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879|回复: 3

海灵格:论愤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灵格论愤怒(转)
第一种愤怒
如果有人攻击我或对我做出不公平的事,我自然会有的反应,这种愤怒驱使我作出有力的反抗,而且给予适当的回应。
这种愤怒是正面的,它帮助我行动,使我强壮。
愤怒在这情况之下是恰当的。当目的达成之后,愤怒也会消失。
  
第二种愤怒
当我察觉到,我没有获得我可以或者应该获得的东西;或者是我没有要求、请求我可以或应该要求或请求的事情,我会感到愤怒。
我们会对别人生气,用愤怒来取代行动,而愤怒也就成为没有行动的结果。这种愤怒会有瘫痪和削弱的效果,而且通常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以愤怒来替代爱,也是类似的作用,我会对所爱的人愤怒,用愤怒来取代爱的表现。
这种愤怒的感觉,是幼儿被中断对父母亲的爱的经验。在日后相似的情况下,人会再次体验到早年的经历,这种经历更会削减他的力量。
 
第三种愤怒
当我冤枉了某人,但我又不想承认我的行为,我便会对那个人生气。

我就是用愤怒抗拒自己行为的后果,而让他人来承担我的罪恶感。
我用愤怒代替了自己的行动,而使得自己不作行动。
这种愤怒便令我瘫痪,使我变虚弱。

第四种愤怒
某人给予我太多,使我无法报答,这是难以容忍的,我会带着愤怒抗拒他的施予。
这种愤怒是以责备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表示愤怒,愤怒便代替了接受和感激,也取代了自己的行动,这种愤怒使人瘫痪和空虚;或者也会以意气消沉和忧郁表示他的愤怒,用以取代接受、感激和给予。
愤怒也会在分离之后以长期持续的的哀伤方式去表现,尤其是对某个死去或是离去了的人,假如我依旧欠他一份接受和感激,或是无法承认自己的过错及其后果的话,就会表达出这样的愤怒。
  
第五种愤怒
有些人的愤怒是从别人那儿,或是为了别人而承受来的,例如在团体中,有个成员抑压自己的愤怒,久而久之,团体中另一个成员(通常是最软弱的那一个)他会亳无理由地生气。
在家庭内最弱小的成员是孩子,例如母亲压抑对父亲的愤怒,其中一个孩子便会从母亲那里承接到愤怒,而对父亲生气。
在一个团体中或是家庭中最弱小的成员,不但经常会承接到愤怒,而且也经常会成为愤怒的目标,例如下属对上司生气,但他却将愤怒压抑,发泄到更加软弱的同事身上;或者男人对女人生气,却将怒气压抑,然后把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愤怒的对象通常不只是由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例如由母亲转移到孩子,而且也是沿着一个方向,由强者转到弱者身上,所以,纵使女儿从母亲那儿承接了对父亲的愤怒,她也不会发泄在父亲身上,却是会发泄在一个让她感到安全的人身上,例如她的丈夫。
在团体中较弱的成员,通常会成为这种假想愤怒的代罪羔羊,而不是那些原先预期中较为强势的人,例如辅导者或是团体的领导者。那些承接别人怒气的人,都具有一种愤怒的特质,而且都感到自豪而正当,但他们只不过以别人的力量和正当性在行动,这只会造成失败和软弱。而那些受到承接的愤怒的受害者,也会在他们理直气壮、义愤填膺之下而感到强壮有力,但事实上,他还是软弱的,而他的受苦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六种愤怒
有一种愤怒,那是德行,也是能力:警醒的、专注的执行力和危机感,勇敢且清楚地面对困难和强权。但是那不是情绪作用。
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伤害别人,却不是因为害怕他或是出于恶意,而是长期训练和实践的结果,但对于那些有此能力的人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的。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 他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曾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二十年,之后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及交流分析等训练。他发现很多个案皆跨越数代并涉及家庭其他成员,进而发展出“家庭系统排列”的许多新洞见与新技巧。」
发表于 2013-8-2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isiga 于 2013-8-23 13:13 编辑

89岁高龄的海灵格过几个月要来香港开工作坊,但是费用有点贵,7800元。

很想参加,但是还是承担不起这个费用。真是很可惜。

以前也有几次到香港&大陆开工作坊,这次以后估计就很难有机会了。
发表于 2013-8-2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曾对家排很感兴趣,因此曾经收集了好些关于家排的资料,包括很多有意思的博文。
这里转一篇豆瓣上的贴文:

《谁是海灵格》转
海灵格,大师?先知?的确有很多国人在把他当神一样崇拜。

在我眼中,他是大师,当然更是人。只是我们过于习惯把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投射给外来的和尚罢了。

