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钧钧妈

拨云见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虑:
安而后能「虑」。「虑」有思虑及过滤两重的意思。心思发达且毫无好恶污染叫「能虑」,气机的造化能依天然的本性,而达到剥阴取阳的过滤效果,也叫「能虑」。
而这个「虑」的功能必需要达到「安」之后,一切的思虑及造化才能完全吻合本性,才能有剥阴取阳的功效,不出于本性的造化没有剥阴取阳的功用,凡出于人为意念去导引气轮运转的,虽然可以炼气功,可以使身体更为强健,但都不能有剥阴取阳的功用。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是「有为法」都不能迈向返本还原之路,效用都很短暂。因此「大学」说「安而后能虑」,必需到达「安」,完全没有人为力量的干扰,才能显现出这天然造化的功能来,才能迈向剥阴取阳的「能虑」之路!

安了才能虑,这说法与佛陀的「见性才能成佛」的说法完全一致,见性就是「安」,安于本性的天然造化,这是唯一的成佛之路。而前面「定、静、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虑」做准备的。「能虑」了才是开启了成佛造化的第一步而已,并非「安」了就是已经完成所有剥阴取阳的造化,也不是「见性」了就代表已经成佛了!这只是本性造化的准备工作就序而已!因此最重要的是「虑」,而不是「安」!

这个「虑」字其实有三重的意思,第一指的是「心」的虑,第二指的是「气」的虑,第三指的是「业」的虑!
从「心」的方面来说,这「虑」字是能思考、能正确的分辨、能正确的选择、能有正常的情感的意思。看「能虑」这两个字,就知道它不是没有念头,也不是分不出善恶,也不是没有情感,而是在思虑与感受时,没有一点好恶妄念混杂,不受黄庭中一点气机起伏的左右之意。

至此凡有思虑、情感,皆是不取不舍纯真智慧的表现,所有的妄念、邪念都「无念」了,所有本有的智慧都「能虑」了。因此佛经中的「无念」是有条件的,是指那些妄念都没了,而不是连智慧也没了,不是连动一点想法、动一点慈悲的情怀也不行的。

佛有智慧,佛有至情,佛能动出纯真的念头,而不是没有念头;佛有纯真的情感,而不是没有情感,佛是「能虑」的,而不是没有思虑的「顽空」。而现今的修行人误解「无念」的真义,误以为脑中不能有一点想法,胸中不能有一点情感,甚至发明机器来检验脑中有没有发出波动。

他们不知道「无念」指的只是没有对心头起伏的气机,去分别取舍而已,因此整日以训练脑中不起一个想法为能事,以为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他们忽略了六祖「无念者,于念而无念」的指引;也忽略顿悟入道要门论里「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的交付;而孔子明白的以「从心所欲而不踰矩」来表示脑中并非不能有念头。在大学中更以「能虑」两个字来表示脑袋可以有念头。看来很多人追求静坐时一个念头也不起的成就,是一项因为误解「无念」两字的意义,而堕入「顽空」的明显的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孔夫子所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劝我们不对的事不要做、不要想;而对的应该要去做、去想才对。「无念」也是一样,不是不能有想法,而是不能有妄念而已。这种智慧能分辨是非对错,能想象、能计划,只是当下不被攀附在心头气机上的对待知见所左右而已,这就是「能虑」。

经过慢慢地返观觉照,一开始先是在静中能安,而后在静中能虑,而后在动中也能安,在动中也能虑。不论在静坐中,或是任何动荡的逆境之下,这心都能保持清静自在,不会再被心头气机的动荡所左右,这便是心的「能虑」了。

这「虑」字在气的方面来说,则是剥阴取阳的造化。这怎么说呢?这「虑」字本来的意思是「好的留下,不好的拿掉」的意思,与过滤的「滤」相似,这字有「去芜存菁」的意思。属于我先天的清气留着,属于后天的浊气则要剥除,因此这个「虑」字用在气的修炼上,便是「剥阴取阳」的意思。

人们身中的气轮就像一个过滤器一般,只要它依照天然的规则转动起来,每转一圈就有一个「滤」,就有一次的剥阴取阳,就完成一次的去芜存菁。这浩然正气在气轮转一圈滤一次,转两圈滤两次,一直转到满十万八千里,火候够了,剥阴取阳返本还原的功程也就成功了。这就是为什么佛经把西天比喻为十万八千里的原因!

