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得一

首届中华德慧智教育研讨会在兰州隆重开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的理解,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主要是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机制和人文精神。学校要以高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领航教学实践活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教育思想:我们前面讨论了“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思考”,无论从高度深度广度哪一个角度,“唯德大唯物主义”思想都是我们最佳的选择,他指给我们一条正确认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所有关系的光明之路,并由此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唯德这个“一”的前提下,我们就会避免各种落于阴阳“二”中的辩证对立的思想所引起的教育失误,比如教学与科研、教学内容与形式、粗放发展与精细发展、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继承与创新、德育与智育、教师与学生、文科与理科、高分与低能等等关系的矛盾,一定会在“唯德”的巨大中和作用下,不仅仅是去高难度的保持阴阳对立之间的平衡,而是从根本上使阴阳矛盾合二为一,合而为德,不分彼此,实现高度的德一,实现双赢。

  “以人为本”: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教育纲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那么教育要“以人为本”究竟该如何理解?我的认识,首先应该思考的是“人以什么为本?”,当我们还不知道人这一生命体,究竟以什么为本的时候,我们说“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可能都难以达到真实的效应。

  那么,人究竟以什么为本?

  德慧智理念告诉我们:

  《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实际上是靠双重物质在进行营养。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氣养形。德性的能量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而大地所生长的五谷是滋养我们的肉体。

  天地生人,道生德养,老子所揭示的道德具有品格和能量的双重性,结合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看一下,“道”是宇宙还没形成之前的状态,发生爆炸时产生的初始能量,老子把它命名为“德”,而且老子又强调了“道生一”,并且强调了“道生之而德畜之”,这都在说明,人类和万物都是由“德”的能量来进行营养的,所谓“天德养神,地气养形”。天德和地气的区别是什么?天德的能量进入了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体以后,就改变了原始的结构和形态,演变成了气,所以进入地球内转变而成的能量就称之为地气。人体也同样,人体也是有形的物体,天德进入人体后就产生了人体内的各种气,与“精”和“神”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常说的“精气神”三宝。

  中医学认为,德一之炁在天是五行金炁、木炁、水炁、火炁、土炁五炁,在人体是仁德炁、义德炁、礼德炁、智德炁、信德炁,构成生命的真谛。这五德之炁,分别主宰着人体肝、肺、心、肾、脾五臟和它们所属的子系统。人体某种德性品格的缺失,必然导致其中相对应质元炁的缺失而产生疾病和功能障碍。人类的健康从根本而言,都与本身五种德性品格和其中能量的强弱含量多少直接相关。

  肾脏蕴藏着支撑智力活动的能量,也就是肾主智,一旦“肾精虚损”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病理表现。凡被酒色淘空了的身躯,人体能量消磨耗尽,更难点智慧之光。所以讲,败局先败德的原理即在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们要知道,支持人类思维活动的人体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根据《黄帝内经》,德慧智教育理念把生命的发展规律,分为六大阶段,人生的胎婴时期(10怀胎-3岁),幼儿时期(4-8岁),少年时期(9-15岁),青年时期(16-24岁),成人时期(25-56岁),晚年(57--以后)时期。

  生命发展的六大阶段,人生在十六岁(女性14岁)以前,体内生命的源动力德一的能量是一个自我完善过程。人的精炁最足的16岁(女性14岁),也只有一斤,可以说,生命的家底是很薄的。然后逐年损耗减少,到女49岁、男64岁就一滴也不剩了。

  从元炁盛衰的路线可以看出,人生的根本原油库存全部来自天德地炁,所以古人为什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就是因为古人了解生命的道德本质,抓住这一本质来修身,走上生命道德的回归之路,才有真正的健康智慧、社会和谐。

  如此我们就知道了,人究竟以什么为本?人的根本原来就在“道德”。道德关乎人的健康,也关乎人的智慧生发,这对于教育工作者非常有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所有的教育思想中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的原因。只要我们把对德育教育的着眼点从只放在道德行为品格规范的培养上,扩展为,同时把握道德的行为品格的建立和道德的能量内涵品质的提升上,那么,以此为根基,无论是德育、素质、创新、智能等个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可以说,现在人们普遍对生命肤浅的认识导致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也就是说,道德一词,我们再不能只看到它的品格外显的表象,而要更加关注其能量实质的内涵,以及巨大的开发慧识思维潜能和提升智识思维强度的作用力。

