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453|回复: 13

无毒不丈夫”——谈谈“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李元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9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毒不丈夫”
——谈谈“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糠,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
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
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
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
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
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
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中医所谓的“以毒攻毒”,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便是“(有)热(邪)者(当以)寒(性药物收敛)之,(有)寒(邪)者(当以)热(性药物疏通)之”,就是要利用中药的寒热偏性(也就是“毒”性)来祛除(或中和)人体内的热寒病邪的偏性,这才是中医“以毒攻毒”的正确理解。而如果用反了,便会偏上加偏(即“毒”上加“毒”),邪者益邪,如同火上浇油或者雪上加霜,便会加重病情,甚至要了人命(如绝大多数体质虚弱的人,滥服六味地黄或洋参虫草,就是阴药补阴邪,就是求速死,只是至死不知因何而死罢了)。从错用方药这个意义上说,倒是可以用今天“毒”的含义来理解了。
作者引用老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其理解是成问题的。就中药来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有三分以上偏性(即“毒性”)的东西才叫药。萝卜、白菜、大米、黄豆、苹果、鸭梨等都有偏性,但只有一二分,所以可以当饭菜、当水果天天吃或经常吃。但是有三分以上偏性(“毒性”)的东西就不能没事儿当饭菜、水果吃了。而不是说只要是中药就有“毒副作用”,这样理解对西药是对的,因为人体对西药有一个肝肾代谢即“第一通过效应”的问题,对中药如此诠释就不对头了。
比如中医认为西瓜是偏性(“毒性”)寒凉的水果,任何人吃西瓜吃多了大便都会不成形,甚至拉稀。所以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应当慎食或禁食西瓜。但西瓜的偏性(“毒性”)有谁能用肝肾代谢即“第一通过效应”说事儿,而西瓜的偏性(“毒性”)远低于大黄的偏性(“毒性”),所以承气汤辈要用大黄,而不用西瓜,因此大黄才是药,西瓜只是水果。类似西瓜的,偏性较大的水果,如龙眼,和西瓜一样,食用就要因人而异,要有节制;后世有人把它入药,弄出个“归脾汤”, (还被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材《方剂学》的编写者列为“君药”之一,那不扯蛋么。)《中医内科学》还真把此汤当回事儿,不厌其烦地在教材中频繁出现。(此汤也是考中医执业医师必“喝”的“汤”。)而实际上这种耍小聪明的方剂作用实在有限,实在勉强,就因为龙眼的偏性(“毒性”)充其量两三分而已。反正医圣仲景不用。当然,眼下中医状况就是那么个熊样,对执业的中医师不能期望值过高,对编教材的人也不能期望值过高。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不“毒”,何以称雄?
为了进一步说明“毒性”,引用一句人人都熟知的话,叫做“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前半句没有歧义,而后半句就几乎没人能正确理解其本意,就是因为错误地解读了“毒”字。在这里,“毒”就是超乎寻常地、在常人看来简直近乎偏执地严格要求自己的意思,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就是对自己特别“毒”的历史故事;张学良将军为了戒毒,把自己绑在椅子上,在身心感到极其痛苦的煎熬时刻毫不动摇,终于戒除了毒瘾(真是以“毒”攻毒);另外还有一位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战胜毒瘾并最终建立功勋的还有我们熟知的朱德元帅。而现代人戒个香烟瘾,又是戒烟糖,又是吃瓜子儿,折衷一下用“如烟”,又有几个把香烟戒了?更别说戒毒了。能人所不能,才是大丈夫。
以中医方剂学的角度,“大丈夫”不是西瓜,而是大黄;不是龙眼,而是附子、干姜。
祛除邪气和克服毛病、改正恶习一样,要毫不动摇,没有折衷。所以,上述那句话正确的解读就该是“不能宽宏大量地对待他人不能称之为君子,不苛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不算是大丈夫”,引用孔子的话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么理解“无毒不丈夫”的“毒”字才是正确的,也才合乎逻辑,否则的话,心地和手段都毒辣的人明明是恶棍,怎么可以被称为大丈夫呢?要是照现在的人理解的那样,“不能宽宏大量地对待他人不叫君子,不能心狠手辣地对待他人不算是大丈夫”,成什么逻辑?莫名其妙嘛!

