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佑神州 于 2012-3-17 21:56 编辑
使君子
宋年间,潘洲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
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未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炙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能驱除蛔虫?于是就又给孙子吃了***枚。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郎中断定是过量中毒,忙用甘草、生姜等给孙儿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每获良效。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时想不出,最后应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功能是驱虫、消疳积。对蛔虫、蛲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有毒性,勿过量。
太子参:未入《本草纲目》有缘由
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忽然听见有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有些不解。店小二忙解释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
李时珍听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边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的野菜根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一蓝野菜根细细地看起来,并从中拿了一株野菜根,放进嘴里。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药,可治你妻子的病,你从哪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又随手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说:“天明去买点米,把这药先煎给给你妻子服用,服了就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激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
次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是这种药草。李时珍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他如获至宝,连忙挖了一担回家。
因为这种药草生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围,所以,李时珍就给它取名为“太子参”。但他因怕此药一传出去,大家都来太子墓地挖药,触犯王法,便没把“太子参“写进《本草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