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791|回复: 10

劝病家持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接触佛教时,半信半疑,持诵的第一部佛经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后来,因受一些大德“一句佛号一部经”的影响,就不再读《药师经》了。甚而一度认为读净土以外的经典对往生有妨碍。如此一直到去年,听了上慈下法大和尚讲解《药师经》的录音后,才去处了很多疑惑。

读《药师经》,再对应现在的社会情况,方才真切的感受到药师佛的彻底悲心。如十二大愿中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药师经》的后半部分还提到“九横死”。其中横“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接触到三七养生,才感觉真是触目惊心。)后面还有“畋猎嬉戏。耽淫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这些情况在现在的社会非常普遍。而诵持《药师经》即可以对治这样的因缘。

不过由于智慧薄少,对于这样的佛愿,多数人往往心底会打上个问号,以至于丧失大利。释迦牟尼佛在讲述完十二大愿后,随即又宣说“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启迪信根一是培福,于日常中修福培植自己的善根;二是听具德法师讲解。自己听到上慈下法大和尚讲解《药师经》的录音,感觉非常精彩,当时开讲的因缘是东北的很多居士受困于“保家仙”的事情,于是法师宣化《药师经》的教言来改善当地的因缘。可能唯一的遗憾就是师父的方言有些重,听起来吃力些。录音的下载地址是:http://www.puming.org/Download/vidio/yaoshijing/ysj.htm


真心希望来这里请三七先生诊治的病家能诵读《药师经》,必定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备注:自己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浑浑噩噩,虽然口头上挂着学佛的幌子,但真实行地龌龊不堪。连写出来的文字也多不通顺,忏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08-1-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师兄!

诚然也!

业消病自了,否则自古药医不死病,救病不救命也。

惟有自求多福。
发表于 2008-1-6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九品莲 于 2008-1-3 22:57 发表
刚接触佛教时,半信半疑,持诵的第一部佛经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后来,因受一些大德“一句佛号一部经”的影响,就不再读《药师经》了。甚而一度认为读净土以外的经典对往生有妨碍。如此一直到去年, ...

随喜赞叹。
佛说一切经,均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有缘者得之。拳拳于心者,冷暖自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发表于 2008-1-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南公也有讲解"药师经的济世观", 非常不错. 愿普天下所有病家都能受益.
发表于 2008-1-7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药师会上诸菩萨摩诃萨。

弘一大师亦劝人常至诚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多念药师佛名号,病家尤其受益。
发表于 2008-1-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发表于 2008-1-7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发表于 2008-1-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发表于 2008-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於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

    释迦牟尼佛为了我们众生这个生死的问题,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里头,把全国的财富都舍弃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后,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和哪一位佛因缘最深?他一观察,知道我们娑婆世界,和两位佛因缘最深。这两位佛,就是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和西方阿弥陀佛如来。

    东方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令我们增福延寿,消灾免难;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来能令我们众生,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所以在《二佛咒》上说:“二佛演化在娑婆。”虽然阿閦佛和阿弥陀佛,一位是在琉璃世界,一位是在极乐世界,可是他们这两位佛,教化众生的机缘,都是在娑婆世界。所以说:“二佛演化在娑婆,东阿閦,西弥陀。”东方就是阿閦佛,西方就是阿弥陀佛,这二位如来和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深深的因缘。所以,消灾延寿药师佛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那么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如来。

    你谁若能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他就令你灾消病散,罪灭福生,能以遂心满愿,来帮助众生,这是延生的,是消灾延寿药师佛。那么阿弥陀佛呢?就是往生的,你谁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就会生到极乐世界。你若愿意生在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那个世界也可以的,你就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

    在生的时候,你消灾延寿,报尽舍寿的时候,就能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在佛教里头,有延生的牌位,红的牌位,是消灾延寿药师佛,佛光注照你这个本命元辰。那么我们再生,不愿意生在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愿意生在极乐世界,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两位佛对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这个因缘都是分不开的。

    这两位佛,我们也不认识,也不知道,那么想念呢,连佛的名字也不知道,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介绍给我们众生,知道这两位佛的名号和他的愿力和功德。所以这一部经就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是这一位佛的名号;“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本愿”,是在他没有成佛之前,所发的菩提愿,所发的菩提心。在没成佛之前发,所以叫本愿。

    “功德”,功,就是外边所立的,叫功;德,是内边所积蓄的,这是德。立功,譬如你建造庙宇,修补桥梁、道路,为所有的人来谋幸福,令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了,这叫立功。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德就是自己没有亏心的事情,你做事情做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外不欺人,内不欺己。你所行所做,在外边立功,而内里头积聚着,就有德行,所以这叫功德。立功、立德,这个德行的事情是里边的,功是外边的。

