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841|回复: 12

行者老师管窥阴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1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阴阳,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世无五行,达者言五行以明万方之象。故阴阳五行者皆假名也。先贤立言,旨在望后学能因指得月,得意忘言。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败厥。夫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动静而生万物。然何谓太极?太极因何而动?此万化之源,生身之本,非亲证不能明。诸君其有意乎。生生死死转辗轮回,皆唯此一动。释迦曰:无明缘行,此也。
此一动,即钦安所谓真阳,此物即阴即阳,即精即气。内经所谓欲以精气血津液营卫以为一气者,此也。医家所言阳者,即此真阳升达之象;所言阴者,即此真阳敛藏之象。故又有阴阳一体之论。经云:阴盛则阳虚。真阳敛藏有余,致升达不足。阳盛则阴虚。真阳升达有余,致敛藏不足。
后天水谷进,而知识开。七情妄动,真阳难藏。故有持河间,丹溪之说者药尚苦寒,味法滋阴,以安藏真阳。孰不知,五味饮食,后天之本,皆籍此真阳之升动。今时之人,厚味频纳,尾闾注流,一线微阳难敌硕肤之阴。如再频服阴寒之品,一线危阳生机何在?孰重孰轻,孰急孰缓,望君切自斟酌。诊病之余,草草成文。不周之处,还望指摘。
大家好,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可能要忙要元旦以后,所以有时候讲课就不能按时,请大家原谅。
今天我想就中医的问题与大家讨论讨论,聊一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我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大家讲解一下,这堂课没有什么主题。
对中医有什么比较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拿出来讲一讲,但是最好不要问一些具体的病例。
大家都是来学中医的,怎么学中医?怎么学好中医呢?这个需要反复强调、反复贯彻、反复进行的道路。很多人在这个认识方面产生了偏差,所以在学医的路上就会产生障碍。而我只能说就我对中医方面的认识,对大家抛砖引玉,给大家指出相对正确的一条道路。其实没有什么正确的道路,就是实事求事,法天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我们学医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之道,什么是天道、地道,把这些了解透彻了以后,然后再对应我们人身的发展变化。学中医最主要的是什么?学中医最主要是搞通两个字:阴阳。这两个字你不理解,中医你永远入不了门,不管你是什么国家级十大名老中医,不管你是火神派老祖师爷,都不行,这两个字不理解,始终你都是门外汉,虽然你可能会看好一大批病人,但是你真正遇见问题的时候,而且真正教授的时候,会害了一批人。所以我们过去古人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学习了肮脏经络的知道后,学习了简单的立法、组方、药物就可以看病了,但是这里面很多都是经验,经验是怎么来的,就是一些朦胧的知识概念,他们不足以指导治者的行为。“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所以大家要对五运六气有个了解。五运六气不是说简单的内经讲的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而你要明白什么是五运,什么是六气,对五运六气的实质进行真正的了解。你看有人问问题:阴阳应象大论,治本必求与本,本于何?你问这个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本于何?本于阴阳呀,本于何,查色按脉先别阴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给大家讲什么?阴阳,需要靠大家真正的去理解,功夫境界不到,没办法跟你们说。这个世界间物质百态纷杂,能够提到阴阳层面上,就是一种高度概括,一种归纳的角度来理解的。