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919|回复: 7

古琴太极名家吴兆基先生《气功与古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音乐》1985年第4期

气功,常和武术联系着。古琴,属于文化艺术领域,一个是武,一个是文,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干”。我操琴六十四年,习太极拳亦已五十七载。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没考虑过二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一位练拳的朋友来我家,看到我一帧操琴的照片说:“你弹琴的姿态有点像打太极拳的姿态”。又有人说,我的古琴演奏风格“有气有意”,希望我能总结一下这种风格的形成。

中华气功

练气功各家各派有各种口诀,最主要的共同口诀是“松”和“静”。先谈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费力”。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谈何容易。每见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是松不开。不松,体现在肌肉的收缩,这样就会压迫经络,阻滞“内气”的流走。即使不是练气功,练太极拳,懂得松开,也能减少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紧张而造成身体局部收缩的疲劳。再说静。有人说,静就是什么也不想,这是绝对化的说法,越是想不想就会越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也难做到什么都不想。静,使思维集中,想一件事物。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常要集中思维,考虑、解决一个问题,这时虽则也需要安静,但是在消耗脑力。我们需要的是集中思维,想一件不费脑力的事物。佛教中采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没有,想没有而已。一般可采取默念一、二、三、四,或“数息”法,这样就能逐渐“入静”。气功、太极拳属动中求静的导引术,练时存想口诀、姿势,也是一个好方法。打坐的气功,属于静中求动的吐纳法,“入静”后可进一步要求“入定”。

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气”。这个“气”乃是从基本技能进入意境的桥梁。所有各式太极拳(也包括其它内家拳),都是和气功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得气”的太极拳,是不会有多大效益的。“得气”的标志在于全身,特别是四稍(两手两足)要有麻、胀的气感(不在于丹田)。这是一种不同于由针灸而产生的酸麻感,而是一种很舒适的似乎全身真是在“充气”的感觉。

中华气功,流派甚多,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缺点。练习方法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同者在于任何一家一派气功,莫不强调“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还有所谓“练神化虚”,未免有点“玄妙莫测”了。)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为目的。气是流走于全身经络的具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一种物质。经络不是像血管那样的管道,也不是神经,它是气的通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闪电时,一道电光所现的电流的空中通道。它是电流按自然规律所选的一条空间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空中气流、水分、尘埃的分布,瞬息万变,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闪电,也决不会再现原样。经络在全身的分布不象空间那样复杂,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异。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今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都在进行实际测试,尚未有统一的最后结论。“神”是在大脑控制下的思维意识。太极拳属于气功中的一种,初学者必须在着重“松”和“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身形运动,“以身行气”,发动体内真气的循环流走。气是否已经发动,会有明显的自我感觉,最明显的的是双手双脚会有胀、重、麻感(不是热感,热感是血,麻感是气)。我们不主张主观地发挥丹田的作用,也不主张运用顺和逆的呼吸法。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可能很明显,但容易产生流弊。我们主张“我即丹田”,采用“自然呼吸”,所谓“自然呼吸”就是人人从小就本能地会的那种呼吸。“练精化气”的目的在于“气遍全身不少滞”,手、足是身体末梢,手、足有气感能充分证明气已遍达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导线中的电流,当管道最后一个龙头能放水,或线路最后一盏电灯能发光时,管道、线路中的水流、电流无疑是畅通的,或说水已遍全管道,或电已遍全线路。能做到“练精化气”,才能逐步“练气化神”。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割的,只是在锻炼中,因时间、年龄、功力之别,而有不同的重点。所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抓住了主要方面也不能忘了次要方面。

气功和古琴

我国的许多艺术,都和气、意密切相关,书画、镌刻、鼓琴皆然。当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学这些艺术的人都要先学气功(如果懂点气功,对艺术境界的升华,是会有帮助的)。我国的书法、绘画,莫不讲求先做到“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书画家大多长寿,这是他们在行书、作画时,仿佛也在打太极拳。

