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830|回复: 6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作者樊正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作者樊正伦)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作者樊正伦)

编辑手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举办2007年度新闻媒体座谈会,特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樊正伦作了题为《中医药文化与养生》的科普讲座。他阐释了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
  在场的各大新闻媒体几十位跑口的记者,对中医药也属于略知一二了。然而他们不仅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做着笔记。演讲结束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樊教授提问,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谈,
受益匪浅。
  是什么吸引住了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是樊教授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是当今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人们对养生保健知识的迫切渴求,也是前一段时间网上热议是否要将中医逐出主流医学,从而使记者们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医药更加好奇。
  中医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治病的?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还能指导当今的中医治疗现代的疾病吗?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唯一没有断代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战乱、瘟疫而能繁衍昌盛几千年,中医药功不可没。然而,由于记载中医药的语言是艰涩的古代汉语,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就好像雾里看花。
  如果《黄帝内经》里讲的道理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能让市井坊间的老太太们都听得懂,如果将中医古籍里那些文言文翻译成大白话,让那些没有受过严格古汉语训练的年轻一代也能读懂、能接受,如果……借用樊正伦教授的话“顺时则生”,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当今,中医要想继续延续几千年的辉煌发展历史,也要顺时而变。当然,变通的是表述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内容。
  当代的中医药人,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让古老神秘的中医药理论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大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东西。一旦被大众了解了,接受了,信任了,一旦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从临床上尝到中医治病简便验廉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甜头之后,传统中医在现代化的今天,就依然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继续发扬光大。

  诀窍1  顺四时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
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南方人相信吃膏滋药的好处。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因为夏天人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这时用点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运化是为明年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
  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这句话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天热人出汗,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人在一呼一吸时,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每到夏天,人们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环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物由汗排出体外去。如果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就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人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有人却老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
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生麦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主闭藏、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用一点秋梨膏,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大枣、核桃仁等制成的膏滋药。

  诀窍2  节饮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鱼生火  肉生痰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上升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它的偏性。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肚子。鸡就不用烤,炖鸡汤用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温性的。中医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再发起来,在里面放点碱,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太馋,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要浅尝辄止,什么东西一吃多了,人就要受损伤。

    诀窍3  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在今天这样的现代化、快节奏条件下,还能做到恬淡虚无吗?其实,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则五内俱焚。
  老子说“无为,无不为”。其实说的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诀窍4  慎医药
  用药性之偏纠人体之偏
    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打开。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没了地用钥匙去捅那个锁,一把好锁也会捅坏的。中药也有毒性,这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
  找我看中医的女同志很多,问她年龄,我是看她处在哪一期的哪一个段上,这个段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她的状态和正常状态有什么区别,这是中医大夫的理念,是决定使用中药的关键。
  孩子老人慎用药
    我发现,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小孩,到成年时候发病几率就越高。西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西医看病其实很负责,也写得很清楚,这个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是什么,可能伤害肝脏或是肾脏。西医用这些药是慎之又慎的。
  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张三喂完李四喂。我对家长说,孩子还小,脾胃功能调整能力弱,你却把什么东西都给他吃,唯恐他不胖。其结果是什么呢?吃进去了不能运化,里面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内热的环境。如果他里面是凉水,对外面就不敏感了;如果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就感冒发烧了,一发烧就得肺炎,就打针或吃抗生素,当使用抗生素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后,药的作用很明显,烧退了,但由于机体的调整能力很差,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体内就会有很多有毒物质储存下来。到了青春发育期需要调动起来的时候,隐性的问题出现了。还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一定要慎用药。因为你的解毒能力、排毒能力、调整能力都减弱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樊正伦
发表于 2007-2-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作者樊正伦)

很好,谢谢
发表于 2007-2-15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现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医或者说健康养生知识
发表于 2007-2-15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该注重养生知识.
发表于 2007-2-1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温性的。"
我对这句话有点看法:
南方人生活的环境要比北方热得多,水稻偏寒一点不是正好平衡南方的暑气吗?
北方人生活的环境要比南方冷得多,小麦温性不也是正好平衡北方的寒气吗?
这与原文中谈论“顺四时”的观点不是一样吗?
原文“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的解释,我觉得牵强了点。

也许,我没有正确理解到原文的意思,请高明谅之。
发表于 2007-3-1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内经》有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按照自然的规律调节不是更好?不明白为何推荐乌鸡白凤丸。

另,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大枣、核桃仁等制成的膏滋药。”

六味地黄丸好像是补肾阴虚,阳虚者也能吃吗?

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差别很大,在记者面前这样讲被传播到群众中,会不会引起盲目跟从?

[ 本帖最后由 紫婧宜 于 2007-3-12 13:12 编辑 ]
发表于 2008-5-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收藏。以备空闲之余细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2 13:29 , Processed in 0.05853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