你要理解这种高度的概括,你就要有相应的思想的境界,就象世间百态万物,我们人对应的是什么?对应是千般万念的念头,这种念头对应着世界的万物,所以知识越多修道越难,知识越多对真正学医的路也将必然会坎坷,这是为什么?念头越多,观念越多,没有办法把这观念整个贯穿越来,整个融化掉,缺乏这种能力。而我们今天讲的学医就要学这种能力。为什么毛主度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呢?不是反动,是知识多了,障碍就多,有时真正智者的话他听不懂,还自以为是。所以智者查同,愚者查异。对于万物来说,它们都有共通之处,找到共通之处,就是所谓智者应该做到的。但得本不愁末,把这个物质的本抓住了,本于什么?本于阴阳,事物阴阳的要脉抓住了以后,然后再理解万物的时候,这时就会顺理成章。
学医之道,虚静为宝。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平常人要想达到这种虚静的状态,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每天的锻炼,在处理问题时的锻炼。虚静不是指你打坐的那两个小时,闭闭眼,感觉你好象静,而是你处在百般繁忙之中,还有是内外焦灼时对事物的处理,这种情感的执著以后,你还能处于这种虚静的状态。就是说对自己的内心有长久的观察,这是一个功夫,这不是说我打坐闭没闭眼,我就能怎么的,很多打坐的人功夫再好,他也不容易有虚静的功夫。但是能打坐,能两个腿往起一盘,能闭一闭眼,总比就光说不练的还是要强。所以初步的功夫是什么?初步的功夫就是静界。怎么样虚静呢?就是抛开自己的分别意识。我们人自从生下来以后,一念坐胎,产生了精气,慢慢发展,然后五脏六腑日渐长成,这时第一步形成我见,有我存在,有这一点意识,开始分别万物,由这一点分别,产生了内外、你我他,然后是来去、上下,种种的,有前有后,就会分别前好后好,有左有右,就会分别是左边有利还是右边有利,都是因为我见。原来是站在很大的角度来看问题,现在是局限在一点来进行较量。学医者从心态上来讲,必须要处在虚静的状态,虚静的状态不是你闭没闭眼,造那么一点点虚静,而是要揽阔四海揽阔天地,这种虚空般的胸怀。宽域汪汪,这种表面的气质。如果没有对自己全身心的观察,对自己习气、性格进行透彻的反醒的话,就会避免不了执著胶着在某些观念和某些事物上。而造成一叶障目,不见群体的现象。
我们谈到阴阳,就象过去讲的一样,明朝一位禅师坐在河边,叫传止和尚吧,有一位当官问:师父啊,你每天坐在这都看见什么了?他说我在看船。问,每天有几条船呀?答,只看到两条船,一条过来一条去。一样,我们观心观的是什么?就是念头的来往,只有两个念头,一个念头来,一个念头往。这就是告诉你们,你们什么时候观心的时候,观到这种状况,脑子里只有两个念头,一个念头来,一个念头往,你们有消息了,观心的功夫初步就有突破了,你们能有这个功夫话,如果再学医,就不简单了。天地万物,在你脑子里,只是一来一往,心态非常清净的把它映射出来。如果自己脑子里妄念纷飞,杂乱无边的话,你怎么去取类比象,怎么去寂然不动感而随知,而去知,怎么知?都不是真知,都是知识点互相攀缘,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我应该怎么说,好象这么说也对……,都没有用,这都不是真正的知识,自己骗自己而已,即使看好再多的病,也丝毫没有干涉。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中医学的就是真知。什么是真知?由心而化的东西,对阴阳的理解,是自己修证到,自己见到,自己真正彻悟理解到了,对万事万物的取类比象也是自己感应到的,这才行。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你可以相似的知道,相似的理解,试着去观,试着去定,试着体会别人说,这也可以,只能相似,不明智慧,你能这样也好。所以说本来就没有悟性,也没有阴阳,这阴阳只是借口,只是因为有了观念,有了自己的本位,所以发现有来有去。
对于阴阳实质上的理解,我们看内经,内经上说什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血气之男女……等等,这都没有用,你把这些话记住,一点意思都没有,全是废话,你明白了以后,黄帝内经大半部全是废话,它是建立在对阴阳和物理的理解的基础上,然后不断的延伸阐释出来的。你明白了以后,根据它的阐释你看,你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要不然很多东西你跟着念,学些相似的东西,为什么呢?你的眼睛没睁开,人家告诉你这条路应该怎么走,你跟他摸过去,如果你突然摔个跟头的话,你会想这个人可能告诉你告诉错了,但是你不明白他真正的意思。
