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868|回复: 1

教育之本末——孩子的心性调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之本末——孩子的心性调养

——付强老师谈教育散记(某甲根据讲课录音整理)


两点了,我们开始。感谢大家对教育的热情,能抽出时间来听一听关于教育的一些问题。我也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可是我有一些经验,我自己也有一个孩子。所以今天来跟大家谈一谈我对教育的一个看法。


我今天说的内容应该都是比较实用的,我们不谈理论,都是非常实际的。你们抽出这么宝贵的时间来到这里,希望你们能认真听。如果有一句话能让大家受益,那我们都没有白来。如果大家不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听,而是去思量高低,就没什么意义了。只能浪费大家的时间。因为我也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的。


现在我就开始讲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教育孩子是有必要性的。孩子从出生到成长这个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不认知这个世界,不知道是非善恶对错到能够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社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引导是必须的。有的家长说我会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成长啊等等(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小的时候,家里也比较困难,可能有的家长对子女是没有教育的,或者说我们感受不到明确的教育。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是有主观上的需求的,甚至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样的。如果孩子不在家,好象少了什么,孩子在家注意力自然会放在孩子身上。那么这种情况会带有强烈的主观的色彩。比如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认为你冷,孩子冷不冷没关系,我妈认为冷就是冷。


父母对孩子有一些基本的责任,第一个是提供一个温馨的家。所以(父母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要让孩子见到家长怕。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确实有些孩子被家长打。这就是没有能够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孩子想到家长的时候总是有恐惧,不开心。用武力解决问题肯定是无能的表现。我先把大的方向性的问题提出来,因为我们时间也很短的。第二个问题是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说小朋友在幼儿园、小学也好,跟同学打架了,这时候有可能小孩子受到委屈,或者说觉得老师对他不好,这类的问题我们要替他解决。这种解决有两个原则,第一是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家长是孩子的后盾,要让孩子相信我的所有问题爸爸妈妈都能帮我解决,这样子就不会闷在心里,不会形成障碍。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时候给孩子的原则是要
。那怎么叫呢?比如说小朋友欺负你了,你要循着正确的渠道,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这是一定要告诉孩子的,让孩子有安全感,一定要这样。然后怎么去解决呢?一定要遵循义理、道义。要通过正确的渠道去解决,比如我们去找老师,如果老师解决不了,那是老师不负责任或者无能,这个跟孩子没有关系,不是孩子的责任。我们可以继续想办法去找学校上级的领导,总之问题是一定要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呢?解决到孩子满意为止,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方式方法要正确。你象现在,比如说很多孩子到工作岗位以后,他从小的习惯(不一样)。有些孩子父母作领导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会循着正当的渠道去申诉,而不是采取其他的措施。如果是有事儿闷在心里的孩子,可能会走极端,比如有点事情想不开就自杀了。现在社会有很多这种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就是因孩子从小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没有申诉的渠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所以说,作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担当起来这个责任,让孩子有安全感,解决问题要知道是有途径的。这个途径就是。邪不压正。这个要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在下一步讲心性,说本末的时候再详细跟大家说一说。

前面说了几个基本的问题。接下来就说说怎么教育孩子了。教育孩子第一个是要尊重,现在的父母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父母认为小孩子嘛,有什么尊重的,到时候给你饭吃,不听话就打。现在的父母都是觉得要尊重孩子,要跟孩子交朋友,要对孩子平等。但实际上,我认识的所有的父母,都没有做到平等,都没有尊重,都是骗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孩子的心是干净的,很敏锐的。象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如果情商高,跟同事朋友打交道的时候,别人来跟我们说一番话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单纯的听他说了什么,而是去思考你想干什么,你找我是什么目的。一般情商高的人都会这样本能地去思考分析。小孩子就一定是这样的。所以说当家长对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对他说话,他不会听你的内容,他会感觉到你想干什么。比如说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遇到朋友的时候,就会对孩子说:叫叔叔叫阿姨,快!这孩子没礼貌,不知道打招呼。这种说法,孩子一听就知道这跟我没关系,你在维护你自己的虚荣心,孩子会很反感的。这就是很不尊重孩子。然后吃饭,老告诉孩子:你要吃什么,你要吃什么!这是我为你负责任,我知道你吃什么好,有营养。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没有一个人不偏食的。你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孩子是绝对理智的,是没有情感习气的。(难道)他没有权利选择他自己爱吃的东西吗?我们有权利,我们每餐饭都会选择我们爱吃的东西,而不会为了营养去搭配,为什么孩子就必须按照营养去搭配?我说这些,举一些例子,就是让我们能反思自己的不平等与不尊重。其实你们不要以为小孩子是小孩子,其实你们想想我们自己在几岁时候的心和现在的心是一样的,小孩子的心跟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跟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心一定要平等,一定要尊重。他不说不代表他心里不想,小孩子是在建立一种跟外界交往的模式。比如说现在多数的母亲对孩子是管理,把教育跟管理混在一起,以为管理就是教育,对小孩子来说,母亲一到他面前的时候,总是命令他的,你要怎样怎样。小孩子就明白了,不用表述我的想法了,你在命令我。小孩子他是有情绪的嘛!他开心的时候无所谓,他不开心的时候忍着。那忍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忍无可忍,我不忍你了。那么这个时候家长无论说什么,请你走开!所以很多的孩子会有青春期,就是因为你不尊重他,你不跟他沟通才会有的,正常的教育是不可能有青春期的,没有什么反叛、叛逆这种事情的。父母永远是小孩子最好的朋友,这才是正常的关系。


这些讲的还是一些基本原则,那么接下来说说具体的方式方法,或者说我想告诉大家怎么去教育孩子,给孩子什么。那么我们以前说天地,父亲如天,母亲如地。
教育二字,父亲是,母亲是就是要给孩子世界观,培养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让孩子领会了这种道理以后,把道理变成自身的品质和认知。我们连起来说就是教育,实际上教育是有个过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我们要给孩子的。


因为我们的题目中提到“本末”。现在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将来生存的问题,这个是很奇怪的。现在这种社会,只要是肯于工作的人,就不愁没有饭吃的。但是现在的父母就会让孩子要有一技之长,要考一个好学校,要有个好工作呀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你的孩子
什么。这里我想谈的,“本末”嘛,“本”就是你的孩子什么。如果你的孩子是黄金,自然会有黄金的际遇,到哪儿都会是值钱的。如果你把孩子教育成石头,即使你给再多的东西,他仍然是石头。所以我们的教育的“本”是要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要给他什么,让他拥有什么技能。让孩子有一项谋生的技能是最低的要求,是怕饿死。所以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我的孩子变成什么。那么这个“变成什么”就是世界观,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讲,正确,有人会说正确和不正确是相对的,是主观的。那么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局部来说是主观的,但这个主观当中有客观。比如说泡茶,什么茶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方式,每一种茶都会有自己的特性。但是比如用冷水泡茶肯定是不好喝的。的结果就是好的,是乐的,的东西结果就是苦的。所以我们讲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今天两个小时时间,我们只能泛泛地说。如果说我们要系统地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聪明的人,要三五年。所以说教育孩子也是要循序渐进的,从他的(出生)成长开始,要一点点地根据时机去教育。那我就泛泛地说一下这个“世界观”。