  在我们理解了“人以道德为本”的前提下,我觉得就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以满足和完善人的生命需求为根本的教育”。认识了人的生命需求和人的发展规律,我们就能够在教育机制之中,充分发挥人的动力,以人为目的的展开有益、有效和可持续的教育。

  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是从健全人的思维系统中本有的慧识思维着手,而不是单纯的从某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层面上讲创新。才能向老子所说的“君子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那样,将创新能力真实的从根本上夯实,尤其对于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百仁之高,始于足下”,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如果失去道德修养的支撑,智与慧的开发不同步,听凭后天智力的单向发展,那么属于慧心的潜意识与预见性、创造性思维和灵感将以难开启,慧心也容易被蒙蔽。《大学》中也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止、定、静、安、虑、得”六字,很好地论述大智慧生发、获得的完整路径:降伏自己的妄心、私欲,就能神闲气定;淡定自如就能心身无杂念,而专心专注;泰然处之就能有所觉悟,而收获大智慧去谋略;这种深谋远虑以修身为基础,以道德为根本,必有所得。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个素质,谈到的是内在的气质。像有的人,你一跟他接近,就感觉到这一个人容易亲近,有学问,气质、素质各方面给人一种良好的感受。这就是说内在的、无形释放出来的一个能量,给人的一种感应,或者一种感受。所以,这个素质它可以转化成为我们看得到、摸得到、见得到的东西。但是,它主要是指的一种深刻的内涵。

  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教育的根本在人,人的根本在道德,健康在道德,智慧在道德,创新在道德,那么这几项综合起来,素质教育无疑也是扎根在道德。修德是开启大智慧的钥匙。以道德为源泉的大智慧能真正激活和增加善良人们的心智和能力,

  例证:横扫日本棋坛无敌手的围棋大师吴清源,他的成功秘诀也证明了道德力量和静心修养的能量。“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是吴清源的心灵滋品,他清醒地说:“日本的围棋名手在棋力上都和我不相上下。若要战胜他们,只有在紧要关头没有杂念干扰,以保持头脑非常清醒,才有可能制胜。”这也印证了中医学的理论。

  文化底蕴:现在人们都普遍认识到了,知识的传授一定要和文化的熏陶同步进行来培养下一代。可是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文化来给打造学生的这个底蕴呢?这个概念可以说非常的宽泛,上古经典,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乃至近代散文,都属于文化的大范畴。该如何理清这上下八千年的文化脉络呢?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任何文化必须有一个深厚的土壤,这个深厚的土壤,是能够根植参天大树的基础。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之土壤,这个根扎在什么样的土壤之上?这个土壤就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对道和德的信仰厚土。所以说,中国历史上长期所采用的都是道德教育的模式,完全是一个全社会性的自然道德教育模式。人人都是道德的信仰者、遵循者、学习者和实践者。

  我们把握了这个根本,那对文化主体的选择当然要选择能够承传完整的道德内涵的文化体系为主根,而不是其他已经讲中华原生态的完整文化基因割裂之后的文化辅根。

  所以,我们说中国道德文化教育系统,是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主根,这就是“中华道德根文化”。

  伏羲创造的易道文化教育,是中国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发端;黄帝所创造的法道文化教育,是中国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发展;老子所创立的德道文化全民教育,是中国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完善;以孔子为代表的原义儒学“仁义礼”全民教育,是中国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细化实施。

  “中华道德根文化”始终主宰着中国2500年以前历史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并且影响着2500年以来中国文化教育的进程。

  所以,最佳的方案,就是我们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上,接续元典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来打造下一代的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从文明发端开始的文化基因得到完整的承传并发扬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

  先进性表现在:

  一,发掘了道德的深层内涵对于“以人为本”教育的重大意义。

  二,揭示了人类完整的慧智思维系统的开发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为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以德慧智经典诵读为载体的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讨论什么才是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的理解,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主要是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机制和人文精神。学校要以高度的唯德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德慧智办学理念领航教学实践活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以中华道德根文化打造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学校的和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三:以“道德根文化经典”为德慧智教育的载体

