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风月刀

【母亲原创】佛法基本知识介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八识
  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是组成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宇宙的形成与散灭、一切物质现象的更替,皆由四大的凝聚与离散所致。四大和合方有身体生命,四大分离则无生命。四大属色法。
  地大:指有质碍性的固体。地性能持,能受持万物。
  水大:指一种流质。水性能摄,能使四大聚合在一起。
  火大:指有暖性的热源。火性能暧,能使身体保持一定的体温。
  风大:指流动气体。风性能动能长,使身体有呼吸及脉动。
  地大必须借水方能和合,水大必须借地方不流失,火大必须借风方能调和,风大必须借火方有功力。因此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
  四大从身所揽的地水火风内种性与色声香味外种性,圆成内微外大的种性基因。这内外二种四大种性,虽然界限不同,现象不同,但功能却是一样的,实际上它二个是一体。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聚合之意)。五蕴积聚众生一切物质之体和意识分别。色蕴是色法,有形相;其他四蕴是精神现象,属心法无形相。
  色蕴:质碍为义,相对于物质现象,为四大地水火风所造,属色法。五根中的眼、耳、鼻、舌、身和六尘中的色、声、香、味、触、法、皆为色法。
  受蕴:领纳为义,领纳种种尘境,领受多了蕴积起来就是受蕴。受蕴是外界作用于感觉器官即五根眼耳鼻舌身时,所产生的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取像为义,是一种思维活动。六根缘尘境感受外色,领受后就想,把许多想法蕴积起来就是想蕴。当境灭了以后,尘相还在心上盘旋叫想,想还包括回忆从前和悬想将来。
  行蕴:迁流为义,如行云流水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前念生后念灭念念生灭,但是前际后际不相喻越。当感受外色产生想蕴产生种种分别心,恒审思量产生种种妄想,接着发生种种身口意业,是名行蕴。行蕴是一种有判断性和目的性的心行。
  识蕴:了别为义,是认识的总功能,是能统一各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认识。识蕴有分别计度心,有思想有攀缘有受授之心,有判断能力有好恶之念,记忆不忘失。
  五蕴是一切有为法的概括。从色蕴的发动,生起受蕴想蕴,完成行蕴识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我意识的过程。五蕴又称五阴,意指五种妄想妄动蕴集不散,象阴影一样遮盖了我人的自性智慧光。因此五阴实乃积聚一切尘劳生死烦恼诸苦之根,五蕴不空生死不了。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不可执着。
  五蕴与五浊恶世:劫浊属色蕴;见浊属受蕴,是前五识的境界;烦恼浊属想蕴,是第六识境界;众生浊属行蕴,是第七识的境界;命浊属识蕴,是八识的境界。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有情器官(根是生起之意)。六根又称六入,意为能入尘取境;六根又称六处,意为能吸入六尘影子,为尘入之处。
  六根中的前五根是感觉器官和触觉器官,有相,属色法故为色根。第六根意根为思维器官,无相,属心法故为心根。
  意根———为思维器官是个能知之根。五根缘境时往往摄入意根,意根则次第迁流而相应分别起之。意根的思维能力能收摄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它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圣人或凡夫,无论是染的或净的,尽其涯量边际,都可以收摄。
  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尘是污染之意)。六尘是六识所感觉和认识的对象。
  六尘是四大所显的器世间中的尘境,也是五蕴中的色蕴,六尘总称色。色又可分三种:一是可对可见色,这是六尘中的第一尘,有相可见。二是可对不可见色,这是六尘中的声、香、味、触四尘。三是不可对不可见色,就是第六尘法尘。世间一切诸法都不离前五尘,这前五尘都是相状分明,以五尘对五根各有所对;唯独法尘无形相,法尘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故称前五尘为外尘,法尘为内尘。
  法尘———法尘无形相,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存放于意地之中。五尘之境虽已过去,但在心中却能浮想回忆起来,或再遇此境时即能分别出来,这些记忆的存留谓之法尘。法尘无实性境,前五尘在则法尘生,前五尘灭则法尘灭。法尘与前五尘如影与形,形在影在,形灭影灭。法尘能摄取世间一切有形相及无形相之法。
  十二处———六根与注尘相接,一一对应,六根取境,相涉而入,名十二处(处:就是所处地方)。色是眼所见的形相和颜色;声是耳所听到的声音;香是鼻所嗅到的气味;味是舌所尝到的味道;触是身所接触到的感觉;法是意根所要了解的对象,意根缘法尘。
  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是六根对六尘,一一对应相接所产生的。识不能缘空,根尘必须相对才能生识,必须通过内根吸摄外尘才能起识。六识因六尘生则生,六尘灭则灭,故六识时有中断。
  识,了别为义。识是认识了解分别之意,起心动念就是识。识心就是分别心、计度心、攀缘心、贪取心等,识心不是真心,是妄心。识属心法。
  第六识意识———第五识把外尘(即前五尘)吸摄进去,第六识缘的就是这五尘落谢的影子即法尘。意根对法尘时产生分别心即是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以第七识的“我执”为依据,以这个“我执”为标准,产生意向性的分别作用。一切事情都靠第六意识来分别取舍。若第六根意根不起、第六识意识不动,则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香、食而不味、触而不觉。六根缘境犹如镜子照物,物来镜映物去镜空,毫无分别。六识启动就产生善恶好坏美丑得失等种种分别。