第一呢,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任。比如讲吃饭,不是我要你吃饭的,你吃饭是吃到你肚子里,是你饱的。这个小孩子很明白的,他饿了会找你要吃的。从这一点我们要引导他去观察,他自己的行为的结果还是会归于他自己,自作自受。所有的人自己作的事情一定是自己负责任的。孩子饿了说爸爸妈妈替你吃好不好,我可以替你吃,但你还是饿的。小孩子你想做什么没有关系,但我一定要让你知道你自己做的东西一定会自己受。所以你做的时候是为你自己负责而不是为父母负责。这是一定要告诉孩子的。我们在给他这个世界观的时候,我们不是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别说是孩子,就算是我们大人,如果是别人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我们心里也是不喜欢的,或者说也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说告诉我们,你做了这件事会对你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样做是为你好的,如果不这样做你是有危险的,我们通过思考或者体会,想通了这样做是为我自己好,我们才会不用监督的很开心地去做。小孩子也是一样的,你让他做什么,一定是让他自己知道这样做是为他自己好的,自己开心,自己快乐的。而不是我命令你必须这样做,所以我们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让他去感受他所做的事情带给他自己的感受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们不要以为小孩子他哪懂这些啊,其实不是的。我的体会,以前我家的小孩子吃雪糕的时候,我都是一袋子一袋子买的,都不是一支两支买的。你想吃雪糕没问题,但每次吃的时候我就会让他体会,吃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吃完以后身体的反应你自己去体会。你想吃开心,但吃完以后呢?小孩子能体会到不该有的饮食结构他自己的身体是有反应的。他们的身体比我们敏感得多。所以我的小孩一个夏天都不会吃一支雪糕,只有在去吃西餐时会吃点。平时你问他吃不吃,他会犹豫一下,想吃,但再想想吃完会痛苦,还是决定不吃。就象有人吃辣椒一样,想吃,再想想怕辣,就不吃了。


还有一个,小孩子能体会到放纵自己的时候,其实心是很不安的。如果他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他的心是安定的,快乐的。如果能够战胜自己,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会更加快乐。所以我们想让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一定是为他好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这是为他好的,这样父母就成了孩子最亲的人,而不是管理他的那个讨厌的人啦。我给一个孩子举过一个例子,因为这个孩子明确地感受到他的智商下降了,我跟他讲,一个人的心就相当于是水,如果有外界的干扰的时候,水就开始动,水动的时候,就不会很清明地鉴照外界的环境,心水不清了,智商就下降了。一个人他的心的模式古人讲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泊明知,宁静致远,都讲一个淡。清淡。一个人的心是静不下来的,一静下来就会想造作,就会向外边去跑,趣外奔逸。你们试一下,在家呆一天不出门或者有禅修经验的就会知道,人静久了就会想动。有的人连静二十分钟的能力都没有,有的人可以静几天。但静久了一定是想动的。二十分钟也好,几天也好,这种静的能力是心的一种状态。就好象有的人有烟瘾,有的人一天吸两根烟就够了,有的人一天要吸两包烟。心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心性淡的,跟朋友见面喝杯茶就可以的,有的人就不行,一定要酒,还一定要醉,才能满足心理的需求。我跟这个小孩子讲的时候,当然跟他讲比跟你们讲要简明得多。因为小孩子的领悟能力比大人高得多得多。我接触过很多小孩子,心是非常清明的,沟通是很容易的。跟大人沟通是很辛苦的。所以跟你们讲要啰嗦一些。一个人心被扰动的强度就是心的状态了,他会习惯被扰动的这种强度,越强烈就会越强烈。也就是说人放逸得久了,心就会处在一个扰动很强烈的状态。如果静下来的时候,就是找外境的刺激再来达到这种强烈的状态。所以我告诉那个小朋友,你如果想让你的智商高起来的时候,你体会一下,不要被扰动,把你不需要的那些
QQ、游戏那些东西把它斩断,尤其是同学之间的联系,聚会这些东西。小孩子是没有资格交朋友的,你只有资格玩,你可以有很多玩伴儿。但是没有朋友的概念,没有其他的交涉。那就是说你想干什么的时候克制自己,克制一段时间,让你的心回到以前的宁静的状态,你的智商就高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心性。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顺着孩子的心性去教育,而不是顺着自己的情识、要求、欲望,分别去教育。这回头来说家长的问题,我们先说孩子,先把孩子看清。


正常的小孩子,他上学的时候,上课,做作业是很开心的。他如果逃课,去玩游戏了,或者作业没有完成,他心是很不安的。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去看他自己心的不安,对事情上有的人都会犯错误,小孩子有时候玩一下,或者某一次不写作业,或者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严格来讲他也不是错误,小孩子嘛,就是贪玩的,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正在慢慢建立的过程中。所谓的有错能改,能够对这种行为有正确的认知,这是我们要给孩子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孩子做了什么,我们不要去责备他,我们要去引导他,让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久而久之,小孩子做他该做的事情,他会很开心,做他不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会很痛苦。也就是说他会去做他自己的本份事。那这样,这个孩子上课一定会认真听讲,即使他不喜欢这个老师。因为他会知道这个老师我喜欢不喜欢是一件事情,上课认不认真听讲是另一件事情。这是我的本份,是我该做的。小孩子一定会去做他该做的。做作业也会主动去完成作业,不完成的时候他心里会很痛苦。作业量大的时候他就会优化,提高效率。就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完成不了,班上其他同学都完成了。跟其他同学比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不要去跟其他人比,就是说天下人怎么样,跟你没有关系。你进到猪圈鸡群里的时候你就要变成猪,变成鸡吗?所以说,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英雄本色,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们再来拢一下,我们要给到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让他感受到自己做的一切都是自己负责的,要建立一个对因果关系让孩子去体会。二是要光明正大的,坦坦荡荡的。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的: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你怎么挣来的钱就会怎么用出去,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种因果关系要让小孩子去体会。这样的孩子就会光明磊落的去做人做事儿。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有因果。一念善,千里之外应之;一念恶,千里之外应之。我们所有的行为,甚至于心念,都有它自然的“果”,即是报应,不用谁去报的,法尔如是,客观规律,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人如果知道做什么都会自己受报,那么就会心是坦荡的,不该我做的,我坚决不做,该我做的,我一定要做好。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因为这是该我做的,跟利益没有关系,甚至说跟生命都没有关系。要让孩子建立这种风骨或者叫品格。将来这个孩子到社会上的时候,家长不在身边,他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对他的信任会超过我们自己。因为你知道这个孩子是有原则的,你不见他跟见到他是一样的,他会怎么做是非常清晰的,会非常清楚地做自己的本份,这才是信任。这样的小孩到社会上参加工作,跟人打交道,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当然可能有一些家长,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这是我无能为力的。但我不认为可以取巧,就是说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这是教育的根本。你说取巧的想法,我们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我靠聪明就可以致富,或者升官,或者靠所谓的智慧。但实际上我会认为人是靠德行,靠福报的。如果说眼光都放在所谓的智慧、技巧上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
。这样的话其实对孩子是很大的干扰。我们说厚德载物,社会上很多人曾经辉煌过,但是后来都结局很惨,这样的人很多。还有现在社会上引人注目比较多的就是娱乐圈的人,他们有人什么都好,就是不出名。或者出了名之后,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后就不行了。我们观察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孩子提出的时候我们也带着他们一起去思考去观察,人这一辈子幸福不幸福还是要靠德行的,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要帮助孩子建立把自己做好的思想,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要把自己打造成真金。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环境,学习呀,考试呀,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呀,同学呀。这些都是锻炼我们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都是要经过锻炼才成长起来的,我们家的小孩去参加了两次军训,回来之后就发现心力增强了很多,那种自我生存的能力提高很多。所以说孩子面对什么我们要正确地去看待。