掌握基本操琴技能,通过“气”以进入意境,这就是几十年来学习古琴艺术的体会和经验。

和书画相同,在操琴曲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做气功。书画家在行书作画时,很讲究姿势,演奏古琴时也必须十分注意姿势。这些姿势和做坐式气功、打太极拳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上身脊梁中正(有些太极拳书写成“尾闾中正”是错误的,“尾闾”是脊柱的末端,不存在“中正”问题。顾留馨同志所编《太极拳术》一书中,改为“尾闾正中”是正确的)。头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顾右盼)。大腿、小腿、两足均平行,相距约一尺许(这和《琴学入门》上规定的不同;《琴学入门》上规定两腿叉开、两脚呈八字式)。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臂隐含绷劲,顺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间,腕关节处的角度,小于150°时谓之坐腕,在180°—150°间谓之顺腕)。

凡学过太极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这些要点,是和练太极拳时的部分要点相一致的。端坐,脊梁中正,是使劲气先集于躯干,以利于输送发射;全身放松,以利于气遍全身(肌筋收缩,使经络通道受阻,气难以遍全身);虚灵顶劲,使精神提得起。劲、气发于腰脊,宜防三停:一停于肩、二停于肘、三停于腕。含胸拔背使劲,气易于自腰脊贯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停于肩、周(上下臂肘关节处的角度不小于90°),两臂微绷则阳脉舒展,以利贯气,顺腕(不是坐腕),以克服劲气停于腕。

凡习武的人都知道劲和力的联系与区别。力是肌肉的作用,它利于收缩,劲是筋和肌腱的作用,它富有弹性,利于发射。(一般动物身上都是筋多肌少。以猫为例,它善弹跳窜跃,但试把它的两前爪拎起,它的身体上能力极弱)有人认为习字、作画、弹琴都要用腕力、肩力,这是错误。“弹欲断弦”、“按欲入木”只能是初学者扎根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力,凡使力写字、作画、弹琴,都只能使作品生硬,终致停留于初级技巧阶段。初学写字、作画、弹琴就要懂得运动,它的运行路线,是“其根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取坐的姿势时,主要是运用腰劲,而务使克服三停,使劲从腰部直达到手指。能使劲贯于指的同时,由于舒展料经络,气也就会逐渐发动起来了。以劲、气运行操缦,使艺术境界逐渐升华。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气,以气运身”,也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

前面已说过,精、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的统一。只是在一定阶段有一定的重点。劲、气的运行,也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太极拳经所说的“毫不用力,完全用意”又是怎样理解?凡艺术作品,都必须在意识指导下,逐步前进,才能达到高级境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表达这些艺术效果,都必须通过肢体的运行,也就是必须通过肌、筋所发挥的力、筋的作用,经络以流走的“气”的作用,才能使肢体运行,得出相应的作品。力和劲能“驱动”,毫无疑问,以“气”来说,它能“驱动”,已是难于理解的了。但当前各地对气功师运用外气发射以治病的试验,已证实了这点,“气”果真能“驱动”。它既能“驱”外界人、动物,岂不能凭内“气”以“驱”自动吗?这不是目前所传的“自动发功”,而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自觉功”,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全凭意识而能“驱动”,似乎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了。长期以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近几年来,从不少大学实验室及研究所试验的结果,也已证实了意识真能“驱动”,不过要在操琴过程中,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还是以身、气、意三者的统一,而以意为主,较为实际,且较容易做到。

读古琴大师吴兆基先生《气功与古琴》一文,(《中国音乐》1985年第4期)受益匪浅,兹录之,以便再读。

气功,常和武术联系着。古琴,属于文化艺术领域,一个是武,一个是文,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干”。我操琴六十四年,习太极拳亦已五十七载。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没考虑过二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一位练拳的朋友来我家,看到我一帧操琴的照片说:“你弹琴的姿态有点像打太极拳的姿态”。又有人说,我的古琴演奏风格“有气有意”,希望我能总结一下这种风格的形成。

中华气功

练气功各家各派有各种口诀,最主要的共同口诀是“松”和“静”。先谈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费力”。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谈何容易。每见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是松不开。不松,体现在肌肉的收缩,这样就会压迫经络,阻滞“内气”的流走。即使不是练气功,练太极拳,懂得松开,也能减少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紧张而造成身体局部收缩的疲劳。再说静。有人说,静就是什么也不想,这是绝对化的说法,越是想不想就会越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也难做到什么都不想。静,使思维集中,想一件事物。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常要集中思维,考虑、解决一个问题,这时虽则也需要安静,但是在消耗脑力。我们需要的是集中思维,想一件不费脑力的事物。佛教中采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没有,想没有而已。一般可采取默念一、二、三、四,或“数息”法,这样就能逐渐“入静”。气功、太极拳属动中求静的导引术,练时存想口诀、姿势,也是一个好方法。打坐的气功,属于静中求动的吐纳法,“入静”后可进一步要求“入定”。