    这个德行,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你做的善事,不一定要教人人都知道,也不需要各处去卖广告,说:“我又做了什么什么好事了。”或者“我又受了五戒了,受了八戒了,受了多少戒了,我是一个受菩萨戒的人!”这不需要表露自己的身分,不需要自夸。德行是没有人知道的,那都是德行;你教人知道了,那就差一点了,所以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你善欲人见,那就不是德行了;恶恐人知,那真是大的罪过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那么俗头巴脑的,俗里俗气的,还是各处争第一,说:“我又造了什么什么好事了!我又怎么样子啊,布施了什么什么!我又怎么样做护法了!”一有这一种的思想和自夸自满的行为,这都不够护法的资格了。

    所以你们各位啊!学佛法、听经,都是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不要虚张声势地,弄一些个虚伪的宣传。我注重的是真功实行,不注重那些个虚伪的宣传。我们学佛的人,再那么俗头巴脑的,再那么俗里俗气的,那你说世界还有不俗的人吗?所以这个很要紧的,我们要给世人做一个榜样,真正地令人佩服我们佛教徒的一种品行,一种思想,那才能感化动人呢!这是功德。

    “经”,这个经是经常之法,经常不变的一种法门。经就是圣人被下之言,就是圣人所说出的言教。那么这种经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它有很多的意思,简略地讲,不外贯、摄、常、法这四个字。

    “贯”,是把佛所说的道理、意义,由始至终贯穿起来。“摄”,是摄受所有众生的机宜。“常”,是什么时候也不改变,古今都不改变,都是这么一个经常之法。“法”,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过去众生,现在众生,未来众生,所有的众生,都遵从这个法。所以说“三世同遵名曰法”,这是法,大家都要遵守这个法则。

    这个经,又有绳墨义,好象那个做木匠的用来画线的斗似的。又是涌泉义,就好象在这个地里头,泉水涌上来了,这叫涌泉义。

    若讲起来,这个经字也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不过你们可以把这个意思记一个大概。什么叫经呢?经,就是经常不变之法,不能改变的,它是永久都是这样子。这一位佛讲,是这样子;那么将来的佛讲,还是这样子;过去的佛讲,也都是这样子。所以古今不变叫常,三世同遵叫法。那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单地解释,就是这样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单讲这个字义,“药”就是一种药品;“师”,就是个医生,言其这一位佛就是个大医王,可以治世人一切的疾病。无论你是什么治不好的绝症,如果这一位佛他来给你治这个病,一定会好的,什么病都会好的,起死回生。没有什么病他治不好的,就是应该死的病,他都可以把你改变成活的。所以这一位大医王,就是“药师”。

    “琉璃”,琉璃的本体是透明的,是玲珑透体,里边可以看见外边,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是琉璃体。琉璃也是他这个报土的名字,叫琉璃世界,他在这个琉璃世界做教主。这一位佛,他的身体也是琉璃体,内外莹彻,内外光洁。那么这一位佛,什么药品他都懂。在中国有一位神农皇帝,这个“神农尝百草”,也就是尝所有的药品。神农皇帝的身体就是琉璃体,他把药品吃到肚里头,他自己会看见这个药有什么作用,都走到哪一经(编按:经是人体的脉络)去。所以他尝百草,把这个药性的酸甜苦辣咸,寒热温平,有毒没有毒,他都能确定出来。

    “光”:这一位佛的身体,不单内外莹彻,而且还光洁,是个大光明藏。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本来每一位佛有十万个名号,一位佛就有十万个名号,因为十万个名号人记不住了,所以就把它缩短了。以后又有一万;一万还是长,那么又缩到一千;一千还是长,又缩到一百;一百还是长,所以以后就缩到只有十个名号。

    这十个名号,是每一位佛都有的,不是单单某一位佛有,某一位佛就没有,这十个名号是佛的通称,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我听有的外道就说:“如来佛祖!”他不知道如来佛祖是哪一位佛?其实哪一位佛都叫如来佛。那么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他乘着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这是“如来”两个字的解释。

    “本愿”,本愿就是他以前所发的愿,不是今生所发的愿。佛有本事、本愿、本生,本生就是今生,本愿就是以前的,本事也是佛以前的事。

    “功德”,这个“功德”和“经”,方才讲过了。那么这一位佛是东方的,又叫阿閦佛,又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他这个药师佛部,东方是属于金刚部,金刚部是注重降伏法,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一切的天魔外道,见到这些金刚部的护法金刚就降伏了。好像《楞严咒》,你谁若念《楞严咒》,就有八万四千金刚藏王菩萨常常拥护你,常常保护着你;那么你要诚心念,不诚心念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大概的意思,这部经的名字,我简单地解释,就是这样子。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是”:是指法之辞,说是:“如是的法是可信的,如是的法是可学的,如是的法是可行的;如是的法,你要发愿修行,依教修行。”“我闻”:是阿难自己称的,阿难说:“像这一部经所说的法,这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金口所说的,并不是传闻,我去听来的。”