这里是李明昱老师的一篇文章《让海灵格回归凡人》,讲的是他眼中的海灵格。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海灵格在处理一些案例时,很多结论都会说,你跟妈妈关系有问题。婚姻不顺利,先跟妈妈连结好;没钱,事业不成功,跟妈妈有关系;似乎什么事情都跟能跟妈妈扯上。

我记得有一次做商业案例,海灵格说,当你想在事业上成功,希望为世界做些什么,达到一些预期的目标,你要先有内在的成功,而人生最早、最重要的内在成功是跟妈妈连结。所以什么都要跟妈妈连结。事实上,不一定的,跟爸爸连结好了,一样也有效果。可是海灵格很少提到跟爸爸连结,这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系。

海灵格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他是中间的孩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父母比较喜欢他哥哥、他妹妹,不太喜欢他。他小时候,父母移民到另外一个城市,把哥哥和妹妹带走了,把海灵格留给奶奶抚养,直到十几岁以后,才回到自己家里跟父母一起住。所以海灵格自己也有亲子关系中断的经历。

当时德国正在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海灵格反战,被纳粹追捕。他妈妈就谎称儿子有神经病,让他去当兵,躲过一劫。所以他17岁就参军了,他哥哥也参了军。他去了西线,他哥哥去了东线。西线跟盟军打,东线跟苏联打。德国的东线部队没几个回来的,要么战死了,要么被放逐到西伯利亚。而西线部队大部分被俘虏了,然后放回来。当海灵格经历了战斗、被俘、战败以及在比利时战俘营里的生活,回到家他妈妈看到他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是你,而不是你哥哥回来?”

所以,对海灵格来讲,他从小是很少能够感受到母爱的,而海灵格其实也没有真正处理过他和妈妈的关系。但是他在所有的个案里面,在他所有的学问里,都一直在强调“妈妈”,强调一定要无条件的接受妈妈。其实,这句话既是对当事人讲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

另外,他还有一段跟女性有关的重要经历。海灵格20岁的时候,当了一名神父。然后去了南非,去祖鲁人社区中传教及做教育工作。25年以后,1970年代他开始感到神父生涯不再支持他的人生使命,于是回到德国,在维也纳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了解和学习各大心理学派别。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位修女,两人相爱。他跑去修道院跟她讲,我已经出教了,我想跟你在一起。这位修女也同意了,出教跟他在一起。两人都背叛了自己的宗教,开始了浪漫的恋情,然后结了婚。这是海灵格的第一任太太。

这位太太也学习心理治疗,经常当海灵格做完个案以后,他太太会在旁边说他,你怎么这样对当事人?太粗鲁!你刚这个地方做的不对,那个地方也不对,你可以更好一点……在他身上加诸了很多批评。一开始还无所谓,因为这只是小圈子里的争议。到1990年代以后,海灵格的心理治疗开始进入大场面,工作坊动辄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太依然在旁边经常批评他。台上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要被太太说,被打击的感觉想必很严重。

这时候另外一位女士出现了,名叫苏菲。有三四年时间,海灵格去任何工作坊,苏菲都跟着他。她说他是“大师”,是“先知”,是“我唯一见到的身心合一的大师”,是“新时代的先知”,对他完全崇拜,五体投地。

后来,海灵格跟太太分了手,跟这位女士结婚。2007年我参加海灵格的工作坊,看到他在台上做个案的时候,有时候会去瞟一眼坐在旁边的妻子,那神情里充满欢乐。老实说,我从来没见过海灵格这么快乐过。终于在他人生的晚期,遇到一个完全崇拜他、忠于他的女性,终于有一个女性完全接纳他了。

就像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里讲到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他不要江山,要美人。因为对他来讲,跟这位女士在一起的那一刻,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候,他情感上的需要完全被补足了。对海灵格来讲,也是一样,不过代价是他从此跟以前系统排列的共事者全部分离,并且不再接受任何其他同事的回应与建议,甚至把这门学问改为“海灵格科学”,然后在新的课程里,老师跟学员一起大喊“接受妈妈”。

所以,对我们而言,有时候要接受我们最敬重的老师,其实也是凡人。老师也需要情感上的满足,情感的满足是最快乐的,不过这些都要跟他的学问分开。
发表于 2013-8-2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莹与海灵格

在2000年我(李中莹)去美国学习催眠治疗,班中有一位同学(Jane Peterson, 现在已经是国际级大师)在课后做了一次家庭系统排列的演示,我受到很大震撼,于是下决心去学习这门学问并将之引入中国。2001年我参加了欧洲的系统排列国际大会,在会中与波特海宁格老师见了面,当着他的面我想表达请他去中国分享家庭系统排列这门学问的意向,谁知在我开口之前他便说了一句:“我从未去过中国,我想去一趟!”