  现在我们要讨论一下德慧智教育在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一,对经典的选择。刚才我们谈到,教育中对文化主体的选择要首选能够承传完整的道德内涵的文化体系,也就是主根文化,而不是其他已经将中华原生态的完整文化基因割裂之后的辅根文化。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的一生起到最佳的奠基作用。

  为什么给孩子诵读的经典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不是随意的凭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首先,要先明白“经”“典”所承载的不同的内涵。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比如《德道经》,一类是“典”的诵读,比如《弟子规》。

  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对于“经”和“典”做了明确的界定。“经”的界定,它的层级比“典”的层次要高一些。

  “经”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

  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

  “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对精神系统的营养作用要弱一些,对人的慧识思维潜能的开发要弱一些。他不具备和经一样的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是家长老师学生,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

  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这一重要辅根文化为代表的“书”,那么它对于我们下一代获得人文素质内在的物质能量与品格提升方面,就会不足。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却受到了限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些年德慧智在国内办的很多试点,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你诵读“书”,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有关“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产生的效果并不好。

  如果说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经”和“书”结合的比较紧密,那么就会既打造了道德品格,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对古话所说“文以载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

  第二,德慧智经典诵读读本的选择

  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在于“精”。

  “精”,是指经典诵读教材并不是要读的越多越好,背的越多越好,当然背得古书多,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首先要选择富含丰富的道德能量和精神营养的教材,能够直接渗入滋养孩子的先天慧识,规范和引领后天智识的健康发展与提升。

  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思维选择,以两经一书为主,这就是《老子·德道经》、《易经》、《大学》,在此基础上配以辅助教材和其它具有上善属性的经典。

  运用“万经之王”的《德道经》,培养道德品格与心灵,开发慧智双运型头脑;

  运用“五经之首”的《周易》,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启迪符合自然规律的聪明才智;

  运用“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精神,塑造儒者风范,培养爱国爱民的贤才。

  运用“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人才。

  中华德慧智教育,选取这六部经典为主干,确立中华德慧智教育的系统论。围绕这一主干展开其它经典的诵读。

  总结:

  李约瑟先生1995年去世的时候,遗言说:“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一定都有相同的确信。

  就让我们在德慧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共同携手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伟大的文化再次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8-24 01: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聘请中华德慧



经典诵读教专家刘建丽教授做学术报告




来源:庆阳电视台




8月21日下午,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特邀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讲师、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刘建丽,在市委党校大礼堂为团结小学、新建小学等6所城区小学的600余名老师做“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专题报告会”。



西峰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致辞



刘建丽教授与西峰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交流德慧智经典诵读理念


这次报告会是继续巩固和深化全区中小学校诵读经典活动成果,使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助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上台阶上水平



会上,刘教授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大家讲解和展示了由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熊春锦先生创立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熊春锦运用一元四素(德一道元,象、数、理、气四素)解析法,对东西方科技文化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了诞生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的科学性,也客观地分析了近代西方科技水平反超中国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失误和不足,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模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这种诵读理念全面系统地提出“如何指导学生诵读”以及指导学生通过精神饱满、字正腔圆、语调和谐、抑扬顿挫的诵读后达到的效果。刘教授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全面论述了我国古代运用"德道经"、"周易"、 "大学"、"论语"等经典作品进行诵读、开发幼儿智慧;运用伏羲、黄帝以及老子的道德根思想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此次报告会是对我区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业务引领会,为将诵读活动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达到“童蒙养正、润养智”的教育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区教师打开了国学诵读教学的快乐之窗。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术成果




