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60|回复: 8

[转帖]遥望仲景之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说:中国,是一个圣人的国度。我有幸生于中国。

    第一次见傅路江先生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身份,那是去曲阜参加孔庙的民间春季释奠礼的偶然相遇。同行的人替我介绍,这位就是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的创始人。

    河北行唐的“明德学堂”创办于2003年2月18日,被喻为我国北方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学堂。

    之所以要写傅先生的故事,除了与之熟识之外,更因为他生活在农村,而且他是一名中医。他曾经写过自己的办学经历——

    “我作为一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能够走进中医,进而走进国学教育的殿堂,完全是受了父亲和他老师的影响。
    “我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只念到完小毕业,即拜本村张补裁老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张老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念过四年私塾,是一位真正的传统的中国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医术超群,淡泊名利,性情孤傲,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经历了人世间无数风雨坎坷,仍保持着高风亮节,因此,深受乡里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被父亲奉为一生做人做事楷模。张老先生的道德勇气,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父亲,也同样影响了我。使我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我小时候学习很棒,经常考全班第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性的成熟,我的兴趣越来越广泛,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因此成绩慢慢落了下来。到了高中,这种读书的兴趣和功课的矛盾越来越大,简直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使我痛苦不堪。所幸我父亲对我很宽容,高考前他对我说:‘孩子啊!考上了更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会做人,会做事,就是好样的。’因此高考落榜后,我没有选择复读,而是跟随父亲,一边务农,一边学医。按照父亲的安排,从《黄帝内经》《伤寒论》背起,一直到《频湖脉学》《汤头歌诀》。用了三年时间,使我走进了深奥无比,而又魅力无穷的中医世界。这种特殊的学习方法,不但改变了我的一生,也同样改变了九个孩子的命运。(注:明德学堂共有九个孩子)”

    我与傅先生的交流可以算是比较深入,而傅先生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思索也可谓深入。他曾经提出过“新乡村建设的构想”,即“推广儿童读经以解教育之困;推广中医偏方验方以解医疗之困;恢复民间传统节日以解信仰之困;恢复出生礼、周岁礼、冠礼、射礼、婚礼、寿礼、丧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投壶等以重建民间社会”,每一条都是金玉良言,而他不仅这样设想,也这样实践着。
    第一次到“明德学堂”,就是参加一位朋友的冠礼,可以算是当代民间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冠礼,也见到了那几个知书达礼的少年,他们的气质与普通农村孩子真的不一样,依旧纯朴,但很大气,这很难用言语表述,也并非有意贬损现在农村孩子,我一直觉得,中国自古人才都出自乡村,乡村的私学之盛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而今天,这一切荡然无存,令人心酸啊。
    所以我一直关注明德学堂的发展,也许在我内心深处,是希望看到傅先生能探索出一条农村教育的出路吧。

    可是,在办学的几年里,他也遇到无数困难,有周围人的不理解,更多的是与当今教育体制的冲突。在当地教育局部门的干涉下,明德学堂被迫解散了,为了重开学堂,傅路江仔细了研究了九年义务教育法,终于找到了依据。在第11条有这样的规定,若孩子因疾病或其他的特殊情况可以免于入学,他于是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说可以让孩子在家自学,照样完成小学六年的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得到批准。明德学堂这才重新开课。

    和其他私塾相比,明德学堂的孩子更多加了中医经典的学习内容,傅先生说,中医惟有依照古代“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才可能传承下去,而现在的中医教育完全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至少要掌握一门技艺,就是中医。
    他说:“读经对学医来说,好比在电脑里安装程序。直接进入经典,聆听圣贤教诲,不但在医术上使我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使我从中悟出了人生、社会的真谛。”

    他还在《我的教育观》中写道:“我们主张用最开放的形式进行最经典的教育。《论语》在孩子们眼里不是恐怖可怕的魔法咒语,而是活泼生动可亲可爱的师生生活全景图。在我们的学生日记里,有这样一首诗:‘我有一本圣贤书,/叫做论语,/这本书中,/有孔子的话,/有他学生们的话,/你可知道,/弟子三千,/你一言我一语,/是多么有趣,/有一句最短的:/君子不器。/好吧。/可是道理很深啊,/只要你学习,/书就会告诉你。/希望人们/都来明德讲堂/背诵《论语》/我们这里/都是有文化的人/书是你一生的朋友。/什么也比不上/-------论语’对经典中的内容,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说出他们的观点。比如‘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男生说,女孩子爱撒娇就是难养,女生说,男孩子欺负女生就是小人。难道你能说他们理解的错误吗?难道你能把所谓的‘人权平等’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们吗?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批判这句话,但是,他们批的一定有深度,绝对不会是文痞作风。”

    我认为,私塾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也觉得,以前解决农村教育的方法,都走错了路。农村的问题,不在于教学设施简陋,不在于师资力量薄弱,也不在于交不起学费,而在于有没有给孩子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在北师大一次沙龙活动的演讲中,傅路江有如下的发言:

