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435|回复: 11

王人平先生广州亲子教育交流分享会(公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嘉静 于 2012-10-17 14:04 编辑

王人平先生广州亲子教育交流分享会

时间:2012年11月18日

         上午9点半-11点半;下午2点半-5点半

地点:广州市内(具体地点待定)

召集人:嘉静

人数:50人以内

费用:100元(包括王先生的机票食宿及场地费)

内容:关于亲子教育的交流,上午王人平先生和大家分享他的经验心得,下午与家长问答交流。

(王人平微博:http://www.weibo.com/u/2116182794

报名请联系嘉静

电话:13570421873;

QQ:1000339(验证:王人平讲座);

邮箱:loga2000@qq.com

微博:@嘉静_正雅学堂



------------------------------------------------------
广州正雅学堂11-12月课程安排
 11月9-11日 阮胤华老师《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一晚两天)工作坊》
 11月18日  王人平先生《广州亲子教育交流分享会》
 12月15-16日古国治老师《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 12月17-19日古国治老师《认知自我,自我认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静 于 2012-10-17 14:24 编辑

问答王人平

问:儿子今年4岁半,在幼儿园经常被老师批评,吃饭睡觉慢,上课不专心,对人没礼貌。常用的激励方法效果不好,在家常常因为刷牙吃饭穿衣慢被我们责骂和打,当时屈服了,可事后总结,儿子告诉我其实被打也不疼也没什么的。我个人也不认同打孩子这种方法,但对于如何纠正真的没有良方。请指教。
王人平:1、打骂就像抗生素,而习惯了抗生素,老师的批评能有效吗?2、打骂会让孩子认为已经为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抵消了过错,内疚感就会消除,变得心安理得,轻易再犯。3、改变孩子先改变你们的教养方式,一个没被尊重过,没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是无法形成自律的。4、良方就是:父母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问:孩子块头大,力气大,感觉身上有些“江湖气”,会有过激行为。真的很苦恼,怎么引导呢?
王人平:块头大和“江湖气”有必然联系吗?不要给孩子行为一个错误的归因来回避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什么会有过激行为?1、父母无法解读和及时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没有安全感。2、父母做了坏的示范,情绪暴躁,教养方式不当。3、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情感。4、多带孩子户外运动,亲近自然,释放动能。

问:杲杲快两岁了,很有主见很独立也不胆小,但最近超市里的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她却会怕?从来没有给她强调或暗示那东西不好,她天然就会害怕骷髅?于是每次她讲不听时我轻轻的说一句:去看骷髅咯?她马上就乖乖的,这样是不是不好,但这招实在太好用了
王人平:是不好。你的做法正是把你描述的一个“有主见很独立也不胆小”的小孩,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独立,胆子小的孩子,这是你愿意的吗?恐吓的方法可能一时有用,但长远而言会变得无用,并且有害。况且,孩子为什么要乖乖的呢?即使想要有效的沟通,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给从父母省事省心出发。

问:女儿上二年级,上课老是和同学讲话,因为这老师把她从第三排的正中间调到了第四排的边上,还让她站在讲台上过。我们也曾耐心的和她谈过,没改,也骂过她,还是一样,该怎么办呀?

王人平:不要只去头痛医头,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从日常习惯中着手去治本。为什么上课总说话?是不是在家就溺爱娇惯,总以自我为中心?或在教育方式过于严厉苛责,让孩子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或从小就缺少规则意识和社会性的培养,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和换位思考?等等,方法一定要在原因中找。


问:3岁小朋友,总是要吃零食,昨天一直说要吃巧克力蛋,家长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您在处理孩子吃零食方面有何经验和建议?

王人平:1、个人不绝对禁止零食,但严格限制。2、父母首先做好自我管理,既要做个好的榜样,还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这个环境和机会。我们买了一堆零食放在孩子的视野中要求3岁的孩子克制,是不现实的。3、不要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一种能力,但要让孩子清楚的明白,不是所有的需求都会被满足。


问:请问您,我家小朋友一岁四个月女孩,高兴的时候喜欢打大人,该怎么引导她呢?