老师们认真听报告




周治龙   高翔   报道

2009-8-23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登马牙雪山

马牙雪山藏语称阿尼嘎卓,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部,距天祝县城35公里处,年均气温-6.5℃,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7米。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的牙齿,终年积雪而得名,古人有诗赞曰: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神奇的马牙雪山藏族人民尊它为神山、圣山,它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时而剑峰兀起,直插云霄,令人敬畏,时而象一座座白色的水晶宝塔,闪动七彩的光环与阳光争辉,时而似一位披着薄纱的美女,婀娜多姿,分外迷人。马牙雪山山脚有绵延10余公里的茵茵草场,牧歌声里,跑马溜溜,每年农历6月13日,当地牧民都要在马牙雪山举行盛大的祭天池活动。天池被峭壁和悬崖紧紧拥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形似月牙,池水清澈湛蓝,四季如常,牧民视为圣池。有一巨石耸立于马牙雪山山顶,中间裂开一缝,仿佛利刃劈就,相传格萨尔王当年出征时,曾用此石试剑,故名试剑石。马牙雪山还有一状如观世音菩萨的山峰,峰脚下,众石如林而立,恰似凝神倾听佛家真谛的信徒,神态逼真,人称"观音讲经"。每到7、8月份,马牙雪山便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您若在山顶大声喧哗或大吼一声,立时便会雷声大作,云雾密布,倾刻间大雨直泻而下,令人防不胜防。须臾,又雾消云散,那白雪皑皑的雪峰在碧绿草原的映衬下,重新呈现眼前,这时,您的脑海中会油然浮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马牙朝晖更具神奇和壮观。清晨6时左右,登上乌鞘岭的帐房山山腰,就能清楚地看到马牙朝晖。一般分为晨曦霞光,红日浴峰,日露洒金三个阶段。在不足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慢慢地变成了浅红,变为金黄,变为乳白──仿佛一朵怒放的莲花,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缓缓展开,最后,马牙雪山才终于显出它冰雕玉琢的真面目,其景观美不胜收

在经过了4天紧张的首届中华德慧智教育研讨会后,同学们自发组织在一起,去美丽的马牙雪山,感格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悟道法自然,体验缺氧环境中我们的生存能力,检验我们修之身实践的扎实水平,这是挑战自我的一次有益尝试。
来此之前,就在网上搜寻关于马牙雪山的相关资料,当看到上面介绍马牙雪山的这段文字,我们就已经被它的神奇所吸引,无论多么难攀登,都要义无反顾地报名去经历一番。若非这次研讨会,还真难得有时间专门来此地领略自然美景,格物致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6日,我们分乘两辆旅游车一同前往,由于参加的人员较多,一路上,陈副院长和盛日老师格外忙碌和操心,不停的叮咛和嘱咐。沿途盛日老师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天祝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一一向大家作介绍,使得整个行程异常的轻松自然。车里经常是欢歌笑语,同学们表演着8月4日晚自然晚会上没有来得及展示的拿手绝活。


本次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通往马牙雪山的路上,我们领略了大通河、金沙峡、天堂寺、朱岔峡等大西北的山水风情。西北的风光竟然也这样的秀美迷人,并不象人们传说的那样黄土高坡、寸草不生,没有人烟。山里的空气是那样的新鲜,山涧的泉水是那样的清凉,高山的阳坡长满花草,阴坡却是绿树成荫,高大挺拔的树木和内地没有任何区别,来到这样的地方,早已忘记了这就是西北高原。进入峡谷,但见两山对峙,就像被人用什么力量劈开了一样这里的山势奇特,通道十分狭窄,彷佛是进出大山的门户。此时,大家都从车上下来,徒步前进。盛日老师让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大自然的自然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通河沿岸,每一处,每一地,那一片片绿色,都足以吸引我们前进的脚步。一路走来,但见油菜籽还泛着绿色,小麦却刚刚泛黄,大棚里的葡萄挂满枝头,河边的杏树结着红黄绿相间的杏子,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正开的烂漫,还有林下硕大的蘑菇……




中午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天堂寺
天堂寺位于天祝县天堂乡境内,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瑰丽,气候宜人,俗有"天祝小江南"的美称,是天祝十四寺院之首。天堂寺藏语称"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意为宝塔滩吉祥兴旺洲,汉语译名"朝天堂",又名天堂寺。它的建成比拉卜楞寺还要早八百多年。天堂寺建于大通河边的风水宝地之上,寺中有世界最大的宗喀巴大师木制佛像。进到寺中,大家满心虔诚,拜谒完后,我们合影留念又启程。