每个人的气轮转一圈加起来大概不到两公尺,那应该要转多少圈,才能达到十万八千里呢?这都有一定的数。就像一棵树,从我们种下去,到结出果实为止,中间要经过几个年头的成长?这都有一定时间的。这期间内的自然变化这称为「造化」,也就是古代修炼家所说的「火候」。而这个造化交给谁来负责才能圆满无缺呢?唯有交给天然的本性,才能圆满无缺。因此只有将自我的意识抽离,把身中的造化完全交给老天所设计的本性来进行,才能得到最圆满、最精密的造化境界!

什么是造化呢?好比一个蛋,一开始里面有的只是稠稠的蛋白蛋黄,但经过母鸡二十几天的孵化之后,却可以变成有肉、有血、有骨、有毛、会蹦会跳的小鸡!请问这二十几天内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呢?这实在不好说明,任谁也说不清,我们就勉强称它为「造化」吧!是谁主宰这个造化呢?就是「性」!是鸡蛋的性使它变成鸡,是种子的性使它变成神木,是「造化」使天下由无变有,由有变无,天地间所有一切的神奇,都是经由「造化」两字所形成的。而使这个造化如此完美精准的,就是「性」。

那么如果把一个未修行的人形容成「蛋」,而已修成佛的形容成「鸡」,那么由人变成佛要不要经过一个奇妙的「造化」来促成这个改变呢?当然是必要的,没有造化怎么会改变呢!而成佛造化过程中的最大内涵,便是展开剥阴取阳的精密功程。

而这精密的功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其次第又是如何的呢?当人们身中的气轮持续稳定的运转时,自然就可以体验到剥阴取阳的净化效应渐渐发生,其过程大略是先经由皮、肉、筋、血、骨,再抽肠换肚脱胎换骨等功程。
而这些净化过程进行时,会带给人们或大或小的感受,净化到皮时皮会麻,净化到肉时肌肉会抖,净化筋时筋会酸,净化到血会痒,净化到骨会痛。直到通三关过九窍、臭皮囊里产仙童、出窍、入窍都有一定的效应可以感受的。

这功程中大多数的感受有的并非一个发生完再发生另一个,有些如此,有些则同时进行。以上举出只是修炼功程中一小部份的效验而已,其它更多过程与感受,待有缘真修者自验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修炼有所进展,必有效验,就像蛋变鸡的过程,如果那颗蛋有感觉的话,那二十几天里面,它将可以感受到多么重大而激烈的变化呢?而一个平凡的人,若真的修炼有得,从一个浊阴的凡夫,渐渐进化为纯阳(纯先天)的仙佛,难道会没有一丁点感觉吗?不可能的!除非你还没有进入本性「能虑」的造化之门,否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有效验的。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身中的阴阳二气所会合而成的无极真炁(阴阳至为平衡的先天炁)。人身中的玄关中有阳,而丹田中有阴。但玄关中的阳非真阳,丹田中的阴非真阴(不是乾坤之纯气,而是坎离的杂气),就像一块磁铁的阳极不纯,阴极也不纯,故一直无法相结合返回无极的道体。而懂得修炼的人透过内心的「知止」去除人欲的干扰,及静坐的引动,使气轮自转进行剥阴取阳的净化功程,于是玄关的阳自然愈来愈纯,丹田的阴也愈来愈纯,纯到几近乾坤之正气时,这两股气将在身中产生激烈的交合,而返回一点无极的真炁(古修行者习惯称为纯阳)。只要持续的静坐得法,这样的净化功程在身中会不断地进行,而身中这种阴阳不断地揉合,正是修炼家促成真我法身返本还原的功程所在。

古代的丹经道书上常有「抽坎填离」的名词,其实就是让坎离杂气返回乾坤正气,自然可以交合为「无极」。就像世上男女交媾可以产婴儿,而自身中的阴阳交媾可以产出一股无极真炁来,古人常称它为「结圣胎」!佛家所说的「金刚法身」就是这样炼出来的,道家所谓的「金丹」也是这炼出来的,儒家所谓的「浩然之气」也是这样养出来的。各教殊途同归,原无二致。