这个五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讲五行呢?这也是个问题,我们人处在地球上,中国人处在北半球这个位置上,由于地球自转和与太阳公转产生的旋转,然后是磁场的互相的影响就产生现在我们中国大地上的五行的关系。大家去看我们往水池里倒水,他的旋转的方向是一定的,大家都知道可能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现我们中医五行的变化为什么是阴阳之道路呢,为什么左为阳。右为阴呢?是不是,为什么左升右降呢,于这一点有非常大的关系。在于我们中医上讲的的为什么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为什么东升西降,这一点天地日月共同引起来的现象,所以说五行并不是虚幻的,阴阳并不是虚幻的,都有实质内容的,处在中国的角度,由于地理位置影响,地步五行。东西南北方向,不同的气象,指定五行的变化,相反有人在澳大利亚,左右手阴阳于中国人恰好相反,他的五行之气也恰好恰好把它倒过来,移形换位,地心、太阳地球互相影响的关系不一样,相对应我们考虑跟月亮的关系也会产生一些差别。
古人就是观察到这一些非常质朴的自然界的道理,把他们归结为五行阴阳然后得出天地之道,得出万物之道,然后才有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现在呢学习医学,学习医道,学习医术你不要来找我,我这里没有医术。这是要从这个角度来再来一点点领会古人所说的这个道理,再来去学他们有人说五六天合是什么东西,五六天合指的是数,天行六气,地步五行的话,五六天合天地之气,然后是对人产生的影响。一甲子为一周期,所有六十为一周,产生的变化,对于五行阴阳呢我就简单的讲到这。
六气是因为地气上升于天产生六气,五行因为天气下降于地得到五行,所以五行六气都是因为天地之气交融相互交映然后对我们人产生的影响,所以产生五行六气的变化,五六三十,再分阴阳。这事物一定是这样,三十为一周期以后再分阴阳,一分为阴一分为阳,而产生六十为一周期。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讲的都是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说对大家进行论病不做回答,中医药发展的话关键在于这些基础理论的钻研和琢磨,而不在于具体的病症方药上面去变化。这个我以后慢慢会讲的,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在学习、琢磨,在前进、领会。
有人问:“治湿有温阳去湿,有中药去湿,有清热去湿,有的效果好”,问问题就不能这么问,既然学了六经气化之后就应该知道,脾土不治,脾土不治的话就会出现阳土的木土的不足,因为有湿所以木土不多,这个时候有湿邪的话,一般五行之性的话,盛则克其所胜,土盛制水,是不是,制什么水,以中焦是阴土盛而不是阳土盛,己土盛而不是戊土盛,己土盛的话必然克的是阳水,必然克的是水中一点真阳,而不是去克阴水,己土剩了只会是助阴,阴土盛了是克的阳水,导致肾中一点真阳没有办法避藏,这个时候有的就会知道所谓的相火外泄,所谓的湿热弥漫,然后还有一点就是说湿土盛了以后会导致克其所胜。这个时候有时候就会导致所谓的相火外泄,所谓的湿热弥漫。然后还有一点就是湿热胜就会导致的,“克其所胜,侮其所不胜”。侮其所不胜是什么?风木要疏导啊。侮其所不胜,肝木不能克伐己土,侮的是什么?侮的是甲木,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于是,病的时候是阴气克阳,治疗的时候是反过来,用阳气治阴。这也是我们人类在天地间生活的状态,阴阳五行变化必然的道理。病的时候,返还,还丹的过程,都是用阳物性去压制阴物性,然后导致阳气在回五行之中,五行传次。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因为你需要再好好的去看它们具体的差别。首先要明理,明理了之后再做事。理事相合,才是真正的道理。再一个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是湿,很多病人都是有湿。这个水寒土湿的十之八九都是水寒土湿。怎么去治,怎么从脉法上把它把握出来,类比出来?这个需要去取类比象,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那么简单的去看,如何是湿症,然后又是化热。