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666|回复: 6

蓄满我的杯子——依附理论和重建联结的动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6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游戏力》P046



儿童心理学家总在谈论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但是父母们对这个概念仍是一头雾水。我想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了,那么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孩子每次探险,都从蓄水池出发,探险结束后又回到蓄水池歇息。大人除了食物和抚摸外,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谈心,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例如“镜子游戏”,大人学小婴儿的样子做表情,微笑,甚至咿咿呀呀,虽然简单,但却能加满孩子的杯子。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们的探险活动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对于那些杯子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他们总能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与此相对照,那些没有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孩子,或是焦虑、粘人,或是退缩并自我封闭。不论在哪里,他们可能都找不到安全感,即使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身旁,也是如此。他们没信心去尝试新经验,即使去了,也可能只是鲁莽行事,他们身上不具备真正的冒险精神。他们的杯子快要空了,甚至已经空了。

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与同伴形成良好的联结,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有些父母去幼儿园接孩子时,经常被孩子的号啕大哭弄得困惑不已,老师们明明说他一天都很乖啊。老师们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其实,这正表明孩子有不错的安全依附感。当孩子和陌生人或者老师在一起时,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把所有不好的感受都暂时储存起来,等到和主要依附对象见面时,再表达出来 —— (“谢天谢地,你终于来接我了。”)

杯子被爱心、关注和安全蓄满的那些孩子,确实是幸运儿。小小的不安可能会让杯子洒出一些水,难熬的一整天也可能把杯子几乎倒空,但他们的照顾者随时都会把杯子蓄满。等孩子长大后,只需要想想照顾自己的大人,就能把杯子蓄满。事实上,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从朋友那里,从生活兴趣中,从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蓄满他们的杯子。

当然,没有谁的童年会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的安全依附感都会遭遇挑战和危机。我们都有满足不了的愿望,都有过沮丧的时刻,有时甚至会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有时不禁怀疑,下一次的蓄杯会来自何方,我们的杯子还是空着,即将见底,时间太长了,长得我们已经不能相信还有加满的时刻。

对我很有帮助是,观察孩子如何对待他们的杯子,尤其是杯子将空的时候。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左突右奔,我知道他们是急着要蓄杯。然而,他们这样做,反而会将仅剩的一点点也洒掉了。有些孩子则要求杯子一定要满满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跑到大人那去 —— 比如不停地抱怨玩伴们这样那样。如果他们觉得杯子洒出一点点,就会惊慌失措。

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蓄杯,但无法得到。这时,为了避免一滴不剩,他们就干脆把杯子盖上,可如此一来,别人也很难往杯子里加进东西。等待蓄杯的过程中,由于渐渐失去信心,他们也许会拒绝拥抱,拒绝上床睡觉,拒绝坐下用餐。还有一种孩子,他们是不会安静地接受蓄杯的。杯子将空的感觉让他们坐立不安,但是他们的急躁只会减少蓄杯的可能性。

大人常会被激怒的是,孩子或是用武力或是耍小聪明,来偷窃别人杯子里的东西。他们的方式可能会是打人、要挟、诱骗并占有别人的物品,例如强势的孩子逼迫弱势的孩子不公平地交易怪兽卡片,这种交易我戏称为“财富的原始积累”。孩子故意行为乖张,因而受到惩罚,可能也是孩子自我蓄杯的一种方式,眼见大人给自己蓄杯已经无望,他只能铤而走险。我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宁可要大人负面的注意力,也不愿意被大人完全忽略,就像老话说的那样,“令人嗔目,胜过无人注目”。不幸的是,大人们常常还是不予理睬,使他们蓄杯的要求更为绝望。

还有一些孩子的杯子似乎是会漏的,这种情况令人沮丧,特别是对同时要照顾二、三十个孩子的老师而言。你越是拥抱他们,他们越是粘你;你给得越多,他们要得越多。他们的杯子似乎永远都蓄不满,他们的那只漏杯子,什么都不能为日后储存。有些孩子会用拳头,去回报想要拥抱他们的人,漏杯子的比喻,也适用于他们。这些孩子就像把救生员一脚踢开的溺水者:杯子已经空了太久,以至于他们不能准确判断谁是来帮忙的。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知道怎么能把杯子填满,有时他们只是简单地问:“我可以吃苹果吗?”或者“你可以抱抱我吗?”这些孩子也乐于把自己杯子里的东西分给别人,不会为了一滴水而大哭大闹。他们会照顾年纪小的孩子,也会给朋友提供帮助。