    “刚才主持人谈到西部农村的教育,我不知道城市是什么样,但我知道农村的教育状况有多严重。我们现在总在提要增加对西部教育的投入,但是资金的投入只是外在的,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培养,是人格的培养。……对于农村教育,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推行私塾、复兴国学’是提高农村教育的一条很可行的路。为什么这样说?私塾教育投入少,回报高,便于推广,意义深远。为什么投入少?一张桌子、几把凳子、再要一些书、一副好喉咙,就行了。关键是给他什么书,同样的教育方法,你给的内容不一样,效果就大不相同。要从根上拯救我们的乡村教育,就要恢复我们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
    ……
    “中国的文化要复兴,必须要振兴农村,这里大家有一个共识。但是在农村振兴教育,能按照现行的那个模式么?能按照西方的那个模式么?就像刚才(短片里)教育局的官员说的那样,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要有标准的英语教室,少先队活动,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的农村教育怎么搞?大家都到过西部,到过农村,看看农村的现状!按照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发展农村教育行吗?那是不行的。必须因地制宜,创造灵活机动的办学形式。‘明德学堂’的规模很小,只有9个孩子,但是他给我们的启示很大……”

    非常希望,明德学堂的启示,能成为整个农村教育的启示,而傅先生所大声疾呼的中医教育,也能尽快恢复。读经背后,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所以,我用傅先生的网名做了这篇的题目,他有一篇文章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名字——

    儒家有一位圣人,叫仲尼,我们尊他为先师。
    医家也有一位圣人,叫仲景,我们尊他为仲圣。

    先师的学生有一个高贵的称呼,叫儒生。
    仲景的学生也有一个高贵的称呼,叫郎中。

    有趣的是,我们的老百姓对他们的学生都尊称“先生。”

    儒家有一本书叫《论语》,是每一个儒生的必读之书。
    医家也有一本书叫《伤寒论》,是每一个郎中的必读之书。

    《论语》是进入圣贤之道的阶梯。
    《伤寒论》是通向生命极终之门的桥梁。

    《论语》共有480章,号称《论语》五百篇,字字珠玑,深意无穷。
    《伤寒论》共有397条,号称三百九十七法,环环相扣,妙不可言。

    先师的学生对他很崇拜,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仲景的学生对他也很崇拜,说:“不是长沙留一线,后生焉能做医郎?”

    有时候,这两位圣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就叫“儒医”

    所以先师有个学生叫范仲淹,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所以仲景有个学生叫张从正,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儒门事亲》。

    先师教导他的学生,修身是为了治国,说:“学而优则仕。”
    仲景教导他的学生,治国也不要忘了修身,说“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彼何荣势之云哉?”

    先师说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仲景说他的理想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先师教他的学生要淡泊,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仲景教他的学生要明智,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先师教他的学生要机敏,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仲景教他的学生要灵活,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儒生有时候也抱怨,说:“家里有半升糠,不当孩子王。”
    郎中有时候也发牢骚,说:“叹无聊,便学医,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

    先师很谦虚,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仲景也很谦虚,他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中国,是一个圣人的国度。
    我有幸生于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敬佩傅路江先生!在农村有此先知先觉先行,不容易。

希望有机会能到行唐明德学堂瞧瞧
发表于 2009-5-1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傅先生!
发表于 2009-5-1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姜与炙甘草 的帖子

看过此文,我也正有此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年义务教育法第11条有这样的规定,若孩子因疾病或其他的特殊情况可以免于入学。

中医惟有依照古代“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才可能传承下去。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至少要掌握一门技艺,就是中医。

我认为,私塾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也觉得,以前解决农村教育的方法,都走错了路。农村的问题,不在于教学设施简陋,不在于师资力量薄弱,也不在于交不起学费,而在于有没有给孩子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好的一首诗。

儒家有一位圣人,叫仲尼,我们尊他为先师。
    医家也有一位圣人,叫仲景,我们尊他为仲圣。

    先师的学生有一个高贵的称呼,叫儒生。
    仲景的学生也有一个高贵的称呼,叫郎中。

    有趣的是,我们的老百姓对他们的学生都尊称“先生。”

    儒家有一本书叫《论语》,是每一个儒生的必读之书。
    医家也有一本书叫《伤寒论》,是每一个郎中的必读之书。

   《论语》是进入圣贤之道的阶梯。
   《伤寒论》是通向生命极终之门的桥梁。

   《论语》共有480章,号称《论语》五百篇,字字珠玑,深意无穷。
   《伤寒论》共有397条,号称三百九十七法,环环相扣,妙不可言。

    先师的学生对他很崇拜,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仲景的学生对他也很崇拜,说:“不是长沙留一线,后生焉能做医郎?”

    有时候,这两位圣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就叫“儒医”

    所以先师有个学生叫范仲淹,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所以仲景有个学生叫张从正,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儒门事亲》。

    先师教导他的学生,修身是为了治国,说:“学而优则仕。”
    仲景教导他的学生,治国也不要忘了修身,说“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彼何荣势之云哉?”

    先师说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仲景说他的理想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先师教他的学生要淡泊,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仲景教他的学生要明智,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先师教他的学生要机敏,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仲景教他的学生要灵活,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儒生有时候也抱怨,说:“家里有半升糠,不当孩子王。”
    郎中有时候也发牢骚,说:“叹无聊,便学医,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

    先师很谦虚,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仲景也很谦虚,他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中国,是一个圣人的国度。
    我有幸生于中国。
发表于 2009-9-1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希望工程能以私塾的形式扶持农村教育,那才是真正的希望工程。
不需要持续的投入,事半功倍,农村大部分教育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现在读经教育在大中城市推广了好多年,有点势头了,可农村呢?我们大多人都是有心无力,只能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田,真佩服这些扎根在农村播撒希望的人,真是了不起。
发表于 2009-9-1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7:02 , Processed in 0.0198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