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405|回复: 4

张映辉 我只是自然生活的实践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视频
http://www.56.com/u68/v_NTYwODIzMjM.html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4/3a2b1dbd-76e6-49ce-a619-60fb57510b04.shtml 20130501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4/c8c3a131-2749-420c-b27c-f8698e9ac760.shtml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5/a2d2f0c3-3d2f-421a-91ca-f35053c8acc3.shtml

我只是自然生活的实践者




  张映辉简介 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连珠山镇。1982年考上人民大学,学习世界经济专业。1986年毕业后,在某研究所做科技政策翻译和编辑工作。1998年,赴英国做访问学者,研究经济专业。在国外生活9年间,自觉消费有机产品及追求自然生活方式。2007年回国,凭借对中国有机产业的独立走访和调查,一直在与有机生活爱好者们分享信息和探讨思想,并以“自然之子”之名开


记者手记
  母爱让她成为“自然之子”
  听说张映辉,是因为她在有机生活论坛以“自然之子”之名开设专栏,组织北京有机农夫市场,做义务演讲,推广有机生活理念。
  “社会活动家”,是记者对她的最初定位。
  而对张映辉最初的直观印象,则来自于一段关于“有机生活”的演讲视频,红红的脸,齐耳的短发、棉布中式小袄,看上去有些像外祖母年轻时的打扮,虽然觉得不像这个年代的穿着,但是很亲切。面对着摄像机镜头,看得出张映辉有些紧张,语速很快。
  什么是“有机生活”?记者似懂非懂,觉得无非是花高价买一些“有机食品”,值得学习但很难推广,然而仔细看了几分钟后,发觉张映辉的演讲并非在宣传概念,她介绍的每一项有机生活小方法都是她自己一直在使用并总结出来的。十几年来,她们全家从来不使用塑料碗等一次性用品,不吃变了性的植物蛋白产品,不进补也不吃任何维生素,不吃任何西药,不吃任何加工好了的现成食品。在穿着方面,张映辉也是尽量为自己及家人选用有机纯棉、麻制品;而在用的方面,她更是拒绝化学清洁洗涤用品,用无患子果皮、小苏打、白醋、茶籽粉等天然产品进行无毒清洁,自己动手用无患子果皮加工成皂液。
  记者很好奇,当人们习惯了快捷、便利的现代生活后,张映辉和她的家人是如何适应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呢?特别是作为一名家庭主妇,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会给张映辉增加更多的工作,当初又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呢?
  几经周折,记者只得到了她的电子邮箱地址,于是发出了一封采访函,本来以为会经历漫长等待,谁知两天后就收到了张映辉的回复:
  春萌,你好!
  谢谢你的来函,非常欢迎你来访(以前我的家经常对外开放,也就是欢迎任何想了解自然生活的人来访来看来问问题)。但我目前人在意大利,最早2011年3月份回去。你的几个问题,我书面做了回答,在附件中,你看可否?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络。
  映辉
  于是,就这样,通过电子邮件,记者走进了这位“自然之子”的生活。采访中,张映辉总是很客气,很多事情都是以与你沟通商量的口吻,文字也很优美,尤其是谈到小时候在北大荒的生活,春夏秋冬,为你铺开了一幅五颜六色的山野生活画卷。后来记者得知,张映辉做过编辑,还做过访问学者。
  张映辉的丈夫是位意大利人,中文名字叫路德。婚后,张映辉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太太。如今夫妇二人有两个儿子,老大昆仑,老二德伦。路德学的是贫困经济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英国一家小的咨询公司工作,主要是做第三世界和贫困家庭直接相关的项目,也在中国做过项目,比如和国家统计局合作的县级贫困跟踪体系,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进行影响力评估,还曾被派到巴基斯坦,为巴政府的统计局提供帮助。由于丈夫的工作需要,一家人在很多国家生活过。
  那么,张映辉为什么会选择放弃事业,选择做一名家庭主妇?
  这样的问题,张映辉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位出租车司机经常在张映辉所住的小区外面等活儿,相互熟悉了,忍不住问她:“你这样呆在家里,以前上的大学和工作不都浪费了吗?”张映辉回答说:“没有浪费啊,大家都在说现在的孩子有许多问题,其实主要是父母没有尽责任,大家都把孩子让长辈和保姆来带,而不是自己去了解和引导,当然要有问题了,我是母亲,理应尽母亲的责任,为此我可以放弃工作,因为带孩子比其他一切都更重要。”
  正因为孩子的出生,张映辉开始摸索什么是对孩子有益的,一家人渐渐地走上了“自然生活”的道路。回到北京,为了能买到有品质保障的有机食品和有机生活用品,她开始做市场调查,并发现了很多问题。如今,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她站出来向更多的人讲解有机食品的选购,讲解“自然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映辉没有张扬的气势,演讲中也没有振奋人心的“总结陈词”,只是那么温婉地、如潺潺流水般地缓缓道来,小妙招、小方法,一点点地让“自然生活”的理念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访谈录
  记者:当年是什么经历触动您选择如今的生活方式?
  张映辉:如果说经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小时在乡下长大的过程;一个是2001年生第一个孩子之后的历程。