    如是我闻,这个意思有四种的因缘。四种什么因缘?就是阿难以四事问佛。佛当初将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因为悲痛过度,把一切一切都忘了,就想什么呢?只知道哭!阿难本来是证初果,可是这种的感情还没有断,所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入涅槃这个消息,他不能忍受,于是乎就啼泪悲泣,只知道哭,其他什么事情都忘了。在这时候有一位尊者,就提醒他,说是:“你负责佛所说法的记录,那么现在佛就要入涅槃,你应该想一想啊!你趁着佛还没有入涅槃的时候,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请问佛,请佛来指示怎么样办;你只知道哭,那将来怎么办呢?”阿难听这一位尊者一说,才豁然醒悟起来,说:“对啊!应该有重要的事情,现在来请问于佛。可是我现在哭得什么都不记得了,究竟我们应该问什么呢?我的心乱如麻了,所以也想不起来什么问题了。”

    这位尊者就说:“你请问佛,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这每一经的前面,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这是第一个问题。”阿难说:对!对!对!这个应该问的,这很重要!veryimportant!(非常重要!)

    那么你说第二个问题呢?“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这也要请问于佛。”阿难说:“对!对!这也应该问的,这很重要!”

    那第三点呢?“第三点,你请问于佛,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依谁而住呢?”阿难说:“这个也重要,这个应该请问的!”

    第四条呢?“第四条,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槃之后,这恶性的比丘,那又谁来调伏他呢?这第四条,也应该请问于佛。”阿难说:“对,这四条都非常重要,我就去请问于佛去。”

    于是乎阿难尊者就到佛的面前,长跪合掌,请问于佛,说:“佛、世尊您就要入涅槃了,我现在有重要的事情想要请问于佛,请佛慈悲告诉我。”佛说:“你问什么事情啊?问啦!”阿难就说:“佛住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的经典,将来结集经藏,这每一部经的前面,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呢?”

    佛说:“哦!这个问题呀!我告诉你,在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我们这个经典和外道的经典不同,外道的经典前边,不是说有,就是说无,所有一切外道的经典,在经的前边都不超出有、无这两个字。那么佛教的经典,在经的前边要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代表,就是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的,不是由传闻而听见的。”阿难说:“好!将来我就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那么第二条呢?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请佛指示。”佛就说:“我入涅槃之后啊!你们所有的比丘都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你谁能持戒,谁就和我住世是一样的,所以要以戒为师,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那么第二个问题解决了。

    “第三条,我又请问佛,佛现在住世,我们依佛而住,我们跟着佛,常随佛学。那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所有的比丘又依谁而住呢?”佛答复,说:“我入涅槃之后,所有的比丘,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心念处、受念处、法念处,身、受、心、法这四念处。你们都依四念处而住。”第一要观身不净,观看你这个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种子不净,是四大和合而成。这个身体是个假的,四大和合而成的,这是第一观身不净。第二要观受是苦,第三就观心无常,第四就观法无我,这是四念处。

    “那么第四条呢?就是请问佛,这恶性比丘,佛住世的时候,佛能调伏他,佛入涅槃后,这恶性比丘我们要怎么办呢?请佛指示。”佛就说:“将来遇到恶性比丘,就默而摈之。”默是不和他说话;摈,就是软迁单,你谁也不睬他,谁也不和他斗争,那么久而久之,他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就好了。他恶性,你睬他,你和他斗,那他就觉得他有了办法了;你若不睬他,那么他就没有办法!这是恶性比丘。怎么叫恶性比丘呢?出家人不一定个个都是修道的,不一定个个都在那儿想修行。

    以前,在中国的出家人多,那个大的庙上,出家人什么样的都有。出家人里头,也有杀人的,也有放火的,也有去做土匪的。也有以前去做土匪的,来出家改邪归正的;也有做土匪的,就藉着出家人这个身份,来掩护他自己的这种行为,都有的。所以这叫龙蛇混杂,分子不齐。

    我们中国是这样子,将来我相信,天下乌鸦一样黑,到处都是这样。在中国讲有“马遛子”。这马遛子,又另外有个名字,就叫“千手观音”,因为他手多多的,看见人家什么好,他欢喜了就偷。偷去就把它卖了;卖了,或者喝酒,或者打吗啡,都不一定的。所以你不要那么幼稚,以为出家人都是好的。我老实告诉你,包括我在内,不一定是好的。不过我愿意往好的做,我以前呢,我也不知道我都做过什么坏事,所以现在就想往好的修行。

