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709|回复: 4

读书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在细读南老的《圆觉经略说》,读书点滴摘录于下,与大家共勉!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告佛言:】

  第一位出场代表问法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又名诸佛之师。在佛教造像上,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狮子代表百兽之王,狮子吼,百兽脑裂,威猛无比。在密教的塑像上,文殊菩萨则是一手拿宝剑,一手拿经典,此剑乃智慧之剑”,拔开慧剑,斩断情丝,代表着智慧成就。如何成就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必定要福德够了,智慧才得以开发,也是自求多福,自我解脱的道理。学佛是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帮忙,也不是靠佛菩萨保佑。世界上最大的福报就是智慧,纵然当上皇帝,或是财福多足以买下整个地球,仍然买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权力金钱所能换取得来的。成佛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不是工夫问题。以上是对文殊菩萨简单的介绍,也点出学佛首重智慧。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这些是印度的礼节,如同中国古礼的打躬作揖,三跪九叩。顶礼要五体投地,两手两足着地,额头要碰到长辈的脚。右绕三匝,合掌向右绕三圈,口中还要赞叹一番。叉手不是两手插腰,是合掌的意思。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大悲世尊”就是说大慈大悲天上天下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佛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世”不只指我们人世间,包括天上天下,“尊”即天人师表。“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希望您为这里在座那么多从各处来求佛法的大众们解说。说什么呢?“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大彻大悟成佛之后,就称如来。“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们拿“金刚经”来注解“圆觉经”,或以“圆觉经”来注解“金刚经”,就很清楚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得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本起是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钞票做本钱,写字总得拿支笔,成佛靠什么呢?--清净,清净是成佛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法行是法门,如何能做到清净?达到清净的法门是什么?清净的反面就是不清净,也就是烦恼、散乱、妄想。我们要求得身心清净很难,人心都不清净,是不是?
  以上是文殊菩萨所问的主题,接下来还有副题。“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菩萨等于中国文化中圣贤里的贤人,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圣人;那些正在进德修业,尚未达到圆满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贤人,如子思、曾子。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 ”翻译的简化,中文有时翻译为大士或开士,然而大士或开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萨的意义。菩萨有觉悟有情之义,觉悟是自己已经悟道,但是功德没有圆满,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来挑,你的烦恼我来解决,你的困难我来帮忙,你说多情不多情?这就是菩萨行为,中国文学里有两句诗: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成佛?文殊菩萨也在此点出了问题的答案,要想成佛,就是要得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身心随时都在清净中,如此修行就可以成佛。假使心中有所求,有修道清净,想图个清净,那就不清净了,必须摆脱这一念,才是毕竟清净。不过,这个境界太高了,不容易达到,因此,文殊菩萨退而求其次,而问大菩萨如何发起清净心?