相火离位以后,治法就是让相火归位。温病学派就不懂得这点,所以温病学派永远背离医道。可以说温病学派连医道的边都不沾,它永远都是背离正确的治疗,而用简单的医术来调理人的身体。或好或不好,时中时不中。当然了,老百姓是非常无知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们只知道暂时能活就好了,暂时好像也能挺过来了,用完抗生素之后他们觉得救了自己一命,同样用完寒凉派以后他们也会感恩戴德。但真正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要心里明白,不要去急功近利。这一时代就是这样,要自己有自己的定位,就像诗经里说的一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个时代太乱七八糟了。在那片风雨如晦,天昏地暗,见不到一丝日月,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只有公鸡在早上该打鸣的时候还是打鸣,该司晨的时候还是司晨。所以说真正的君子,真正的有道之士,在这个时候自己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不以外物为移,这就叫君子有所为。我们学医也是这样,我们不求短效,我们也不求病人感恩。我们要知道的就是这里面真正的道理,真正的原因,事实是怎么样的。这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所以说,中医方面,真正的医道要振兴还是有待时日的。像有的中医说的,医道要振兴可能看不见了。他就根本不懂中医怎么能看见医道要振兴呢?从洛书的道理来说,大家回去我建议把河图洛书好好看一下,黄元御的思想完全脱胎于河洛之图,这是医学的正脉。以后抽时间我会把河洛之书再讲一遍。最近可能比较忙,朋友的邀请吧,准备把思路整理一下写一本书,当然也有关于河洛的问题。不过写东西也是很费劲的,思路的一个整理和提高,不断的思索和阐述的过程之中,自己也对自己以前讲的东西,所学所知,有了一个更明了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的来说吧,对中医,要知道脏腑经络的生成运行,然后呢,外物天地日月运行与人体之间的相互感应,经络流注也是这样,你不能简单的揪着一两点,看着子午流注,唉呦,什么时候到肺经,什么时候到肝经,把这些问题都归结在那儿。这样的话你偶尔归结对了,你就得意,偶尔归结不对,你又失落,得失之中恰生烦恼,这样的话没有给别人治病反而给自己添病。
所以对中医这个医学的了解。我觉得医道吧,医道之学还会在昌盛起来,这一次昌盛有可能超出仲景甚至黄帝内经的范围,因为真正的医道它从来没有跟中国真正的文化,就是说中国禅宗,中国道家,佛家,真正的智慧融合一体绽放出来,这就是它的缺陷所在,没有扎根于这种土壤之内,就很难长成苍天大树,这么几千年下来,盘根错节,已经是千疮百孔。所以古人说,始皇烧书而书存。秦始皇一把火把百家的东西都烧掉,真正的知识是不会灭亡的,我们中国人的知识不是说是能从书本上继承下来的,他真正是一种精神,他是道,天地之道。如果那几本书能继承下来的话,那就不叫道了。之所以把百家知识都废掉,就是因为知识界整个思潮太纷杂了,已经没有办法管理,这时候快刀斩乱麻,就像毛主席进行文化大革命一样。所以我们不要以一种小家子气来看,唉呦,珍本医书丢失了,谁谁谁宝贵的经验又丧失了,怎么怎么的。固然可惜,但是这么一小点东西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所以医道的兴与衰就算多上几万本珍本古籍医书,有用吗?关键我们这些人学医的这种态度,这种出发点,这种出发心,出发心对了,地下一切免谈,自己就上路了。
前几天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讲座,南怀瑾先生就说啊,“我回来了又看到了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这些朋友呢,几十年没见还是一样啊,一点点都没有变化,举手投足还是那样,还是那些习气,还是那些烦恼。”这就是对自己没有真正的观察,真正一个人对自己反省,“天行健,君子自强以不喜”,“一日三省吾身”,是不是?过去古人说“夕惕若”,晚上回来要对白天的事情反省,对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处理事情每时每刻的状态要进行去观察,但这种观察,不是说我这就对,我这就不对,不是这样的。