    这是这个恶性。恶性,就是很恶很恶的,横不讲理,这叫恶性比丘。那么恶性比丘你若和他斗,啊!你越斗,他越觉得他越有生意做了,越有了事情干了,他就想这样子。那么佛教我们默摈他,默摈就不和他讲话,这是恶性比丘。

    至于这个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说:“我这个身体,我天天把它收拾得很干净,我也给它加上很多的庄严品,令它很美丽的。”不错!你给它加上很多庄严品,戴上个金手表,戴上最名贵的金笔,又戴上最名贵的帽子,又穿上最名贵的衣服,给这个身体修饰得很好的。可是这都是好像什么呢?就好像用最美丽的、最值钱的七宝来庄严厕所一样的。那个厕所你给它用珠宝镶上它,用钻石镶上它,再好,都是臭的,都是臊的,都是不干净的!

    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有眼*,耳朵有耳垢,鼻子有鼻涕,口里头有黏痰唾沫,这是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这叫九孔常流不净。你这个身体,若隔几天不沐浴,它就臭不可闻了。你吃洋葱就有洋葱的味道,喝牛奶就有一股牛奶的味道,吃牛肉就有牛肉味,吃羊肉有羊肉味,吃猪肉就有猪肉味,吃狗肉就有狗肉味,你吃什么就有一股什么味。你吃蒜啊!就有一股那个蒜的味道。

    说是:“我那个味道,是口里有那个味道,我漱漱口、刷刷牙就没有那个味道了。”不是的!你吃什么东西,不是单单在口里有那一个味道,你全身都有那个味道。你若不信,你实验一下,你喝牛奶喝多了,出汗,那个汗就是个牛奶的味道。这九孔常流不净,有什么好的?这是观身不净。

    第二观受是苦。受,就是享受、领受、接受。你无论受人家什么东西,领受什么东西,享受什么东西,都是苦!这个乐是苦的因。第三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念念不停,念念迁流,它是无常的。第四观法无我,这一切法既没有我,也没有一个我所。这是四念处。

    你观身不净,那个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那个身、心和那个法也都是苦。观心无常,其余那三个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其余那三个也都是无我。这四念处,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也就是四个,四个也就是一个,这是四念处。佛住世的时候,比丘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就依这个四念处而住,这是佛的遗命,佛的遗嘱,是佛嘱咐的,教我们比丘是这样子的。佛入涅槃,以戒为师。这个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防非——止住一切恶,而修一切善;奉行一切是,而停止一切非,这叫止恶防非。这个戒律,本来没有什么戒律可说的,就因为佛住世的时候,比丘很多很多的,人多了就有很复杂的事情发生了。这一个就守戒律、守规矩,另外的人就有不守规矩,所以佛遇着每一种因缘,就说每一条戒律。那么积聚而成的,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沙弥就是十戒,在家居士就有八戒,有五戒。

    这种种的戒律,无非教人守规矩,所以能守规矩,就做一个社会上的良好的份子,优秀的份子,善良的份子,能以令社会安定秩序,能以令人群没有一切的麻烦。所以这个戒律,是安定世界的一个基础。因为这个,所以比丘就要以戒为师。

    “如是我闻”,在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初登法座,初登佛说法的这个法座,那么就有种种的瑞相现前。因为有种种的瑞相现出来,当时在法会的大众,就顿起三疑,就起了三种的怀疑心。

    这三种的怀疑,第一种就是大家以为阿难不是阿难,是大师重起,是释迦牟尼佛又活过来了,广东话叫“翻身了”,那么国语叫“复活了”,又活过来了。这是因为大众看阿难,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起第一疑,疑大师重起。

    第二个怀疑,就疑他方佛来,就怀疑:啊!这是不是其他世界的佛,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说法了?要不然怎么这样子呢?这第二疑就是怀疑是他方佛到这娑婆世界来说法了。

    第三疑就是以为阿难证得佛果了,以为阿难成佛了,于是乎大家都很惊奇的,在那儿不知怎么样好了。等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一说出来,大家三疑顿息,大众这三种的怀疑就都没有了。说:“哦!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这三疑顿息。

    那么当时,这一些阿罗汉,听见阿难结集经藏,都起三疑,所以我们现在听这个经,一听下来,不只三疑,恐怕千疑万疑都有了,说:“这经是不是真的啊?是不是佛说的啊?有什么证明啊?”喔!在肚子里头那个算盘子啊,就打起来了,砰啪!在那儿响。自己肚子里头那个不叫电脑,那个叫人脑,人脑在这个人的身体里边,就算起来了,这千疑、万疑都生出来了。

