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3、童蒙养正——道德立身天地正(4岁——13岁)
“蒙以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按《易经"序卦》上的解释:“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这里的“蒙”字有两导含意: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一是启蒙、教育之意。4岁到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中国古代蒙学以经典为少儿立身之本,传统道德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文圣贤。《老子"德道经》富有“以正之邦”、“正善治”的正向营养,开展《老子"德道经》诵读可以作为立身之基,更好引导儿童识字、习礼、修身,养心、明德。让他们纯正的品质出现,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这样一个气氛。
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下退。所以我们就利用13岁以前,他记忆最好的时候,你就把《老子"德道经》让他背诵。少儿时期纯朴敦厚、天真无邪,可塑性比较强。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表现了儿童那种天然的“仁”的心理。少儿时期体内的德能元精处在于一种生旺和储备的时期,而且他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损德之器还没有完全打开,也就是说智识未开,所以在这个时期中他们先天不足的部分最容易补充和调节。那么,这个德道教育就是最好的途径。用经典诵读的方法进行德道奠基,那是完善我们新一代儿童道德人格最好的方法,是最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重要方法。我们前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儿童时期、少儿时期,就是奠定“自明德道”的最佳时期。从我们开展的少儿诵经实验取得的成果可以反映出,少儿时期的确是他们完善道德人生、提升体内道德能量的最佳时期。
事例一:陕西榆林志慧小学坚持开展《老子"德道经》的诵读。有一位从城里转读的小同学,今年才13岁,由于家庭经济富裕,又是独生子女,每天就知道要钱花,一旦不给就骂声不断,躺在地下耍懒,学习一踏糊涂,作业从来不做,并且从小每晚尿床,搞得家里臭气熏天。家里人花了上万元钱无法治好此病,对他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了全家人的负担。自从转到志慧小学三个月以来,从未夜尿一次,而且上课也能安心听讲,家里长辈在主动给他200元零花钱,他却不再接收,他的舅父看到了这孩子的变化,主动资助学校5万元,以表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感谢,他鼓励学校一定要把道德教育搞下去。
事例二:另有一位从四川转来的孩子,听他外婆说,他父母离婚无人照看,年龄大了也管不住,这孩子在原学校调皮不学习,七门课程大部分不及格,学校老师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这样孩子越发不成样子了。他父母从网上看到了志慧学校的道德教育搞得还不错,从中途转来。通过诵读《老子"德道经》一个月来,明显改变了他的脾气,改变了他的不良习惯,他已经能按时完成作业,自觉读书,并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了。
事例三:志慧学校有一个姓荣的小男孩。写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通过读经辅导,一个月后,他写作业用的时间和班里的孩子基本相同了,注意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他妈妈说,孩子接受诵读教育后,变得好象懂事了。还有一个张姓的孩子,在没来班之前,说话口吃,经过短短十几天的读经,表达就通畅流利起来。三年级的王有亮学生,入校时连最简单的白话文都读不流利,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非常怕写作业。接受《老子"德道经》诵读三个月后,各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一,言行比以前稳重多了,敢在老师、父母面前说话了,知道思考问题了,经常问个为什么。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时主动问老师经典中词句的意思;记忆力提高了,注意力也集中了,读书兴趣明显提高了,对写作有了兴趣。(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