  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的合称,主要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故名十八界。十八界即是十八种类。各有各的特性和界限,以内能所缘为根的界限;外能所缘为尘的界限;中间能分别者则属识的界限。界又能互相依附,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生六识。六根为六识所依;六尘是六识认识对象;六识是六根作用于六尘的结果。十八界属于五蕴范围,分开为十八界,其实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显现。凡夫修十八界。
  第七识末那识———译为“意”,思量为义。第七识是“我执”识。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由无始无明习气烦恼长期积聚养成的“种子因”为我,成为“我执”。又用这个“我执”作为第六识的真正根源,使第六识依“我执”产生意向性的分别计度心。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如个性、秉性、习气、思想等,都是因第七识的“我执”所致。
  第七识是思量识。第七识又执取前六识所摄的种种虚妄境界,视为实法,“执有”。恒审思量,不间断地进行思维活动,贪著境界计著名相,生起种种妄惑,前念生后念灭念念生灭,如急流水般没有停息不相遇越。
  第七识是污染识,由恒审思量所生的种种妄惑,与我见我痴我爱我慢等根本烦恼相应,一旦遇缘就发生现生(现生:就是种子生出来的法),形成一服强大的业力,善恶分明牵引众生趣缘,业报相续。
  第七识又是传送识。把前六识发来的信息无论是染的净的,染净依,全部传送给第八识,储藏在第八识中作为种子因。在第六识与第八识之间起桥梁作用。
  第八识阿赖耶识———译为“执持”,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而不散失,集起为义。第八识由无始来的无明习气烦恼,长期积聚养成。第八识因其自性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称藏识。藏识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
  第八识能藏。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能把从无始来历世所作的一切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所作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所作的一切的一切,已作不失,全部含藏在此第八识中,作为种子因,是种子识。
  第八识执藏,在八识心田中和种子因往往是薰发鼓动的,种子能长,能为第七识执取成为“我执”而为第六识所依。第七识进而又执取第六识的境界为“执有”,生种种烦恼,发生现行。在种子因与现行相互交涉过程中,种种法生。
  第八识所藏,为第七识所薰习。能把第七识传送来的一切信息,无论染的净的或染净混杂的,全部含藏在八识心田中,为诸染净杂法所依处。
  第八识是诸识之根本是总体是心王。所有万物都从八识所变现,都因种子生现行,现行又薰习种子,相互交涉因果循环而无穷尽,通过它的活动转化出个体生命和整个物质界。因此这第八识是意识活动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的主体,是自身和物质世界的本源,是万法之根本。
  八识之间的关系:一心为八识,即前五识和第六识及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共八个识体。前六识属世间的精神意识,只起了别认识的作用,且需要依于相应的质境根身方能成立,其活动较第七识第八识具体和强烈,且时有中断。后二识的活动并非直接建立在外境上,其活动较细微难辩,且不会中断。
  用一颗大树来比喻八识之间的关系。树的种子是第八识;种子发芽生了根是第七识;根吸收营养继续生长,长成了树干是第六识;树干上长出的树叶就是前五识。相宗有句熟语,“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五个门前做买卖指前五识,五个专对外境;其中一个最伶俐指第六识,一切事情都靠第六识来分别取舍;一个往来传消息指第七识,在第六识与第八识之间起桥梁作用传送信息;一个痴指第八识,无论染净只管收藏第七识传来的信息。
  转识成智———即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修行者首先要下手处便是第六意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体悟是诸法空相,宇宙万物皆有生灭变化虚幻不实。第二步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原是“我执”和“执有”,使第六识产生意向性分别心,现在第六识已转了,第七识也无有可执的了。转第七识使原有的自私性转化为自利、利他、人我平等和慈悲心,成为平等性智。第三步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第八识原所含藏的是染净混杂、有漏无漏两种性质的种子,现在第七识已去执、去我、去有,因而使第八识的清净种子生发,显出无限智光。第四步当第六、七、八识转化时,前五识也从有碍有限,转向无碍无限、诸根通用、运达无碍,对一切事物 能通晓无余,再不为物欲所缠,再不为虚妄所惑,能随意运用前五识,事事无碍。并能契更高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十行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在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示转劝转证转。声闻修四谛法,故又称声闻乘。