有些家长不去从孩子的心性上,品格上去看,而是从外界去找,比如我能让他上个什么学校啊,上个什么实习班啊,学一个什么特长啊。其实这类的都是慌了,没信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去做的事情。他有特长就会有好的竞争力吗?孩子上课都不认真听讲,做作业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上补习班会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认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他就会认为,我自己不努力的时候,用其他的方式可以解决,用其他的办法可以弥补。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吧,我们现在看书能够专注多久,我们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想着我该怎么做,还是随着情绪,随着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就去做了。我们的身边总是会有同事朋友,如果我们的同事朋友他们非常不理性,由着自己的情绪去做事儿,这样的人我们肯定是不喜欢的。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总是能把自己的本份事情做好,他们面对别人的时候,会清楚地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情绪我知道,但这跟我没有关系。但很多人会说他有情绪我还有情绪呢!为什么要我迁就他?我们看清楚自己就会明白孩子,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能力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对吧?孩子应该是理智的,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情感去转,不被他人的情绪情感错误去转。所以说我讲要培养孩子心性上的清明,永远知道自己的本份事,我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而不是培养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就是说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气,做自己的本份事,做自己该做的。


然后,我说一说小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然后,我们去看他的心性。小学生,基本上他的心是封闭的,处在一个自我的世界中,一般的孩子要到十三到十五岁才会跟这个世界有交涉。虽然你看到小学生跟同学一起玩,但实际上他是封闭的,是懵懂无知的。那么这个时间尽量地不要让孩子接触网络,不要看电视,要让他的心打开得越晚越好。他的心一旦打开以后,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他的定力,专注力就没有了,学习的状态也会迅速地下来,没有能力去上进。这里面会涉及到怎么看电视,我们家的小孩电视不让看,但是可以看动画片,那里有些光碟。看电视会有不断的新的电视剧出来,会有很多不适合小朋友的内容。看动画,比如《猫和老鼠》反正就那两张碟片,看来看去都是这些。所以开心了想看就是这些。零食随便吃,不加干涉。但是小朋友自己你要有克制自己的想法,你做的事情要让我信任你我才会信任你,如果你的行为导致我不再信任你呢,我可能就会限制你的一些行为,零食要有一些原则。


大人要对小孩子的财富观作什么样的引导。妈妈的一般是要什么不给,父亲的一般是要什么给什么,甚至要一给十,其实这都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是教会孩子:惜福不惜财。孩子要惜福,但不要给孩子建立得失,多少等钱的概念,父母不可以惜财。比如你不给孩子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应该是告诉他你东西太多了,这个东西是不必要的,而不是说这个东西太贵了,不划算。贵贱得失之心尽可能地不要让孩子有,要让孩子有应该和不应该。


再大一点儿,有的孩子,父母会怀疑担心有早恋的问题,一般初中会有这类情况。刚才我讲得有点粗,我们平时要理解孩子,尊重观察孩子,跟孩子建立心的交流。你会发现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在小学中学会喜欢异性,这是正常的,就象他喜欢小猫小狗一样,这是人的天性,这不是早恋。但这种喜欢我们要引导到礼的范畴里。
止于礼。你可以异性的朋友一起玩,但一定要止于礼,一个是在语言上,不能有不该说的话,粗言恶语肯定是不可以说的,什么喜欢呀,亲呀也是不可以说的,这些不是你这个年龄该说的话。不要家长经常跟孩子开这种玩笑,家长轻薄孩子一定会轻薄。家长做得不好,孩子是非的底钱就被破坏了,家长一定要小心。等一下我们讲家长的问题,现在还是在讲孩子,我会帮助大家去了解孩子,我认为要大家帮助孩子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身心的这种现象,然后,他才会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因为自己该做的就是对自己好的,而不是作为父母去要求你,去管着你,而是帮助你去认识你自己,明白你该做的这些确实会让你开心,会对你好的。是真的开心,是淡淡的由内而外的开心,而不是象看了个电影很开心,这种开心是外界的刺激所带来的开心。这种开心是浮躁的,就象人喝了酒一样,这种浮躁的开心只会让人的心性更浓更散。这种开心实际是不开心的,开心完之后是不开心的。大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去参加一个很热闹的聚会,回来以后心里凉凉的。浓的东西,比如去打一次麻将,回来之后心情不会是很好的。人要是心很淡定的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心是很平的,是很快乐喜悦的。我们这么浓的人,这么脏的心都能感受到,都能明白地感知。小孩子更能明白感知做他该做的事情,心的状态是内敛的时候是非常开心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小孩子的心处在一个内敛的状态下,这样他的心是很清明的,他的智慧、记忆力是很高的。一般的孩子应该是英语单词看两遍就记住了,语文课文看两遍就记住了。如果孩子的心是内敛的,初中高中所有的难题都会做,而且非常喜欢做。我会看着小孩子的智商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我是真正调过的,只要他的心是内敛的,他对人,对自我的这种敏锐是很强的。自己做的计划他就能够有能力去执行。我们家的小朋友假期就会作计划,几点做什么。但是如果说自我管理差的孩子,我们从小教育引导不好的孩子,但这种计划执行不了几天,就会放逸,做不到。从小对自己管理得好的孩子,他就能做到,甚至整个假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计划来。大人看到自己就看到了孩子,我们自己作人计划,要做某件事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做到执行计划?为什么我们会作不到呢?