为药不“毒”,难建奇功。
回过头再说说中草药的“毒性”,以被今天的医生称为“有大毒”的附子来说吧,它就是有大热的偏性,遇到寒邪盛的病人非它不能起死回生。而我们的药典和教科书都说每剂方药中附子的用量不能超过15克,各中药房也都在执行这个愚蠢的规定,有的药房甚至对超过5克以上附子的方子都予以拒绝,卖给你3克附子,也是看你大老远跑来一趟不容易,通融一下,你还欠他一个情。而且你只能见到炮制过的(即“战斗力被大大削弱”的)黑附子,甚至在某些医院炮附子不仅被碾成粉末,医生还要对患者千叮咛万嘱咐,这5克一包的炮附子粉末必须先煎一个小时,不把附子的药性彻底破坏殆尽决不罢休。而被医圣张仲景用来与阎王爷抢人的生附子更是早就不见踪迹。但在医疗实践中,使用100克、200克附子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北京的王正龙、成都的唐步琪、上海的祝味菊、山西的李可等人,更有四川的范中林先生,曾用一副药使用500克炮附子(和500克淡干姜)连续累计使用炮附子6500克令一(被温病学派的紫雪丹等寒凉药害得气若游丝的)11岁的患儿起死回生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医案。(西医在小白鼠身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成为笑柄。)如果恪守每副药的附子量不能超过15克的规定行事,或者你说破了大天去才被允许用个3克、5克的附子末,那要添多少冤魂?!问题是太多的中医大夫一辈子开方用药也没用过附子,死在他们手里的那些命本不该绝的人上哪儿喊冤去呀?
多少年了,《黄帝内经》、《伤寒论》不仅早就成了中医界和中医药大学的摆设,医圣张仲景常用来与阎王爷叫板的乌头类药物鲜有中医师问津,对乌头类药物的恐惧甚至成了普通人的“常识”。电影《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皇后居然也被赋予由于每天喝下被丈夫放进去的一钱(3克)草乌头而命丧黄泉的悲惨命运。要知道,草乌头不是重金属,怎么可能“蓄积中毒”呢?如果一天3克草乌头喝几天就可以至人于死命的话,那仲景师的大乌头煎用“乌头大者五枚(总有100几十克吧)”岂不是杀人于瞬间?以俺的愚见,皇后每天喝点乌头类的中药汤,恐怕不仅丢不了性命,反而会祛除旧疾,延年益寿呢。相反,每天给皇后陛下喝下地黄、人参、虫草、金银花滋阴降火之辈,倒是个杀她的妙法。(历史上几百个短命的皇帝和数不清的皇亲国戚不就这么个死法么?)我们不能责怪编剧或者张艺谋无知,误导观众,这实在是由于温病学说和滋阴降火思想的泛滥成灾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当然,并不能以“敢不敢”用附子来作为是明医与否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明理。该用的时候不用、该大量用的时候抠抠嗍嗍不能放胆地用和不该用的时候或不该大剂量地用的时候滥用,都是庸医。
但多年来深受温病学说和滋阴降火思想的毒害、尤其是眼下循着西医定下的规矩坚信附子“有毒”而一辈子不敢让患者用附子,或者开个方子哆哆嗦嗦写上3克、5克的炮附子末之后还得千叮咛万嘱咐让患者“先煎一小时”(有何意义?瞎耽误工夫!)之辈实在是大多数。所以说庸医太多了!冤死的病人太多了!