(谛:是真义,真实不虚为谛。但谛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究竟的,只是依事理说明其法理。)
  若谛:认为世间一切究竟是苦,解释种种苦相,有三苦、八苦、十苦、一百十苦等。
  集谛:指出造成世间人生及其病苦的原因和根源,即烦恼、无明、三毒。
  灭谛:断除灭尽产生诸苦的原因,脱离生死得证涅磐。
  道谛:为灭诸苦所应循的修行途径和方法,有七科三十七道品。
  七科三十七道品———是四谛中道谛的修行法门,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萨分、八正道分(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开七觉花,结八正果)。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正道,大乘的助道。
四念处:(1)身念处:看此身污秽不净;(2)受念处:看人所受的没有一样不是很苦的,有种种苦;(3)心念处:常念人无我,这个心指缘心,不是真心;(4)法念处:常念法无我。(念处:就是应该想念的地方)。
  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2)未生恶不令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长。(正勤:破邪道,在正道上勤修)。
  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欲是喜欢与希望的一种心念);(2)心如意足(一心记念所修的善法);(3)勤如意足;(4)慧如意足。(如意:称心;足:满足。)
  五根:(1)信根:它是五根的总根;(2)进根:也叫勤奋根;(3)念根:常念真理;(4)定根:把心定在真理上;(5)慧根。(能生出各种善的根本,故称根。)
  五力:(1)信力,与信根对应,也是一种总的力;(2)勤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七菩提分:(1)择法:用智慧辨别各种法地真假;(2)精进:用智慧明白真正的道理,不把精力用在没有益处的事情上;(3)喜:用智慧得到真正的方法,生出欢喜心;(4)除:用智慧断除各种烦恼,不让烦恼来害善根;(5)舍:舍去一切虚假的东西;(6)定:用智慧懂得,定境里的各种境界都是虚假的,无爱惜保密之心;(7)念:用智慧使定根定力与慧根慧力,两边常常均平。(若心偏在定的一边,便会沉没下去,就要用择、进、喜三法,把这个沉下去的心提起来;若心偏在慧的一边,便会浮散开去,就要用除、舍、定三法,把这个浮上来的心伏下去。因此在禅定与智慧二面,要均平不可偏。)
  八正道:(1)正见:对四谛等的正确见解;(2)正思维;(3)正语:纯正净善的好言论;(4)正业:正当清净的行为;(5)正命:合乎佛教精神的生活;(6)正精进:勤修道业努力进取;(7)正念:时刻铭记佛法之理;(8)正定:修习禅定。(此八正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五停心观———是能停止行人乱心的五种观法。小乘行人在修三十七道品前先修此五观。
(1)        不净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都不清净。看一切境界,一切事物皆属不净之相;看男女都是白骨骷髅以停止贪欲之心。贪欲心重者可修之。
(2)        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嗔恚多者可修之。
(3)        因缘观: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十二因缘三世相续,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不明理之愚痴。愚痴深者可修之。
(4)        界分别观:把诸法分成六界或十八界,是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者可修之。
(5)        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之相。计数呼吸,把心摄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停止散乱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
  或把因缘观和界分别观合而为一,再加之佛观,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此观能除一切烦恼,业障重者可修之。
  十二因缘———进述生命流转的十二个阶段,是众生三世因果生死轮回的总相,有二个门,即流转门和还灭门。十二因缘是缘觉乘。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流转门轮回六道断不了生死)。
  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还灭门断了生死)。
(1)        无明:因无明,由妄想分别心,生出种种烦恼种种有漏的思想来。
(2)        行:因有种种无明烦恼,起心动念没有停息,产生种种行为造种种业。
(3)        识:此“识”是前世之业因,含藏在八识心田中,在业力牵引下,趋缘托胎投生。
(4)        名色:“名”是这个识的名目,指胎儿的心识;“色”指胎儿的色身。此时投了胎,识与身体一起渐渐长大。
(5)        六入:指胎儿的六根。胎儿的六根已长成,快出胎了。
(6)        触:出生后二、三岁时,接触了外境,但还不能很好地分别好坏苦乐。
(7)        受:六、七岁时,对所受外境渐渐能分别好坏苦乐。
(8)        爱:到十几岁,产生了爱心贪心,且很历害。
(9)        取:到成人时,这爱心贪心更甚,就设法取为已有。
(10)        有:指业。有了贪心生出烦恼,就造种种业。
(11)        生:指来生之生。照这世所造的业,善业或恶业,就有相应的果报,从而决定了来生投生的趋向。
(12)        老死:有生就有死,因缘和合则生,因缘离散则死。
  一期生命之后,再由业力牵引开始另一轮生命,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无有停止。