  我出生于1964年,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是黑龙江省密山市的连珠山镇,镇上有一个兵工厂,此外除了农田就是青山,也几乎没有垃圾。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再回去,发现镇本身已经扩张,一部分农田上盖起了房子,到处飘挂着塑料袋,镇边上的农田里开始倾倒大量的垃圾,有垃圾在包围镇子的趋势。
  小时候的生活很艰苦,但与自然非常和谐,并且没有任何浪费,吃的都是应季的食物: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黄花菜,夏季和初秋则是各种种植蔬菜和水果以及湖里野生鱼的旺季,秋天除了收获种植的粮食和冬季可储存的菜外,也采摘一些山上野生的东西,比如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储存的菜和自己晒的干菜,还有自己腌的酸菜、发的豆芽、在木槽里栽的蒜黄;那时去买东西都是拿着柳条编的篮子、麻袋和纯棉布做的袋子、玻璃瓶子,没有塑料袋也没有编织袋,唯一的垃圾是不能吃的菜根和烂菜叶子;穿的都是自己家里做的纯棉布的衣服,一年四季的鞋子也都是家里手做的布鞋,鞋帮鞋底是用面粉加水煮出来的糨糊粘在一起的,鞋底是用麻绳一针一针纳出来的,鞋底粘上废旧的自行车外胎,冬天的棉袄、棉鞋里面絮的都是纯棉花。这样说并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但尽可能简单、遵从自然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001年,我的第一个孩子昆仑在意大利出生,和国内一样,商家和医院携手打婴儿和母亲的主意,赠送了许多免费的婴儿食品和宣传册子。从医院回到家后,我看到几个瓶瓶罐罐,不知该放哪里,于是决定尝尝看。打开一小瓶胡萝卜泥,放到嘴里甜丝丝的,但已经没有新鲜胡萝卜刚煮出来的味道。这样的东西怎么能给娃娃吃?食物的原味都变了或没有了,孩子怎么能知道真正食物的味道?其他几瓶没有打开就都送了人,就这样,我的两个孩子从未碰过一点现成的婴儿食品,不管是有机的还是常规的,所有食物都是我自己在家里用新鲜食材现吃现做。从小到现在,他们一直都是不挑食的健康的孩子,而且非常有耐力。我们一起登山,我追不上孩子,他们可以爬山一整天不抱怨,而且在我们登山的路上经常连大人都看不到。
  做父母的都有良好的愿望,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和最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东西,但是做父母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和有益的。所以,我开始大量阅读与育儿、医学、食物、环境相关的书籍,开始回忆自己小时的经历,慢慢开始付诸行动。
  记者:您的丈夫是意大利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没有导致你们在教育孩子理念上的不同?
  张映辉:欧洲所有国家中,只有意大利在很多方面和中国相近,比如都有着浓厚的饮食文化并且有许多看上去相似的食物,像面条、馄饨、饺子。传统的风土文化也相近:注重家庭,家人间的关系都比较亲近,人人都喜欢孩子。去过意大利的人都会发现意大利人很注重仪表,几乎个个都穿戴整齐。但我先生路德却恰恰相反,他主张一切随意。
  在养育孩子上,我和路德没有什么分歧,从一开始就认为孩子需要健康的食物,需要尽可能地和大自然接触,不需要看电视和玩游戏机,不需要太多的玩具,不需要上课外辅导班,需要的是父母在品德和学习上的引导,需要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从而给孩子一个能发挥自己的空间,不去剥夺孩子们该有的快乐、天真、好奇,让孩子成为孩子!
  路德一直支持我所做的公益活动,没有来自家庭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不可能东南西北跑农场、跑展会。去年,当他得知一个意大利朋友父亲的农场现在只(能)种先锋玉米时,他开始认识到我们中国需要保护和使用原生种子的急迫性,更加支持我做的事情,比如在北京启明星双语学校做有机健康午餐,去年8月和9月,有三个星期我几乎天天在学校的厨房,路德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没有他做后盾,光是后顾之忧就得让我后退了!
  路德一直在关注我做的事情,有些事情看得比我身在其中要清楚,比如,我们几千年的育儿都是自然的传承,主要是父母养育下一代,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多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带孩子。正如我先生观察到的,到了将来,养育孩子都会出现断层,现在的父母不愿履行或因各种原因无力履行育儿的责任,将来这些孩子长大成家有孩子后,谁还会带孩子呢?
  记者: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您怎样安排每天的生活?追求传统自然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增加您的工作量和负担?
  张映辉:在国外生活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专职母亲,每天的时间都是孩子的,家里没有电视,也不习惯参加社交活动,晚上有时间就读书或琢磨着做吃的。回到北京后,生活有些改变,因为我要花时间去找健康的食材,相对来说读书的时间少了。孩子们都上小学了,白天方便我就跑农场、有机商店等,写写专栏。
  为了孩子们带饭,我早上一般是5点半或6点起床,先把早饭做好,如果烤面包或蒸馒头,都是头天晚上将面发上,这样早上起来面就发好了,而烤面包本身只需要20—30分钟的时间,另外每天早上我们都喝点稀饭或者豆浆,做早饭和孩子午饭加起来最多也就是1个半小时左右。而用无患子做皂液时,一般头天晚上用开水泡上,几乎不花时间,第二天有时间时就花几分钟将可以用一个星期的皂液做好,洗衣洗头时可以直接拿来用。事先计划好了,除了做饭其余方面并不需要多花额外的时间。
