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765|回复: 3

一定要闻思修行并重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传佛教的反思
济群法师
而闻思正见也非常重要。八正道为佛法的修学要领,其中便以正见为首。《阿含经》的四预流支,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而大乘经论中,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可见,大小乘经教都极其重视正见的获得。唯有在正见的指导下,才能如法修行。而在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的禅宗和净土宗都没有特别强调闻思正见的重要性。达摩西来,在传佛心印的同时,也提出以《楞伽》印心,但只是悟后印心而用。而禅宗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成为不少人远离经教的依据。当然,在教理研究极为发达的隋唐时代,许多人在进入禅门之先已有深厚的教理基础,不特别强调正见似乎并无大碍;更何况,其时高僧辈出,学人即使在教理上弱些,但有大善知识的耳提面命,修行也不至于出现偏差。但到了教理衰落、宗门无人的时代,若仍不重视闻思正见,修行无异是盲修瞎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闻思的重要性(转载)
(摘自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显示寿命无常的悦耳道歌》)

若未如理闻思圣教海,以估计心不能断无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临终阿伯无善转恶趣。

在青年时若未如理闻思广大圣教而生起智慧,则仅仅以估计心并不能断除无明。如是年老之时便会成为九人眷属的家长,临终时因老阿伯相续中没有积聚善法资粮,所以只能随着恶业转生恶趣。

以下以因果道理分析此颂含义。此颂第一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即以“不如理闻思”为因,决定会产生“无法断除相续中无明”的结果。既然相续中的烦恼丝毫未能清净,则将来因缘会遇时,便会生起粗猛现行而强烈贪执世间八法。其结果即还俗流落红尘,将来成为九个子孙的家长,并且由于一生中都是为了现法不断造业,而未能修集善法资粮,所以临终时唯有满负罪障,在热恼中堕落恶趣。

具慧者理当明白:利用人身解决生死问题,方为人身真正意义所在,而欲解决生死问题,首须了知生死的由来。生死是果,其因即烦恼,而烦恼又是由颠倒执著所引发,颠倒执著的来源即是无明。若欲了脱生死,即须断除烦恼;而欲断除烦恼,又须消除执著;欲消执著,则须相续中具有清净智慧的对治力;而产生清净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闻思。此乃关要所在。

若未经数数如理闻思,则相续中串习坚固的凡夫知见,毕竟无法转变成佛法知见。若于此根本上无有转变,则决定仍在世间的范畴起惑造业。所以,首先应如理听闻诸佛菩萨所开示的清净知见,以此产生闻慧,应从此处入手,作转变凡夫知见的工夫。在以闻慧忆持法义之后,方可进一步如理思维,即以思择力运用四种道理来抉择法义,以此便能断除疑惑、通达法义。尔后在此如理闻思的基础上,以心数数串习闻思所决定的法义,此即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实修方能真正改变以往的颠倒执著,从而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生死问题。

人生是如此短暂,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于闻思修行,尽快如理如量地完成这个过程。倘若青年时代未能如理闻思修学,一旦错失良机,相续中固有的知见未能转化,而仅仅是外表上剃了头、披著袈裟,则十分危险。因为一旦遭遇强势境缘,则极易起惑造业,与在家人无异,最终决定陷入世间八法的迷网中,无法自拔。
发表于 2008-5-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龙居士 于 2008-5-3 21:51 发表
法随法行...


无误吗?疑是心随法行。
发表于 2008-5-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龙居士 于 2008-5-3 21:51 发表
而禅宗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成为不少人远离经教的依据。 ...


净宗的“老实念佛”也被做为了远离经教的依据。
并且又建立了以研思佛理为搞佛学,等同不是修行或悖离实修的观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5:10 , Processed in 0.0182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