这里面第一个是
,人要有志,“志”就是立志,是内心深处发出来决定要怎么样的。小孩子没有“志”的时候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小孩子你让他立什么志呢?比如想长大了我要怎么怎么样,这不是志,这是妄想。我告诉小孩子,你要作主,要作自己的主人,要战胜你自己的习气和欲望。比如小孩子突然有个念头,我想要怎样怎样。大人也是一样的,坐在这里会突然有个念头,比如突然想到哪里有一家西餐挺好,或者说哪一个品牌店来了新款。小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会突然有一个念头,我想吃肯德鸡。那么接下来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我吃肯德鸡是应该的,来支持自己的这个吃鸡的念头,后来如果吃不上就会很痛苦,就坐在地上哭了。所以对小孩子,要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战胜自己的妄念,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要作自己的主人,比如明知道今天应该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去玩,可是小孩子就先去玩了,玩完了回来发现没时间写作业了,跟着就熬夜,跟家长吵架。一系列的事件就出来了。是很不和谐的。所以要引导小孩子立志,作自己的主人,作能管理自己的人,不要作欲望习气的奴隶。


人立了
以后,想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作一个能管理自己的人,他才会有去战胜习气。象男同志,想要戒烟,或者戒酒。有些人是没有勇气去做这件事儿的,连这个决心都不敢下,敢下这个决心叫勇。身体力行,有能力执行这个决心叫,合在一气就是勇气。所以说,要培养孩子的勇气。勇气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我们理智上很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都做不到,要求孩子一下子做到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明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是要求)他什么都做到了,象机器一样的,而是他无论做什么的时候,都要借着这件事情让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我该做的,做了会令我快乐。什么是我不该做的,做了会令我痛苦。


让孩子知“是非”。这种感受会让孩子建立起他的世界观,自己的事情一定是要自己负责的。自己生活得好不好也不会去怨社会,而不是求诸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总是先看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用担心他会有什么想不开的,以后上了大学,即使谈恋爱失恋了也不用担心他会自杀的。因为他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会告诉自己,顺境的时候不要得意,逆境的时候也非常正常,都是我以前所做的带来的果报而已。他只会去看我做了什么。平时对考试的分数就是这样的,有一个家长他小孩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数落他。我告诉这个家长,如果我的小孩跟我说他成绩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去问小孩,你平时做了什么?你要好成绩?其他的同学玩的时候你在学
?还是其他同学学的时候你在玩?其他同学上课听讲认真的时间,做作业认真的程度,你自己去反醒你做了什么,再来跟我说你的成绩。好象一个人做老板的,员工来拿工资,你会问一下这个员工上了多少天班,什么岗位的。那我去你公司拿钱你会给我吗?你会说你不是我公司的,你一天班也没上,我怎么会给你工资呢?小孩子也一样啊,你不学了,考试你想成绩好,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说所有的事情都要引导孩子观照自己,去看事实,你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孔子叫“先难后获”。你要想得到什么,就要看你为你想得到的东西付出了什么。


父母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每件事情上,都要帮他建立起世界观,不要总想着我的孩子要得到什么,要吃得好,穿得好,一定要去哪儿玩,否则就是亏了。其他人都去了,我的孩子就一定要去。不要把眼光放在这上面,去哪儿玩要看孩子自己的需求。那个只是在他的信心,温馨基础条件的范围里面。家长要随时随地帮孩子建立世界观。我们有的家长的世界观就是弱肉强食,我有本事就可以抢。那你也要告诉小孩子你要先有本事才行,抢也要本事啊。抢来之后还要守啊。我们这一代人怎么都应该清楚,想发家致富,去靠赌博,靠抢,靠行骗是不可能的。因为钱是不属于你的,即使暂时在你名下。这样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是缘木求鱼。那我们给孩子的世界观,他这么小,我们一定帮他建立一个内在的自我提升的世界观。他一定要明白客观因果的东西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把这个完善给他。有的家长说,我自己都没有一个成熟的世界观,怎么能给到孩子呢?我们常说圣贤教育,不是拿
的世界观来进行教育的,中国人基本上就是儒家的、佛家的、道家的。这三家的文化,是相信因果。欧美人的世界观是信上帝的,一因生的,上帝造了一切的。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


好,我们开始,刚才有一位家长问了一个问题,主要是孩子大了,家长的世界观跟我讲的不太一样怎么办。我跟她讲,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我们说君子之德风,风是天作的,所以他的力量大,风必偃草。别的东西就是草。孩子不对的东西,你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正确的是有力量的。那些不正确立刻就会被正确的所替代,这是知见上的问题。但是能做到跟能认识到是两回事儿,我们很多家长老说我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做不到。我教育小孩子的时候,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小孩子上了高中,高一的时候,文理还没有分科,以后他想学理科,历史地理就不再列入考试范围了,但是我会告诉他,上地理历史课的时候,跟语文数学一样认真听讲,作业要认真完成。为什么这样呢?我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功利,考试有用的就去学,没用的就不去学。如果你那么功利,人格是很低的,你怎么能够允许自己作一个坏人呢?谁都想作好人,小孩子演节目,谁都想演警察,都不想演小偷。小孩子喜欢自己是个好人。我还告诉他,比如说你是一个诚信的人,那么,有一个人你知道只跟他见一面,就是一个路人,你就对他不诚信吗?不会吧!如果你是个诚信的人,你就会对每一个人诚信。所以,你是一个作自己本份的人,上课就应该是认真听讲的,不要管它是什么课。而且小孩子的心是很微细的,如果他保持着一个认真听讲的状态,如果有一堂课没有认真听讲,他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的。这是让他不快乐的,不安乐的。那么,如果你告诉他地理历史没用了你不用认真听讲了,地理历史作业可以不写了,他就理所当然的上地理历史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这样就等于给他一个,他本来的心水是很宁静的,是正能量满满的,你这样给他开了一个闸,(正能量)就漏掉了。那么他的心就被扰动了,很难保持在一个状态。比如说我们的小孩是一把利刃的时候,割什么都是锋利的,你不能让他选择性的。作人就是这样的,要有自己的风骨,所以我们培养小孩子也是这样的。上节课我说人生观、世界观,世界观是建立人生观的基础。我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我跟这个世界,跟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生应当何去何从,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快乐。有了这个想法,人才能立志。人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以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的时候,就会有是非取舍。利于我的志,利于我成长的我取,不利于我的我舍。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不是利于我的我取,让我快乐,让我幸福的我去做。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是因为我想这样做,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也要这样做。