  记者:您在有机生活论坛以“自然之子”之名开设专栏、组织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您的初衷是什么?
  张映辉:写文章是在我回到北京的一年以后,也就是2008年10月,当时只是一腔热血,在国内做了一年的有机消费者,看到国内有机行业的一些问题,觉得不写出来,我就得自己去种地去经营有机店了!开了专栏后,主要是想和消费者以及生产者分享,分享我走访生产者的发现、介绍好产品、分享国外的好经验。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有实质内容的公益性的交流平台,它可以启发和引导消费者,没有稳定的对有机农业认知认可的消费群体,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希望有心人都能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力所能及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做负责任的公民,而不是简单地抱怨。社会的变化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滴水穿石,我愿意做那滴滴水中的一滴!
  记者:可以谈谈您在巴基斯坦的生活吗?
  张映辉:我们当时住在其首都伊斯兰堡,当地人说,离开伊斯兰堡,你就到了巴基斯坦!也就是说,伊斯兰堡不代表真正的巴基斯坦,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新建城市,是外交官和当地富人的城市。我们刚去时,对当地的风俗和文化只知皮毛,比如你问当地人问题,他们永远都说是或者行,但并不代表承诺,先生去定了两个空调,他们送来的却是不同的产品,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女人出门需要将自己遮严,否则在当地男人的目光下你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虽然最初两个月的磨合期挺折磨人,但时间久了就习惯和适应了,而且慢慢发现当地人大都很和善、开朗、热情。因为容易知足也就长乐。
  美国发生“9•11”的当天,先生在统计局上班,我一个人在家,没有电视也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直到下午报纸来了才知道世界出了大事。后来我们也撤离了,是在9月14日。当时我们的家在巴基斯坦,撤离后到欧洲没有家,就一直“流浪”,直至2002年1月底重返巴基斯坦的家。但2002年3月份的一个星期日,在壁垒森严的使馆区,一个教堂被炸并有伤亡,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影响很大,之后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为了孩子和安全,我们决定离开巴基斯坦。在我们家里工作过的三个人,一个看门人,一个司机,还有一个小时工都非常舍不得,我们尊重他们,也待他们如自己的兄弟一样,如果没有美国对阿富汗的轰炸,我们可能还会在巴基斯坦多住几年。
  记者:在多个国家的生活经历,给您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张映辉:英国给我的最大影响是其社会对各种不同观念、不同思想的尊重,具体一点就是可以在图书馆、书店阅读到和买到各种开启心智的书籍;而在巴基斯坦近两年的生活让我明白何谓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民俗,让我明白包容的意义。
  记者:这种“自然生活”在实践中有哪些困难?
  张映辉:自然生活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看起来要做和可改进的地方太多了,其实所谓的“困难”,通常是不知从哪着手;而一旦从一个点出发往往会有波及效应,所以我们需要从小事、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开放的,就有机会播下自然生活的种子,有了种子,就可能发芽、开花、结果。
  比如从食材和吃的入手,眼下我们都日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那么选什么怎么吃才安全呢?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都交给政府去解决?食品不安全我们消费者是否有很大责任?有必要让别人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吗?如果我们能选择健康(尽可能本地、应季,有机或自然农法种植和加工)的食材,再自己制作无害的食物,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就是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吃的问题解决了,甚至在解决吃的过程中,慢慢会反思到清洁用品、家里用的东西、穿的东西、我们大的生态环境,就会去求索、去实践、去行动。
  所以,追求自然生活无需贪大求全或一股脑解决所有问题,需要一点点实践,我个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无患子制作
  天然清洁用品
  无患子是无患子树上结的果实,属天然产品,可以百分之百降解。尤其是野生无患子,对皮肤非常有益,不会造成接触性湿疹或过敏反应。
  使用方法
  1. 直接用果:将两三个或四五个(视衣服脏度而定)装进一个棉布缝的小口袋或一只旧棉袜子里,口上系好,然后将其放进洗衣机。皂苷只在温水和热水下才大量出来,所以用果皮直接洗衣服时,必须用温水和热水,而漂洗时选择冷水。
  2. 自己加工液体皂液:用一个厚底带盖子的不锈钢锅,在里面添加1000毫升的清水,外加10个无患子果皮,将水烧开后关火,放置几个小时,在泡过一段时间后,带上橡胶手套,用手尽量将无患子果皮里的皂苷挤出,直到尽可能将果皮攥干为止。然后将液体皂液装进一个带盖子的瓶子,避光低温保存,夏季要放在冰箱里。一升的皂液够洗5—10次衣服,冷热水下均可使用。 这个皂液除了可直接用于洗衣物外,还能直接洗头发。