如何发起清净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讲到“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中国禅宗有个故事。禅宗的教育法很特殊,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再加上慈明骂。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现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现在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大家想一想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还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
  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里,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
  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各位参参看!哎呦哎呦叫的是痛的,喔呦喔呦叫的是不痛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哪两种障呢?“一者理障,碍正知见”,知识越高,学佛往往越难,佛学的知识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碍。为什么呢?主观的成见多,本来脑海里很单纯,学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后,看别人都不对,唉呀!怎么不学佛?怎么不来信教?好像不学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后,拿了一个宗教的尺度到处去衡量别人,批评这个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比如什么学佛又不吃素,差劲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斋。吃素是不吃荤,荤是葱、蒜、韭、兴渠五荤,这是五种刺激性的植物,并没有包括肉。但是为的意思并不是要你吃肉,请别搞错。不吃肉是不杀戒,为了培养慈悲心。至于斋呢?这是庄子提出来的“心斋”,“礼记”上有“斋戒沐浴”,心念清净恭敬叫作“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没有吃素来估计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忽略这个人的贪欲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贪嗔痴慢心如何?于此,我恭劝大家,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人,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圆觉经略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修大乘道的菩萨们以及末世众生如何修行呢?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讲到这里,我们的修行对不对呢?我们的修业都在造业,不过,造的是善业,没有错。若论悟道,那差得远。我经常说你们修行啊!这一生种一种善根,他生来世再说罗!若真正了解的话,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这些都是虚妄境界。一切众生本来在定,本来清净,有什么戒呢?本来不动,有什么定呢?本来如梦如幻,有什么慧呢?还说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你本来无法,一切皆空,还需要什么法?假如你还装模作样修个什么法,都在虚妄境界,自己骗自己。
  你若懂得这个道理,“坚执远离心故”,一切都丢!丢!丢!都远离。你说丢了就放下,放下就是道,不对!“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你觉得放下那个空的境界也要放下。刚才你们瞪着眼睛看,那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也要丢掉,一切远离。
  我们看到佛经的梦幻、空花......等名词,往往当成是文学境界的比喻,没有实际予以求证。我们只觉得晚上做梦是虚妄的,没有警觉到日常生活也是梦,假如能够体验到现在目前的生活也是虚幻的,那么,学佛才有点像样,否则,把佛经的梦幻、空花当成是文学的修饰形容词,或者将佛学当作理论来研究,则对我们实际的人生毫无用处。
  换句话说,我们学佛要现实一点。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学问,假如与我们的身心性命不相关,没有利益,这个学问是不会恒久存在的。世间一切之学问及宗教,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佛经,可说是最现实,专为度脱我们的烦恼而存在。假使研究佛经,只了解其中道理,口口声声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学问也很高深,而没有从自己的身心之中去求证,而没有在日常做人之间去体会,那么,学佛可以说一点也没有用。
  这一节提到不只是末世众生,包括“一切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此一切菩萨乃指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萨,假如没有达到梦幻空花境界,那都不是真菩萨,都还须修梦幻观。从这段经文我们应当警惕到一切众生以及菩萨都在求幻像,也可以说没有大彻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像,在没有证得自性本来是佛以前,都落在幻像中。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即使达到梦幻虚妄境界,此梦幻虚妄境界亦当远离,全部要抛掉,连此抛掉放下之念,也要远离。若有一丝一毫放下远离之念,都成障碍,远是幻化,如果想远离尘世,求个清净之地,有此出离心也不对,你要远离到哪里去?所以也要抛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这八个字是离幻境界的结论。最后达到无所离,放下放到无所放,空到无所空,再也空不掉,“即除诸幻”,而到了真实不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在“楞严经”上也有一段与此同样的道理,阿难与佛研究讨论心在哪里?七处证心,八还辩见。心在身内?身外?在生理神经里?在见明见暗的作用上?在思维上?心在身体中间?或说一切无着就是心?这些都被佛所否定,如此反复辩论了七次。最后,佛骂了阿难,佛在教育的时候也同样发脾气,不过,佛经里形容得漂亮,“咄哉阿难”只此四个字,实际上佛也是瞪起眼睛,拍了桌子,大骂:“阿难,你真笨!”
  七处证心以后是八还辩见,再一次寻找心性在哪里?例如我们张开眼睛能够看见东西是什么道理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有阳光,所以我们看见光明。夜里没有阳光,我们看见什么?看见黑暗。门窗因有空隙,所以看见内外通达的空间。因为有墙壁的阻挡,所以看见障碍。能够观察环境,分辨各种现象的是思想分别的作用。我们也可看见渺茫虚无的虚空,尘雾浓时,则见昏暗,尘雾消散,视线又为之清明。佛说把光明还给阳光,把黑暗还给夜色,通达还给门窗,障碍还给墙壁,观察还给意识思想,空间还给虚空,昏暗还给尘雾,清明还给晴朗。把这些都还掉了,但是,有一个还不掉的。
  现在,我们做个试验,说不定各位因此悟道,我们把眼睛张开,看见光明。眼睛闭起来,看见什么?看见个看不见的,一片黑洞洞的。再张开,又看见了。再闭起来,又看不见了。见明见暗,看到光明,看到黑暗,这些是相。光明来了,黑暗跑了;黑暗来了,光明跑了,两者互相交换。我们那个能够见明见暗的,不在光明上,也不在黑暗里,明暗有代谢,那个能见之性不受影响,没有动过。注意,这个能够看见的不是指眼睛,例如我们把眼睛挖出来捐给人家,这个挖出来的眼珠本身能不能看见东西?不能。这个能见之性乃是我们的心性,这个是还不掉的,这个还不掉的是什么?就是自己,所以“楞严经”上讲:“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个还不掉的就是你的自性,明心见性就是这么容易。
  我们在座的诸位,包括年纪二十几岁,以及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用了一辈子的幻想,我们都被自己的思想、感觉、情绪等所欺骗了,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其中唯有一个东西是始终没有变易或衰老的。你现在坐在这里,心中没有烦恼,没有思想,知道自己本来清净的这个东西没有动过,这是“不汝还者”,你先认得这个。如此认定之后,至于烦恼思想,你不要去除掉他,那是幻境,你不理他,他自然会澄清下去,如此清净下去,偶尔又飘来妄想,那怎么办?没关系,飞来飞去还是在那个境界里。
发表于 2009-7-3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老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复读的精妙之处!
发表于 2009-8-1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南怀瑾老师的书实在妙不可言,我一读再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7-3 15:01 , Processed in 0.0318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