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264|回复: 6

《家庭会伤人》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出人意料的是,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书中严正地指出父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无意对父母的善意做任何指控与批判。因为他们已经穷尽半生精力,给了孩子在他们所知范围内最好的对待。而父母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许多不妥当的做法,也只是在家庭系统当中本能地代代相传下来的,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经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会使我们对曾度过辛苦童年的父母,更增谅解和亲近。

书中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例如,受到虐待的孩子如何在幻想中美化父母;承受父母指责、羞辱的孩子,如何把羞愧内化到自我的核心,而成为一个没有羞愧感却十分自贬的成人;孩子如何为了符合家庭系统的需要而长出“假我”;孩子如何为了弥补父母的缺憾而提早结束童年。

“上瘾”乃是世纪之病,现代人用多种强迫性和上瘾行为来掩盖真实的痛苦,作者对上瘾行为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家中有上瘾或失控的父母;多么不愿意见到家中出现身体或情绪的虐待,甚至性暴力。本书有如打开探照灯,照亮家中可能有的阴暗角落,且提供多项检核表,供读者检核之用。当我们研读家庭中可能有的一些问题,且检查自身的经验之后,倘若发现自己的家庭并非如此,将会知道这是多么值得感谢的事,而不会视“家庭的健康”为理所当然。倘若我们检查出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些类似的经验,就能看清问题的脉络,知道如何走出困境,不再自伤及伤害他人!

本书作者是心理辅导者及著名的电视制作人、主持人,透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互动的原理和人由受伤到康复的过程。他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出生于酗酒家庭,曾经进入教会立志传教,却因酒瘾而进入奥斯汀州立医院接受治疗。他在度过漫长而艰辛的复健过程后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验印证家庭理论,以及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他是一名真正的传教士,因为他用生命为自己所相信的事做了见证。他也指出:若无面对真实生命的勇气,宗教也只是躲避苦难的避风港。可是,倘若没有在人性的层次上充分耕耘,就过分简化地把一切归给上帝,其实是一种逃避自我的做法。故宗教狂热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上瘾行为。

其实有多种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精神和灵性的层次,高层意识(higher consciousness)亦为其中一端。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Maslow)也指出,在自我实现之后的更高一层是自我超越。本书提出康复的三个阶段,即由最深的痛苦和最大的软弱走向高层意识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治愈在上瘾中忘却痛苦及陷在假我中佯作坚强的病态模式。当我们能够勇敢地咀嚼生命中的苦难,不再被残障的意志力所欺骗,承认自己的软弱之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望,而在此过程中,对于孕育我们人性的家庭背景加以深入体验,更是必经之途。

身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对于书中所叙述的康复工作三阶段的每一部分,都深有同感并且引发极大共鸣及繁多联想。译作过程中多次掩卷,心中激荡不已。想起的总是那一场场心理剧和家庭重塑中的主角,他们勇敢地走进我的工作团队所主持的成长团体,以他们自身和家庭的经验教导了我,让我深切认识了可贵的生命力。

我想起每回主角在剧场中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渴慕,全场为之动容的景况;也想起一些曾在心理上遭到父母遗弃的朋友,在猛然发现自己也遗弃了自己之时,颤抖着手在剧场中象征性地将那被弃的孩子——内在的自己——拾回时,是怎样一个动人的场面。

我从不害怕听到有人对亲生父母发出愤怒,因为我曾多次见到有人由对父母的童稚之爱,经历了怨愤,甚至于痛恨之后,重新走入宽恕的美丽历程;我也想起,当一个孩子知道当年苛待自己的母亲,也曾经有着辛苦而受虐的童年时,他便能全然宽恕而谅解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更见到许多属于中国社会的独特现象,而于家中引发的特殊主题。例如,曾经因战乱而引起的家庭分离;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分别给男孩和女孩带来的不同压力;养女、指腹为婚及童养媳制度,曾经给我们的上·代带来怎样的苦难,而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代的成长。

这许多的经验使我相信:家庭真的会伤人,而人的康复也绝非不可能!当我见到有人从原生家庭的羞耻感而逐渐走向自尊和自爱时,或一个幼时曾被打得遍体鳞伤,而现在成为_位慈爱的父(母)亲时,我相信人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类固然会在童稚时受到家庭系统的创伤和扭曲,但是如果他具有锲而不舍、面对真实的精神,康复永远是可以达成的。就像有些食物经过霜寒之后,会格外的甜美;一些在困苦环境当中形成的人格,常常拥有格外坚忍、美丽和可待开发的高度潜能。是这种对生命力量感动的经验,以及对于人在受伤之后可以再度康复的信念,才使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复健工作的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赵家玉是我的外甥女,我还记得大姐产后把她从医院抱回家中的模样。本书初版稿完成之时,家玉刚刚通过南加州大学咨询心理学的博士班资格考试,现今再版之时,她已是在美国执业多年的心理师了。能远隔重洋合译此书,是因我们分享了同一家庭根源中的苦楚和挚爱。我们合力完成本书的译作,用以纪念已经去世多年的郑玉洁女士——我的大姐,家玉的母亲。若没有她的苦难,就不会有今天的家玉和我。

郑玉英写于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1995年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无意又开始重读《家庭会伤人》真是一本好书。
发表于 2013-3-15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会伤人。也会帮人。

大家一起玩。
发表于 2013-3-1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买来看看。
发表于 2013-3-1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买回来就看了一点儿。
发表于 2013-3-1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推荐,加入书单.
 楼主| 发表于 2013-3-23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洞见的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1:09 , Processed in 0.0194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