而是能自己“观照”自己,知道自己处于一种紧急的状态了,所以急躁,马上放松下来,能够回到平时的状态,能够回到你打坐时候的状态,能够回到你真正心情感到舒畅超脱的那种状态,时时刻刻这样观照的话,习气就会转化。所以说,南先生看了这些老朋友之后,对他们来说只有四个字叫“变本加厉”,“这个人活了一辈子,越活到老,什么都没学到,只是习气加重了,欲望加重了,然后是诸多的烦恼加重了,变本加厉”。知识懂得多了,障碍更大了。所以为什么年纪大了,没办法学东西了,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说年纪大了,他们就更无法反观反省自己,我现在也在每天反省自己,一跟你们讲课的时候,我的这种语气我的状态,我的心情这都在“观照”之中,这种心情是不是和我平常不讲课的时候,坐在那儿一个人舒舒服服躺在那里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就不对了,那就要放松下来,为什么不一样。“夫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你这个状态发生变化,有起落,也有问题。你白天是这个样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梦里又变成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种心态,另外一种状态,那这又不对了。所以说,在不断的“观照”之中。初期光照,没有方法,只是在用意去收摄,等到观察了一整子以后,有个着力点了,然后有个落脚之处了,这时候再继续,就好像牧童路中放牛,开始牛不听话,最后牛听话了以后,就可以把牛栓在一棵树上了,然后再放牛呢,牛已经听话了,就可以赶着它了,心态也是这样,等到时候真正达到放牛这个境界了,就可以随意叫它,然后出入了。这个也没有次第,这是在观心运动之中慢慢知道。为什么我强调这些呢,强调这些了,你的心灵才能慢慢宁静,你这个心才能成为真正的照天照地的一面明镜,这个时候你才能透彻的观察事物,才能够取类比象。如果你想你这个镜子锈迹斑斑啊,满布污浊,你怎么样观察万物,你怎么样取类比象。
所以说中医是唯心的,外物都是这样,百千世界万物,只要你心中不存一物就没有一物,你心中映见一物就是有一物。这个时候你才能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气,什么叫吞吐山河,什么叫气贯长虹,全都是以一心为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医生必须要有医术啊,医生必须治病这是现实的要求。”你既然当了大夫,你必须要有医术,但得本不愁末,但我现在讲的不是医术,你有了这个东西以后还愁医术吗,你就可以非常恰如其分的分析各种术各种道。总是以一种非常急促的目光来看待问题,而没有对中医整个进行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做人和整个学医负责任的,这样的一种态度和理解,你怎么去心静?不妨碍你读书,不妨碍你接受别人的小术,接受别人的治病之道,只是你这个心态,学医是你最根本的东西。你最根本的东西都丢了,你再去搞医术,无源之水,你此术应用以此病,换了时间换了位置,里面有东西变化以后,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以后你这个方法流传下来不是害人吗?所以我们学东西,不要教他现成的,就象吕洞宾一样,吕洞宾看到一个比较虔诚学道的人每天都对他膜拜,然后是虔诚的膜拜,吕洞宾对他说:“看你这么虔诚我就送你一点资粮吧。”然后用点金术给他点了一块金子,然后那人看了以后说:“不要。”那吕洞宾就问,“那你要什么?”那人说“我要你这个指头。”呵呵,你说这个人贪心吗,你才给我点了一块金子,我用你这个指头可以到处点金子。大家退而求其次,你不学吕洞宾,你学这个贪心的人也好。学医呀学什么东西,一定要有足够大的贪心,要不然的话,得少为足,气量太小的话成就肯定有限。就像我们说的什么叫菩萨,菩萨就要大心众生,什么叫大心,欲望大胸怀也大,所求的也大,这叫大心众生。就像我们古人一样人只分两种人:大人和小人。局量小的叫小人,局量大的叫大人。我们学医就是要追求,就是要做大医。大医做不成,沦落下来了,只能做个小名医,但是你要明白,你要是求医术的话,求不好的话,沦落下来也就是个江湖医生。
所以说学医是对自已有交待,学医不是为了治病,学医也不是为了慈悲病人,是为了慈悲自已。行行好吧,自已满心的疑惑,满脑子的烦恼,慈悲慈悲自已,把自已这些东西搞明白,别叫自已继续烦恼下去,继续愚昧无知下去。跟别人没关系。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现代的人,写东西啊,学东西啊,都是为别人。
