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嘉静 于 2012-10-17 14:27 编辑
@王人平 如是说
如何让孩子做事不磨蹭:1、不要用成人的效率来要求孩子,多点耐心。2、孩子做事时,少指手画脚,保证孩子能集中精力专注于事。3、孩子做事慢时不要急着去帮他,以免孩子形成依赖性。4、不要苛求孩子做事完美,压力过大会让孩子产生抗拒。5、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自信心和运动能力,都利于提高做事效率。6、不包办,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7、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教会他常规时间管理的方法。8、激发、保护孩子做事的兴趣,喜欢的事自然不磨蹭。9、用信任和鼓励建立孩子的信心,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10、增加做事的趣味性。11、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12、让孩子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
一个孩子爱的能力是在被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只有那些被父母无条件接纳,其尊严、价值和唯一性一直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才可能接纳自己,关爱他人。一个经常生活在被父母否定或苛责中的孩子,是学不会爱和接纳的。他们会以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认知和行为标准,最终成为父母最担心成为的那种人。
孩子身上的性格特质被视为优点还是缺点,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思维方式。敏感与脆弱,细心与多虑,谨慎与胆小等等,常常都是相伴的。如果父母习惯从问题取向去思考,就是负面的,如果从资源取向出发,就是正向的。所以说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如何杨长避短,而不是拿孩子去和别人比,非要他取长补短
说教、训斥、打骂都和抗生素一样,见效快,但用久了会发现,效果越来越小,乃至失效。只能靠加大药量,升高级别,最终导致的结果呢?孩子或者有了免疫力,产生逆反,变得刀枪不入,和父母冲突不断;或者有了依赖性,习惯了父母的打骂或说教,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缺少主见。哪一种结果是你想要的?
惩罚孩子同抱怨环境、指责他人一样,是非常容易的,而约束自我却总是那样艰难。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天天琢磨着如何管孩子,结果在开始时早已注定。
有位父亲平时忙,一日特意拿出时间带女儿去看电影,路遇塞车,俩人生气抱怨。等待中父亲想起,今天抽时间不就是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吗?那又何必在乎电影呢?于是调整情绪,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来。人做事的初衷离本质就近,做着做着,就容易迷失了方向。就如我们常常在对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爱的本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剧本,那不仅是父母的续集,子女的前传,更应该是一个可以独立成章的故事。有自己的情节,未必要别人喝彩,却足可以感动自己。安顿好自己的心,照看好自己的命,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好,是对自己最大的责任,也是对父母最好的传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要抱怨做父母多么不容易,一个人教养孩子的方式是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体现而已。从孩子身上反观出父母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原本就有的,只是借由孩子看的更清楚,和有没有孩子实质上是没关系的。先做好自己,再让自己成为好丈夫或好妻子,自然就成了好父母。反之,做不好自己,没孩子也一样不容易。
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动机,而不是行为,从原因中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才是正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表达情感时可能会犯一些错,好的父母或教师,这时会仔细地去分析错误的原因,而不纠缠在孩子一时的鲁莽行为,他不但会尊重促使孩子采取某一行动的崇高感情,还会和孩子一起去体验这种感情。
对孩子的伤害80%来自于家庭。几乎所有的调查和咨询实践都指向一个事实:对孩子的伤害80%是来自于家庭而不是社会。众多的心理个案都清楚显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不当的痕迹。所有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大人的问题,问题在孩子身上,根源在大人身上。
常有父母问我:为了教育孩子不断地去自我管理,学习和完善,值得吗?要我说,不值得!单纯抱着为了教育孩子,并以功利之用来衡量自己的付出,那注定会失望的,因为你已远离了自我。学习、反省、践行,都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这只是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对自己人生负起的责任。孩子受益是结果,不是目的。
你是否真的爱孩子,不看你的意愿,而是看孩子的感受;你和孩子的沟通是否有效,不在你说了什么,而在孩子理解了什么;你真想解决问题,关注的重点不该是孩子的行为,而是行为背后孩子真实的需求;你是否在帮孩子成长,不看你帮他解决了多少难题,而要看他是否越发有勇气,有能力去自己思考和面对问题。
不要说我们为孩子做了多少多少,孩子只相信他感受到的。相比于我们以何种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是重要的。
体制、学校和老师的问题一直都在,不是因为谁的孩子上了小学才出现的。这时的自责和抱怨只会让孩子更不适应,更习惯把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该做的是反思自己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如何改进;思考如何给孩子传递信心、勇气和力量;如何与学校、老师更好的沟通;如何改变自己有能力改变的。
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1、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的示范。2、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3、有规律的生活让孩子更有安定感。4、通过示范、游戏、故事等方式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5、接纳孩子的情绪,多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动机,而不是行为。6、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良好的自理能力会让孩子更自信,情绪更稳定。7、生活中多向孩子传递信心、勇气和力量,而不是焦虑、无助和担忧。8、给孩子创造更多和小朋友玩耍的机会,利于孩子识别、理解和表达各种情绪。9、鼓励尝试,包容失败。10、少责问,多倾听。11、少评价,多描述。
除了受到我们自身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误解为问题外,孩子身上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二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或者我们身上也有,或者是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在我们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我们天天骂体制,又想着法去做帮凶;我们日日讥讽贪腐,又忙着给老师送礼;我们想要孩子强大,自己却放弃了底线和尊严。我们焦虑,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他看上去没有别的孩子优秀;我们失望,不是因世界有黑暗的一面,而是我们心里不够阳光;我们恐惧,不是因为对现实迷茫,而是因为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问前父母最好先想出更有说服力的答案,以备孩子反问。常用的提问句式:1、为什么呢?2、那样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3、你怎么知道的呢?4、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5、你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呢?6、你这个想法能实现吗?7、有没有其他想法?