    由这个看来,学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学佛的人,所以不能与道相应的,就因为疑心太多了。所以才说:“修道之人心莫疑”,你心里不要有诸多怀疑,这也不信,那也不信,讲真的你也不信;讲假的,喔!你信了!所以就颠倒。“疑心若起便途迷”,你疑心一生出来了,就会走错路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朝于斯,夕于斯”,要天天学,时时刻刻都要学佛,念兹在兹的,不能好像马马虎虎的那么样子。

    现在我们万佛圣城的居士们和出家人,无论出家、在家,想学佛的人,快一点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熟读默记,融会贯通。一部《楞严经》若读得能背得出,那我们这个佛教徒就没有白做。因为《楞严经》是佛教讲得最真的、最彻底的!那把一切旁门外道那个毛病、那个本相,都指明了!所以你若明白《楞严经》了,那个天魔外道他都恐怖毛竖的,他都害怕。所以你们各位,要想真正护持三宝,弘扬佛法,就快一点来研究《楞严经》,读诵《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这是最低限度的。

    学《楞严经》,以及听经、念经,我们都要有一种忍耐心,不要生疲厌的心。你们要知道,你看那个树是一天一天长大的,那个花是天天你去用水给它浇的,它才能开花,才能那么样地美好。我们小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教导成的、长大的,读书也是一天一天读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也要拿出一点时间来,天天研究佛法,来学习佛法。

    你研究佛法,比你把金钱放到银行里去更有价值!对你这个法身慧命是更重要,所以不要以为世间的财那是真的。学佛法,这是出世的法财,你就在世间也可以用,出世间更少不了的;所以这个是功德法财,不可以把它看轻了!不可以马马虎虎的!天天最好在百忙之中,都能找时间来听一听经,研究研究佛法,这是最好最好的。不要说:“啊!那天天讲经都是讲那个,我听得都也没有什么意思了!”那你吃饭,天天怎么样子忙,你也要吃饭;你穿衣服,怎么样忙也要穿衣服;你睡觉,怎么样忙也要睡觉,那么这个听经也应该看得和那个穿衣服、吃饭、睡觉一样地重要,那就好了。

    “如是”是指法之辞,就是说明白了如是之法,是可信的;如是之法,是可修的;如是之法,是可成佛的;如是的法,就应该修行;如是的法,我们就应该信;如是的法,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去得到的,这叫指法之辞。所以如是就叫信成就。每一部经典,前边都有六种成就。

    这六种成就,第一就是“信我(“我”字疑为“成”字)就”。你能信,就有所成就,你不能信,就无所成就;你能信,就得到利益,你不能信,就得不到利益。就好像我们所吃的饭,你相信这个饭是能治你的肚子饿,那么你必须要吃了它,肚子才不会饿;你若单单信它可以治肚子饿,你若不吃它,那不会饱的;甚至于你根本就不信这个饭是能治肚子饿的,那更没有办法教你肚子怎么样饱了!这就是说的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法,虽然是能成佛的法,可是我们若不信,若不修,他就没有法子能成佛。你单单说,说的是法,行的才是道,你要躬行实践去修行,依照法修行,这才能得到受用,所以这叫信成就。你有所信,就有所成就,你不信,就不能成就。那么你信了,还要有种种的因缘,才能帮助这个信的成就。

    所以第二就是“闻成就”。这闻成就,就是“我闻”。我,是阿难自己称自己,也说我。这个我,是个无我之我;这个我,是一个没有执著的我;这一个我,是圆融无碍的我;这个我,是把一切万事万物都看破了,把一切万事万物都放下了,所以这个我,才是一个真正自性的我。不是对外而言我,是对内而言我,对自己里边这个心所说的这个我。这个我,是一个有智慧的我;这一个我,是不颠倒的我;这一个我,是有择法眼的我。因为他有择法眼,所以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怎么样才能有择法眼?就要有信成就。怎么样能有择法眼?就要有这个闻成就。

    我也信了,也想要听,是可以听,但是要有一个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听这一部《药师本愿功德经》的时候,说这个经的时候,然后阿难结集经藏这个时候——“一时”:这个时就是时成就。你若也想要信,也想要闻,若没有一个相当时间,你若不到金轮圣寺来听,来到这法会,参加这个讲经说法的法会;你在家里,你单有信成就也没有用,单有这个闻成就,你根本也就不能闻!那么时,也不方便了,所以这个“一时”,就是时成就。
发表于 2008-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薄伽梵”:这个薄伽梵,有六种的意思,你若愿意知道,可以查一查《佛学辞典》,那里边讲这个薄伽梵讲得很详细。薄伽梵是佛的一个别名,也就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你若不懂得什么叫薄伽梵,你就想:“喔!这也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它是梵语。”那么这个薄伽梵,这是个“主成就”。



你也有信心了,也想要闻,想要听经,也有听经的时候,但是没人讲经,我看你听什么、信什么、闻什么?没有所听,没有所信,没有所闻了,没有一个时候了!你若没有一个人讲,你就有前边那几个信、闻、时,也都没有用了!所以又要有一个说法的主。这说法主,就是在那儿讲经说法,这叫主成就。

上人:薄伽梵的六个意思,你记得不记得?



