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61|回复: 1

治疗疹子的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立人 于 2014-12-23 20:39 编辑

   

看到起疹子时,别急着用寒凉之药,先仔细辨证,再好好思考一下,是否是在三阳的疹子(三阳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模块),


   若是,那多是人体的气津代谢循环失当,应调整气津循环,病邪则籍由汗或尿排掉,而绝非是很多人喜用的寒凉降温之药,


   会用寒凉药治疹的立论点应是由于上火的误导,反正看到皮肤红,起疹,就认为要降火了!

一、麻黄加朮汤

半年多前,本人右手肘在阳明大肠经附近出现了两块小疹子,约莫一毛硬币大,痒得很,一抓会稍微渗出水,


   通常人有时会有一些因阴阳不调而导致小毛病,如果不是很碍事,我大都会把这些小证状放着,让身体透过阴阳自调机制去修复好;


   这疹子时好时坏,有段时间就好了,有时人一累,就又出现,这样过了大半年,我想还是下点药好了,一般这种痒++水的情况,


   我会用五苓散(详下一段分析),五苓散治皮肤上的疹子,外用抹紫云膏,还算管用,但这次吃了两三天却好不了,而且越来越痒,


   于是静下心来仔细辨证,想下造成疹子的原因,发现自已尚有肢体沉重,肌肉酸痛感,脉是浮的,应该是太阳模块的麻黄汤类的证啊!


   用经方的感觉是这样:不管前面发生什么状况,只要当下的病脉证都相符了,原理基本也抓到了,就按当时的情况去治,所以改服麻黄加朮汤,

  
   虽说麻黄汤加了白朮,发汗力道减弱,但终究是汗法,故我一天三次吃完,每次取微汗,隔天疹子好了快五成,感觉对证了,隔了几天再吃一次,


   避免连着吃过度发汗,再吃一次后,基本上就好了七八成,剩下的就交给身体自已去处理了,到目前也就没有再复发了。

思考:


用麻黄加朮汤治疹及痒,是基于伤寒论所提的: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及<人之为病…()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脉浮者,麻黄加朮汤主之。>的立论而来的,


   风这种能量是相对活泼及不稳定的,正常的风,会激发人体所需阳气,但过亢的风则令气血过度兴奋”,造成脉浮,


   人体的营卫系统会把这种过亢的情况视为异常入侵的客邪,故激起本身的自然反应,以提高能量来袪邪,这就是洪则为气”,


   也是的机制,就跟人体感染了病毒或细菌所激起的免疫系统的反应是类似的道理。原本风一般是开泻肌表导致流汗,


   但这里并未提示有汗,若再加上洪为气的状态,那似乎应是桂枝汤证,但为何以麻黄加朮汤治之?


   我猜应该是脾的输布津液及废液的能力出了问题,所以变成气强但却无法化汗排出,就会在肌肉内凝为水,


   造成条文中的难以俯仰及水肿,而若感受风邪但无法以汗的自然机制来缓解,那就会以痒的形式来泻风了(参考第三点)

二、五苓散

大约两年前小女患手口足病,第一天发热、头痛像外感之证,一般这种情况我会先观查,小孩子多少要给他训练自我免疫能力,


   第二天转为起疹、痒、口干渴,连忙从学校接回,观查其有消渴,同时小便次数变少,喝水即吐出,故投以五苓散,为何五苓散?


   我一直认为,皮肤上的病变不会是主证,除非整体已抓不到任何其它证状,否则不要见疹治疹,


   用五苓散主要是当时很明显地都是五苓散之证(后来用五苓散治过几次单纯起点水疹+皮肤痒,我才把疹及痒列入五苓散证的观查项),


   小女吃了3,4天加上大量喝温开水,证状大概都解了,除了手足尚留有浅浅的红点印记之外,这些红点,也大约在几周内慢慢消失。

思考:


在伤寒论中没有任何有关五苓散可治疗疹子及痒的条文,但研究学问要活用,当抓到伤寒论某种原理时,


   我们也可举一反三,扩大适用范围,简单来看五苓散主治的病证有两点:

1,脾胃有湿气黏滞的现象,无法升腾化气

2,气留滞散乱于肌表或三焦而无法化为水津

也就是气津无法相互转化,出入升降都成问题,故造成小便不利、消渴及饮水即吐的证,


   而疹子主要是来自于留滞散乱在体表的气,这些气聚集到某一程度,就会在体表产生疹子,所谓气强则为水。

排尿是除了流汗外,人体走水的另一条主要道路,与口渴是一体的两面,与口渴最相关的,主要在三阳及少阴模块,


   但三阳的渴明显不同于少阴的渴,现代认为,当血液浓度过高时,人会渴,正常的水,在气津循环系统内,应该是要入于血,


   所谓<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当正常津液入不了血,就表示已停滞在某处,故五苓散中之白朮是利脾胃之湿,让湿气能重新输布,


   在气津循环中,茯苓及桂枝的组合主升,将表之留滞的水、气重新活化,泽泻主降,可生津液,而猪苓则是主通利水道了。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有一条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受邪,人若阳气正常,那自然会产生抗邪机制,也就是前提到的阳浮、气强的现象,这种称之为”,


   热要靠汗来降温,可是,有时候人的排汗机制会当机,当机的原因有多种,这里指出的一种是阳气比较虚”,


   因为<脉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这个阳虚主要在太阳之阳,也就是卫气,跟三阳模块所组成的气津循环系统最相关,倒不是三阴的问题(也就是尚未病及入五脏),


   结果就是排不出汗,这气也尚未强到化为水,只在体表跑来跑去,故就会痒了;仲景在判断能汗不能汗是很有原则的,


   这里从面反有热色者可看出,这气虚不是很严重,能量尚有,但也不适合大汗,故用桂麻各半汤。

有个朋友脸上喜痒,每痒就伴有细微疹子,面色略显潮红,问一下其它证状,偏向太阳表证,而且有点营卫气虚,


   太适合用此药了,建议服用此药后,发个小汗,调整一下营卫,后来反应目前没有再出现痒及疹,未来是不是还会再发?


   很难说的,如果气虚还在的话,当然容易再发。像这种表证应用汗法,若是盲目投以一派寒凉之药,那邪会入里,造成变证!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这方很明显是以寒凉药治疹了,之前有个员工上班时间跑来找我,说突然皮肤发热,两手腕手臂布满细微红疹,肌肤发红,

会痒,我问了其它证,只抓到一条:拉肚子,脉是偏数的,且舌鲜红,这种情况下,葛芩汤就可用下去了,很明显的需要降温的热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这是葛芩根的主要机理,表证误下所产生的变证有很多,这里是邪热入里(阳明肠胃),造成下利的情况,


   以阳明多气多血之区来看,阳明有热,有关气之热,靠黄芩,故曰黄芩有逐水之效,有关血之热,以黄连泻之,


   而黄芩及黄连以泻将邪热回收为津液,交由葛根往上焦运送,又可解项背强几几,在此,疹子只是连带被解决了。

以上,是个人治疹子及痒的浅见


当然,疹子的起因甚多,在此只是提供几个起疹的状况供参考。


发表于 2014-12-2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皮治皮是下医。谨守阴阳,随证治之。楼主好心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7:31 , Processed in 0.0322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