唉,所以唠唠叨叨地就跟大家讲了这么些。南怀谨先生说,好话呢,都不好听;好听的呢,都是骗人的话。这需要大家具有鉴别的意识。就像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问,治糖尿病用什么方子? 我说有糖尿病没有方,他说,到底怎么治?用什么方用什么药?我说这个没法给你讲。
大家只有以这条道路来学医的话,我们见面才是同道。是同道的话才会有共同语言。这个时候,才能够怎么样互相去用自已的思维去感应这种病的变化,感应天地万物的变化,然后理清自已的这种状态、这种修行,然后,说话的时候才能口径一致。你说的我能听懂,我说的你也有够感应,就这样。要不然有时候说出来了以后,我说的是这个东西,你理解的可能是另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我今天说的是基础。医学呢,一方面是医道,另一方面又是医术。只是但得本不愁末,得到这个本以后,中医才能够真正的兴盛起来。才会,就像我们古人说的,有一个做学问的人,别人问他说,你现在到什么地步了,还看什么书啊?他说我什么书都不看了,我就坐在这里。叫坐道日进。这种话,古人书中也经常出现。就如说我们学医学,你不需要再看书,你也不需要再去看病,你自然而然就会提高。由于你时时刻刻再感应外在的变化,感应天地的变化,感应自已的变化。这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你每天就会越来越亲切,越来越与天地合为一体。这个时候你自然对养生之道也越来越明了。然后呢,对身体的变化,对经络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这叫坐道日进。我们现在所要学的,就是如何坐道。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书,无非像儿戏一般,嗯,怎么样,怎么回事?非常放松地去分析。就像有人说的,就是晃晃眼睛而已。不是像现在有的同学,哎呀,这本书好方子呀,恨不得一头扎进去。这个方子当成宝贝一样弄回家好好琢磨,嚼他十遍八遍的。当然了,这也是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但这只是初级的状态。真正的东西不在书本里面,不在外面,在你自已的心里。当然这话说起来太老套了。对于学佛的人来说,(使人自心为心)的话,很少有人能感应。
刚才,有同学说,心静了,则相火完全归位。这不是这么讲的。我们的五脏藏五神,五神里头有一个叫意,其它的是魂魄精神。只有意是主动的分别意识。我们由于意不能安藏导致神气的浮越。所以呢怎么样是清静呢,不去分别:我们眼睛看到一个鲜花,心里不觉得馨香美好;看见残破败落的局面,不觉得萧凉悲观,去厕所看见污秽的东西呢,不觉得恶心厌恶。看见美好的东西,不觉得有亲近、摄取的欲望。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平常心态,就是一种定力。我们把握住这个心态的话,就叫无分别,这个是修道的第一步。但它还不对,只能初步给大家讲一下,大家知道这样以后叫清静。所以得到了这个以后,脾主意,脾为阴脏,意一定要藏,阴主收藏,阴气不收藏怎么办?已土不收藏,湿土就会四泄,就会外散,外散了以后克伐的就是壬水。为什么古人说,九宫八卦不离壬呢?关键在于保护这一点壬水,肾中一点真阳,坎中一点真火,所以说要收敛已土。而收摄已土呢,作为我们修炼过程中一样,而且作为我们医生来说,为了制约已土,我们可以燥戊土,燥戊土可以达到收藏已土的作用。燥戊土以制癸水,癸水弱了以后,壬水自然就强了。已土主升,藏而后升,已土不得升了以后,导致壬水也不能升。戊土主降,戊土降了以后,癸水才能收藏,这叫土克水。癸水收藏了以后,坎中的一点真阳才能密布。坎中真阳不能(密布)了以后,则能导致相火离位,相火离位了以后,则会产生人体很多种变化。我们对于这种变化一定要知道他是怎么产生的,七情忧扰是因为肝气郁结,是因为木气不达,水寒土湿这是必然的。所以说,黄芽天魂这是一个大法。在这个大法的基础上,我们要知道寒热阴阳的偏重,然后来调理,叫原火归位。所以在临床上你看很多种病,又怕热,又汗出,又能吃。一个方子下去以后,没了。怕冷了,见凉东西跟见了仇人一样,这就叫相火归位。所以已土不能升你就要升,癸水不能藏你就要藏,所以附子理中汤,四逆汤,这个是可以作为人养生保健久服的一种药。只要你看对了的话,它是可以长服的。有人问有没有养生的药,有啊,附子理中丸。
有人说过用阳药会不会激发精化为气,然后导致精气亏耗的这种状态?