弟子:记得四个。



上人:讲出来给大家听听,那两个教旁人讲。



弟子:有自在,就是佛陀在每一个地方是很舒服,没有烦恼。



上人:像不像你?



弟子:完全是相反。



上人:啊!怎么搞的?那你怎么不自在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常常向外驰求。



上人:Okay.(好了。)第二个什么?



弟子:还有名称,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佛陀的名字,他的功德,他的清净行愿,他的慈悲,大家都知道。



第三是端严,就是端正,就是一点都不邪,没有妄想,都很庄严,很正的。最后第四种就是炽盛,就是他的功德很庄严的、很圆满的,好像火那么样放光,很美丽的,很好,人人都要看,看火的光明。



上人:你们有没有人知道他是讲得对啊?是讲得错了?这四个名称,在这个薄伽梵六义里边,有没有这么四个名称?有人知道他讲错了?就快点说;讲对了,也快点说!那么剩那两个,我不需要叫你们名字,你们谁知道,谁就赶快讲一讲。如果没有人讲,那就是你们都忘了,不记得了。他讲的那四个对不对?果惠知不知道?(果惠:吉祥。)还有什么?果雅知不知道?(果雅:尊贵。)他前面讲的那四个对不对?(果雅:庄严,他说端正。)



吉祥,中国人都欢喜吉祥,尤其广东人,一到过年了就说:“如意吉祥!如意吉祥!”怎么样啊?他要如意吉祥,他不念佛,去打麻将去!再不就跳舞去!那么要这个如意吉祥,你要念佛,你要规规矩矩地守规矩才可以。打麻将!你看那怎么会吉祥?一定会输!就输!输!输!输得把裤子都输光了!你看怎么吉祥了?



尊贵,这个尊贵,佛是最尊贵的。所以我们要想尊贵,先要找一个榜样,来学佛这个榜样,最尊最贵最完整的,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没有一切的妄想杂念,这超过阿罗汉的境界了。



那个阿罗汉,在《法华经》上,一开始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这都是阿罗汉,怎么样阿罗汉呢?阿罗汉是“诸漏已尽”,在证得阿罗汉的境界,就什么毛病也没有了,什么习气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妄想了,他的生死已经了了。“所作已办”,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了!得一万事毕,他得到一了,所以他不向外驰求了;不向外驰求,所以就诸漏已尽了,什么漏都没有了。



这个漏,你好说话也是漏,好看东西也是漏,好听声音也是漏,说:“那这完啰!我不听?我眼睛不看也不行!耳朵不听也不行!那我学佛学得也不可以看东西,也不可以听东西,我怎么受得了啊?”所以你就到现在还没有成佛嘛!就因为你受不了,所以总往外跑,不回来,不回光返照。



这个诸漏已尽,任何的毛病都没有了,就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了。你若贪,也是有毛病;你争,也是有毛病;你有所求,还是有毛病;你若自私,那更是有毛病;你若自利,那是大毛病。情爱,这都是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那个欲念。这个诸漏已尽,就是没有欲念,一切淫欲的念、狂心妄想,什么念头也都没有了,所以叫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他没有什么烦恼,什么烦恼都了了。“逮得己利”,他们才是真正地得到自己固有的智慧,真正地得到智慧,真正地得到佛教的好处了。所以我对你们讲,你们各位要知道,什么叫佛?佛就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你谁有真正的智慧了,不颠倒了,谁就可以成佛。你还是在那儿颠倒,贪而无厌,总也不满足,又和任何人都争,也自私,也自利,那就谈不到得到利益了。他这个得到真正利益,绝对不贪外物,什么叫金银珠宝啊?什么叫色、声、香、味、触啊?什么也触不动了,不被这一些个境界所转,这叫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他们把这一切的余习,这一些个解不开的,这一些个缠缚不脱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心得自在”,这个样子的时候,这个心才能得自在。那么佛呢?佛更超过这个,所以他是最尊最贵的。



那么我们要是想学佛,先要学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这不是说就这么讲一讲,啊!我明明想要去打劫去,还说:“我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嘿!那真是骗人骗己啊!你真若不争了,一切事情都听其自然地发展;不贪,也是听其自然地发展;无所求,“到无求处便无忧”,你有所求,才有忧愁;你若无所求了,什么也不忧愁了。你再不自私,这个世界的麻烦为什么生出来的?就因为人人都自私。那个自私从什么地方开始?就从人的欲念那儿开始。所以不自私不是说:“我就是那么普普通通不自私。”这个不自私就包括这个无所求,就不执著这个情爱了。不自利,也不想我得到什么好,这个环境对我有什么好的感觉,或者如何如何的。就是这一种的毛病,都没有了!都没有了,所以这才成佛呢!



