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635|回复: 14

推荐[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口袋书(附光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2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黄帝内经素问[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附光盘)
口袋书,含有一个小光盘,适合放在包包里,定价:¥16.00 ,8折特惠。

本套从书的医典卷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读。无论是在教室或宿舍里,还是在操场及花园中,甚至在床上和旅途中,都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交融在一起,从多角度冲击我们的大脑,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医典卷共包含八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和《精选中医歌赋》。为了保证文字的质量,本辑内容均采自精校本,且以原文为主,不加注释。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采用了“开本小而字不小”的方式,以获得更为舒适的学习享受。另外,我们在每本书的篇首增加了“大医精诚”篇,希望诸位读者能借助本辑丛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苍生大医”之道。

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

二、灵枢经[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附光盘)

定价:¥13.50  同样8折代购。

内容简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美。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我们常常苦恼于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看则不明其字义,读则不知其发音,而且愈是不会读,愈是不愿意去读,更不要谈在诵读中体味美了。可是古代学习中医往往是耳提面命、口授心传,先生边念边讲,弟子边听边背,出自师口,入之徒耳,即便当时不完全理解,然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听闻和诵读,可以通过声音不断揣摩和体会文字所携带的信息,更有助于理解文义。不仅记得牢,而且学得快。现代人学习中医,没有了师徒授受的环境,又丢失了诵读的习惯,因此难以理解经典的意思,学起来也觉得枯燥无味,这成了学习中医的一大障碍。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用耳朵学中医系列》就是这样一套丛书。
这套丛书的医典卷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读。无论是在教室或宿舍里,还是在操场及花园中,甚至在床上和旅途中,都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交融在一起,从多角度冲击我们的大脑,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医典卷共包含八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和《精选中医歌赋》。为了保证文字的质量,本辑内容均采自精校本,且以原文为主,不加注释。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采用了“开本小而字不小”的方式,以获得更为舒适的学习享受。另外,作者在每本书的篇首增加了“大医精诚”篇,希望诸位读者能借助本辑丛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苍生大医”之道。

目录
九针十二原第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恨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

书摘插图
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


每本书都有书签两枚

[ 本帖最后由 晴暖香 于 2010-2-22 13: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伤寒论[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附光盘)
定价:¥12.00 ,  8折代购。

内容简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美。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我们常常苦恼于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看则不明其字义,读则不知其发音,而且愈是不会读,愈是不愿意去读,更不要谈在诵读中体味美了。可是古代学习中医往往是耳提面命、口授心传,先生边念边讲,弟子边听边背,出自师口,入之徒耳,即便当时不完全理解,然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听闻和诵读,可以通过声音不断揣摩和体会文字所携带的信息,更有助于理解文义。不仅记得牢,而且学得快。现代人学习中医,没有了师徒授受的环境,又丢失了诵读的习惯,因此难以理解经典的意思,学起来也觉得枯燥无味,这成了学习中医的一大障碍。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用耳朵学中医系列》就是这样一套丛书。
这套丛书的医典卷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读。无论是在教室或宿舍里,还是在操场及花园中,甚至在床上和旅途中,都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交融在一起,从多角度冲击我们的大脑,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医典卷共包含八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和《精选中医歌赋》。为了保证文字的质量,本辑内容均采自精校本,且以原文为主,不加注释。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采用了“开本小而字不小”的方式,以获得更为舒适的学习享受。另外,作者在每本书的篇首增加了“大医精诚”篇,希望诸位读者能借助本辑丛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苍生大医”之道。

目录
张仲景原序
辨脉法第
平脉法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方剂索引

书摘插图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鞭,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日: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日: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
四、金匮要略方论[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附光盘)
定价:¥10.00,8折代购。
内容简介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蓋医之本意也?

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癌肺痈咳嗽止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食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方剂索引

书摘插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人肝,焦苦人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目:“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


字体排版



[ 本帖最后由 晴暖香 于 2010-2-22 13: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精选中医歌赋[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附光盘)


定价:¥13.50 ,8折代购。

内容简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美。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我们常常苦恼于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看则不明其字义,读则不知其发音,而且愈是不会读,愈是不愿意去读,更不要谈在诵读中体味美了。可是古代学习中医往往是耳提面命、口授心传,先生边念边讲,弟子边听边背,出自师口,入之徒耳,即便当时不完全理解,然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听闻和诵读,可以通过声音不断揣摩和体会文字所携带的信息,更有助于理解文义。不仅记得牢,而且学得快。现代人学习中医,没有了师徒授受的环境,又丢失了诵读的习惯,因此难以理解经典的意思,学起来也觉得枯燥无味,这成了学习中医的一大障碍。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用耳朵学中医系列》就是这样一套丛书。
  这套丛书的医典卷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读。无论是在教室或宿舍里,还是在操场及花园中,甚至在床上和旅途中,都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交融在一起,从多角度冲击我们的大脑,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医典卷共包含八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和《精选中医歌赋》。为了保证文字的质量,本辑内容均采自精校本,且以原文为主,不加注释。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采用了“开本小而字不小”的方式,以获得更为舒适的学习享受。另外,作者在每本书的篇首增加了“大医精诚”篇,希望诸位读者能借助本辑丛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苍生大医”之道。