王人平:不要定义孩子的行为是“打人”,他只是缺乏表达自己的有效手段,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父母的责任,要有一个过程,要有耐心。另外,想想是不是家里有人做了不好的示范?或者对孩子的行为做了不当的反馈?是不是对孩子关爱不够,当孩子只有打的时候才引起父母关注,那为什么不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静 于 2012-10-17 14:27 编辑

@王人平 如是说

如何让孩子做事不磨蹭:1、不要用成人的效率来要求孩子,多点耐心。2、孩子做事时,少指手画脚,保证孩子能集中精力专注于事。3、孩子做事慢时不要急着去帮他,以免孩子形成依赖性。4、不要苛求孩子做事完美,压力过大会让孩子产生抗拒。5、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自信心和运动能力,都利于提高做事效率。6、不包办,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7、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教会他常规时间管理的方法。8、激发、保护孩子做事的兴趣,喜欢的事自然不磨蹭。9、用信任和鼓励建立孩子的信心,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10、增加做事的趣味性。11、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12、让孩子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

一个孩子爱的能力是在被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只有那些被父母无条件接纳,其尊严、价值和唯一性一直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才可能接纳自己,关爱他人。一个经常生活在被父母否定或苛责中的孩子,是学不会爱和接纳的。他们会以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认知和行为标准,最终成为父母最担心成为的那种人。

孩子身上的性格特质被视为优点还是缺点,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思维方式。敏感与脆弱,细心与多虑,谨慎与胆小等等,常常都是相伴的。如果父母习惯从问题取向去思考,就是负面的,如果从资源取向出发,就是正向的。所以说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如何杨长避短,而不是拿孩子去和别人比,非要他取长补短

说教、训斥、打骂都和抗生素一样,见效快,但用久了会发现,效果越来越小,乃至失效。只能靠加大药量,升高级别,最终导致的结果呢?孩子或者有了免疫力,产生逆反,变得刀枪不入,和父母冲突不断;或者有了依赖性,习惯了父母的打骂或说教,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缺少主见。哪一种结果是你想要的?


惩罚孩子同抱怨环境、指责他人一样,是非常容易的,而约束自我却总是那样艰难。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天天琢磨着如何管孩子,结果在开始时早已注定。


有位父亲平时忙,一日特意拿出时间带女儿去看电影,路遇塞车,俩人生气抱怨。等待中父亲想起,今天抽时间不就是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吗?那又何必在乎电影呢?于是调整情绪,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来。人做事的初衷离本质就近,做着做着,就容易迷失了方向。就如我们常常在对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爱的本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剧本,那不仅是父母的续集,子女的前传,更应该是一个可以独立成章的故事。有自己的情节,未必要别人喝彩,却足可以感动自己。安顿好自己的心,照看好自己的命,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好,是对自己最大的责任,也是对父母最好的传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要抱怨做父母多么不容易,一个人教养孩子的方式是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体现而已。从孩子身上反观出父母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原本就有的,只是借由孩子看的更清楚,和有没有孩子实质上是没关系的。先做好自己,再让自己成为好丈夫或好妻子,自然就成了好父母。反之,做不好自己,没孩子也一样不容易。


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动机,而不是行为,从原因中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才是正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表达情感时可能会犯一些错,好的父母或教师,这时会仔细地去分析错误的原因,而不纠缠在孩子一时的鲁莽行为,他不但会尊重促使孩子采取某一行动的崇高感情,还会和孩子一起去体验这种感情。


对孩子的伤害80%来自于家庭。几乎所有的调查和咨询实践都指向一个事实:对孩子的伤害80%是来自于家庭而不是社会。众多的心理个案都清楚显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不当的痕迹。所有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大人的问题,问题在孩子身上,根源在大人身上。


常有父母问我:为了教育孩子不断地去自我管理,学习和完善,值得吗?要我说,不值得!单纯抱着为了教育孩子,并以功利之用来衡量自己的付出,那注定会失望的,因为你已远离了自我。学习、反省、践行,都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这只是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对自己人生负起的责任。孩子受益是结果,不是目的。


