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79|回复: 1

谈谈“仁”“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应禅音在网站写点东西,坐下来又不知谈些什么,看到这栏目板块叫“归仁轩”,即曰“归仁”,那就谈谈“仁”吧!
   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儒家之大体,为儒者立身之核心,自古以来,儒家经典论“仁”之文章书籍,数不胜数,汗牛充栋,从儒家学术和哲学的角度,谈“仁”之范畴,非我之所长,也不宜网站的主题。那就从俗的方面谈,从我们的日常感悟中谈。
    在原始儒家中,“仁”有什么内涵呢?为什么能成为儒家立身之本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仁爱之心”,“仁”与“爱”往往并称,那么,仁与爱是一个意思吗?儒家的“仁心”就是“爱心”吗?“仁”之篆体,与楷体结构一样,一人形旁加两横,即可看作形声字,亦可看做会意字;“爱”的繁体为“愛”中间有一心字,我们就从字源的角度开始分梳。“仁”以“人”为主体,旁边之两横,即可看为“物”,也可看为二元的相待,是人与物的相待关系,也就是说,“仁”是在人与物的相待关系中确立的;而“爱”以“心”为主体,是内在于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爱是人的内在行为。二者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大的嗨里去了。
   物者,天地之大本,人与物的关系,即人与天地之关系。儒家之源即周公之制,周公之制即人文之始,人文者,天地人三才之立也,立之核心即为“仁”!从这个意义上讲,“仁”的字源,亦可解释为两横代表天地,为天地人并立之意。人与天地并立,可延伸两层内涵:一、独立;二、平等。独立,意味着担当,意味着上帝死了,人性开始成长;平等,意味着相待中的制约,是上帝死了,秩序而生。所以,原始儒家,由“仁”而生发出人格独立的担当意识和平等相待的人伦秩序。
  心内在于我,“爱”有心生,即爱由我而生,是以“我”为焦点的,以我为焦点,即非平等义,是以我为中心,而外物弱化的关系。在此 ,“爱”为主动,内含我执、我欲,我意;“被爱”则被动,无奈而屈从。
  “仁”是平等并立的,是在无焦点的相待关系中生发的,儒之“仁心”与佛之“同体大悲”有相近义;而“爱”是不平等的主从关系,是以“我”为焦点的主动行为。
   大理论太枯燥了,就此打住吧!
   
   看了一下我们板块的一些主题,关注的是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联系一下实际,如果明白了上述的大道理,对照下我们对孩子的所谓培养教育,是基于我执的“爱”,还是基于孩子的“仁”。是我们老祖宗的理念落伍了,还是西化教育意识的超前了!
   当深思!
发表于 2013-10-1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儒家,由“仁”而生发出人格独立的担当意识和平等相待的人伦秩序。”

多谢老师好文!非常喜欢!

曲解我们老祖宗的精神太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4:46 , Processed in 0.0217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