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气”。这个“气”乃是从基本技能进入意境的桥梁。所有各式太极拳(也包括其它内家拳),都是和气功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得气”的太极拳,是不会有多大效益的。“得气”的标志在于全身,特别是四稍(两手两足)要有麻、胀的气感(不在于丹田)。这是一种不同于由针灸而产生的酸麻感,而是一种很舒适的似乎全身真是在“充气”的感觉。

中华气功,流派甚多,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缺点。练习方法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同者在于任何一家一派气功,莫不强调“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还有所谓“练神化虚”,未免有点“玄妙莫测”了。)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为目的。气是流走于全身经络的具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一种物质。经络不是像血管那样的管道,也不是神经,它是气的通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闪电时,一道电光所现的电流的空中通道。它是电流按自然规律所选的一条空间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空中气流、水分、尘埃的分布,瞬息万变,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闪电,也决不会再现原样。经络在全身的分布不象空间那样复杂,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异。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今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都在进行实际测试,尚未有统一的最后结论。“神”是在大脑控制下的思维意识。太极拳属于气功中的一种,初学者必须在着重“松”和“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身形运动,“以身行气”,发动体内真气的循环流走。气是否已经发动,会有明显的自我感觉,最明显的的是双手双脚会有胀、重、麻感(不是热感,热感是血,麻感是气)。我们不主张主观地发挥丹田的作用,也不主张运用顺和逆的呼吸法。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可能很明显,但容易产生流弊。我们主张“我即丹田”,采用“自然呼吸”,所谓“自然呼吸”就是人人从小就本能地会的那种呼吸。“练精化气”的目的在于“气遍全身不少滞”,手、足是身体末梢,手、足有气感能充分证明气已遍达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导线中的电流,当管道最后一个龙头能放水,或线路最后一盏电灯能发光时,管道、线路中的水流、电流无疑是畅通的,或说水已遍全管道,或电已遍全线路。能做到“练精化气”,才能逐步“练气化神”。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割的,只是在锻炼中,因时间、年龄、功力之别,而有不同的重点。所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抓住了主要方面也不能忘了次要方面。

气功和古琴

我国的许多艺术,都和气、意密切相关,书画、镌刻、鼓琴皆然。当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学这些艺术的人都要先学气功(如果懂点气功,对艺术境界的升华,是会有帮助的)。我国的书法、绘画,莫不讲求先做到“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书画家大多长寿,这是他们在行书、作画时,仿佛也在打太极拳。

掌握基本操琴技能,通过“气”以进入意境,这就是几十年来学习古琴艺术的体会和经验。

和书画相同,在操琴曲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做气功。书画家在行书作画时,很讲究姿势,演奏古琴时也必须十分注意姿势。这些姿势和做坐式气功、打太极拳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上身脊梁中正(有些太极拳书写成“尾闾中正”是错误的,“尾闾”是脊柱的末端,不存在“中正”问题。顾留馨同志所编《太极拳术》一书中,改为“尾闾正中”是正确的)。头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顾右盼)。大腿、小腿、两足均平行,相距约一尺许(这和《琴学入门》上规定的不同;《琴学入门》上规定两腿叉开、两脚呈八字式)。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臂隐含绷劲,顺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间,腕关节处的角度,小于150°时谓之坐腕,在180°—150°间谓之顺腕)。

凡学过太极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这些要点,是和练太极拳时的部分要点相一致的。端坐,脊梁中正,是使劲气先集于躯干,以利于输送发射;全身放松,以利于气遍全身(肌筋收缩,使经络通道受阻,气难以遍全身);虚灵顶劲,使精神提得起。劲、气发于腰脊,宜防三停:一停于肩、二停于肘、三停于腕。含胸拔背使劲,气易于自腰脊贯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停于肩、周(上下臂肘关节处的角度不小于90°),两臂微绷则阳脉舒展,以利贯气,顺腕(不是坐腕),以克服劲气停于腕。