这就看人了,你如果长期吃这药,你又不能够守已,不能让自已的意识去安分,肯定不行啊。这边不断地用阳去克阴,这边阴气又不断地耗散,这是一种内耗。虽然这样,这还不失为一种方法,这还是一条较为正确的治疗道路。因为现在的处于世间俗世的人们,你不可能要求他们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现在国家领导人就这个素质,他不能够领导社会风气转为一种平静和谐安祥的状态,人民的心情状态每日还处于一种盲目挣扎、争斗的状态。大家不是去追求这个就是去追求那个。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偶尔休闲下来,还想听听五乐五音。而且享受美味的时候又不知道节制,追逐快乐的时候不知道收敛。所以这个社会风气,这种理念不纠正的话,中医永远不能进步。我们要做的是从根本上来纠正。而不做,怎么样,去侍候他们这些人。所以你看有些人,觉得自已有点钱,觉得自已有点势,就说,你把我什么什么给我解决好就行了,怎么怎么样。这种病人来了,我是不会给他们看的。他自已的习气都治不好,自已的习气又摆在那儿,药物治疗也是徒然。不会对他身体有任何作用。
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这句话,我还做不到。我只是对自已的内心,稍微有所了知而矣,对阴阳五行有了一个简单的认知。而这种认知的,是不依外物的,是不依黄帝、歧伯、仲景等等等等,是自已的真知。有了这些以后,用这些去看病,用这些去领悟疾病的变化之道。所认我跟大家说,我学医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多时间,没有在看医书,看医书只是偶尔的一刹那,看过的东西,到时候自已会去融会惯通,把它们全部理解掉。我不会在脑子里行成任何一个自已所知所学的医学上障碍。有了这个知识,不断地,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功啊,这个东西,你有了一分,一放大了就是十分百分的效果。所以说,落到实处是最关键的。黄帝内经、老子、仲景,总归是先行的遗迹,他是他你是你,你真正学到自已身上,学到最后,你与先贤先圣恢恢乎心心相映,你知道他们是什么东西,你知道你理解的这个东西跟他们是一模一样。你能肯定你学的绝对是正确的,跟先贤先圣领悟的是同此一物,初步就是这个。但你这个是要经得起自已的考验的。当然这也是问题。初步是要这样,然后再去考证它。当然了,有了这个以后,当然对于医学来说的话,还是一钱不值的。到底来说,医学还是自成体系。这时候你还得去学内经,还得去学仲景,但是这时候你去学的话,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个明眼人,大家一看,就能顺理成章的接受阴阳五行的道理、六经传化的次第。为什么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自然而然的你就能接受。然后对很多问题你就有自己的思索能力,为什么是这样,你就会自己去思索。这叫正思维,而不是你一开始学习时的那个思维,那叫比量思维。为什么呢?这个人说个这个,那个人说个那个,拿两个东西进行比较,跟你了不相涉,很多东西还是别人的,这个不叫学习。这个叫作做考据、做考证。最可恨的是考古学家,做考据的,他们对知识界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淆乱视听。就像天桥看卖把式的,虽然看过很多卖把式的,但他自己真正有没有功夫?没有。他也可能从旁敲侧击中知道,这个可能练的好,那个可能差一些,但对里面的东西他是全然不知。更有甚者,国家上上下下,提出来,想让西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来证明中医,这个就不用说了。这股潮流会过去的,会一去不复返的。这些中西医结合的大夫,也会被潮流彻底的抛弃。
学医吧,最开始还是要博览群书的。我刚才给大家讲的道理,你要是觉得可行的话,你就去实践中做。关于内心修证、修行方面,是非常深的一门学问。说到这里,有很多东西就不好说了,因为牵扯到各家的人我是非。很多的佛家、道家,他们对这里的理解都是有分歧的。就像学中医的,有温病派,有火神派。所以,如何去澈明其中的道理,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这个知见是怎么来的?是你自己修证来的。不要以为跟了某某法师,就等于念佛了,就等于什么什么了。为什么念佛?念佛能成佛吗?为什么能成佛?佛是什么样?学道者就要弄个清清楚楚,对自己有个交代。学医也一样。我现在学医只是想对自己有个交代,我觉得对自己还是交代不过去,所以还是要学。直到我自己觉得对自己有个交代了,那时候就放心了。“心中的一钩去掉,一体众生,众生一体”,你又在玩这些文字游戏,真是无聊。这些文字游戏,毫无实意,对学知识一点帮助都没有。我看见这个字就没有这个字。这个心字可以这么写,也可以倒过来写,只要大家认可它就是一个“心”。这个世界间,我们为什么看见树木、楼房、街道等等,这是众生的共业。大家共同认识、共同认可、共同显现出来了,叫共业。你能超脱这个共业,你就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但是既生斯世,既然生在这个世界上,共业习气还是非常深重的。超越了这个,有时候就会有种种神通变化表现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阴阳,讲了些与医学关系不太大的东西。