你是否真的爱孩子,不看你的意愿,而是看孩子的感受;你和孩子的沟通是否有效,不在你说了什么,而在孩子理解了什么;你真想解决问题,关注的重点不该是孩子的行为,而是行为背后孩子真实的需求;你是否在帮孩子成长,不看你帮他解决了多少难题,而要看他是否越发有勇气,有能力去自己思考和面对问题。


不要说我们为孩子做了多少多少,孩子只相信他感受到的。相比于我们以何种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是重要的。


体制、学校和老师的问题一直都在,不是因为谁的孩子上了小学才出现的。这时的自责和抱怨只会让孩子更不适应,更习惯把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该做的是反思自己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如何改进;思考如何给孩子传递信心、勇气和力量;如何与学校、老师更好的沟通;如何改变自己有能力改变的。


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1、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的示范。2、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3、有规律的生活让孩子更有安定感。4、通过示范、游戏、故事等方式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5、接纳孩子的情绪,多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动机,而不是行为。6、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良好的自理能力会让孩子更自信,情绪更稳定。7、生活中多向孩子传递信心、勇气和力量,而不是焦虑、无助和担忧。8、给孩子创造更多和小朋友玩耍的机会,利于孩子识别、理解和表达各种情绪。9、鼓励尝试,包容失败。10、少责问,多倾听。11、少评价,多描述。


除了受到我们自身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误解为问题外,孩子身上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二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或者我们身上也有,或者是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在我们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我们天天骂体制,又想着法去做帮凶;我们日日讥讽贪腐,又忙着给老师送礼;我们想要孩子强大,自己却放弃了底线和尊严。我们焦虑,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他看上去没有别的孩子优秀;我们失望,不是因世界有黑暗的一面,而是我们心里不够阳光;我们恐惧,不是因为对现实迷茫,而是因为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问前父母最好先想出更有说服力的答案,以备孩子反问。常用的提问句式:1、为什么呢?2、那样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3、你怎么知道的呢?4、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5、你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呢?6、你这个想法能实现吗?7、有没有其他想法?


不做“三不”父母:1、不学习。对孩子各成长阶段身心发育规律特点方面的共性知识,以及孩子在天赋秉性方面的个体差异缺乏了解和尊重。2、不思考。盲从专家或书籍的方法,不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3、不自省。教育只有在向内求时才能彰显作用。当父母遇事总是指责他人,矛头向外时,问题永远无解。


为何我们如此焦虑?是内心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当我们参透了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把孩子生长发育规律了然于胸,并给予他足够的空间成就自己;当我们明白了学校、考试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和途径,且不是唯一的,自我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我们自然会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平和而从容。


我们总是习惯于纠结于学校教育在形式上、方法上的问题,其实能被人轻易感知到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坚持有坚持的方法,妥协有妥协的智慧。更需要我们用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的,是历史课本中的杜撰、政治课本中的洗脑,唯一标准答案导致的单一、狭隘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等无形的,不易察觉的问题。


遇到点挫折,便进入或者都是学校的错,或者否定新教育观的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却不去思考:如何与学校更有效的沟通,如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有机的相互补充和促进,什么是真正的新教育观,如何让孩子不被那些隐形的意识形态的教化致残。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抨击应试教育,会有建设性吗?


孩子根本就不是裸机,他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有生命内在的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唤醒、支持和尊重,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无法选择的,孩子总会以父母为榜样。但作为父母,自己要清楚,首先我们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点点。父母之外的老师很多,但只有父母才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悦和忧伤,给予孩子理解和共鸣。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有父母。


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过度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到了大学却又幼儿园化。不过却发现,幼儿园阶段该学习的如何分享,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情绪,如何遵守规则,如何独立思考,甚至连如何礼貌地说谢谢、对不起,居然都不会。我们的孩子到底是赢在了起跑线,还是毁在了起跑线?以失去童年应有的体验和快乐为代价的“赢在起点”,能算“赢”吗?不过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罢了。起跑线,即毁掉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失去了未来。


父母的自我成长:
1、成长始于自我接纳。2、爱家人,经营好婚姻。3、对自己负责,不推脱。4、勇于自省自律,而不是约束孩子。5、不自以为是,对孩子心存敬畏。6、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热情。7、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8、保持阅读的习惯。9、锻炼好自己的身体。10、学习和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父母首先要负起的是对自己的责任,只有我们安好,孩子才会好。如果我们都不能接纳和关爱自己,如何能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如果我们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我们自己常常越界,如何让孩子分清责任?如果我们都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要求孩子不发脾气?