凡习武的人都知道劲和力的联系与区别。力是肌肉的作用,它利于收缩,劲是筋和肌腱的作用,它富有弹性,利于发射。(一般动物身上都是筋多肌少。以猫为例,它善弹跳窜跃,但试把它的两前爪拎起,它的身体上能力极弱)有人认为习字、作画、弹琴都要用腕力、肩力,这是错误。“弹欲断弦”、“按欲入木”只能是初学者扎根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力,凡使力写字、作画、弹琴,都只能使作品生硬,终致停留于初级技巧阶段。初学写字、作画、弹琴就要懂得运动,它的运行路线,是“其根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取坐的姿势时,主要是运用腰劲,而务使克服三停,使劲从腰部直达到手指。能使劲贯于指的同时,由于舒展料经络,气也就会逐渐发动起来了。以劲、气运行操缦,使艺术境界逐渐升华。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气,以气运身”,也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

前面已说过,精、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的统一。只是在一定阶段有一定的重点。劲、气的运行,也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太极拳经所说的“毫不用力,完全用意”又是怎样理解?凡艺术作品,都必须在意识指导下,逐步前进,才能达到高级境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表达这些艺术效果,都必须通过肢体的运行,也就是必须通过肌、筋所发挥的力、筋的作用,经络以流走的“气”的作用,才能使肢体运行,得出相应的作品。力和劲能“驱动”,毫无疑问,以“气”来说,它能“驱动”,已是难于理解的了。但当前各地对气功师运用外气发射以治病的试验,已证实了这点,“气”果真能“驱动”。它既能“驱”外界人、动物,岂不能凭内“气”以“驱”自动吗?这不是目前所传的“自动发功”,而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自觉功”,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全凭意识而能“驱动”,似乎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了。长期以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近几年来,从不少大学实验室及研究所试验的结果,也已证实了意识真能“驱动”,不过要在操琴过程中,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还是以身、气、意三者的统一,而以意为主,较为实际,且较容易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教授、古琴演奏家、太极拳大师吴兆基先生(李长源)

苏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吴兆基老先生,以他卓越的古琴演奏艺术蜚声我国音乐界。前不久曾去意大利访问归来,电台和报刊都已专题介绍。然而对于他独树一帜,精湛绝伦的太极拳艺术和炉火纯青的内家功夫,到目前为止还是知者廖廖。究其原因,大抵因先生虽身怀武功绝艺,却藏锋不露;又因其技艺高深莫测、不同凡响,反为平庸者所不识;然而,吴兆基先生毕竟在我国武林中,素为行家推崇和赞誉。已故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在谈到太极拳术名家时曾多次指出,“当今太极高手,吴兆基先生该算一个”。先生之技,由此当可窥其一斑。

  吴兆基先生虽已耄耋之年,然察其容貌,鹤发童颜,星目朗朗,精神矍耀异乎常人。这是长期锻炼的效果。先生练拳将近六十年,尤喜内家拳术。1927年,在他二十岁时就拜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学杨氏太极拳;翌年夏季,河北邢台太极圣手李香远先生来苏州访友,与吴兆基先生邂逅;吴观李香远先生操练太极拳术开合有致,意气鼓荡,实已臻出神入化的太极上乘功夫;比之陈微明师尤胜一筹;乃向李师虚心求教,李老颇嘉其诚将太极拳学派中之真诀,如:阴阳虚实,开合,提放之术,以心引气,导引等方法,莫不次第倾心传授;吴遂得太极拳术真谛,又参阅古人拳术经论,兼以攻读周易、老庄等书,运用古代阴阳运动学说的哲理,参乎太极拳术之中,发愤苦练;期年余,拳技登堂入室;解放后,吴又接触到唯物辩证法的学说,从中受到启迪,开始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以往自己二十年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和分析;他一方面继承古典拳经中合理、科学的成份,剔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糟粕;另一方面,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学说,将原太极拳套路中一些不合乎这一理论的架子动作,加以改革和扬弃。以古代传下的合乎矛盾学说的太极图,作为整理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范。将原太极拳八十八老架式,缩减整理成了纯阴阳开合的四十八式运动套路;并在动作中,自始自终贯穿动静、虚实、刚柔、蓄发、快慢、进退、上下、左右、前后等对立统一的成份。结合内髓呼吸意气运动,强调呼吸和动作谐调的一致性。即,吸为开,为提,为蓄;呼为合,为放,为发的原则;将整个太极拳的锻炼分成三步功夫: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又有三种练法:练筋,练气,练神。至此,为我国太极拳的运动开辟了一条艺术发展的新途径。