因为这个题目是《本末和心性》,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本就是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让他从心性(去发展)。我们讲叫“率性”,而不要“率情”。“率”就是遵循的意思,《中庸》讲:“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性就是天命,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不要由着自己的情识,我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就是率情。是循着情,由情出发的。那么。率性就是应该干什么我就去干什么,“义所当为而为之,力所能为而为之”。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喜怒未发就是“初”,“初”就是心本来的天性。性本善,这就是圣人两边遮住一边来讲(从事物单一的角度来谈问题),所有的心都是具足一切善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正人君子,都可以成为圣人、贤人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那就是“凡夫克念可作圣,圣人罔念就作狂”。“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率性而为,就会离道很近,离我们所预期的快乐的幸福的结果就近。习相远就是依着我们的习气去做,率情而为,离我们想要的结果就会越来越远。就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引导孩子率性而为,就是理智的。


现在说说我们(家长)自己吧,从孩子的角度谈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世界观。让他时刻感知自己的心性,而不是时刻对着大人,对着环境(受外部环境左右),去决定。而是对着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那从家长的角度来谈教育,就是要先教育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象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要学会投机取巧。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自己的现状,看一下我们自己的心。体会一下我们自己。一心一切心,人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所有人的心性模式都是一样的,能看到自己的心的时候,就会理解别人,了解别人,也会了解孩子的心。这样的话才能在心上去交流,去沟通。我们多数由着情识来生发我们接下来的心口意的行为的,这就是我们多数人的现状。比如说我常举的例子,女同志,老公下班回来了,不开心,有情绪,在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看到他有情绪,知道他有情绪,作为家人,我看到了这个情绪,自己不受影响,仅此而已。那他有情绪就会脸色不好看,语言粗鲁等等。面对这种状况,不理智的人就会因为这个吵架,让对方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说有情绪我还有情绪呢!这种事情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种事情你理智上应该做的是作为家人,包容他,应该加点温暖。如果不能包容,说凭什么我要包容你,不是你包容我?这样做就会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让对方更加难受。那这样,大家都不快乐。如果是理智的人,本能的反应是不会不开心的,人有的时候有情绪,有的时候没有情绪,就象有晴天有阴天。我不会因为晴天或者阴天我不开心,同样也不会因为你开心或者你不开心而我不开心。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情,所以人如果能够时刻看自己心的人就不会被环境或者外界的东西如情绪去转。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个情绪做出什么什么的行为,那这样的话,我们作出的这些行为一定是对我们不利的。、比如,有时我们会因为情绪跟好朋友吵了一架,结果回头还后悔,或者跟同事跟领导别扭。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心性轻的人,对情识的执比较薄的人,就会经常观察自己,然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反醒自己。那么,如果我执比较强烈、情识比较强烈的人,心被蒙得比较厚的人,就会很少反醒自己,都会在外境去找原因找问题。有问题都不怪我的,都是怪他们的。都是其他人不好。我们看别人的时候就会看得明白,每个人的好与不好都是他自己的心性,他的品性。他是那样的人,所以单位谁都不喜欢他。或者他是那样的性格,所以没人跟他作朋友。那么我们自己就不会反醒是我的问题,就会说是他们的问题。但是小孩子不是这样的,小孩子都会看到自己的。被家长,被社会染污以后才会是不可理喻的,蛮横不讲理的,才会是只看外表的。这多数都是家长造成的,家长会整天跟他讲你将来挣不到钱怎么办,那他就只会看钱。家长只认钱,只认
的时候,孩子他会感受到,他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我们家长没有这种“了知自己心性”的能力和习惯,你怎么能了知孩子呢?你怎么教育孩子呢?你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都是我的习气,我的看法,我的情绪。比如你开心的时候孩子干什么都行,吃去,玩去,怎么都行。如果不开心的时候,来问问题都一脚踢到边上去。你是这样的,没有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是孩子任性吗?那你怎么管控孩子呢?小孩子很清醒的,他会知道我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情绪来的时候离她远点。要想求一件分外的事情,比如不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我又想得到,就要趁我妈开心的时候,或者就去哄我妈开心,然后再得出非分的要求。因为如果说家长是一个非常理智,原则性非常强的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做,很简单。那么小孩子第一不会投机取巧,长大就不会贪污。第二,他就很有安全感,我该得到的,分内的事情不会平白无故地挨我妈一顿骂,或者被我爸一顿打,他这样就会有安全感。如果父母是很情绪化的,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就会投机取巧,会讨好你。这种讨好就是谄媚,他会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的需求去讨好,这种事你不能怪他的,他是小孩子嘛!他是弱者,他的心是清明的,非常敏感,非常清明。但是他是弱的。凡夫有一个特点就是“心随身”,他个子矮的时候就会跟身体的胆量,承载力成正比例的。打架都会找个比自己矮的去打。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心理,小孩子就会更直接简单。在父母面前,小孩子更加弱势了。小孩子很单纯的,没有什么玩笑不玩笑的,你说我们不要你了,他都会当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讲大人有几个原则,咱们讲本末,第一个还是尊重平等。这里要讲深入一点,讲细一点,比如父亲跟孩子,心里是温馨的,但行为举止上是要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就是在肢体上要尊重,不要把孩子抱过来轮两圈,开心的时候打一巴掌踢两脚。即便孩子知道这是玩的时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是自尊的,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分寸的,跟人都是保持很好的距离的。我刚才讲的心性的这种模式是从小慢慢建立起来的。夫妻之间叫相敬如宾,有的夫妻就是要吵吵闹闹的,掐两下才感觉有爱,有的夫妻不是的,淡淡地交流一下就彼此很开心了。孩子也是这样的,你跟他浓烈的肢体的关系,他长大就会认为这样才是爱,他就会需要浓烈的肢体关系,所以你们观察生活当中很多夫妻他们是打架的,打架才开心,打架才是快乐的,打架才有存在感。我们有时候朋友之间聊天,很多时候轻描淡写交流一下就很开心,但有的不是,老说你怎么没反应呢?你赶紧说。这杯酒你必须喝了,他会要求很浓,这就是心性。你的孩子你要知道他是一个内心独立的,他不需要依赖这种粗浮的,粗糙的刺激来满足他的心理。这样将来他才会心更平静,心是快乐安稳的,他的心要平淡清明。所以,父亲不要跟孩子有过多的肢体接触,小时候走累了抱一下这没什么,平时的互动娱乐一定要注意的。打骂更是不行了啦,那太强烈了。母亲会好一点,但还是止于礼,妈妈见到儿子就啃两口,看得很痛苦。这样子,孩子大了,谈恋爱的时候会认为啃两下才行的,否则就是不亲。我们小时候父母不会来啃的,那长大谈恋爱的时候拉一下手就脸红了。真的就是这样的,心的需求就是这样建立的。所以说我们再来看我们自己,其实有时候我看人的时候包括看我自己,会绝望的。   
          人所有的痛苦来源于“情识”,就是情感和自己的见识,是非的分别。如果人没有情识,完全理智,用儒家的话来叫“存天理,去人欲”,就完全按照“义所当为,力所能为”而为。那人就是幸福的。人所有的情识都是对生活,对生命的干扰。现在整个社会,电视上放的都是那些激烈的冲突,情感的碰撞,那些都没有好结果的,就因为激烈,没有好结果,大家都喜欢看,激烈的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没有好结果的。平平淡淡的象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相不呴于湿,不如相忘于江湖”。激烈的没有好结果的,大家都去看,平平淡淡的没有人去看。因为我们的心性也变浓了,我们要看别人吵架才开心,自己吵架才开心,吵架才有存在感。所以,我们要管控我们的情绪,教育孩子首先要以孩子为本,他自己的心性,他的成长有他自己的规律,不是我想让他怎么样就会怎么样,而是他应该怎么样。就是我他(成长)的需要,我们家长要与此相应。他需要被引导,他成长的时候会有迷惘的,会有问题的。我们给到他世界观,给到他方向。帮助他体会到这个世界观这个理是对他好的,培养出他的这种品质。而不是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怎么样。家长尤其是女同志,有虚荣心,如果我的同事的小孩都会弹钢琴,那我的小孩一定要会。我觉得这个是非常自私的,我生他,我养他,帮我争点面子嘛!但是你这种争面子,将来他会让你没面子的。就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就是这样付出的,你求人家一次,求人家两次,以后怎么办?你这样对你的孩子将来他一定会远离你的,我告诉你。以前,我小孩同学的家长,我告诉他你将来会孤苦伶丁,开始他还不太相信,后来就信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太自私了,你对孩子抓得太紧了,你的孩子的存在是你的需要,这还是教育孩子吗?这不是教育孩子,这跟你买来宠物或者买件东西一样的。所以说家长要反醒一下自己,我的哪些行为是我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那么我这种需求你可以把它看清楚,恶不恶心?多么的狭隘、自私、卑劣、无知、愚昧!真的,这种对孩子的伤害是长远的,最严重的伤害是孩子大了不认你,这个时候你就会想我养个孩子白养了,其实你一点都不白养,全是你自己作出来的。