她叫张映辉,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一所高校的“世界经济”专业,之后做编辑,出国做访问学者,然后在家做家庭主妇,后来出于对孩子教育的考虑,一家人回到中国。2007年8月,张映辉与意大利籍丈夫和孩子回到中国后一直居住在北京,她没有选择固定工作,在家照顾两个儿子。在全职母亲之外,她一直在做的在一定意义上让她成了“中国有机产业评论者和有机小农的代言人”。她在有机生活论坛以“自然之子”之名开设专栏,组织北京有机农夫市场,做义务演讲。
    什么是自然生活?这其中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生活原则。比如:拒绝使用任何一次性用品;只穿纯棉、麻和丝质的衣服;不用化学清洁用品,用天然的环保的甚至自制的洗涤品;不进补也不吃维生素;不吃任何西药;少吃或不吃动物产品,将五谷杂粮、果蔬、坚果籽类(非加工零食)作为真正食物;最大限度地自己动手制作食品;不吃加工食品,尤其是深加工食品;有条件的话,选购天然或有机产品,并尽可能了解食材的来路……
    “我们一家四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北京本地的应季食物,食材来自信得过的小农场;为了先生和孩子,有时也会买点进口的有机食品,虽然我们的食量都非常大,但每个月的开销不超过3000元。而且,我们不看病也不吃药,这笔账可以算算!”张映辉说。
自然方法应对病痛
    有病也不去医院,从不吃西药——实际上,张映辉不仅不给儿子吃西药,中药也仅仅限于流感时偶尔服一点板蓝根冲剂,而且那也是几年前的事情,现在连这点药都免了。