   吴兆基先生在太极拳术上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走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路程,五十年代末期,正当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时刻,一九六0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遭到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营养不良,他仍苦练不辍,体内能量消耗过大,反成得不偿失的流弊。导致练气走火入魔,功败垂成的结局。一下子病倒了八年;后来国民经济日趋好转,他以营养饮食调理,身体逐渐康复;好多热心的朋友都劝他不要再练功了,免得再自讨苦吃。可是却丝毫没有动摇先生对太极拳锻炼研究的意志和毅力;仍坚持锻炼,孜孜不倦地探索;他要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出更多的经验以供后人;准备将自己数十年间对太极拳研究的结晶写成专著,以飨广大热心太极拳锻炼的群众;不料,祸不单行,时隔不久,十年动乱开始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当然逃不掉为一厄运。“臭老九”的帽子同样加到他的头上,他被专政了。当时江苏师范学院体育系几位壮实的学生,把他当成实用性练习拳击的活靶子,施以拳头的猛击;先生对这种非人道的法西斯暴行感到愤怒,他冷眼蔑视这伙凶神恶煞的打手;然而因处在“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无可奈何;他深深懂得,此时此地如不挨他们这一顿毒打,就等于对抗“小将们的革命行动”。他安详地站在那里,将内气运达全身;几个打手轮流对他挥拳击打,说也奇怪,尽管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使出浑身解数,打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先生却居然稳若磐石,岿然不动!

  “妈的,这老头有气功。打得老子手臂都发麻了他竟动也不动。”一个打手气急败坏地骂道。

   “打他的太阳穴,看他有功没功!”另一个恶狠狠地说。

   于是,这伙打手对准他的太阳穴又打了十几拳;先生仍然站着不动,竟朝他们露出一丝讥讽的冷笑。这伙打手面对这位钢筋铁骨般的老人,感到惊讶和慑服,只好歇手。后来先生被押到严山湖农场“牛棚里”监督劳动。就在农场里,先生仍然坚持每天早晨练拳、练功。劳动了一年之后,吴兆基先生回到了学院。此时他对太极拳的研究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太极拳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只是一开一合的肢体运动。开合是构成太极拳的内核,是动作变化的源泉。还认为在拳路中无须过多的繁琐动作。以往初学者往往感觉动作太多,望而却步。他特意从原修订的四十八个架式动作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式子,构成了上下、左右,纵横连络的球体太极图运行八大式。这是太极拳术中的精华,一切内家功夫俱包涵其中。这时,吴兆基先生的太极拳术已远远脱离了我国广泛流传的陈、杨、吴、武、孙五大太极拳派系,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别具一格太极拳体系。

  吴兆基先生平生钻研多门学术和艺术。他授徒不多,在屈指可数的学生中,大都已经脱颖而出。其大弟子曹尹我,现在香港开设武当太极拳学馆,有“太极霸王”之称。另一弟子吴光喜在哈尔滨也素有盛名。吴兆基择徒而授,要求极严;非德智兼优而学有恒心者,宁其失传而决不传之。他说:“若将功夫教给一个品行恶劣者,正好象将一把锋利的刀子交给一个疯子。”但他的夙愿仍要将自己已数十年研究的太极拳理论编著成书,贡献给我国武术界和人民,为武术百花园里增添一株艳丽的奇葩。先生嘉志良可敬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3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分享!美哉!
发表于 2011-11-11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练气功健身
发表于 2011-11-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之心净,呼吸均匀。
发表于 2011-12-1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只是一开一合的肢体运动。开合是构成太极拳的内核,是动作变化的源泉。
    莫非相通啊?
    一呼一吸,
    一阳一阴,
    一开一合,
    阳=心肺=呼出=开   阴=肝肾=吸入=合   ?
发表于 2011-12-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特喜欢吴的古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16 12:33 , Processed in 0.0261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