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357|回复: 1

(转帖)門戶之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岐黃館
網誌日期:2009-01-02 16:45
經常有一些blog 友問我是否「經方派」,或在網上稱我為「經方中醫」,最近連一些新來的病人也有這樣的言詞,看來,我需要回應一下。我,不是「經方派」,也不是「時方派」或「溫病派」,我只是一個普通中醫而已。中醫就是中醫,哪有甚麼派別?可從未聽過西醫有「化療派」、「消炎派」。

派別,只是人為的分割,並非一門科門本身所應有的。中醫之所以有這樣的分派,源於東漢末年,張仲景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到後來被分成《傷寒論》和《 金匱要略》二書。中醫的「四大經典」,就是《黃帝內經》、溫病學和仲景先師的兩部經藉。此二書既成為中醫經典,而且又是現存中醫經典之中載方最多的,所以書中的方藥就被稱為「經方」,即「經典之方」的意思。仲景認為人身之病,以寒邪為最甚,所以經方之中,多有溫熱之藥,並以四大特點──藥少、量大、力專、功宏傳頌於世。所謂藥少,是經方的藥味較少,一個方也只是四五味藥,最少的,一味藥便是一個方,例如甘草湯;至於量大,是說每味藥的份量都用得較大,例如桂枝湯,以仲景原方來用,桂枝是45g,即現今的一兩半,大青龍湯的麻黃用量,更達90g,即三兩,這是嚇死人的份量;力專,是因為經方用藥精煉,一味多餘藥也不用,用得的藥,便用得較大量,所以每個方的方向也很清晰,藥力也很專著;功宏,是因為力專,所以效果很顯著。人人都說這四點是經方的特色,但說實際點,只有藥少、量大、力專這三點是經方特色,功效宏不宏,卻要看診斷辨證是否準確,若判斷不準,經方的力專,便會弄出「害宏」而不是功宏。

在唐宋之後,因經方廣泛傳開,醫家們爭相使用,甚至到了濫用的地步,於是真的出現了「害宏」的情況。因經方多用溫熱藥,並且用到很多較峻烈的藥如麻黃、附子、細辛、大戟、芫花等,一旦濫用,自然害人。這令一些醫家質疑經方的可靠,並開始尋找新路徑,於是出現了火熱論、相火論等新學說。一時間,醫學由仲景原來說的傷寒, 變成了火熱學說主導,再到明清時代的溫病學說。這些派別,因產生於濫用熱藥的年代,自然主張使用寒涼藥或清熱解毒藥。但必須強調一點,就是這些派別的始創人本身還是信任經方,沒有否定經方的價值,相反,他們的中醫基礎,學術功底,還是《內經》、《傷寒》、《金匱》,然後在這基礎之上有新發揮而已。可以說,他們還是以經方為本的。不過,人總是喜歡跟風,卻跟得半桶水,每當一個學說興起,便有爭相追捧者。這些跟風的羊群,未必人人都會建基於經方,亦未必人人都有治學之心,卻盲目奉行新學派,以為經方不可用。

如是者,中醫便出現了「經方派」和「非經方派」,非經方派裏面,又以推崇溫病學說,和用當地的清熱解毒藥 (如嶺南的山草藥涼茶) 的人居多,於是又有「溫病派」和「時方派」之稱。但其實,大致上就只分為經方派和非經方派而已。

經方派很捧嗎?未必!用經方不代表懂得用經方。若醫者僅僅沉醉經方之中,死板地只跟經方臨證用藥,這便是讀經典沒有讀透,不得經典精髓。《傷寒》和《金匱》著重方藥,但更著重用藥背後之理,只要明白背後的道理,開方便會井井有條,即使不用經方,亦能收到顯效。例如外感病者經常使用葛根湯,但葛根湯原方是重劑,對外感大好卻未全部治癒者,可以將葛根湯藥量減輕,但若明白仲景醫理者,便會知道其實蔥豉湯也是輕劑葛根湯,也是好選擇。用經方,重點在於明白經方之理,而不必拘泥於經方之藥,非要使用該藥不可,這太頑固了。一旦港府禁止麻黃入口,怎辦?

溫病方和時方很差嗎?絕不是!問題,還是在於醫者辨證是否準確。只要醫者的根基是建立在《傷寒》《金匱》之上,即使不用仲景之方,也能體現出仲景之法了,效果,同樣是立竿見影的。

中醫學,只是講述人與天地關係和人的內部關係的一個科學而已,明白了人如何運作、天地如何作用於人,那麼,你用經方或時方,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大家背後的思想和理據都是一樣,還用分經方派與非經方派嗎?

在新一年,我的願望是:中醫早日實現大同,彼此間放低門戶之見,先向內團結,再向外拓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6:15 , Processed in 0.0241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