在朱岔峡,有雅丹地貌可看,难以想象这是如何形成的。崖洞相连,在绿树中若隐若现,凹凸处各具情态,令人有无尽遐思。




休息当中,盛日老师拿起镰刀,在麦田里一试身手,从他割麦子的动作来看,象是干过农活的。很多人也兴趣大发,纷纷跃跃欲试,好实践一把当农民的滋味。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前行,途径一片草地,放眼望去,依山傍水,蓝天下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勾勒出草原迷人的风情。同学们下车后,都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闭上双眼,尽情地释放自己,躺在大地母亲的怀中,聆听大地母亲的呼吸。大家陶醉其中,有的在打倒立,有的围成一圈,跳起了集体舞。陈副院长和盛日老师也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即兴合作表演了各自的一套舞蹈和武术,他(她)两个虽然没有在一起配合过,但是步履却是那样的默契,套路是那样的娴熟,美的意境和美的舞姿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开心快乐,让我们一路高歌,一路欢快,心心相随。







夜幕降临,大家在炭山岭镇停车住宿。到达时,天下起了雨,气温骤降,我们按照分派的地方宿营,期待着天亮后的马牙雪山之行。
8月7日早餐后,大家准时出发。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就来到了马牙雪山脚下。据说这里已是海拔3300米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石阶铺成的小路,崎岖延伸到了山峦之中。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够上去,登山前就给身体好的和年龄轻的同学分了工,有人走在前面,为大家开路,有人走在中间,照顾年龄大的和身体弱的同学,有人走在后面,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当带好分配给各自的食品时,我们的队伍就开始向目标前进了。小路弯弯,形似长龙卧在山上。我们在山路行进,宛如在龙背上行走,开始并没有任何不适。



向上的道路越来越陡峭,最险的地方,坡度足有70-80度,宛如一条天梯,挂在眼前。加上海拔比较高,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费好大的气力,盛日老师告诉我们,这个看似平常的山路,要想顺利登上去是不太容易的,一般人到了3500米以上,就有缺氧的感觉,感觉不大时,还可以坚持,如果反应比较大,那是要付出努力才能攀登上去的。果然,登山不久,有的同学就感到心跳加快,胃区产生了不适,脸色也有些变了,嘴巴发紫,这是典型的高原缺氧反应。是继续走,还是下山等着大家,摆在面前的问题需要立即做出选择,我们的同学选择了前进,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下山。在身体好的同学搀扶下,这些同学没有回头,队伍又向前挺进了。

高原反应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平时耐力的锻炼,越往上走,反应越强烈,走几步,坐下来呕吐,吐完了起身再走,虽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放弃。拿出红军爬雪山草地的精神来,克服眼前的困难,不服输,不认输,前进,决不后退。

队伍拉开了距离,走在前面的时刻照顾着后面上来的同学,身体好的主动搀扶着身体弱的,强壮的人把其他人的背包抢过来放在了自己的肩上,在这一刻,在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活动中,爱,得到充分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团队的强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诠释和注解,体弱者走的比较慢,却没有人埋怨他们,大家只要路过他们身边,都主动走上来,伸出有力的双手,拉着他们一起走。一路上不时传来朗朗的经典诵读声,这是我们的同学在给自己加油,在给需要帮助的人鼓劲。强大的精神动力,使脚底下有了力量,步子迈的更大了。

艰苦的跋涉没有一直持续,走过这段艰难之路后,缺氧的感觉消失了。虽然一直向上走,一直向高处爬,清风拂面,心清、神清一身轻松,大多数同学爬山的速度明显加快,有的走到了压阵同学的前面,喊都喊不回来,他们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这样的轻松也给了体弱同学一种轻松感,看来,缺氧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咬牙坚持,过去这一段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过一座山峰,路面不再是台阶,而是一片牧场,脚底下是草原,路向下方开始延伸,翻过一个陡坡,到达了一个湖边,这个湖被叫做小天池,这里还不是我们需要到达的大天池,稍作休息,我们又开始前行。道路变得更加陡峭,碎石和山路又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在攀登这一段路程时,一种困倦和疲乏袭来,眼睛好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睁一下都很困难,双腿好像灌了铅似得,不远的高山处有一个花草树枝搭起来的彩门,她好像向大家招手,虽然近在咫尺,却感觉到她又是那样的遥远,想走进她,双腿却怎么都不听使唤,个别体弱的同学几乎被身体好的同学拖到了彩门前,身体好像面条一样酥软,这又是一种别样的高原反应,但是,最终被同学们征服了。