不过身中阴阳初结,这只是法身的胚子而已,并不是已经到了成熟结果的时候,好比像个母胎中初形成的胎儿而已,但这已非常珍贵,这是一切的开始,因此古书中才称为「圣胎」。佛家则暂称它为「舍利子」,就是「种性」的意思,道家称它为「黄芽」,这些词都是形容它还是个「种籽」而已。此时还不能称圣人,不能称仙佛,因为它只是初有所得的修行人而已。

而且这阶段所得的结晶,虽然是阴阳化合了,但仍然还带有一点杂气所勉强交合而来的,好比只有百分之八十的纯度时就交会了,所以初次交会而成的这个圣胎,并不是真正的返本还原,也不是真正的法身!

接着由初次交合的圣胎为基础,继续的转气轮,守着你的「知止」,持续的静坐苦炼,持续去推动气轮的自然造化,让气轮能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中都能不再退转,它便能不停的在身中精化气、气化神,使身中的气越来越精纯。
你所做的只是无时无刻持好你的「知止」,有空就去静坐,它自然进入第二阶段的精化气、气化神!而后再完成第三阶段的精化气、气化神!古代的道书中叫「三还九转炼金丹」!

经过三还九转之后,身中的气已达到非常纯净的地步,差不多可以叫「金刚法身」了,那样的人在世上可以叫「圣贤」、出世时可以叫「仙佛」。修成圣贤仙佛的道体叫「返本还原」、叫「明明德」。道家说结「丹」,这丹字就是一个日、一个月迭在一起,儒家叫「明」德,也是一个日、一个月合在一起,都是取其阴阳和合、返回无极本源的意思。而这些漫长的修炼功程,都是由一个「虑」字所造就出来的。(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得:
虑而后能「得」。「得」是什么呢?这「得」分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心」的得,一个是「气」的得。从心的方向来说,此心已经澈底的「知止」,在任何动静的时刻中,心头气机或动或静之时,不再发生任何好恶取舍的知见与习性的攀附,既然没有好恶取舍,也就代表所有的烦恼已化为菩提了,不再被世上的烦恼所牵绊了。
内心得到这样的解脱,就是得证金刚经「离一切相、无所住」的心,也是得证心经「观自在、五蕴皆空」的心。也是得证孔子「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心,也是得证子思「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心了。

从气的方向来说,也就是真我法身的那股气,经过三还九转的粹炼,身中的气由八卦合成四相,由四相合成两仪,由两仪合成太极,由太极返回无极,澈底的恢复了它原本纯净的风貌,恢复他先天的本来面貌!

只有在「心」与「气」这两大方向都还原到本来的清真,才称得上是完整的「得」。也就是在「真我的本心」及「真我的法身」这两大方向都得到了还原,这才称得上是「佛」的完整还原。

因为佛不是只有一个无相的心而已,佛还有一个纯净的金刚法身在,而这法身就是一股纯净浩然的「炁」所组成。因此完整的修炼必需「心」与「气」的净化同时并进才能有「得」。

了解了这点你便能理解到,修行并非只修一个空空静静的心就可以「得」了!法身若没有解脱,心也就无所依了。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修行人的偏执所在!这点误解让无数修心修得很好的人,仍然逃不出气数的枷锁,而重新落入于六道轮回之中。有心迈向真修真得的人,这是不得不注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便是「大学」「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大意所在,这学问真是非常的「大」,难怪称为「大学」!然而这个幽深又自然的功夫,早就俱足于我们的一身之中了。这一切奇妙的造化,都将在我们的「肉体」内才能发生,若是失去了人身,想要再修炼返本,就没有指望了。

古人常说「人身难得」!又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可见修行不只是修一个「心」而已,修行若是只修一个无相的心,等失去人身,当了鬼再来修还不迟嘛!鬼也能修心呀!何必急着人身未坏的时候修呢?对不对?

古人之所以劝我们趁人身还在时赶紧修行,是因为在宇宙之间,要炼就佛果必需要先有一个人身,这剥阴取阳的净化功程,正是在人类的肉身中才有办法进行的。好比要吃一颗苹果,必需要先有一棵苹果树是一样的,只有苹果树才能造化出苹果来,等果树没后想要再吃苹果就比登天还难了!因此只有趁着肉身还在的时候,可以造化出仙佛果来!身体就是载道之器,是把法身中的杂气锻炼成金刚气的唯一器具,你可要好好的珍惜你这个载道之器呀!