  没想到邀请海宁格老师来中国居然这么容易,接下来需要找国内的主办单位才是真正的挑战。幸好当时我已认识了国内的一些心理学界的前辈,经过他们介绍,我终于在2002-2005三年间在国内合共安排了7个各3天的工作坊,全都是海宁格老师主持、我担任现场翻译,同期里我还在香港安排了3个同样的工作坊,这合共10个工作坊的部份个案,经我女儿编辑制作成为有7张DVD的一套纪录光碟,有管制地卖给专业人士作学习资料。

  这10个工作坊非常成功,每次参加的人数由60至300不等,成功的原因除了这门学问的新奇与震撼外,另一个就是因为收费低亷。海宁格老师对中国的学问很推崇,尤其是道家的学问,他上课时经常提到一些道家的观点,他为了表示对中国人及中国学问的尊崇,那三年他的工作坊不收导师酬金,只需照顾他的旅费和食宿费用便可,我受到他义务奉献精神感动,也决定不赚这门课程的钱,所设的收费标准非常低,三年十个工作坊所收入的剩余了几万元,我在南京晓庄教育学院设立了一个“海宁格教育基金”,委托该校的心理卫生研究所的陶力(‘来’字旁)恒教授管理,专门资助参加晓庄学院心理学课程的学员,至今还有余款在那里。

  转眼便是三年,2005年海宁格老师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告诉我,做完那年的工作坊后,他决定不再来中国了。我永远忘不了最后一个工作坊结束时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对他深深的鞠了一个躬,含著眼泪对所有的学员说:“海宁格老师为中国人义务付出、三年以来无偿讲了十个工作坊,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家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要求更多了,除了对他深度感激外,我们应该把工作接过去,让这个学问继续帮助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他再做些什么。”

  我明白系统排列是一门容易让人误解和容易被人利用、扭曲的学问,但是若用者的心态正确,同时有足够的学问及经验基础,它便能够产生一些很深远的效果,这些效果往往是现有的其他学问难以做到、或者需时日十分长久才能做到的。一直以来我都是用一个很严谨的态度去努力传播这门学问,跟随我学习系统排列的人,至少要经过30天的学前训练,其中有3次考试。第三次考试最为严谨:除了考试得分80以上之外,还要收到我的邀请信才可以参加系统排列的学习过程(11天)。在那30天的上课期间,每个学员都经过助教、导师的考察,只有表现出成熟、严谨、尊重、负责任和谦逊心态的学员,才会收到邀请信。2009年的一班在成都,由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结果1/3的学员被刷下来,只有2/3的学员收到邀请信,共有120人参加了系统排列的学习。

  我继续坚持我的宗旨:不赚心理辅导课程、包括系统排列课程的钱,这些课的讲课收入我本人一分不取,全部用于支持心理辅导学问的传播,包括一个“李中莹教育基金”,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心理工作者学习,这也算是对海宁格老师感激的一份延续吧。

  从2005年最后一场工作坊后,我就再没有跟海宁格老师联系了,虽然我知道他每两年会去台北做一次工作坊,这数年间他也有在香港做过工作坊,这些消息,都是我的学员去参加了而回来告知。国际上,包括中国,有意想为他开办工作坊的人很多很多,我也听说他原来有计划再来中国,但是后来没开成;香港的一些学员也抄送一些网上的负面‘课后感’给我看;最近国内一本知名杂志的总编也撰文批评了海宁格老师工作坊中的一些行为表现。

  看到这些负面的消息,我心中有一份难过,但是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两点:

  1. 海宁格老师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显露出一些今天被批评的事情的兆头。2003年他跟原来的太太分手了,不久后便与现在的太太在一起。两位“师母”我都见过,旧的一位内心能量太少,是没可能跟得上一个有这么大能量的男人的,在一起两个人都有压力。新的一位有特立独行的性格,在未曾成为师母之前便已经让我领教过了。海宁格老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研创的人,是不在乎任何人的不明白、不安心和不接受的,这么多年他的身份和性格从天主教神父的“循规的人”(conformist)到今天他在学问上不断突破的“改革的人”(reformist),自然地与她很合拍。只是我认为学问无需走宗教化及玄秘化的路,老师也不可以把本人神他,因为在社会里老师与学问都需要被众人安心地接受,否则难以传世。我无法知道是否在新的感情关系里他容许她放入那些被批评的部份,抑或是他本人研发出来那些被人非议的环节,虽然海宁格老师一向主观而坚强,同时从来没有停止过研发创新