只是想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阐明一下,我们医学是非常博大的,它可以有很深的内涵,不要不它看得非常简单浮浅。我们学医是为了做学问,是要整个身心去体会,这是要终其一生来做的,而不是时做时不做,当作你们吃饭的营生,不是这样的。只有终其一生,把它当成一生的东西去体会,去研究,你才可能研究出来。我跟你们说,人是不分悟性的,只要你用全身心的力量去做,都是大根大器,都会最终成就。不像遇见个老和尚,“他有根器,他没根器,这个根器浅,这个根器深。”完全在你,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发心。学习心态正确了,这时候你的道理马上就会宽敞。心态不正确,心态迎取,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想怎么怎么样。所以我跟你们说,平时我们作人,我们说话,尽量诚直一些,想什么说什么。你可以不说,但你要说,你要做,你要想,最好直白,最好直截了当。这样你内心也就会诚直。你不会骗自己,你看病的时候,你感应事物的时候,你也不会骗自己。这样,你才有一颗诚直的心,有一颗正直的心,那么正面镜子也不会欺骗你。心态迂曲最终想学成医道,那绝不可能,就像煮沙成饭。即使活上几大劫,活上几万年连医道的边都沾不上,因为他本身带着有色的眼镜。你可能想,我的镜子扭曲,那我戴个有色的眼镜,用来弥补一下。那是越涂越乱。大医精诚,要求我们有一颗至诚的心,有一颗真诚的心来应对事物,我们会感受到阴阳的变化,我们会深刻地了解到五行的变化原来是这么直截了当。以一种坦直的心态来应对周围的事情,白天来处理工作方面的事情,晚上睡觉去如此的思维,那么你学医的道路就会坦荡的多。所以过去很多人说,学医首重德性。什么叫首重德性?德性不对,你出不来的。这不像武侠小说说的,有的人功夫非常高,但心境非常迎取歹毒,没有这回事。这是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关于我今天讲的五行阴阳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我再做一下解答。元旦前可能还会讲几次,只是不会常来了。等元旦后,我书稿基本写完了以后,到时候再给大家继续讲《四圣心源》和《神农本草》,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可能讲解的方法和思维和以前就有所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在进步之中。
有人问,脱发的病机是什么?发为血之余。头上这几根草要长好,一定要水分够,萧杀之气不能太足。所以金气不降的话,五行之气,盛则现,和则不现。如果五行金气盛的话,金气就会凸显出来,天下就会行秋令,欲降不得降。所以你要看,燥气是不是一气独盛,肺气是不是郁住了。另外呢,发为血之余,你精血之气是不是足。要看看是逐渐的脱发,还是天生发质就不好,是先天肾气亏虚,还是后天脾胃的问题。这里面就需要你去辨一下。
发表于 2009-2-1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第一时间顶!

学习了!

......而我们今天讲的学医就要学这种能力。为什么毛主度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呢?不是反动,是知识多了,障碍就多,有时真正智者的话他听不懂,还自以为是。所以智者查同,愚者查异。对于万物来说,它们都有共通之处,找到共通之处,就是所谓智者应该做到的...

......所以说学医是对自已有交待,学医不是为了治病,学医也不是为了慈悲病人,是为了慈悲自已。行行好吧,自已满心的疑惑,满脑子的烦恼,慈悲慈悲自已,把自已这些东西搞明白,别叫自已继续烦恼下去,继续愚昧无知下去。跟别人没关系。古之学者为已...

......这一时代就是这样,要自己有自己的定位,就像诗经里说的一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个时代太乱七八糟了。在那片风雨如晦,天昏地暗,见不到一丝日月,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只有公鸡在早上该打鸣的时候还是打鸣,该司晨的时候还是司晨。所以说真正的君子,真正的有道之士,在这个时候自己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不以外物为移,这就叫君子有所为...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2-13 07:20 编辑 ]
发表于 2009-2-1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收藏了,多谢。
发表于 2009-2-1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先,有时间细看
发表于 2009-2-1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细细看。
发表于 2009-2-1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6:11 , Processed in 0.0262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