注意这个重点,只有人类的肉体才有办法造化出仙佛来,其余任你什么妖魔鬼怪,法力无边,如何的厉害,只要少了人类的肉体,从没有可以直接炼成佛的!纵观历史,一个也没有!这些妖魔鬼怪修持再怎么好,一定得要重新投胎,换得人身才有机会修成的。
可见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个肉体有多珍贵!胜过所有大妖大魔的法力无边呢!而您准备继续用它来吃喝玩乐呢!还是用它来追逐那些法力呢!还是启动它那看似平淡无奇的返本造化,来返回自己的真面目呢!

了解人身的可贵,你就了解到,当你找到真正的修炼方式,那是完全不须藉用外在任何东西的,也不需要跑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膜拜,也不需要花很多学费去学什么技巧,因为它不在外,人类的所有技巧、所有的聪明都不管用,这功程只需要靠你的「肉体」内本自具的功能就够了!

老天爷已经将返本还原所需的一切配备,都隐藏在「我」的色身里面了,「我」是唯一的,「我」是上帝的独生子,「我」早已俱足一切,无所欠缺!因此如来佛及老子都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当你有了这样的体认,试想全世界的人类不同样都是人吗?那么他们身内的气轮,是否应该都一个样子呢?它的造化是否应该拥有一个同样的模式呢?是否应该同样的奇妙与精密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也确定人类的本性是同一个,其造化是同等的精密、同等的伟大、同一个模式、没有高下之分,而你也确定修行想要有所结果,所依靠的就是人的「本性」,那么人类正确的修行方式,会有两套、甚至三、五套不同的模式吗?人类的修行方式应该因为种族、或宗教的不同而不同吗?不可能的!持这种「各人见解不同」的说法的人,是没有见到唯一本性的人!

这就好像两个健康的肝,或两个健康的肺,里面的造化模式可以有两三套模式吗?可以截然不同吗?可以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吗?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既是同属人类,必然有一个完全一致的造化模式,否则就不会归在同一类了!

所以「大学」说「人得一」之学,正是全人类只有一套造化模式的真学问,只有这个依乎本性的学问最真、也最大,它能贯穿所有派别、种族、年龄而毫无阻隔,所以称为「大学」。「大」就是只有一套的模式,没有两套,大家都必须依靠这一套,全天下五湖四海也仅只这一套,各教圣人所谈的,也不外就是这一套,没有你我的差别,全天下一致,够「大」吧!

听到这儿你会说,佛家不是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吗?怎么说没有第二套呢?这说法对是对,然而你忽略了,如来佛在说了一个「八万四千法门」之后,最后又补上了一个「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人们的修行,从外围来说,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方法来接近本性,有的用行善体会本性,有的用念经体会本性,有的用出世体会本性,有的用入世体会本性…,体会本性的方法何止八万多法门?但是若从根本处来说,「本性」毕竟只有一个,用本性去进行剥阴取阳返本还原的造化,毕竟也只有一套!若少了本性的这一套造化,那八万多个修持不会有结果的,因此才说「不二法门」!

回到一开始的时候,我曾开宗明义的讲过:「天下凡同类之物,必有完全相同的造化之道」,这个完全相同的造化之道,不必寻找的,它早就存在我们的色身之中了。常常有人问我说:「我怎么知道这样修对不对呢?」很简单的!开始返观自己,寻找属于本性的唯一一套方式!交给本性,你就不会再有疑虑了!

人类虽然外表有千千万万个样子,但还好里面的本性造化却只有一个样子,只要你开始返观,你将看到与尧舜所看到一模一样的真相,你将看到与佛陀所看到一模一样的真相,你将经验到可以「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相。因为我们与圣贤仙佛当时在修行时,都是属于「同类」!进入内在的唯一的一套吧!它将使你走得非常坚定,毫无疑问,贯穿五教经典而无疑!

