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165|回复: 8

略谈《开合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开合枢”理论,需要重新审定:这里存在生理与病理混淆的问题。这个阳明为合,究竟是如何合的。阳明之合难道就是降,就是收?如果能从大局上来看中医的阴阳理论体系。大家就不难发现,《内经》有言:阴者主藏,阳者主府。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者,藏精而起极;阳者,卫外而为固。从上可知:阳者,主用而在生气之外发生长;阴者,主藏而在精气之内收固藏。那么,阳明是三阳之一,其功用也自然在于向外发送生气,以供机体之新陈代谢。其功用是在外,而非主降。太阴才是主收降的。一句话,阳者主用,是为提供机体的新陈代谢。阴者主藏,是为阳气之生发储备能源,藏精是为起极。明乎此理,则阴阳体用才有实证。
发表于 2015-7-29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极反阴,是为阳明合机之始,暑后之秋气是也,故名燥金。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三七生

先生的这个观点与学生相左。学生认为:经络体系的六经气化与六节藏象论的三阴三阳生理运行,其内涵是不同的。《六节藏象生理学》的三阴三阳是以四时藏象为基础,其生理运行循四时之序。按生长收藏的时序规律而运行。阳之用是在春肝木疏泄冬肾水即藏精而产生少阳。故《四气调神大论》言:春三月,天地俱生。地得此少阳生气而化出地气,产生阳明精气。阳明精气蒸腾上行流于气交与在天之少阳合化而产生太阳磅礴之气。所以阳明之合是抟聚之合,是合而升,有阳明之升,才有日后的太阴之降。
    阳明病则机体热化而浊气不降,是因为伤了阳明精气,机体缺乏阳明精气之灌溉而化燥热。太阴之收降必得上升之地气升极而降,才产生肃肃出于高原,灌溉之气被伤失,无法肃肃出于高原,才有阳明病的热化证。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理学必须有三阴三阳六节生理学为基础。才能对伤寒论的每个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特此申明:内经的谈天说地条文,其实都是在论人体,因为人身一小天地。是以天地万物之象比类人体。因为《内经》毕竟是一部医书。天地生万物是天施地承而后万物化生。人体也同样是天施地承而后一身生化。所以论生理必须先论人身之天道。天道之运行又如何作用于地道而后又如何化生万物。这就是六节藏象生理学内容,然而完整的六节藏象生理学已经失传了。伤寒论是仲圣明白了六节生理学之后,以六节生理为基础,以三阴三阳辨证为纲,对人体病理的解读与治疗。这是学生的观点,仅作为学术探讨。
发表于 2015-7-2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堆混乱的符号。
直角坐标系用x,y;极坐标系用θ和ρ。若用相同的符号表达,全得乱套。

肺属金,而阳明燥金具体到生理器官,说的却是胃和大肠,以降为顺,胃家实说的就是这个方面。
阳明不降,说的也是这个方面。
发表于 2015-7-29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七生

先生的这个观点与学生相左。学生认为:经络体系的六经气化与六节藏象论的三阴三阳生理运行 ...
裘万吉 发表于 2015-7-29 17:58


三阴三阳为乾坤之六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非如乾坤之纯阴纯阳。
厥阴起亟于内,体二阴而用一阳,应于东方震卦,一阳居下,二阴居上,是为阳载阴升;
阳明卫固于表,体二阳而用一阴,应于西方兑卦,一阴居上,二阳居下,是为阴覆阳降。
经云:阳入阴出,阴满之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若阴阳可截然划分,即打成两截,而呈离决之象,出入废而升降息矣。仁者察之。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在《六节藏象生理学》还原于世之前。中医学的阴阳概念运用起来有点乱。要阐明三阴三阳的具体内涵,非大篇巨论,难以论述。现在暂且不论。此文,管理员可以先行删除。
发表于 2015-7-30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删为好,正常的事情。
发表于 2015-7-3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裘万吉


    的确可能难以轻易论述。
    就如同数学建立在人们的直觉上,对直线的直觉,对数与量的直觉,对基本逻辑的直觉,尔后巨著却如同星空般浩瀚。
    期待先生的大作。
    帖子严重需要保留。
发表于 2015-7-3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删除?一切理论都是对实际情况的虚拟和推演,《内经》中的阴阳所指也存在不同的含义,得意忘言可也,何必定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2:21 , Processed in 0.0212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