张映辉有两个儿子,老大昆仑,老二德伦。昆仑5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烧到40°C,但她唯一做的只是不停地给孩子用温的湿毛巾敷头和擦身子。丈夫有点紧张,但她还是坚持只用物理降温的方式。两天之后,退烧了。

    还有一次,是在英国的时候,1岁4个月的德伦摔倒在暖气片上,鼻子旁边的脸部碰出很深的伤口,血流如注。他们急忙打急救电话,救护车来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在第二天才给孩子进行了缝合,然后开消炎药和止痛药让带回家服用。张映辉对医生说:“我们不需要,我的孩子从不吃西药。”医生却坚持,为了避免发炎和止痛,一定要给孩子吃消炎药和止痛药。争执不下,最后,医生不但开了药,还让他们签署了免责书才放他们走。回家后,张映辉没有给孩子用一粒药,而是将所有的药送回医院的药房(在英国,药品需送药房回收,不能乱投在垃圾里),德伦既没有嚷痛,伤口也没发炎。“如果放在现在,我连医院都不会去,买个蝴蝶状的止血贴贴上就行了。”张映辉补充说。此后,他们再没去过医院。

    而他们一家人确实很少生病。说到这方面,她有两点心得:一是多晒太阳,一年四季,尽量多在户外接受阳光,即使夏日正午,也不过多戴个帽子,绝不按“专家”的说法去防晒,因为万物中的一切都要有太阳才能长得好长得健康,人类也是一样的;第二,尽可能吃应季的健康食物,冬天就吃冬天应该有的蔬菜和水果。

只吃真正的食物

    生活中,张映辉经常谈到“真正的食物”。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物?在她看来,反季节蔬菜不是,转基因食品不是,靠饲料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肉蛋不是,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果蔬不是,超市里的加工食品更加不是……环顾四周,除了这些,还有能吃的食物吗?有的。她说的是有机食品。

    在张映辉那里,真正的食物不仅是有机的,而且这种有机的过程是自己了解的,确知的。换句话说,列入她食物清单的内容,来路都一清二楚,哪家农场生产,环境如何,长势和收成怎样,什么人在生产,甚至包括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一句话,要了解谁是真正生产你每天所吃食物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为一日三餐如此费心,也许有点匪夷所思。但回国后,张映辉用一两年的时间,四处走访,与生产者沟通交流,了解了北京周边生产有机食品的农场,作为自己和家人可靠的食物来源。后来,她把自己的收获贡献出来,写成《北京有机食物及环保安全家庭生活用品采购点》的帖子,发在有机生活论坛“自然之子”专栏上。2010年5月,她干脆组织了“北京第一届有机农夫市场”,从蔬菜到面粉,从豆腐、鱼类到肉蛋、蜂蜜,品种很多,令更多消费者受益。而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公益性的。

孩子的食物全部亲手做

    张映辉的有机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对此,她的回答是,从有了孩子。

    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吃母乳长大的。孩子出牙后,开始增添一些五谷杂粮、根茎类蔬菜和水果。比如用大米小米加胡萝卜丝煮成粥;或者用荞麦加红薯丝煮成粥;再大了,就逐渐增添品种,豌豆粒、玉米面和栗子面以及甜菜头、花椰菜、小西葫芦、扁豆等蔬菜,也把梨块和萝卜块煮成羹,把苹果和香蕉做成果泥,孩子都非常爱吃,而且这些都是不添加盐、糖等调味品的,让孩子从小习惯和喜欢自然的味道。

    从1岁开始,孩子们就跟大人吃完全一样的饭菜了。直到现在,全家的主要食物都是五谷杂粮、蔬菜加上水果和坚果,鱼、肉只是偶尔的点缀——“从去年1月开始,全家一致决定,不再吃肉,全吃素食了!”

    她的孩子也不吃学校提供的食物,包括水。每天都是张映辉替他们准备好,带到学校去吃。不是万不得已,他们不上餐馆吃饭;朋友来访,最初会带些超市买的包装食品作为礼物,张映辉会客气地请他们带回去,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带工业生产的食品上门了;家人常吃的面包、意大利粉、拌生菜、中餐都是自己做,连偶尔给孩子的零食比如巧克力饼干、蛋糕、冰激凌,也是她亲手做的。在家好办,如果出门旅行呢,也自己带着不成?张映辉说:“没错,我们出门坐飞机乘火车都是自己带吃的。我在家里做好面包,饼干,再带上很多水果和非叶子类的蔬菜。”