前面讲过这个『虑』字有三重意义,在「心」及「气」上面的虑已经说明过了,现在补充第三项,在「业力」上面的「虑」。还记得「虑」的意义吗?就是去芜存菁,把不好的拿掉,把好的留下,就像过滤的「滤」一样。既然「心」与「气」上都有污染,都需要虑,那么累世所积欠下来的「业」算不算是另一种污垢呢?例如我上辈子欠人多少债?上上辈子又欠人多少债?这样堆积如山的业力,我应该怎么样去「滤除」呢?这问题就是业力上的「虑」!

修行想要有结果,必需要广行功德,因为做一件功德,可以还一件的业,做两件功德,可以还两件的业,所以修行除了日日知止静坐的修炼外,还必需要懂得在日常中广积功德,这样才能慢慢的把累世以来的业力逐一的清偿,逐一的洗涤滤除。这就是「虑」的第三重含意所在。(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上常有人说他能帮你改业力,可是你听过「佛不能胜定业」吗?要解开定力唯有靠自己的。因为业力不解,三关九窍任你怎么炼也不能开,气轮怎么转都是虚转。修行必需积多少功,才能还多少业,而后才能剥除多少法身中的阴质,才能开到某个窍,这是有连带关系的。天律至公,一个人要是开始认真的修行,不能不广积功德的。

前文我们把这「虑」字,只解释两种的意义(心、气),但若业力不解,不论你的心有多么的不二,不论你多么努力静坐去转气轮,还是成不了佛的!业力不除,累世冤孽不肯善罢干休,它总是利用环境中的人事来阻碍你,也可以渗透入到你的气里来扰乱你的心神,甚至有权可以堵住了你的关窍,让你像没有原料的机器一样在原地空转,使你一步都走不开!
所以说修行要不要累积外功呢?非得累积外功不行的!「大学之道」在哪里?第一条「在明明德」,是指在内的个人功夫。第二条「在亲民」,用意就是叫我们不要忘了要致力于累积外在的功德,要去渡化天下苍生,去为人类积无量的福气。这内外两重的修持是不可偏废的,唯有外功内果两重兼修,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因此修行除了要「性命双修」以外,还要「福慧双修」,也要「内外双修」才能成功。

这外功内果二者,本来都重要,虽然圣贤偶尔也会痛骂那些只会积外功,或着重外在修持的人为「义袭」!他们勤于做公益,勤于帮助他人,在长上面前很恭顺、在众人面前很谦卑、说话很委婉、态度很可亲…,但之所以称为「义袭」,并非在骂这些功德、礼貌、规矩等作为,而是在骂他只着重外在的功德、礼貌、规矩,却不去研究更深入的性理心法、不去研究如何启动内在性命的造化、不去研究如何剥阴取阳返本还原等更重要的问题。因此,圣贤才不得不加以当头棒喝,使他们不再沈迷于外面的作为,而忽略了内在的功程。

当然礼貌、规矩、谦卑、恭顺等都很重要,但是修行如果只是要学着做这些功夫,古人又何必踏破铁鞋去「千里访明师」呢?又谈什么「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呢!想必在修行的领域中,还有更迫切、更幽远的学问需要探讨才对吧!

偏执于经营这些外在作为的人,也许可以囊括了所有的掌声与名誉,但是对于内在的性命,却一无所得。口才好一点的,甚至还可以独领一方,成为众生迈向修行的绊脚石,这种人孔子称为「德之贼」,称为「乡愿」,我称他为「道混子」,因为这种失去内在性命的修法,与真正的实修永远无缘!

然而经典上也常批评另一种人,就是只贪求静坐禅悦,讲究性理心法,但一件外功也不肯做;他们的理智能够了解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言谈间也知道要存好心,但为大众卷起袖子去吃苦仗义的事一件也不做。我的先师常讽刺这种人叫「有仁无义,好心不出力」!这也是修行百病的一种。

还有一种喜好谈玄说奇的人,说今天他梦到什么仙佛来指引,明天又梦到仙佛来赐给什么宝贝,改天又梦到什么仙佛来赋予任务,或是说经验到自己坐着飞毯飞越太虚…,这些现象多半出现在偏执于内在静功修持,而忽略落实外在功德者的身上。这种人终日谈玄说奇,喜欢故弄玄虚,喜欢接一些没有用的讯息,喜欢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制造神秘的气氛,以便惹人钦羡好奇,他们喜欢以这些玄奇际遇来作为他德行与功力的象征,这又是在修行的领域里面,一种非常危险的贪执之病!