中医是用多种药物组成的方剂给年龄、体质、病情各异的病人诊治,其中变化的玄机博大精深,绝非西医那点儿科技知识所能参悟领会。他们仅仅通过对单味药的提取物在健康小白鼠身上做实验得出的数据就给中医定立了规矩(如限用炮附子、禁用生附子、关木通等),而且就是那么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
按说地球人都知道,整齐划一的、健康的小白鼠和年龄、体质、病情、病史、药物史、过敏史、生活环境和方式等都各异的生病的人怎么能划等号呢?太愚蠢可笑了,太不科学了!但那些自命不凡的科学家们就是给划上了等号。
单味药的提取物与变化无穷的方剂组方怎么能划等号呢?太愚蠢可笑了,太不科学了!但那些自命不凡的科学家们也还是给划上了等号。
可叹的是,面对这样一个低级的、非科学的错误,我们太多的中医大夫们、中医“专家”、“权威”们也还是要仰着别人的鼻息对自己祖宗的宝贵遗产、对确凿无疑的事实视而不见,把西医给中医定下的无知的规矩奉为法典,实在是源于学艺不精。
那些跟在对中西医都半窍不通的小丑张功耀的后面起哄架秧子“签名”灭中医的所谓中医“专家”、“权威”们,之所以欺师灭祖并最终也变成了一群小丑,同样是源于学艺不精。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态炎凉,诸毒难逃。
如果按照对“毒”就是“毒副作用”的理解,把地黄、人参(或西洋参)、冬虫草等当“补药”大吃特吃,照样吃死人;把金银花、枯黄芩、青连翘、板蓝根当“治感冒”、“抗病菌病毒”的药滥服,也会像滥用抗生素一样,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把金银花、夏枯草、杭菊花等当作所谓“凉茶”(如“王老吉”之类的)饮料喝,必将对人体建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后果。滋阴寒凉之毒铺天盖地,如洪水泛滥,可怜百姓,无处藏身。怎么就听不到哪位“科学家”说几句“科学”的话,也没有听说有什么“药典”或规矩去限制?
西医对中医的无知本来顺理成章,就好比练拳击的不能理解太极拳一样,无可厚非。但西医对中医无知却一定要给中医立规矩就不顺理成章了,而中医自己对中医无知并且把西医给中医立的规矩奉为法典就更不顺理成章了!您说,如果练太极拳的把练拳击的给太极拳立的规矩当法典,谁更可恶?
应该说,李芹的文章告诫人们不要滥服药物忠告是完全正确的,尤其是今天对保健品和非处方药的滥用已经是公害,厂商对保健品和非处方药物的别有用心地夸大其词、错误宣传甚至无中生有地胡说八道,是这一公害的源头,而对正确的医药养生知识的匮乏则是这一公害泛滥的土壤。这土壤的形成无外乎有“五毒”:
一、钱多得花不完的演艺、体育明星们为了更多的钱,缺德(昧着良心)为保健品商和药商大作广告,此一毒也;
二、无知和贪婪的媒体们为了更多的钱,缺德(没有良知)为保健品商、药商和以盘剥患者赚黑钱为目的的所谓“专科特色”医院搭建平台、摇旗呐喊,此二毒也;
三、看着患者痛苦地死去已经不动心的医生们为了捞更多的黑钱,缺德(良心泯灭)为保健品商和药商大肆推销,坑害患者,此三毒也;
四、长期以来居统治地位的错误的中医理论(尤其是“滋补”啊、“清热解毒”啊、“排毒养颜”啊等错误概念的泛滥以及“中西医结合说”)对社会的误导,此四毒也;
五、目前只注重科技知识、外语、电脑的教育、而严重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体制,此五毒也。
俺的这些话是否有些“毒”了?(也许还不够“毒”哦。)

