始,感觉心、脑、舌便同时运作起来,三者的通道明显打开了,我诵经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05年的下半年有一天早晨,我诵经时不知为什么,德篇的第31章怎么就诵错了,再诵还是一样。那一天,我诵完经后,与丈夫谈话,不觉间话题就谈到了侄女交费的问题上,由于我的儿子和侄女(我丈夫弟弟的女儿)都由我们带着,侄女的三年初中学习生活,以及学校所缴纳的各种费用也都是我们承担着,有时,也给家里给一些,毕竟我们双职工生活条件要比农村好一点,但我并没有想得开。因此,我对他表明了我的不愿意再承当的态度,丈夫是一个孝子,他听完我的话,就连骂带批的数落了我一顿。我情绪高涨,充满了怒气本想与他争几句,但我忽然记起早晨诵经诵错的事,从心里不由自主的反复诵起了《老子&#8226;德道经》第31章中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随着心里反复的诵念,我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一点怒气也没有了。我自惭形愧,觉得修养多年,还是有很强的私我心,明知道无处不在,就在自己的身中,在心中,在自己的每个念头之中,可我此时还在心外求道。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的感知到生活即是道场,生活更是修之身者的考场。《老子&#8226;德道经》第45章中讲,“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件事的发生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章中这几句经文的深刻哲理和真义。
还有一次,我与丈夫因一件小事发生了一些争执,本来想劝止他,可他根本不听,尽管尽量从心里原谅他,但还是对他的蛮不讲理表示不满。就在第二天的早上诵经时,竟将德篇的第36章《知病》这一章连一句也记不起来了,直到诵完后,才又非常清晰的显现出来,“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病原来就在自身,自己是真包容别人,还是心口不一的包容呢?通过这样一分析后,阴我心马上亮相了,无处躲藏了。我真的感谢《老子·德道经》对我的一点一滴的帮助,谁说《老子·德道经》不是直指人心,唤醒心灵的真言呢?谁还能说《老子·德道经》不是字字暗藏玄机,让人一步一步的明心见性,明德识道的一部宝典呢?
在诵经的方法上,我始终以恭、熟、忘、合、灵五字诀为主线,勤奋实践,步步深入,几年来,经典的强大能量场对我的心、性、命的再造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其中的个味那真是“要知栗子的味道,只有亲口品尝了”。
以前,我是个礼德特别缺乏的人,说话直来直去,经常得罪了人还不知,现在通过经文的诵读和对经意的理解,使我明白了礼德的修持应以仁德为基础,当具备了仁德的和蔼心、慈悲心、包容心、和感恩心时,再来修补礼德就比较容易了。正如熊先生所讲的“理通则法随,治病须治根”。再加上众多老师的帮助和经典中上善治水的强大能量校正了我禀性上的缺失。现在,大家都说,我变了,比以前和蔼了。在不知不觉中,与家人和同事间相处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心中的礼德之火也越来越明亮了。老师对我的再造之恩,使我深深的懂得为什么早在古人就有 “受人滴水之恩,当得涌泉相报”的永传不朽的经典之言呢。
下面,就经典对我的心、性、命三方面的再造情况,再列举两例:
在一天晚上,我从网上听完课后,就继续跟上熊先生带诵《老子&#8226;德道经》的录音,诵着诵着,感觉先生的声音分明从自己的胸腔中传出,感觉有一股强大的能量从头顶百会直泻而下,感觉人在光中,光在人中……完后,我认真思悟,佛经上讲“当心中有佛,佛就在心中,”那么,当我们心中有经,经也就会在我们心中。这种眇相应该就是所谓的“音声相合”的真实情景的演示吧
还有一次,是我在静中诵《老子&#8226;德道经》的情况,那天我与往常一样,三调完后,开始心诵,意识跟诵,不一会儿,感觉整个身体如同拉风箱一样,一开一合,非常有力。我心知这是在体呼吸,但以前,体呼吸也有过,但那也只是局部的呼吸,可这次是全身在呼吸。《老子&#8226;德道经》第49章《用中》上有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數穷,不若守于中。”人身是宇宙的缩影,有天地之别,人身也有天和地,那么这两个天地之中的道理也应该是相通的。可见,这一现象正是对我们人体生命奥秘的真实证明。
以上就是我诵读《老子&#8226;德道经》等经典时出现的有关噭与眇的点滴现象和感悟。虽然还在很低的层次,但我还是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熊春锦先生讲:“《老子&#8226;德道经》的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是引领全篇的总纲,是进入德境和道境的两把钥匙,并且必须要坚持以德进道的原则”。正如《老子&#8226;德道经》第45章讲“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噭与眇本是同出而异名,但两者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和捕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玄之又玄的众眇之门,才能进入《老子&#8226;德道经》的宝殿而登堂入室。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须具备恒心和诚信心,然后就用心去读,去感悟,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诵读中获得无穷快乐,也会受益终身。
发表于 2010-4-1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音声相和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2:35 , Processed in 0.0242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