  2. 多年前我便说过:“不要在老师身上找上帝!”这句话有2个意思:第一,老师也是人一个,没有人能够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得最好,今天的知识和学问的发展速度飞快,就算是某个学问的顶级专家,在说这方面他全懂这句说话的同时,也许在地球的另一处已有人刚刚有了新的突破。第二,老师既然不是上帝,便无法事事做到完美;既然是人,就会有瑕疵。我们要学的是老师做得够好、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他自会付出代价,无需我们干预。如果因为老师的某些不完美,我们便拒绝接受来自他、因此而拒绝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吃亏的是我们。事实上,用这个观点去找老师和学习,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我们什么都没得学了。

  我一向用这个态度去寻师学习,也真的没有遇过一个完美的老师,但是他们都有资格做我老师。我本人也深知我自己也不完美、更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对近日听到看到关于他的传闻,收到资料有足够的次数了,相信所传是真实的,所以我有一份难过,但绝对不会谈论或者过问,因为我无法知道全部,同时我的守则是不参与我不认同的事情。

  系统排列并不是我唯一介绍给国人的学问。我对所有的学问与老师都没有一种‘占有’的态度,而只有‘传播分享’的使命感。在过去的15年里,经我安排而得而在国内传播的学问计有下列之多,除了NLP和系统排列我采用和纳入我本人的学问体系之外,对其他的学问我的态度都是:涉猎、认为好、找导师找主办方、让其他人传播。就算在在NLP和系统排列的领域里,我都有推介其他导师的课。

  - NLP执行师文凭课程

  - NLP专业教练技术课程 (Tim Hallbom、Jane Elfin、Zusi Smith、戴志强等)

  - 运动机制学,包括健脑操及触康健 (Carla Hannaford、何兆灿伉丽等)

  - 催眠治疗 (Nick Le Force、Steve Gilligan、Betty Erickson等)

  - 萨提亚治疗模式 (蔡敏莉、John Benmann等)

  - 本体感觉治疗创伤技巧 (Peter Levine、Maggie Phillips等)

  - 系统排列,包括家族系统排列及组织系统排列 (Bertold Ulsama、郑立峰等)

  - 能量心理学 (Maggie Phillips等)

  对于学问,我有四点执著:

  1. 我只研究对人的生活有帮助的学问,这是要求学问能够让人每天有更多的轻松与满足,感到人生更成功快乐;这也是要求学问有具体的操作性、可复制性和有快速效果。只有理论而无应用模式及普及化方式的学问,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是不值得浪费时间的。

  2. 我把学问的身份性质定性为人类的工具,在我《重塑心灵》书序便说过:NLP是我的工具箱,不是我的宗教。学问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我们不应把人变成学问的奴隶。学问既是为我所用,我可以合并而用、分拆而用、甚至改造创新、甚至因找到更好用的而不用,而没有对学问或者传学老师忠诚不忠诚的问题。

  3. 学问应该就是学问,够好的话本身便已经有足够力量,做出效果和吸引人们追寻它,而无须加入宗教元素或者神秘色彩。高度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便能证明其科学性质,此外,运用已有学问做出析解,便能说服众人去接受、使用和传播。

  4.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来都不能停下来。学问既是服务于人类社会,亦需要不停地发展和进步。武侠小说里不让徒弟超越本人的师傅,唯一的结果是他的武功失传。所以,以为努力维护老师教自己的学问是尊敬老师的人,不知道他是在让老师的学问日趋式微、被人遗忘。所有的老师和大师,都是在前人的肩膀上走上去的,学了老师的学问,多用多分享,过程中不只积累了经验,更有所悟而创,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是真正的对老师尊敬、让老师垂名千古。

  我用这个态度去参加每一次学习、接受每一位老师,心存尊敬和感激感恩,对海宁格老师亦是一样。我多年忙于独自耕耘、研发创新、分享传播,没有时间去做为了联系而联系的沟通工作,对朋友、对老师都是一样,但是心中永远有一个特别的位置给每一位老朋友、和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我把他们授我的传播分享,从学员的感谢中我找到对我的老师们的一份交待。

  海宁格老师发展出一套可以快速有效地解释一些深层的、跨代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也发展出一些可以被复制的处理模式。我认为它们近乎完美地补充了NLP学问的一些重要空间。系统排列已经与NLP无缝结合,成为我学问体系的核心部份,也成为我本人对生命和生活的信念系统的动力部份。我对海宁格老师有一份很深的感激感恩和尊敬,在现实里我与他无需连接,但会用继续研发和传播的方式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感谢。

  李中莹 2010.3.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2:16 , Processed in 0.0256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