正确用“毒”,岂有贵贱?
因为有偏性,即“毒性”,所以不同于日常食用的偏性很小的五谷、蔬菜、蛋肉、水果,药就是药,通过不同药物的不同特性组成的方剂,有针对性地让病人服用,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翻开《伤寒论》就可以看出,药方的组成不是随意的,其法度十分严谨,而且由于病情是不断地变化着,药方也要随之跟着变化。这对医工的学问要求是极其高的。而想靠小聪明抄近道儿则绝不可能成为上工。
再看2004年12月17日的题为《天寒饮食可温胃》(作者张红军)的文章就属于小聪明。
首先文内所列举的胃溃疡、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这些个西医概念的病症)也是需要认真治疗的,绝对马虎不得,岂是能靠“玫瑰温胃茶”、“温胃酱”、“马兰温胃酒”、“羊肉温胃汤”、“木香温胃饮”之辈等来糊弄的?其次,治病服药往往需要在一个时期内有一个量的积累,上述文内所举如果是“膳”,有谁能长期坚持用这样的膳?如果是药方,法度何在?尤其那个“木香温胃饮”,连小聪明都算不上,使用偏性寒凉的麦冬做主药治疗胃寒之症,这哪儿是“温胃”,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就是毒上加毒嘛?该版以前登载了不少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粥”啊“茶”呀之类的扯蛋玩意儿,无一不是企图靠小聪明抄近道儿的作品!(又岂止是北青报的健康版,全国哪个挂着“医疗保健”之类媒体不如是?)没辙!就是这样害人的烂文章(或者烂节目)到处泛滥……唉!
既然我们明确了中药的药性就是偏性就是“毒性”,其作用能否正确发挥完全在于医生能否正确地运用之,而且是要放在组方之中,那么中药就没有什么贵贱之分(贵贱的概念皆源于商人的炒作),也不存在某味中药的神奇功效。象该版2004年12月20日题为《正确辨别冬虫夏草》的文章(作者江和平)就有认识上的错误,首先,说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就毫无意义,而弄清楚冬虫草的寒热偏性才有意义。药材被商人卖得贵与贱只是与商人的利润息息相关,与药材本身的药物作用没有联系。诠释药物作用的同时强调其“名贵”与否是非常无聊的。其次,说冬虫夏草“具有强身延年、耐缺氧、降血脂、抗菌消毒、镇静安神、调节免疫、平喘祛痰、抗癌作用,增强心血管、血液、肝、肾功能。…治疗老年虚证、痰饮喘咳、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等症”,就更是无稽之谈了。中医以方剂治疗疾病为主,使用单味药治病的情况极其罕见,一味药就有如此神奇治疗作用的更是天方夜谭,因为没有哪味药归十二经、同时又具备温凉寒热各种偏性。真是这样的话,还要医院和医学院校干嘛呀?医生也都回家洗洗睡吧。《黄帝内经》、《伤寒论》还不如送到造纸厂更有价值呢。通理何用,让农民种几味神奇的药材不就得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是说通晓中国文化的上等医工的学问,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治国,那是何等地了不起,又是何等地不容易!而如果用某味(如医圣从来不用被神化的冬虫夏草、灵芝草之类)中药就可以打天下的话,医工的学问在哪儿啊?那岂不是种药的或者卖药的都是上工之才,都是宰相之才啦?
下功夫弄明白《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理,正确理解和运用中药的“毒性”,救人也救自己,这才是医道!