当我们训斥孩子不听话时,是不是在恐惧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当我们在规划孩子的未来时,是不是在说孩子要对父母而不是自己负责?当我们抱怨为孩子牺牲太多时,是不是在期待某种回报?所有对孩子的要求,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在的需要。如果真的爱孩子,就给他做选择的自由,并让他为自己负责。


人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安定与平静。强大,不是赢在起跑线的沾沾自喜,不是睚眦必报的斤斤计较,不是一边抱怨一边做帮凶。相反,是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清晰和执著,是不焦虑、不盲从、不比较、不纠缠、不羁绊的状态,是秉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公有痛而不言的智慧和笑而不语的豁达。


为什么我会尽力去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在童年充分的去体验、经历,包括挫折和失败;让孩子从小多去亲近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和风雨的洗礼,而不是去做温室里的小草,天天为赢在起跑线上纠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确信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和他一起去面对。就是希望孩子从小能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建立他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形成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让孩子在上学,乃至成年后,即使身处低谷,被爱滋养过的心灵,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断,做一些妥协,童年时被植入人性深处的光辉,依然还有剩下的力量去改变现实,实现自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博粉丝留言

@南江何佳: 你真的给了极其认真负责的回复,非常感谢!你知道我们全家老小和亲朋好友都在关注你每天的微博,甚至有不少长辈都专门新买了智能手机看你的微博,你知道你的正能量有多大?你一定想不到你还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现在不少80后都是父母帮忙带孩子,很多时候大家对于教育方法意见不一致。而你的微博写得做得让大家都服气,于是现在你的微博成了我们全家教育子女的统一教材,大家统一了思想,减少了很多的分歧。所以你起的作用远远不止在教育子女方面,而是为现在新结构的家庭促进了和睦,减少了婆媳关系等问题的摩擦,毫不夸张地说是功德无量!
发表于 2012-10-1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乐 于 2012-10-18 11:08 编辑

哇,嘉静你去听?
没仔细看帖
发表于 2012-10-18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先生是俺老乡,支持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人平如是说

孩子的行为往往就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他们通常都是以父母的态度来做回应,以父母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来行事。当一个两岁孩子知道满地打滚父母就一定会满足他的要求,为什么不?一个五岁孩子知道父母随时都会为他准备饭,为什么要按时吃?所以批评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当我们责备孩子“为什么那么多缺点?”“为什么承诺了还会再犯?”“为什么玩游戏时不配合我?”时,先问问自己:“我们自己没有缺点吗?”“我们自己能做到‘不贰过’吗?”“三十岁和三岁,谁该配合谁?”如果把成人比作蝴蝶,那孩子就是青虫。蝴蝶能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但能要求青虫去飞翔吗?

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孩子有内在自我成长的秩序、动力和能力?因为我们不够自信;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孩子整体的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因为我们缺乏自爱;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孩子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唯一性?因为我们缺少自尊。想要教养好自己的孩子,先从建立我们的自信、自爱、自尊,照看好自己的人生开始。

要了解一个孩子,我们必须在他游戏时观察他,在他种种不同的情绪下研究他。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偏见、希望和恐惧投射到他的身上,或是塑造他,使他适合我们欲望中的类型。如果我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判断孩子,必然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或孩子与世界的关系中,制造出种种的藩篱与障碍。
发表于 2012-11-2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嘉静


    赞叹啊赞叹
发表于 2012-11-2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发表于 2013-2-1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很受益。
发表于 2013-2-1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受益,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3-2-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嘉静:是否可以转载到QQ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5:35 , Processed in 0.0265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