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复有四种作意,一力励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九住心是修定的工夫,有四种作意的方法。“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修行都是从第六意识开始修,不管哪一宗派都是一样,没有不从意识着手的。 “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这是第一种作意,开始内在用功夫,就是“内住”。乃至到了定慧现前之第二步“等住”的时候,那个心力硬要把自己转化过来,就是要把自己坏习气转过来。当然很难,所以要力量,要勉励自己,硬把它转过来,叫做“力励运转作意。” “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间缺运转作意。” 这是第二种作意,人的一生,睡眠又加上失念,活一辈子,头脑清明没有几年,都在有间缺的状态中。所以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赖在床上,睡眠是一盖,是最懒惰的表现,是最懈怠放逸的,也是种性带来的。有人的种性,四大乃至自性,念念清明,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就不需要睡眠了。懂了吧?所以“神满不思睡”就是这个道理。在用功到了第六七步时,还有间歇性的,就是有间断性的懒惰、懈怠与放逸出来了。所以要“运转作意”,要把它运转过来。 “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第三种作意,到了心可以专一时,完全没有间断了,那就是你用心力把它转化过来了,真正达到一心不乱、心一境性。 “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第四种作意,是最后到了定慧等持,不需要着力的用功了,也就是行住坐卧打成了一片。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以上所说的,叫做修定、修止,每一个心理状况,每一步工夫的境界,每一种变化,都分析得很清楚。你可以画个图表来看,才晓得佛经修心性的科学性。科学就是条理井然,有理论,有实证,有逻辑,分毫不能乱来的。红的就是红的,白的就是白的,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不能乱来,这是科学的。 所以有人说:学佛不科学,没有着手处。你把这个经文画成表格,看看科学不科学?由心意识怎么开始?由心理开始修,会发生什么现象?有什么经过?它都给你讲明了,对不对?把这一套学好了,拿到外国心理学课堂上一讲,会把洋人听得眼睛瞪住了。其实几千年前的佛都说过了,是你们没有本事,有本事就拿这个去发挥一下,这是超过心理学的心理学。 “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这句话是说,修定的境界就是慧,修止的境界就是观。六祖告诉你,“当定之时,慧在定中,当慧之时,定在慧中”,定慧是等持的。六祖这样说,是禅宗不立文字的讲法;现在弥勒菩萨完全用言语文字,由现象到戒体,给你逻辑分析,结果是一样的。他说这个止里头就有观,定中就有慧。所以站在毗钵舍那品观的立场来看,修止做工夫的过程,处处都是观行,如果不是慧观正知见,则达不到正念奢摩他止的境界。这里把修定交代得清清楚楚,下面是教我们做工夫,如何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