对于婴儿及其照料者,杯子里最早的水(也就是依附感——attachment),来自相互的深情凝视,来自膝盖上的游戏,来自轻摇着摇篮或者怀抱着入睡。依附感也来自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当中,他们先是只会四处张望,后来手脚并用,然后就是单独用脚,再接下去就用上自行车、汽车了。大部分的这类探索活动都以游戏的形式展开。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膝盖擦破,跟同伴口角而回到父母、老师的身边。但是杯子蓄满后,他们又会精力充沛、满腔热情地回到游戏中。但是,如果照料者没有及时蓄杯,甚至连自己那个蓄水池也空了(或者吝啬成性,不愿多给),就难以满足孩子的依附感诉求。孩子甚至会把这些不安、害怕的情绪埋入内心深处,而一到游戏场上就大打出手,变成混世魔王。

------------------

日常生活里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孩子本指望我们来加满杯子,现在杯子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那么孩子会作何感想呢?这只会带给他深深的刺痛,感觉被亲人背叛。如果大人用冷漠或者虐待,将孩子的杯子打破,那么情况就更加糟糕。杯子的裂口如果太大,就很难再往里加水了,这时,父母就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抚慰好这颗稚嫩却深受伤害的心灵。或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杯子破裂了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杯子里空空如也,所以他们看上去也是一脸的冷漠和空虚。他们心不在焉,或者变得非常忧郁,也可能充满恶意。
即便是被爱得最充分、受到照顾最多的孩子,他们没经历过什么大的失败,也没经受过什么大的悲伤,他们的杯子保护得最好,但对于爱和依附感,仍有着不尽的要求。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不停添加,要坚持多年,表现在细微的日常互动当中。我同意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 的看法,他认为,依附感不仅仅是联结而已,除了生存意义和社会互动功用之外,它还别有深意。真正的蓄杯,只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电视、电脑永远不会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不管它们的互动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多年研究显示,让孩子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关键,是对他们的需求做出迅速回应。电子屏幕能提供不少有用东西:娱乐,信息,游戏,似乎都能减轻压力。但是它们做不了鬼脸,不能拥抱,更不能提供现代人最需要的安全感。

-----------------------------------------------------------------------

兄弟姐妹与蓄满空杯

思考手足相争的问题时,脑海中想象空杯和蓄杯的图画将会很有帮助。手足相争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竞争蓄杯的机会。年长的孩子看到小婴儿仅仅因为打嗝一类的小事就能被一直蓄杯,而自己的杯子似乎总是没剩多少。更糟糕的是好像没人在乎这一点,他们得到的总是责骂或惩罚,于是他们的杯子变得更空。再往后,年纪小的又觉得是哥哥姐姐一直能被蓄杯:他们可以晚睡,有真正的自行车,还有更多的特权。

事实上,多数的手足冲突都可以被视为企图从别人杯里偷东西来蓄满自己的杯子:偷玩具,把她惹哭,赢得比赛,表现得更聪明,让他挨骂,等等。孩子是天生的达尔文主义者:资源有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大的说:“你太小了,你不能跟来。”他实际实在说:“我要去加满杯子,没有你的份儿。”当小的说:“妈,她对我很凶。”他其实在说:“请给我多一些,我的杯子比较小。”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蓄杯机会,让他们不必偷,也不必抢。与一对一的做法一样,我们用关注、爱的情感、和倾听来蓄满他们的杯子。与一个孩子在一起时,蓄杯将提供力量和热情;与多个孩子在一起时,蓄杯将帮助解决冲突,增强合作和包容,激发创意来更好地共同游戏。如果孩子们因为互相竞争而受到惩罚,那样会把他们的杯子倒得更空。
发表于 2012-7-2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7-3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谢谢你的分享。转到我的树洞和空间去了,让更多的人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一下
发表于 2012-10-3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0-31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依附(依恋)理论正在学,这个给我一些思考,谢谢了!
发表于 2012-10-3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丽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0:10 , Processed in 0.0213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