        说到教育自己,跟大家不是很熟悉。为了孩子,我们还是要观察了解一下自己,尽量地保持理智。我相信多数的家长都会想孩子坦荡的,光明磊落的,独立地生活。所谓独立,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先讲志于学,现在跟大家说希望大家去做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面对环境的时候,我们观察自己身口意的行为,它的来源,出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怎么做和我该怎么做,我们要去思考,最好要去时时刻刻地看着自己,问自己:我做的是我该做的吗?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做什么,迷迷糊糊的。那么,志于学,“学者觉也”,就是要了知,了知心与境的关系,就是世界观的建立。也就是说在理上要彻。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到而立的时候是什么概念呢?所有的外境是我的心分别它,好坏呀,善恶呀,都是我的心分别出来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人开心,有的人不开心。所有的环境,是我做出来的,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们从小到大的这个过程,就慢慢建立了我们的所有缘境。叫感召也好,叫果报也好。那么心跟环境是不可以割裂的,所有的环境都是我的心性慢慢建立的,个人的心性也不是一天建立的。就象一个小孩从小教育他作正人君子,做自己的本份事,不管他是贤还是愚,聪明的还是笨的,他都会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在哪儿他都会找到一个位置的。他也有能力组建家庭,他能跟人相处,他是以自己该做,以理智来指导自己,是率性的。(相反)率情的人,完全情绪化的人他没有能力去包容别人。任何两个个体的习气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没有能力包容的话,连组建家庭都不可能,所以只能单身,飘着,那就不用谈教育了,那就没孩子,不用教育。所以很多没结婚的是没有能力结婚。不是你的环境呀,或者长得怎么样啊,不是的。再丑的人嫁得好的有的是对不对?我再讲心和境。还有一点就是,我刚才讲的是过去的,我们长时间的心性就决定了你的生存环境。然后就是你当时的心性对环境的反应,这个环境也是你个人的环境,你自己取的是非善恶对错,一定是有来由的。就好象跟某个人有个梗(心里不舒服),一见到他就不舒服,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这就是你的情识,别人见了他都很开心,你见了他就不开心。还有一点关于心和境,就是同样一个环境,对我们有没有利是我们的心性决定的。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比如我们见到不好的现象的时候,我们如果骂一下,我们自己会受损,如果我们见到不好的现象,如果我们反醒自己,警惕自己不能这样去做。去这样做的人是因为无明,是因为没有管控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也做过很多不该做的坏事儿,坏现象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所以见到坏现象的时候,保持警惕,提醒一下自己,这样来想我们才会是受益的。如果我们骂一下,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讨伐的时候,只会增加我慢,然后心里还产生了嗔恚,这样我们是受伤的。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得到赞扬的时候,我们客观的事实,是自己的受的,我吃没吃饭自己还不知道吗?如果一个说哎呀你吃得好饱啊,你自己在那挨饿,他说你吃得饱,与事实不符,你有什么好开心的呢?你要因为这个开心,你会看得起自己吗?就好象说一个女同志哎呀你瘦了!想想刚量的这个月又重了二斤,但是听别人说瘦了会很开心呀,想想你这种开心是怎么来的。我觉得这跟精神病没有什么差别,这绝对是不正常的。别人所有的赞扬,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我感觉跟讽刺一样。如果是真的,他只不过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你有什么好开心的呢?哎呀你长了两只眼睛,你长了一只鼻子,那有什么好开心的?如果你开心,你会对自己的这种观察,这种明鉴会恍惚的,人就是这样的,人顺境的时候就很容易放逸,疏忽,昏昧。所以说,当我们遇到顺境或者逆境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它利于自己,这是我们一念可以决定的。孩子就是这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带着孩子,影响孩子,培育他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有小孩子跟我说:别人表扬我的时候我明知道跟我没关系,但我还是好开心。我会告诉他,这是很正常的,你不明知道和你的开心都要了知。这样的话,你的开心就会不起作用,就不会把别人的赞扬当真。这种开心和警惕是同时存在的。别人侮辱你的时候,你会不开心,但不会因为这个而挫折。比如我们走路的时候,一条狗在叫,我们不会走过去问它为什么要叫,因为狗有狗性,遇到陌生人经过它就是会叫。那么有些人是无明的,是颠倒的,精神病的状态,他会对着别人乱发脾气,乱指责,就相当于树上鸟在叫。你不能因为树上的鸟在叫你就要跟鸟去争吵,你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你不应该有任何反应和情绪,你应该是包容、怜恤,慈悲才对。他好可怜的。如果你不愿意的话你俩换一下喽!对吧?所以说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幸福的。
      ( 刚才)我在讲“志于学”。现在讲“而立”。而立是什么呢?是立一个“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心和境不能够对立。心和境对立就会顺境喜,逆境嗔,这是必然的,不用思考的。但是如果没有对立的时候,即心即境,即境即心,这时候就不会顺则喜,违则嗔。所以有:“颠沛亦如是,造次亦如是”。“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才会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所以说,一个孩子,我们培养他,能够立一个“志”,所有的都向心性上回转,那所有的成长的环境都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培养他,让他进步的,而不是伤害他的。那你们也不用担心传统学校对孩子有什么伤害了,没有这些磨砺,他怎么成长啊?作父母的要清醒,所有的人都知道孩子要受点苦才能成长,要惜福,但是我们给孩子都是在消耗他的福报。不让他吃一点苦,不让他成长,放在保温箱里,放在鸟笼子里。基本上家长都会是这样做,其实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清醒的或者接受过教育的人,在经历磨难,坎坷、压力的时候都会成长。所以孟子讲了一个客观的规律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是客观事实,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那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呢,人为地屏闭了很多东西。然后,我们给他投机取巧,你不用努力的,我替你努力。咱们现在很多孩子用行为告诉他,我都帮你做了。那以后这个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呢?我们看别人家的孩子看得很清楚,到自己身上就看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无明,没有理智的爱就会姑息孩子的行为。孩子所有的错都不是错,没什么大不了,他又没有杀人放火。但孩子所有的行为作为家长要看到他的心性,看到他的取舍,他的观点是怎么样的,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所有的行为不讲善恶,一定要引导他建立世界观人生观。我们现在遇到这些事情不是去引导,而是往自己身上看,嫌麻烦,一带而过。人都是这样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责任,你不要想着投机取巧。你不尽这个责任将来会找回你的。我知道一个家长,他没有教育自己的孩子,然后当他亿万家财的时候,他会放弃公司,专门来教育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已经让他生不如死了。这个时候,他认为所有的钱,公司,一文不值,只要这个孩子成人,他可以拿所有的东西去换,那么我看湖南台有一个节目叫《变形记》,当你看变形记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冲突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孟子说的“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的意义。就是鱼和熊掌你到底要什么,就是“夷犾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孩子要成人,苦一点都没关系,如果孩子成不人,给他亿万家财有什么用呢!所以说,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这是我们家长一定要清楚的。不要再傻了,我们不知道要为孩子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为孩子做什么,这还谈什么教育!这叫什么教育?还不跟养条狗似的!所以说,教育是省不得的。我们要保持清醒,一定要问自己,观察自己的心,掌控自己的情绪。