业感缘起———众生自无始以来,因无明、烦恼、习气的薰染,所作的种种身口意业,已作不失,皆贮藏在八识心田中,聚为种子因(种子能长)。种子因是薰发鼓动的,遇缘而感,感而遂通,起心动念,发生现行,又造种种业。在强大业力的牵引下,善恶分明趣缘,因缘和合则投入相应的生命界,自食相应的果报。
  业感缘起论是构成十二因缘各个阶段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世间一切生命现象、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的重要理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业:分共业和别业两大类。共业是众生共同活动所作的业,如山河大地风雨雷雹等。别业是众生各自造的业,成就众生各别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现象。从业的性质分,有善业恶业和不善不恶业。恶业中又分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重业,一定得受报,不能忏悔消灭;不定业是轻业,可以忏悔消失。业无形相。
  因缘———“因”遇上“缘”,和合而成叫因缘。要成就一件事,必须要有主要条件即主因,同时还必须要有辅助条件即助缘。种子为因,生长为缘,因缘和合方能成就一种事相。
  但是要真正成就一件事,单靠一种因缘是不够的。有了这种因缘还必须要有别的咱种因缘,即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开去,就成了缘起网。因缘就是业网,和合是生命网。此网错综复杂源源不绝,因牵缘引,轮回递偿。
  因果报应———一切业因都是自己作的,已作不失,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有因必有果,有业必有报;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业各人消,自作自受,自业自了。报应是无私无亲丝毫不爽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无法转借、无法替代,就是佛菩萨也无法改变这种报应规律。种何因结何果,造何业受何报,这是万古不变的规律。
  报:就是报应。造什么业种什么因,就必定得相应的果报。因果通三世,按受报的时间分有近报和远报。近报:上一世和下一世的报叫近报;这一世的报叫现世报。远报:在前几世造了业,中间因又修了善业,因此暂停了恶业的报应。但近世又作恶业或不修善业,那前几世的恶业,这世或下世又会受报。
  六道轮回———六道指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这六道是众生善恶行为所造业力所产生的六种基本果报体。所谓出马腹,入驴胎,阎王殿上几个回,始从玉帝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
  无明———泛指愚味无知,特指不明白佛法义理,不明白存在的本质、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究竟。主要表现为起妄心、著妄见、生妄念、贪爱、执著等。无明是无始前人心中最初的一念妄动。因真心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就产生了无明。这个一念妄动便种下了生生死死轮回的本根,真心渐渐被无明包裹住了。无明虽妄,但却是由真所生。
    烦恼———即惑。指扰乱众生身心、使众生产生迷惑苦恼等精神作用的总称。烦恼由无明出生,是妄心对妄境出生。因有烦恼才会产生种种有漏的思想行为,才会造下种种业。因此烦恼是苦谛的直接根源,是众生轮回流转生死的总因。
  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其中有十种根本烦恼,有三毒三惑等。
  十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取见、戒禁见。后五种可合称为恶见。因各种烦恼都由这十种烦恼出生,故称为根本烦恼。
  三毒———就是贪嗔痴,是十种根本烦恼之首。因三毒能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使众生的法身无法增长,慧命无法开展,故称三毒。
  贪:贪欲。自爱为欲,爱他为淫。对顺情之意有贪得无厌的贪爱心。
  嗔:嗔恚。自怨为嗔,忿他为恚。对违情之增起忿怒心。
  痴:愚痴。自惑为愚,惑他为痴。对一切事理之法产生邪痴心。
  对治三毒的法门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对多贪者修不净观;对多嗔者修慈悲观;对多痴者修因缘观。
  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惑:见惑迷于理,知见不正,是见解中的迷惑,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见等。见惑是粗惑,有八十八品,见道就断,初果须陀洹已断尽见惑。
面礼 思惑:思惑是迷理起分别,生出妄想分别心,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思惑是粗惑,有八十一品,修道能断,四果阿罗汉已断尽思惑。
  尘沙惑:喻数量多,是细惑,须在广度众生中逐步断尽。
  无明惑:是微细惑,有四十二品,最不容易断。菩萨从十住开始,每断一品便上升一个阶位。到了等觉位,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若破了最后一分无明,便证佛果。
  习气———主要是财、色、名、食、睡。习气是遮盖自性的乌云。
  障———障是障碍,主要有三种:烦恼障、业障、报障。因有种种烦恼(烦恼障)就造种种业(业障),造了烦恼种种业,就遭种种报应(报障);受了报应,又生出种种烦恼。因此烦恼障是业障和报障的根本。
  六度波罗密———是大乘菩萨以的修行法门。度:是通过修行,从有生死的此岸,脱到脱离生死苦海涅磐解脱的彼岸。波罗密:意译到彼岸,事情成功圆满了叫波罗密。