家用洗涤品全部自制

    到过张映辉家的人都会有新奇和惊异的感觉,那就是在她的家里找不到塑料餐具,没有电饭锅这类含化学镀层的厨具,也没有几乎家家都在用的洗衣粉、洗洁精。为什么如此执拗地排斥这些给大众生活带来方便的化工产品?张映辉说:“我们应该问问的其实是,这些东西,真是我们生活必需的吗?”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鞋套,最后去了哪里?做了垃圾。这类垃圾处理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填埋,二是焚烧。同时,化学洗涤剂污染江河水源,塑料制品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有的含有双酚A(聚碳酸酯),长时间使用或在高温下,这此有害成分会渗透到液体里边,直接危害健康。在很多场合,张映辉都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如何用白醋和小苏打清洗抽水马桶,用茶籽粉清洗碗筷以及用无患子果皮清洗衣服和头发,她还会现场演示如何用无患子果皮自己加工皂液。这个时候,张映辉已经不只是一个自然生活的实践者,还是它的引领者。





天然和无毒清洁用品:白醋、小苏打、茶籽粉、椰子油、无患子、食盐















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

孙启军
在今天的大都市里,
  不去菜市场,
  不去超市,
  也不去餐馆吃饭,
  他或他们,
  能够生活下去吗?
  张映辉告诉你:
  不仅能活,
  而且活得非常健康、踏实!
  这个被称为“自然之子”的女人,最初勾起我好奇心的完全是她的一连串“不”字:家里不用任何化工产品,不用塑料产品;不去医院,不吃任何西药,也几乎不吃中药;不去菜市场买菜,从不去超市买食品,也几乎不在外面餐厅吃饭……
  那她病了怎么办?孩子病了怎么办?须知,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一家人每天吃什么?拒绝洗衣粉、清洁剂,她难道不洗衣服不洗碗不用搞卫生吗?
  1
  张映辉和她的自然生活
  “这没有什么高深理论,我只是一个实践者。”张映辉开门见山,柔和的语气中透着一个成熟女人的干练。
  对我的疑惑,她的回答直截了当:“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只要你热爱自然、热爱家庭、热爱生活。”
  谈起自己的经历,张映辉一笔带过: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一所高校的“世界经济”专业,之后做编辑,之后出国做访问学者,然后在家做家庭主妇,后来出于对孩子教育的考虑,一家人回到中国。
  2007年8月,张映辉与意大利籍丈夫和孩子回到中国后一直居住在北京。她没有选择固定工作,在家照顾两个儿子。在全职母亲之外,她一直在做的在一定意义上让她成了“中国有机产业评论者和有机小农的代言人”。
  她在有机生活论坛以“自然之子”之名开设专栏,组织北京有机农夫市场,做义务演讲。我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北京启明星双语学校做着有机健康午餐项目。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有机食品”、“自然生活”相关,张映辉强调说:“我做的这些都是公益性的。”
  在她的周围,还有抱着同样想法的一群朋友。
  2
  什么是自然生活?
  张映辉没有给我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知道其中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生活原则。比如:
  拒绝使用任何一次性用品;
  只穿纯棉、麻和丝质的衣服;
  不用化学清洁用品,用天然的环保的甚至自制的洗涤品;
  不进补也不吃维生素,因为真正的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所需的一切养分;
  不吃任何西药;
  少吃或不吃动物产品,将五谷杂粮、果蔬、坚果籽类(非加工零食)作为真正食物;
  最大限度地自己动手制作食品;
  不吃加工食品,尤其是深加工食品;
  有条件的话,选购天然或有机产品,并尽可能了解食材的来路;
  ……
  这些生活原则,从大的方面说,保护了环境,减少了垃圾和污染;从小的方面说,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安全和健康,都是值得尊敬和仿效的生活方式,但细细品味,做到哪一条都不容易。
  表面看,“不”是减法,实际上,每一个“不”的背后,都可能意味着时间、精力和金钱支出的增加。对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便捷、廉价产品和服务的都市上班族来说,改变每天清晨在街头匆匆买份早餐或在周末才抽空到超市抱回一周食物的习惯,做得到吗?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借鉴意义吗?毕竟,有机食品的价格很高。
  “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只要有心用心。”张映辉说,她的这些做法,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也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要花很多钱。
  “我们一家四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北京本地的应季食物,食材来自信得过的小农场;为了先生和孩子,有时也会买点进口的有机食品,虽然我们的食量都非常大,但每个月的开销不超过3000元。而且,我们不看病也不吃药,这笔账可以算算!”
  3
  为什么不看病 也不吃药?
  有病也不去医院,从不吃西药———我第一次听到母亲这样带孩子,非常惊讶。实际上,张映辉不仅不给儿子吃西药,中药也仅仅限于流感时偶尔一点板蓝根冲剂,而且那也是几年前的事情,现在他们一家连这点药都免了。
  这怎么可能?
  张映辉说,这没什么奇怪的。生命是强韧的,要相信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饮食健康,孩子就不容易生病,生病后不乱用药或不用药,靠机体自身的力量恢复,孩子的免疫力就会增强。这是良性循环。疾病也是自然现象,不全是坏事,可以让孩子的身体更加强壮。
  她给我讲了几个小故事。