那么这是薄伽梵的六义,很重要的!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记得薄伽梵这六种的意义。你这六种的意义都不记得,那你是连佛都不认识了!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这一个人,他头长得什么样子?他手长得什么样子?他身上长得什么样子?他身体是高是矮?长得什么样子?我们若清楚了,甚至于这个人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我们就真认识了!不要说看见这个人,就听见这个人一讲话这个声音,就知道了:“哦!这是某某人来!”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佛,连佛的薄伽梵六义都不知道,那你学什么佛啊?学糊涂佛!



所以这个薄伽梵的六义,你们各位都记一记,或者我要是下次来不糊涂,我还要问你们各位的,不是就这么样,说:“这一次过关了!”考试考完了,再就忘了。或者我下个月再来,教你们所有的人都给我讲一讲这个六义是什么意思?说:“哎呀!不得了了,我这一回去怎么办呢?”赶快记得嘛!怎么办?就是这样子,无论出家人、在家人,我给你们讲,你看!我这很费气力的,给你们讲完了,你们都忘了,像耳边风似的,你说那多可惜啊!所以我现在给你们讲多少,我来一定要问一问,好像这个阿难以四事问佛,我今天问了一个。以后我要把你们每一个来听经的人,我都要记一记,我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下,等到时候,我不知道叫哪一个名字,就来给我讲一讲。你讲不明白,那就证明你在这儿尽睡觉呢!你说:“我不会睡觉。”在这儿我现在叫一叫你,你就这么呼噜呼噜……这就是打呼了,就睡着了。你旁边那个人听经,也听不入耳了,就听见你在打沉雷了!学会了吗?我也学不好,因为我也不会打呼。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是佛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是在一个国家教化众生,是到所有有因缘的国家,去教化众生,和哪一个国家的众生有缘,就到哪一个国家去教化,所以叫游化诸国。那么在这个游化诸国的期间,就到了一个大城市。这个大城市,叫广严城。到那个地方,就在那个乐音树下,结跏趺坐,来为众生说法。
发表于 2008-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广严城、乐音树下,这是一个“处成就”;前边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那么主成就也有,也有人讲经了,但是你若没有一个地方,怎么样讲啊?好像我们这儿要讲《药师经》,若没有一个讲堂,怎么样讲法呢?所以要有一个地方,这叫处成就。



下边等到那个比丘和菩萨合起来,这叫“众成就”。那么也有人讲经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听。佛说法如果没有人听,他自己给自己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必须要对众生而说法。



那么在每一个法会都有他的众生,都有和他有缘的众生,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到这个法会来听经,这都是有缘的。若没有缘,想来也来不到的,因为没有这个法缘。你看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这是在多生多劫种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机会来听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不过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就躲躲懒,偷偷安。说是:“师父也没有来,我这回溜溜号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跳跳舞、喝喝酒,开一个party(宴会)!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费到那没有用的地方。



所以来到这儿听经的人,第一,你到这儿听经,听着这个法音,把世俗的那些个尘劳妄想都减轻一点,也就是学智慧,经典上所说的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法,那么你就能懂得多一点。



说:“我已经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点不更好吗?你怎么嫌多了?你往银行里存钱,没有看见你什么时候嫌说:“我钱存在银行太多了,我这个钱,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学智慧,学真正的佛法,怎么你又怕多了?这岂不是颠倒呢?没有算过这个帐,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真正研究佛法,而尽把时间都浪费了!所以这个乐音树,是说这一部《药师经》的一个处所。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这个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么叫大呢?他都是长老,出家都超过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为什么不说老比丘呢?因为这一老啊,就没有什么用了。人一老了,离着那一头就很近了,所以不说老,说大,是很大的比丘。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慧也圆满,品行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比丘是梵语,翻译过来有三个意思,你们听过经的人都听过很多了!这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个就“破恶”。



怎么叫乞士呢?乞士就是个要饭的,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要饭的。要饭的那个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处去要饭,但是他不择手段,不平等。人家给他多了,他就高兴了;给他少了,他就烦恼。那么比丘这个乞士呢?乞士是你给他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东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给他多,给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为着给众生种福,你能放多少种子,就种多少福,什么时候也不起烦恼,没有无明。



他是走路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家的比丘,什么时候走路也不会东张西望的,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貌他不看,不合乎礼仪他也不听,他在乞食的期间就是合乎礼。不合乎礼,他都不看不听;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事情,他也不说。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讲话的,不像那个化子要饭的时候,到人家门口就:“哎!大爷爷、大奶奶,发福生财呀!指日高升呀!”尽给念这个好听的话。比丘乞食,什么也不讲的,到那儿,你若布施,给这个饮食,他就拿着;不布施,他就走了,心里没有一种烦恼。这乞士和要饭的是不同的。