目录
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流第一
 中风第二
 虚劳第三
 咳嗽第四
 疟疾第五
 痢证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隔食反胃第八
 气喘第九
 血证第十
 水肿第十一
 胀满蛊胀第十二
 暑证第十三
 泄泻第十四
 眩晕第十五
 呕哕吐第十六
 癫狂痫第十七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疝气第十九
 痰饮第二十
 消渴第二十一
 伤寒温疫第二十二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小儿第二十四
续编医学三字经
 一、脏腑经络
 二、六经标本
 三、病因病机
 四、脉法要诀
 五、药物性能
濒湖脉学
 浮
 沉
 迟
 数
 滑
 涩
 虚
 实
 长
 短
 洪
 微
 紧
 缓
 芤
 弦
 堇
 牢
 濡
 弱
 散
 细
 伏
 动
 促
 结
 代
 四言举要
药性赋
药性歌括四百昧
汤头歌诀
针灸歌赋集要
其他精选歌诀

书的大小和光盘大小。


是有塑封包装的。

[ 本帖最后由 晴暖香 于 2010-2-22 13:5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以来,持续热销,市场反映良好。现针对近期部份读者反馈有关配套光盘的一些问题,集中解答如下:  
  
问:配套光盘中的文件是什么格式的?  
答:本套光盘的配套录音较长,已出版的5册总时长超过30个小时,若使用CD格式,则光盘的费用很高。因此从经济实惠的角度考虑,我们采用了MP3压缩格式,每本书配一张DVD光盘。  
  
问:配套光盘是否可以用普通DVD读取?  
答:带MP3功能的DVD机器可以读取。但光盘使用寿命有限,建议拷贝到MP3或电脑上播放。  
  
问:吸入式光驱无法读取吗?  
答:本套丛书的简装版,首先考虑到方便携带,提供的是8cmDVD小盘,吸入式光盘无法读取。但您可以使用其他带普通光驱的电脑复制。待8册出齐后,将在精装集成包中提供大盘。  
  
问:配套光盘的个别文件无法读取,怎么办?  
答:首先,请确保您的光驱是DVD光驱。配套光盘制作完成之后,经过机器检测及人工测试,是没有问题的。无法读取的现象,可能是图书封装过程或运输过程的磨损造成的,但这种现象是极其个别的。若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两种方式解决:将磨损的光盘寄回本社调换(联系电话01064405935);将书名及损坏文件名发送至邮箱etiandi@126.com,索取文件(建议采用此方式,方便快捷)。  
  
  您对本丛书有任何疑问或建议,均可通过邮箱etiandi@126.com与我们联系,以使我们能不断修正提高,谢谢!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编委会  
         2009年10月20日

光盘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音字正腔圆 听起来很舒心 也很方便 既可以打发时间同时也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黄帝内经 讲述的很多道理 在初听时不以为然 但反复听几遍很 越发的感觉祖宗的智慧博大 对宇宙对人体对自然的理解远远超出了西方医学的境界 不信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

即使不是要用心的学习,这样的朗读声也能让我们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孩子,记忆力绝佳,让他们学习那些呱噪的英文和无聊的广告不如让孩子多听经典,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下来,很多妈妈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教材教孩子学国学经典,试试这套口袋书吧!

口袋书可以随时带在包里,闲暇的时候拿出来翻阅,尤其是《伤寒论》,在公司,在出门的时候不舒服,马上翻阅,就可以随证开方,有了张仲景先师为你做随驾御医,还怕龙体微恙?
发表于 2010-2-22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的消息! 我一直在关注白云出岫先生朗读中医经典.

我只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

算算多少银子? 我立马付款.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0-2-22 14: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速度快的,本草经还没出来呢,目前就这5本而已,还有一本是温病条例呢。全套是8册。

晕,你又编辑了,我也赶上,已经出来的这5册8折后是52吧,要不就是54了,我没有啥数字概念,忘记了,我觉得吧,比上次团购的国学经典实惠多了,那个经典的口袋书一本48元啊。就是加注了拼音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晴暖香 于 2010-2-22 14:08 编辑 ]
发表于 2010-2-2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晴暖香 的帖子

我家就缺中医经典的朗读, 今天您就送上门了.

把您的好书与药材都晒晒, 我这次一网打进了.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0-2-22 14: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好哇,你直接联系QQ139099595吧,俺们家客服老可爱了,有求必应的说

这套是52元。已经给你打包好咯。 搁2片红糖,甜死你!

[ 本帖最后由 晴暖香 于 2010-2-22 15: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10-2-2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七月七 的帖子

神人啊,什么都能找出来!
发表于 2010-2-2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怎么跟您联系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QQ453101787,或者站内短信息。记得把您的姓名、电话、地址、数量一次性写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难经、神农本草经》是一册 ,还没有出版哦!!!!

[ 本帖最后由 晴暖香 于 2010-2-22 16:53 编辑 ]
发表于 2010-2-25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晴暖香 的帖子

我不会用QQ, 站内短我您的帐号消息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到《难经、神农本草经》零售价10元。

目录
难经
第一篇脉学
第二篇 经络
第三篇 脏腑
第四篇疾病
第五篇腧穴
第六篇针法

神农本草经
总论
上经
中经
下经
附 药名索引


《温病条例》也有了。但是不代购,本人觉得在没有精读伤寒论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舍本逐末的去读温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26 21:01 , Processed in 0.0452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