不做“三不”父母:1、不学习。对孩子各成长阶段身心发育规律特点方面的共性知识,以及孩子在天赋秉性方面的个体差异缺乏了解和尊重。2、不思考。盲从专家或书籍的方法,不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3、不自省。教育只有在向内求时才能彰显作用。当父母遇事总是指责他人,矛头向外时,问题永远无解。
为何我们如此焦虑?是内心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当我们参透了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把孩子生长发育规律了然于胸,并给予他足够的空间成就自己;当我们明白了学校、考试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和途径,且不是唯一的,自我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我们自然会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平和而从容。
我们总是习惯于纠结于学校教育在形式上、方法上的问题,其实能被人轻易感知到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坚持有坚持的方法,妥协有妥协的智慧。更需要我们用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的,是历史课本中的杜撰、政治课本中的洗脑,唯一标准答案导致的单一、狭隘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等无形的,不易察觉的问题。
遇到点挫折,便进入或者都是学校的错,或者否定新教育观的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却不去思考:如何与学校更有效的沟通,如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有机的相互补充和促进,什么是真正的新教育观,如何让孩子不被那些隐形的意识形态的教化致残。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抨击应试教育,会有建设性吗?
孩子根本就不是裸机,他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有生命内在的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唤醒、支持和尊重,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无法选择的,孩子总会以父母为榜样。但作为父母,自己要清楚,首先我们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点点。父母之外的老师很多,但只有父母才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悦和忧伤,给予孩子理解和共鸣。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有父母。
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过度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到了大学却又幼儿园化。不过却发现,幼儿园阶段该学习的如何分享,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情绪,如何遵守规则,如何独立思考,甚至连如何礼貌地说谢谢、对不起,居然都不会。我们的孩子到底是赢在了起跑线,还是毁在了起跑线?以失去童年应有的体验和快乐为代价的“赢在起点”,能算“赢”吗?不过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罢了。起跑线,即毁掉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失去了未来。
父母的自我成长:1、成长始于自我接纳。2、爱家人,经营好婚姻。3、对自己负责,不推脱。4、勇于自省自律,而不是约束孩子。5、不自以为是,对孩子心存敬畏。6、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热情。7、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8、保持阅读的习惯。9、锻炼好自己的身体。10、学习和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父母首先要负起的是对自己的责任,只有我们安好,孩子才会好。如果我们都不能接纳和关爱自己,如何能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如果我们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我们自己常常越界,如何让孩子分清责任?如果我们都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要求孩子不发脾气?
当我们训斥孩子不听话时,是不是在恐惧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当我们在规划孩子的未来时,是不是在说孩子要对父母而不是自己负责?当我们抱怨为孩子牺牲太多时,是不是在期待某种回报?所有对孩子的要求,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在的需要。如果真的爱孩子,就给他做选择的自由,并让他为自己负责。
人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安定与平静。强大,不是赢在起跑线的沾沾自喜,不是睚眦必报的斤斤计较,不是一边抱怨一边做帮凶。相反,是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清晰和执著,是不焦虑、不盲从、不比较、不纠缠、不羁绊的状态,是秉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公有痛而不言的智慧和笑而不语的豁达。
为什么我会尽力去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在童年充分的去体验、经历,包括挫折和失败;让孩子从小多去亲近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和风雨的洗礼,而不是去做温室里的小草,天天为赢在起跑线上纠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确信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和他一起去面对。就是希望孩子从小能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建立他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形成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让孩子在上学,乃至成年后,即使身处低谷,被爱滋养过的心灵,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断,做一些妥协,童年时被植入人性深处的光辉,依然还有剩下的力量去改变现实,实现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