  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十度———在六度上增加: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这十度是十地菩萨的修行法门。
  布施度:为他人布施福利自己积功德,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是坛波罗密。
  持戒度:守持佛教戒律,禁止一切不符合戒律的思想和言行,去恶从善、止恶防非。是尸罗波罗密。
  忍辱度:安于苦难,难忍能忍,打骂不报,无任何怨天尤人之情,扩大心胸培植德性则羼提波罗密。
  精进度:努力修行身心不懈,以成佛为目标,有始有终。是毗梨耶波罗密。
  禅定度:静坐息虑调治其心,一心专注静境而不散乱,凝心思维参究,是禅波罗密。
  般若度:以佛法理论来观照世间一切,显出自性的真正智慧,得到解脱,是般若波罗密。
  方便度:调伏一切拔济一切,善巧方便度众生。
  愿度:愿求菩提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乐他愿,慈悲喜舍。
  力度:不可屈服。消灭一切烦恼,思择诸法而修习,法力直达彼岸。
  智度:由前六度所成就。此智有成就大菩萨的功能,有显出法身的力量。
  十度中,布施持戒是修行的基础,没有这二度,修行是不会成功的。忍辱度是修行人战胜无明的长城。定慧二度是正法,修道人必须按定慧法门来修行。余四度是助法。
  戒定慧三学———由戒入定,由定发慧。戒是基础,慧是主体,定是发慧的保证。
  戒:梵语为波罗提木叉,又名尸罗,译为“别解脱”。戒有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等。戒使持戒人止恶防非,停止一切恶事,提防犯所有过错。
  定:属止。静坐凝心、住心于内、妄念不起、心不散乱,离昏沉。(三昧:是正定)。
  慧:属观。在止的基础上,专注一境,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观照明净的境地,豁然开悟彻见自性。
  定慧看似二个实是一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定若无慧的相济相成,就是死水枯木之定;慧若无定的相济相成,则是“走火入魔”之慧;定慧双修,止观并提,是重要的修行方法。
  四宏誓愿———是菩萨所发的四个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 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从事上说的);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是从理上说的)。
  四无量心———是菩萨为普度众生所具有的四种心态和精神,即慈、悲、喜、舍。
  慈无量心:爱护众生,给予幸福安乐,不使堕于忧愁苦脑。
  悲无量心:怜悯一切受苦难的众生,救众生于茫茫苦海中。
  喜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满心欢喜,犹如自己一般。
  舍无量心:能为众生舍去一切财物,甚至头脑、妻儿、王位等,不执一切,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四摄法———是菩萨摄化众生的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布施法:有财施和法施。对贫困者施以资财救济;对不明事理者施以教育,善加开导;对陷于苦恼惊怖者呵护关怀,令得安乐。
  爱语法:当众生道行事业顺利时,诚以赞叹,令他们继续向善;当遇挫折时,软语抚慰令增强信心;当众生不善时,善加劝谏令止恶行善。
  利行法:全身心投入一切利益众生之事业,远离执著骄慢,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同事法:深入众生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众生亲近,与他们共事为友,利于教化众生。
发表于 2008-11-13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三世诸佛菩萨!

感谢楼主,楼主的妈妈真是福报大,能有出家的缘。

请问楼主,怎么样可以常住寺院?我们在家人也可以到寺院去住吗?需要什么介绍或者什么手续或者费用吗?谢谢回复!
发表于 2008-11-13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年,我是渐行渐近地亲近佛法。由衷地赞叹楼主的母亲。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9-2-1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激楼主和母亲.收藏学习受教中
发表于 2009-2-13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抄完了,压缩包放在另一个帖子里,欢迎下载。

[ 本帖最后由 风月刀 于 2009-2-18 17:53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10-4-18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楼主的母亲!

佛普了我们这些初学者.

收藏了.
发表于 2010-4-2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随喜 赞叹
发表于 2010-4-20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风月刀 的帖子

15楼的内容正是我最近要整理的,随喜楼主母亲,顶礼感恩!
发表于 2010-4-2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激楼主和您伟大的母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6:58 , Processed in 0.02290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