跨过彩门,别有一番滋味,不但难受感觉顿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刚刚被缺氧折磨的近乎趴下的同学,马上也有了精神,与刚才相比形同两个人似的,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置信,禁不住大声喊了起来让高山作证,我来了在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之下,同行的同学除了个别人因身体确实不适,不能坚持和大家一起爬上山外,大部分都到达目的地——天池圣地。

天池果然名不虚传,她被山石紧紧环抱着,这就是海拔4447米的马牙雪山极地山顶,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我们胜利了,不但将雪山拥入自己的怀中,更是征服了自己。站在池边,水清澈见底,人们情不自禁地双手捧起水来往自己的脸上尽情地洒,想多喝一口解解乏。这里的水没有受过污染,肯定是甜的。




由于山口的风很大,同学们都自觉地寻找背风的地方,开始午餐,吃的时候,我们都很小心,把一些垃圾自觉地捡到塑料袋里,主动放进自己的包里,还要把这些垃圾带下山去,不能由于我们的到来,让这片净土受到污染。从点滴事情严格要求,这才是一个道德实践者应该做的。

围着湖面,大家依依不舍,不约而同地绕着湖走一圈,由于这是一个火山口,若干年前喷发后,形成了上方是陡峭山崖,下面则是湖泊倒影的景观,在峭石林立的山坡上,片片绿色装点山峦,使得这片山坡有了生命,更增添了它的神奇和魅力。




沿着山峦起伏的乱石往上攀登,那里没有路,只有山石装点着片片绿色,快到山根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雪莲花。啊!真的,多么好看的雪莲花,她是那样的娇艳,夺目,宛如出水芙蓉那般高贵,同学们围在陈副院长的周围,欣赏着这三朵被我们亲手采摘的神圣雪莲花,心情格外激动。


雪莲生长在雪线附近的碎石间,耐低温抗风寒,花像莲蓬座子,顶形似莲花,故得名雪莲花。雪莲花不易采摘,数量有限。能在这个地方采摘到罕见的雪莲,实属不易。据说雪莲花除产西藏外,在我国的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也有分布。民间将雪莲花全草入药,主治雪肓、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印度民间还雪莲花来治疗许多慢性病患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在藏医藏药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
雪莲为什么能顽强地生存于冰山雪地?因为雪莲有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它叶极密状如白色长绵毛,宛若绵球,绵毛交织,形成了无数的"小室"室中的气体难以与外界交换,白天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它比周围的土壤和空气所吸收的热量要大;而绵毛层又可使机体免遭强烈辐射的伤害。另外,密集于茎顶端的头状花序,常被两面密被长绵毛的叶片所包封,犹如穿上了白绒衣,以保征在寒冷的高山环境下传种接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围着天池转完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然后就开始下山。刚刚天气还是艳阳高照,顿时乌云密布,山被黑云笼罩住了,一会就下起雨来了,带伞的同学打起伞来快步下山,没有伞的同学就裸露着,一起往山下走,他们风趣地说,大自然给我们沐浴身心,我们干嘛要拒绝呢?一部分有伞的同学认为说的对,马上把伞收了起来,接受来自天上雨水的沐浴洗礼,冲刷掉心头的污垢,迎接明天的挑战,那种惬意无比的好心情,让人很久难以忘怀。


在雨中漫步是浪漫的,在雨后下山是快乐的,下山速度显然比上山快了许多,没多久,雨停了,同学们身披霞光,大步流星,一路向前冲,不一会儿山被我们甩在了身后,路被我们踩在了脚下,我们战胜了自我,赢得了胜利。下的山来才明白,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困难,不敢挑战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切和爬山是一个道理。感谢会议组织者,给我们一次检验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

这一次登山活动,更深远的意义是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这次出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这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与自然同频共振,完美统一,那么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成功。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的心贴的更紧了,在相互帮助中增强了友情,回去以后,一定要把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发扬光大,传播出去,为道德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每年都有两次培训和经验交流,一般都放在寒,暑假,费用只收食宿费,欢迎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士参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1:10 , Processed in 0.0255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