怖魔,这个比丘,因为他端然有正气,天魔外道一看见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见他,也都远远就跑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怖魔?就因为他有正气,以正降邪。



那么破恶,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恶习气,修道的比丘呢,就专门把自己这个坏的习气能破了它,这个恶劣的性质也改了它,改过自新,改恶向善。因为能改恶向善,所以叫破恶,这比丘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有多少这样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么多。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可是在中国这个名词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萨,也都会说“菩萨”这两个字,究竟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问他,他也不知道,他说:“菩萨就是菩萨!”怎么样解释法?“不知道!”



那么我们一谈到“菩萨” 这两个字,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大乘里边一个圣人。菩萨也是半梵语,具足就叫菩提萨埵,英文又叫Bodhisattva,翻译到中文,它就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之一,菩萨是九法界众生之一,也是四圣法界里边一个圣人。怎么叫觉有情呢?就是说他用这个觉悟的智慧,来度脱一切的有情众生。有情,有血有气的,都叫有情;没有血没有气的,那叫无情。好像一切的植物,这叫无情,可是无情它们都有性,它们都在佛的大光明藏里边来生长,所以虽然是无情,可是有性。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就中当尔之时,“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因为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子,尤其文殊师利菩萨是等觉菩萨,很快就可以成佛了,所以叫法王子——法王之子。“承佛威神”:他仰承着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从座而起”:从他自己的座位就站起来了。



    “偏袒一肩”:也就是偏袒右肩,不偏袒左肩。为什么偏袒右肩呢?第一,这是印度的一个风俗,因为天气热,把这个右边的肩背露出来,没有那么热了,可以调解这种热气,这是自己身上的气温调解。第二,偏袒右肩,这表示恭敬——恭敬佛,这是一种礼仪,用身心来恭敬,所以偏袒右肩;随顺世俗而求出世法,表示恭敬。所以这个是真不离俗,俗不离真;真不碍俗,俗不碍真,这样互相尊敬,所以文殊师利就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右边这个膝盖就跪到地下,“向薄伽梵”: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曲躬就是把头低一点,那么合起掌来,这都是表示身心恭敬,三业清净。“白言,世尊”:白言就是对佛说了。



    “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说我们现在法会大众都是一条心,这一条心有个愿望,就是希望佛演说如是相、如是类,就像这样的相,也和这个相类的道理。什么呢?就是“诸佛名号”:所有十方诸佛的名号,以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及本大愿”:说本来在往昔所发的大愿,是什么样子?“殊胜功德”:他行菩萨道的时候,怎么样修行的,才能积聚像这样子的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能使令听见他这个愿力的和他的功德的,即刻藉着这种功德愿力的力量,业障也消除了,恢复清净了!



    “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为着就是想要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快乐,而不忧愁,没有损害。像法转时,在将来像法的时代,人都注重修庙,而不注重修道,那么庙里也只剩一个空佛像,那个时候真正修道的人很少。诸有情故,利益在像法时代所有的众生,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有血有气的,这就叫有情众生;无血无气的,好像那一些植物,就是无情的众生。那么这是文殊师利请佛来为大众说法,为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人请法。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这个时候,佛就赞叹文殊师利童子言。这位菩萨是童真入道,行菩萨道,修菩萨道,所以成为菩萨中的上首。那么佛在这时候就赞叹他说了,“善哉善哉。曼殊室利”:你这位菩萨是真好,你这位菩萨好极了!为什么我赞叹说你好呢?



    因为“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说是你用你这个大慈悲心,慈运无缘,这个有缘、没有缘的众生,你现在都为众生来请法,用这个大悲济度一切众生的思想,来劝请我给大家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诸佛的名号和诸佛本愿的功德。



    “为拔业障,所缠有情”:为了要拔济,把这个有业障的,从这个三恶道,从这个苦海里头,把他们拉出来,救出来,拔度出来;他们的业障缠缚他们,令他们不自由,这一切的有情,你为他们来请法,“利益安乐”:令他们得到利益,得到这个安乐,没有烦恼了。“像法转时”:等到那个像法时代,“诸有情故”:你要利益像法时代所有的有情。


   “曼殊室利言”:那么佛对文殊师利这么样讲,文殊师利又答复,就说了,说“唯”:说“好!”就答应好、是、yes。“然”:是这样子。“愿说”:我愿意佛发大慈悲,为我等说,“我等乐闻”:说我们这一切的众生,现在都愿意听如来说这种的法门

[ 本帖最后由 龙隐云水 于 2008-1-9 11: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9:33 , Processed in 0.0238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