  张映辉有两个儿子,老大昆仑,老二德伦。昆仑5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烧到40℃,但她唯一做的只是不停地给孩子用温的湿毛巾敷头和擦身子。丈夫有点紧张,但她还是坚持只用物理降温的方式。两天之后,退烧了。“孩子发烧,大都会自行退烧,重要的是搞清楚发烧的原因,有时仅仅是玩得太累,也会引起发烧的。只要不是长期低烧,不是烧到不省人事,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好,父母无需过分担心。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工作,正在击退病毒或细菌的进攻,发出来才好。”
  还有一次,是在英国的时候,1岁4个月的德伦摔倒在暖气片上,鼻子旁边的脸部碰出很深的伤口,血流如注。他们急忙打急救电话,救护车来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在第二天才给孩子进行了缝合,然后开了消炎药和止痛药带回家服用。张映辉对医生说:“我们不需要,我的孩子从不吃西药。”医生却坚持,为了避免发炎和止痛,一定要给孩子吃消炎药和止痛药。争执不下,最后,医生不但开了药,还让他们签署了免责书才放他们走。回家后,张映辉没有给孩子用一粒药,而是将所有的药送回医院的药房(在英国,药品需送药房回收,不能乱投垃圾里),德伦既没有嚷痛,伤口也没发炎。
  “如果放在现在,我连医院都不会去,买个蝴蝶状的止血贴贴上就行了。”张映辉补充说。
  此后,他们再没有去过医院。
  因为几年都不看医生不去医院,当地卫生部门还专门发信来,询问他们是否还住在当地。
  孩子健康,并不意味着不生病,实际上,张映辉的两个孩子都发过高烧,年年得流感,出过水痘,得过手足口病,闹闹肚子、磕磕碰碰也是常有的事,但她从不带孩子去看医生,也不给孩子用任何西药,中药也仅仅用最简单的小药。9年来,张映辉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照顾着家人。
  而他们一家人确实很少生病。
  说到这方面,她有两点心得:一是多晒太阳,一年四季,尽量多在户外接受阳光,即使夏日正午,也不过多戴个帽子,绝不按“砖家”的说法去防晒,不用科学地解释(合成维生素D以防病抗病),道理很简单,万物中的一切都要有太阳才能长得好长得健康,人类也是一样的;第二,尽可能吃应季的健康食物,冬天就吃冬天应该有的蔬菜和水果。饮食对孩子的健康是第一决定因素,如果孩子吃得健康,就会有较强的免疫力,这样不会轻易生病,即便生病,也会很快恢复。
  “回国后,常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医院里成堆的孩子在输液,有些孩子很小,头上插着针头和胶带,觉得他们真太可怜了!”
  且不说目前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不说张映辉的选择是否完全正确,仅仅从一个父母的角度,张映辉就给了我们足够的警醒:过度医疗,过度依赖药物,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4
  什么是真正的食物?
  采访中,几次听到张映辉谈到“真正的食物”。我问:“为什么你极少在外面餐馆吃饭?”她的回答是:“那不是真正的食物。”
  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物?在张映辉看来,反季节蔬菜不是,转基因食品不是,靠饲料工业化喂养出来的肉蛋不是,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果蔬不是,超市里的加工食品更加不是……环顾四周,除了这些,还有能吃的食物吗?
  有的。
  她说的是有机食品。
  粮食、水果和蔬菜的安全、健康标准,从低到高依次标称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种,“有机”是最高级别了。有机粮食、蔬菜和水果,需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对种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全面的规范和监控。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也绝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大型超市都有有机食品,但经过流通渠道后,价格自然较贵,而且消费者难以在超市了解到生产者的情况。在张映辉那里,真正的食物不仅是有机的,而且这种有机的过程是自己了解的,确知的。换句话说,列入她食物清单的内容,来路都一清二楚,哪家农场生产,环境如何,长势和收成怎样,什么人在生产,甚至包括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一句话,要了解谁是真正生产你每天所吃食物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为一日三餐如此费心,也许有点匪夷所思。但回国后,张映辉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四处走访,与生产者沟通交流,了解了北京周边生产有机食品的农场,作为自己和家人的可靠的食物来源。后来,她把自己的收获贡献出来,写成《北京有机食物及环保安全家庭生活用品采购点》的帖子,发在有机生活论坛“自然之子”专栏上,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感谢与喝彩;再后来,2010年5月,她干脆组织了“北京第一届有机农夫市场”,从蔬菜到面粉,从豆腐、鱼类到肉蛋、蜂蜜,品种很多,令更多消费者受益,也让那些遵循有机生产方式生产食品的农夫受益。
  或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张映辉这样来选择自己的食物,但在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化学物质非法添加的双重背景下,在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孔雀石绿……这些与食品毫不相关的化学物质已赫然出现在我们餐桌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张映辉的努力具有超越其个人和家庭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映辉把自己用自然方法养育孩子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过简单生活养育健康孩子》,张映辉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既不是医生也不是营养专家,更不是教育家,但是在过去的11年间她不借助任何“科学饮食”方法,从未给孩子吃过西药,也不吃任何的补品,自己的两个孩子自然、健康、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如果非要找成就这些的理由的话,那就到自然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吧。