我们这个社会就够浮躁的了,媒体应当引导人们在学问面前踏踏实实,不要哗众取宠。
可惜呀,如今的媒体往往是浮躁的制造、引导和推波助澜者。
在学问面前,做个对自己特别毒的大丈夫吧。如果在学问面前有什么捷径可抄的话,轮不着你,千万人早蜂拥抄在你前面了。
可惜呀,没有捷径!
可惜呀,企图抄捷径的文章和人多如牛毛!
发表于 2010-2-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

唯一一点不同意见就是,用“毒药”的中医是与黑白无常推推手,据说一般情况下阎王爷不亲自出手
发表于 2010-2-19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看似有道理,其实狗屁不如。现今中医势衰,不好好的研究中医,非得来分门分派,以为搞武林大会啊?就文章中写的东西,我这个不懂中医的人都可以反驳。说《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皇后居然也被赋予由于每天喝下被丈夫放进去的一钱(3克)草乌头不会死人,还会延年益寿,请问乌头是不是药?如果是药,就如文章一开头就说的药不对症,会死人的,很正常啊,如果人人吃乌头都会延年益寿,那有本事你每天没事就吃一吃,看你死不死。凉药会吃死人,温药一样也能,还别说乌头类这样的大温之药了。
为药不“毒”,难建奇功,这句话更是狗屁不如。这不就是说越敢开猛药的就越是好医生?就我所知开药越平和越好,用量能少不多,每个人都想建奇功,这个世界早乱套了。
写这种文章的人是中医介的芙蓉姐姐
发表于 2010-2-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错的!
发表于 2010-3-6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有点晕。。。。本来就是新手。。。
发表于 2010-3-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好一个解释:“不能宽宏大量地对待他人不能称之为君子,不苛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不算是大丈夫”。学习了。
发表于 2010-3-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ucy_cql 于 2010-2-19 23:36 发表
这种文章看似有道理,其实狗屁不如。现今中医势衰,不好好的研究中医,非得来分门分派,以为搞武林大会啊?就文章中写的东西,我这个不懂中医的人都可以反驳。说《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皇后居然也被赋予由于每天喝 ...


同意,看了半天没看出所以然来,绕了半圈,没说明白“毒” ,作者逻辑混乱,表述能力欠佳。

---- 有混淆视听之嫌。
发表于 2010-3-8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ucy_cql 于 2010-2-19 23:36 发表
这种文章看似有道理,其实狗屁不如。现今中医势衰,不好好的研究中医,非得来分门分派,以为搞武林大会啊?就文章中写的东西,我这个不懂中医的人都可以反驳。说《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皇后居然也被赋予由于每天喝 ...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小麻雀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大鹏鸟的语言。因为你不懂中医,所以你可以随便反驳。你再深入学习两年,回头再看就觉得今日的话很蠢。
不会用毒药猛药,喝那些“越平和越好”的温病派中药,癌证重证是治不好的。现在的中医水平都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医就是要分清楚经方和温病。研究中医就是要走经方的路子,你还没懂中医呢,误导世人。
发表于 2010-3-8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uluzhu 于 2010-3-8 05:46 发表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小麻雀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大鹏鸟的语言。因为你不懂中医,所以你可以随便反驳。你再深入学习两年,回头再看就觉得今日的话很蠢。
不会用毒药猛药,喝那些“越平和越好”的温病派中药,癌 ...


失敬了,这位大鹏鸟!我不是中医,请问您就是中医了?
不用毒药猛药,并不等于不会用,该出手时就出手,能不用的时候就不用,杀鸡要用牛刀吗?这个简单的道理谁都懂,还得他花这么大篇乱说一通吗?是药三分毒,谁没事吃饱撑着去吃药的。这种简单的道理没必要说,对什么症就用什么药。药不存在丈夫和小人,就如文章里面说的药不分贵贱,这写文章的人头脑不清,一会说药不分贵贱,一会又给药分谁是大丈夫,反正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多了去。而且还对食疗不屑一顾,认为食疗是小聪明,三分治七分养,食物也是起大作用的,反正写这种文章的人脑残。
发表于 2010-3-8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请教一句,何谓经方派?何谓温病派?你对这个真的明白吗?
发表于 2010-3-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字体好大,间距太紧,看得我头晕眼花。
发表于 2010-3-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ucy_cql 于 2010-2-19 23:36 发表
这种文章看似有道理,其实狗屁不如。现今中医势衰,不好好的研究中医,非得来分门分派,以为搞武林大会啊?就文章中写的东西,我这个不懂中医的人都可以反驳。说《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皇后居然也被赋予由于每天喝 ...


你依然是在用西药的“毒”来解释中药的“毒”,当然看不懂这篇文章了。我帮你概括一下吧:
西药的“毒”指的是毒副作用,就算是对症下药依然存在破坏身体的副作用,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吧?
再说中药的“毒”,指的不是西药的毒性,而是指相克性。“用药不毒”指的是你用的药并不能克住对方的病症,这就叫“不毒”。而不是指你用的药是不是毒药的问题,两码子事情。

你要理解了这两个“毒”含义不同才能看懂这篇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1:10 , Processed in 0.0474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