        有人提问:老师,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教育孩子就好象手里抓着一只鸟,松了就飞了,攥紧了就死了。分寸很难把握,请教老师怎么才能处理好。第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性向不同,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唱歌。作为家长,如何处理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谢谢老师。

       第一个问题,具体遇到事儿的时候的方式方法,在我自己的小孩很小的时候我知道道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我不断地去学习揣摩,当我完全明白小孩的心的时候,你随便怎么办都是对的。你不明白他的心的时候,你随便怎么办都是不对的。在这里面,我说要从自我着手,看自己,我们一定要“无我”的。圣人讲,“以智治国,国之贼也!”。我们要是用智慧去教育孩子就是害孩子,因为智慧就是我们个人的东西啦。这里又涉及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本身的差异,我们要了解孩子本身的差异。我们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随顺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心性,然后去引导他。孩子的差异比如说性格内向或者外向,看着笨一点或者聪明一点,其实这都是你个人的看法。这根本没有高低的。很多孩子读书不好,但是在社会上很有成就。学习笨死了,但生意做得很好。白手起家可以作几个亿的公司。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衡量你的孩子,他怎么样根本不是你去想的,学习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但学习这个事情,就是切磋琢磨,通过学习、作业、考试来引导孩子心性的成长。那方式方法具体又回到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我跟你讲,千变万化的事儿。我们讲教育,讲道理,讲义。每件事都有它的义理。融通以后就只有一个圆融之理。你只有这个理彻了,所有的理都可以在这个理里面融化掉,所有的事情你都知道该怎么办。你的理没有圆融,没有彻的时候,是很为难的。那么,大原则要掌握好,要反复地问自己,该做的和我想做的,该估的和我想做的。就是要反复的问自己,这是孩子的需要吗?还是我自己的需要,做事要慢半拍,然后多检讨自己。以前我自己的小孩感冒的时候,我都嫌烦,他一感冒我就要去处理,后来,知道一些中医方面的东西以后,才知道感冒不是个事儿了。我的朋友观察他的母亲带小孩,带孙子,吃饭是要喂的,为什么要奶奶喂孙子吃饭而不是让孙子自己吃呢?因为嫌麻烦,让小孩子自己吃会搞得满桌子满地,喂多简单啊。那么,我们很多事情是嫌孩子给我们自己添了麻烦的,你们自己去检讨,我自己经常是这样。遇到总是你不要想躲,你不要怕麻烦,要好好教育。教育到后面的时候,你一开始教育的时候不怕麻烦,耐心教育。越往后你就会越省事儿,根本就是个很开心的事情,根本不用你操心,什么事儿小孩子都能搞得定,而且越来越好。你要是在孩子小时候嫌麻烦,好象他是你的干扰一样,那(以后就麻烦了)。
       人和人之间,包括朋友,都是心的交流。你朋友对你好不好,不用说的,也不用做什么,你肯定会知道,你会有感觉的。小孩子更是这样,潜移默化,他会很清楚的。我们的心对孩子一定要保持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柔和的”与“无我的”,是泛泛然的如冬日的阳光般的温暖的爱。要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非常清醒,马上要观察,他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把自己的情绪扔出去,把自己的情识扔掉。这样孩子跟你打交道的时候他的心也会是清的。如果你是懵的,用情绪的,久而久之,孩子也是懵的,也是用情绪的。我见过很多小孩子胡搅蛮缠的,一定是大人教出来的,哪有小孩子天生胡搅蛮缠的?他跟人打交道的模式都是家长帮孩子建立起来的。我观察过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小孩子觉得你怎么对他,他就会认为别人也会这样对他,他也会这样对别人,这就建立了心的模式。虽然不一定普遍但是根深蒂固。我们经常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得到父母的行为模式。一个小孩子过来聊聊,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他父母大概的东西了。然后你看到父母,聊聊,基本上就知道孩子大概的东西了,就是这样的。咱们再说回你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要无我的,要尊重孩子的。学佛的人知道《菩贤行愿品》说“恒顺众生”。就是“无我相,破我执”,也就是刚才讲的把个人的情识扔掉。第二个是“”无法执,你别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呀去影响孩子。天天说你要好好学习,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怎样怎样。这都是“一因一果”的说法,都是违反规律的,不是学习好就会怎么样,也不是学习不好就会怎么样。都不代表什么。不要拿这种个人的错误知见去捆绑你的孩子。那么具体怎么去处理跟孩子打交道的细节,一定是不断地学习,摸索,揣摩。象跟我比较熟的一些朋友,以前也经常问我,怎么处理具体处理跟小孩子打交道的问题。但是几年下来,没有人再问了呀,都很清楚该怎么办。但办不办到,就是家长自我管控的能力啦。你明知道该怎么办,你能不能做到,这是家长自我的管控能力。