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680236191
自然之子专栏:http://bbs.of315.com/forum-27-1.html
发表于 2013-5-27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这篇文章。我要好好向她学习,一步步做到:让家人吃真正的食品,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消耗和污染,带领全家人过简单的生活。
发表于 2013-5-28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注意到一些网站上都在流传一篇如何识别转基因大豆的文章,看过后觉得这样的文章只能混淆视听。



这篇流传的文章谈到的转基因大豆是黑脐的,我们东北传统的大豆是圆粒的豆脐呈浅黄色,文章说用水泡可以识别是否转基因,本土大豆用水浸泡三天就发芽了,而转基因大豆只是个体膨胀而已没有发芽。



首先,如果是使用了‘Terminator’技术的转基因种子种出来的大豆肯定是不能做种使用的,但如果没有使用‘Terminator’技术,作物应该可以做种,也就是豆子可以发芽;其次,辐照过的常规大豆根据辐照强度的不同,出芽率会有不同;第三,常规种植的大豆即使受到转基因污染,也会发芽;第四,大豆种子外衣开裂后是不会出牙的;最后,我们传统的黄豆也有黑脐的。



这说明什么呢,检测作物是否转基因不是我们肉眼和通过发芽能做到的!



食物及和食物不可分的种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取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可以说是天赋人权。为此,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食物和种子不被‘侵害’,它们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及生存质量。我想所有对转基因质疑和反对者都有这样的心态,希望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做些‘功课’,读些有深度的有关转基因的书籍(正反面都要)和文章,然后严谨地据理力争(但不做人身攻击)。

(转自以上张映辉博客)
发表于 2013-5-29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物及和食物不可分的种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取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可以说是天赋人权为此,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食物和种子不被‘侵害’,它们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及生存质量。我想所有对转基因质疑和反对者都有这样的心态,希望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做些‘功课’,读些有深度的有关转基因的书籍(正反面都要)和文章,然后严谨地据理力争(但不做人身攻击)。
---------------------------
可惜,我们的天赋人权被最有人权的国家暗杀掉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起来自救自保!
发表于 2013-5-29 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母爱让她成为“自然之子。
----------------------
同样,母爱让我们这些妈妈们成为反对转基因者和中医铁杆粉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7:26 , Processed in 0.0254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