没错,修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有些奇异的际遇,或者真有仙佛显化之事,然此事既与增长内外的行持无关,何足挂齿呢!无怪乎孔夫子会说出「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话来,但人们却整天接讯息,整天与鬼打交道,然后自称是什么大仙大佛!试问大仙大佛有那个时间整天在你身旁吗?你是谁?比佛还大!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且人们也常因火气偏枯而夜有所梦,或因魔障来袭而入幻境,此亦属平常之事。然而很多修行人,却以梦境或幻境的玄奇为自我道行或功力的指标,甚至以此作为自炫的题材,实在是迷惑之甚。有这样偏好的人,奇异的梦或讯息愈多就愈精进,也越贪爱,改天没有梦也没有讯息了就嗔厌,就退志,实在不足效法的!

这就是贪求安逸,只重内修,又尚玄好奇,而遗漏了去实践外功的弊端!这样的人最后都败在内心的贪执及业力的追讨,以致在原地空转,毫无所获!

类似这些修行之病真是不骂不醒,下次如果看到我讲课,偶尔会针贬那些事上修、貌上修、恭敬上修、礼节上修的人,或是那些尚玄说奇而不积一功的人,或是那些谈仁谈义,却不出一力的人,希望你了解说法者的用心,这只是要骂醒那些偏执一方的人罢了,而非指责他所做的事情毫无价值。

经过这篇「大学」的启发,现在你已经了解修行的基本原理及其大致方向了,一开始要先以自身的「心、性、命」这三个字为修行的主轴,而后慢慢研究能进入甚深禅定的性理心法(黄庭禅所教导的即是),然后要努力的去如法静坐,再来也要广积身外的功德。
因此修行不只要「性命双修」,也要「福慧双修」,更要「内外双修」。有了这些主干,而后那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更有意义了。不要连自身性命的大纲都不知道,便一昧的钻进事上修、貌上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细目里面去,这样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做任何事都一样,若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向,只知道「努力精进」是没有用的,掌握正确的方向再去精进,要「正精进」才起得了大用。要抓到了主轴,看准了方向,再大步迈进,才叫「正精进」,只有正精进的人,才不会被路旁的野花野草给迷乱了眼睛,也不会原地打转。

因此在修行之初,先澈底的去探究「修行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这实在是修行路程上的「第一件」大事!它不仅可以让你避开旁门左道的引诱,也可以让你在修行时免除各种偏执百病的发生,更可以让你迈开大步而心无顾忌。这样的课题,可以不把它排在修行生涯的第一堂课吗?而这也正是我着手写此书的目的所在,希望能对天下所有歧路亡羊的众生,有丝毫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听人说一句话:「等以后老了,儿孙都成人了,再来修行!」这实在是不了解「修行原理」的人所说的话。好比我们要过一条河吧!现在你有一艘全新的船(比喻健壮的肉体),油箱里也装了满满的油(比喻身中的精力),此时启动这船的引擎,在油料还未耗完之前,船身还未破损之前,让那个螺旋桨(喻气轮)好好地运转,不要停,不断地往前,这样要到彼岸才有希望!
可是如果我们在这船还很新的时候懒得动,等到这艘船已经快破了,油桶已经漏掉了三分之二了,引擎的零件都已经生锈了,才警觉到发动引擎的重要,才想到要开始转动螺旋桨!试想,这时虽然努力,但前景也是堪虑的呀!

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的修行生涯应该要早点呢?还是要晚点呢?你要在这个船最新、油最满的时候赶快修?还是要等到船快破了,油快漏光了再来修?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有了答案!

我常看到很多读者或学员,在听完我解的大学或中庸之后瞠目结舌!原来大学如此的大!原来中庸如此的美!原来我们的老祖宗都是真正觉悟的大禅师!原来中华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原来我们的性命之学远比起西方的心灵学问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来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文化为荣!以自己的祖宗为荣!

看他们如此的讶异,常常令我有非常深的感叹!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身为龙的传人,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宣扬于全世界才是呀!

作者:内心禅(黄庭禅)创办人  张庆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8 18:09 , Processed in 0.0248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