        这里边其实有一个问题,现代的家长没有以前孝顺。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前的父母,他们在家里的地位特别高,老人说句话,子女不听也得装作听。现在不是了,现在老人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说了也没人听。孝顺这个话题以后咱再说,这个很有意思。人一旦孝顺父母了,心就正了,五脏六腑气都是正的。那么,还是谈教育,为什么谈到孝顺父母呢?一个人如果心放在子女身上,注意力放在子女身上太多,不放在老人身上,这个心是不清明的,不客观的。因为对孩子爱的万分多,老人,人老了就招人烦。你不管有多爱你的父母,老相是在那儿的。我们在观察老人的时候,相对于观察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清醒的。我们发现老人很执着了,他说的话没有意义了,他没有沟通能力了,他的生活习气已经固化了,心也坚固了。然后我们去思考老人他想啥?担心啥?他为啥会这样做?他对每个子女是怎么看的,他一生的经历。我们再反过来看孩子,我们就会很清醒。因为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一些事情,我们过不了这一关,就是情这一关。如果小孩子划破一个口子,心疼得要命!你回头看看老人的这一辈子的时候,小孩子割个口子算得了什么!这样心就会变得更理智,你要两头去看,每天要思考我们的老人,他们现在的状态,他们的心,他们的成长。这一辈子他们都忙了啥?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在对孩子的时候会更加清醒,这个世界观的问题。我们建立的世界观必须是真实的,我真的这样认为。那么,我这样认为一个是我体会到的,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就是我观察身边的人,我亲眼看到的。那么我们首先就会去观察自己的老人,我们会长很多见识。这些见识就是以“志”为主的,我们叫“率性”。会对治我们的情识,我们的心会清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好,是对孩子有好处的。
        所以大体上,一个事就是“率性”,用心治情。我们有情识,比如对孩子姑息呀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我们的心主观的东西,是心产生的爱导致的,而不是孩子真实的需求。用性去治心,义所当为。到底应该怎么做?客观上是怎么样去治我们有爱有情识的这颗心。第二个是要博学,去学传统文化,我不太主张去学现代的一些所谓新的教育。因为,这些所谓的教育多数是取悦人的,悦人耳目,让你开心,讲了一些很实用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是死的,理才是活的。每个孩子、每件事儿、每个家长都是不一样的,你用一个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只有理对了,你怎么做对是对的。你的理不对,怎么做都不对,就好象我要骗你,说得再好听你都会知道我在骗你。如果我是真诚的,即使我是结巴你都能感觉到我的真诚。所以孩子也是一样,要用心的,不是用方式方法可以解决的,是我们自己要成长起来,孩子要成长的,不要迷信什么方法,还是要回到传统文化。因为现在很多搞教育的讲的东西是为了挣钱的,他为了挣钱就会顺着你,让你觉得听了有用,觉得好,你才会跟别人说好。但是你这种“好”是假的,是移植的假的现象的好,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是很痛苦的,你没有改变自己,没有人能帮助你们,但这个谁会愿意听呢?
       还一个不要迷信西方的教育,我跟很多人说过,西方人跟东方人是两种动物,就好象猫和狗一样。狗羡慕猫会爬树,觉得看人家教育得多好,会爬树。我们也把狗放到猫那儿去养,按照猫的习性去养,你养回来也不会爬树。汉人的心是巧的,小孩子你想让他心甘情愿地做一件事儿,他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一定要知道这样做是对我好的。否则你强迫他,约束他,他一定会反抗的,只是时机问题。小时候反抗不了他忍着你,长大了他就会反抗你了。象有的人会说有一样东西我就不吃,因为从小我妈就让我吃,我已经吃得多少年了。比如我们讲德国人,他们永远学不会炒中国菜,他过面包都是按克(称)量的。中国人开始都是要(称)量的,过不了半个月,没有人会去量。我跟你讲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心性的差别。所以你们不要想着西方的教育多么多么好,其实根本不是那样的。西方人的心性,对父母跟对陌生人差不多的。比如说,他们说有问题的时候,好比巴黎恐怖的时候,他们打开门,有陌生人去的时候,他们会接待呀等等。中国人有陌生人去你们家,接待,给你钱都没问题,但你心里一定会知道他给你添了麻烦,你又要洗床单,又要打扫这些东西,再好的朋友你都会嫌麻烦。西方人没有麻烦这个概念,他就是这样去做。我们就算是非常愿意也会有一刹那的感觉这确实有点麻烦。那么,他们跟父母有距离,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他照顾父母也不会嫌麻烦,但是跟父母不来往,或者父母跟他借钱他不借也不会有任何愧疚感。而且他们的生活不大跟人打交道,一周自己干自己的事儿,很开心的,你象他们那种在农场工作,一个月才进一次城的。中国人每天都要下楼跟朋友聊天喝茶,扯一扯的。所以说,你一定要知道人性的差别,微信上说淘宝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说西方人不搞这个。西方人一周去一次超市,如果能在网上解决,确实会对实体经济有影响。中国人不一样,就算什么都可以在网上解决,你都会去逛街,都会去跟人打交道。淘宝这些对中国人没什么影响,天天上淘宝的人天天出去跟朋友喝咖啡散步。你看我们的体育中心,我们的公园都挤不进去。你看看欧洲的公园有什么人啊!美国纽约的中心公园,以前没有人的,中国人去了,霸占了。这是人种的差别,人性的差别。所以说不要迷信西方的教育,踏踏实实地做好你该做的,不要向外去求,就在心性上去找,在自己身上去找。那么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在心性上去找,在自己身上去找。
       今天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1 20:25 , Processed in 0.0261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