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745|回复: 10

我们曾经的教育原来如此出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eisiga 于 2012-10-11 21:24 编辑

《先生回来》展前言:

他们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莲花山下,铺展开十位先生的生平,是民国寄来的一叠信筏。云中字,故人心。他们用皮肤上的冷暖、骨子里的矍铄、人性中的从容站在国家讲坛上,至今。

已逾而立之年的移民城中一些年逾不惑的移民,不拘一格的请来他们,不为能建树些什么,只想能保留些什么。

莲花山下,先生回来,看到莲花。
民国讲坛上的人:蔡元培、胡适、马相如、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看《先生回来》展回来,我一直沉浸在一种转不过弯的思绪里。

说实在的,生在那个荒唐年代之后,长在整齐一致的一种声音里,到现在因有了孩子才去解读自己,思考教育。脑海里有的似乎是四书五经、八股就直接到自己所接触的所谓科学教育。看了《先生回来》后,我明显真切的感觉到那个年代的荒唐,感叹我们曾经的教育原来如此出色!也第一次深深的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深圳,我不知道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不是在深圳,我能否有幸得以看到这样的展出,得以看到历史的真面貌。

展出里除了介绍了十位先生的生平和教育理念,还展出了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和那个时期的绘本、杂志。

当我们在感叹没有好的绘本时,当我们的小学课本被花花绿绿、越来越昂贵的纸张快餐式图片所侵蚀时,我看到民国时期的课本,真的是惊叹了。课本中的图绘是如此的有生命力,课文内容更是没有一点口号式的废话,却用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把爱、民主、自然、礼仪、生命、尊重等等都镶嵌在其中,让人读来不禁连连莞尔会意。

展出的课本是那个年代扫荡下的幸存物,不全,但是就是残骸中也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的努力和面目。所有展出我基本上都拍下来了,但是我没有上传照片的权限,在此且摘录几篇小学课本内容,美文共欣赏嘛。(原文都是繁体竖写配图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isiga 于 2012-10-11 21:27 编辑

(原文都是繁体竖写配图绘的。)
第一课 选举
开学后,我们选举级长,谁得到票数最多谁就当选。

第四课 老梅树
小窗外,有梅树,方开花,我欲折之,杆大树高,手攀不及。母谓我曰:「此树乃十余年前汝父所种,比汝大数岁,故甚高也。」

第七课 糊纸窗
农家小儿,揩拭窗格,糊以白纸,涂以桐油,纸能透明,且不易碎。彼告我曰:「我家无钱买玻璃,故以此代之。」

第八课 陪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知于父。

第十课 宽容
韩琦在大名,有人赠玉杯二只,琦甚爱之。某日宴客,特设一案,覆以锦衣,陈玉杯其上。一役误触之,玉杯坠地俱碎。客皆愕然。役惶恐请罪。琦神色不动。徐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第十六课 果园
吾家有园,徧种果树。培育甚勤。一年之间,先后开花。花落,结为果。累累满树。及熟。摘而食之,较买诸市中者,味尤鲜美。

第12课 人类的智慧
人类的智慧分三种:一、先知先觉的发明家;二、后知后觉的鼓吹家;三、不知不觉的实行家。譬如造屋,工程师打图样,是先知先觉;工头照图样指挥工人去做,是后知后觉;工人看不懂图样,只会听从工头的指挥去做,是不知不觉。这三种人要互相联络,方可创造大事业。

第13课 权力和能力
一个国家,好比一只汽船;行政官史,是把拕的水手;全国人民是坐船的主人。水手有的是能力,主人有的是权力。一个国家,好比一辆汽车;行政官史,是开车的车夫;全国人民,是坐车的主人。车夫有的是能力,主人有的是权力。

对这些课文我真是喜欢无比,寥寥数言,娓娓的就把一些东西道出来了,配有图绘的原书读来更是一种享受!
发表于 2012-10-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出色的教育,也有出色的人物,请问是在哪里展的呀?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isiga 于 2012-10-11 21:25 编辑

读先生们的生平,让我感觉到了踏实和澎湃,是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却在同一时间流淌出来。
读先生们的教育理念,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中陶行知先生的关于为何学习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叹。
陶行知先生的五项学习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四为和平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

看看!
印象中我的年代学习只剩下五了,其他都是口号类的。我的年代,先不谈口号,似乎学习都是为了将来成为科学家,当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走进大学校门,却发现科学家离我是如此之远,于是我迷茫了,不知道我为嘛学习。

我从来没有深想过我学习不是为了当科学家,不是为了好找工作,而是为了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博爱、独立、民主而学习。

现在看来博爱、独立、民主是多么重要啊。真的需要、值得好好去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出色的教育,也有出色的人物,请问是在哪里展的呀?
臭蛋宝贝 发表于 2012-10-11 13:56


展出已经完了,在莲花山脚下关山月美术馆。
发表于 2012-10-1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meisiga


    谢谢啦,好遗憾的。你Q多少,我加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eisiga


    谢谢啦,好遗憾的。你Q多少,我加你。
臭蛋宝贝 发表于 2012-10-11 15:52



    短给你了。
发表于 2012-10-15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读来心有戚戚然
发表于 2012-10-1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
侯会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卖炭翁》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
发表于 2012-10-15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利。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发表于 2012-10-16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0-16 05:41 编辑

记得这个题材好象在这里讨论过. 民国的高小毕业生很多年龄不小, 并有私塾的教育打底, 加上环境不同, 不是完全有可比性. 我外婆去考女子师范的时候已经18岁了, 那时候她大概是高小毕业水平, 但她没有上过小学, 完全是私塾教育. 有个亲戚专门突击给她补习的数学.  觉得过去的教育是精耕细作式的, 因为读书的人少, 能做老师的人就是很有学问的人, 老师也更花心思, 教出来的都是精品. 现在的教育是粗放式的, 能保证人人都识字, 出品大概就不如过去的那么精致.

我不觉得语文课本那么重要, 现在书那么多, 孩子想读没有读不到的. 能在学校里把字认了, 会写会用了, 就是语文课的一大功劳. 我看国外的孩子没有语文教材, 小小年纪的孩子, 字都没认全, 就在图书馆大本大本地借书看, 说起这个作者写过的书, 那个作者写过的书, 如属家珍, 老师只是帮助孩子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 这很符合道家的做法, 我很喜欢. 中国的父母总想教孩子这个理念, 那个文化, 所以对语文课本选了哪些文章很伤脑筋, 我基本对过去读过的语文课里选的课文都敬而远之, 不管是古的还是今的, 鲁讯的还是老舍的, 有读伤了的感觉.

家里有本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 也不喜欢, 还是喜欢孩子在中文学校学的那些儿歌和对话, 他们念得高兴, 我听得也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7 01:47 , Processed in 0.0266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