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176|回复: 2

道学养生是拥有幸福健康人生的捷径  (陈咏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长沙《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精选论文集》------



  回溯历史,守望当下,我们发现:人类一路走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发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浮躁过!与此同时,各种顽疾和疑难杂症纷至沓来,人们身心健康状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赫然摆在医学研究者和医疗工作者乃至每一个人的面前,成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

  无数研究人员及专业人士苦苦探索,不断努力,却多是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病症范畴的局部技术性突破或进展,难以整体性扭转机枢而帮助更多的人解决表现各异的健康问题。

  于是,不少人带着对健康的渴望,或带着一份难知其究的茫然,四处寻医,或是频频出入于各种保健、按摩、疗愈、养生等场所,希望能够远离疾病或亚健康的困扰,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却非常有限,难及根本。

  人们不禁要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高屋建瓴解决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帮助人们塑造健康、快乐、智慧的精彩人生?

  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中华黄老道学养生法。

  道学养生,是具有综合修身意义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它不仅是指对身体本身的保养,更是对生命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当下的颐养和调养。

  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质有形的身体,包括肢体、脏器、骨骼、皮肤、肌肉、血液、体液等,称为命体系统;二是有质无形的精、气、神类物质,统称为性体系统。人的心性修为程度则可以同时影响和作用于性体和命体两个系统。

道学养生不仅涵盖中医范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于四时、适于寒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相宜、通经活络、保精益气等养生原则,更为核心的是,它立足于天人合一的高度,以心、性、命三位一体的全局观解读与养护生命,以此为基,以修心为帅、修命为体、修性为用、化因为助,构成完美的身心健康保障体系,延长生命时限,拓展生命宽度,提高生活质量。

  修身养心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观察“心”、“脑”、“肺”、“肝”、“脾”、“胃”、“胆”、“肾”、“膀胱”、“肠”、“胰”这些字形结构,我们不难发现:人体主要脏器中唯有“心”不带“月”字旁。——具有神奇意向指示效果的中国方块汉字,于无言中静静诉说生命的深刻内涵!在自然大宇宙中,月亮依太阳之光而明;在人身小宇宙内,脏腑靠心德之光而亮。在体内,心如太阳,可以自明而发光,其它脏器则须借助“心光”才得以明亮,就像月亮反射太阳而发光一样。以道德品格能量来滋养身心,就能够具备开阔而明亮的心灵,拥有恬淡而阳光的心境,能够带给人“开心”的情绪和感受,同时避免不良情志对身体造成伤害,使体内脏器同步沐浴在天清地宁的一片祥和中,使性体系统丰满而充盈,在快乐中享有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塑造和保持宁静柔弱、从容淡定、慈爱万物的心灵,不仅有益于自身健康,同时会因为心灵的德性强大而如阳光般洒播周围,这种心德之光会温暖、熏陶、感化、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心灵在无声的呼唤中得以复苏,创造和谐融洽的外环境,使精神轻松愉悦,烦恼不扰于内,七情无伤于身,让健康的火种不断散发传递,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道学养生主张在心灵阳光的普照下,同时对命体(身体)进行前瞻性养护。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老子也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这都同样包含着命体防病养生的谋略,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强调补养身体内外的“生机”与“生气”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将致病因素消除在病变显现之前。在面对 “已病”之体进行对症而治时,不单纯局限于去除已有病症,而是结合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大致病因素,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全面调养,将那些被疾病掩盖起来的潜藏致病因素同步根除,阻挡病变再发生和漫延的趋势及可能性。在这三种致病因素中,常见阐述较多的是内因和外因,比如,气候异常、饮食不当、精神刺激、跌仆外伤等。关于本因的论述极少,本因是指“隐态玄源全息遗传携带本源因素”,在传统文化中也称为“因果律”,或称为“自然全息因果律”,因其不是很直观而比较模糊和隐蔽,故而最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立足于生命大循环的视角,体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必然性,因而更具内在实质性,更加符合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也正因为如此,道学养生中的“化因”环节,便能够在放眼全局的基础上落于实处,将病因进行复合性化解,从而取得防治调养效果的圆满完整性。也只有整体纵览本因、内因和外因,充分认识和重视三者的内在关联性,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全面把握生命本质,窥视生命存在的真相,才能取得稳定的预防治疗和养生效果。

身体就像一个容器,“治未病”有助于保持容器精良的质地,而要想长久性将健康盛装其中,还必须要保证这个容器无孔无隙,不渗不漏。

  关于“漏”的概念,道学、佛学文化中都有相关论述。被称为前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受外界事物的牵引而出现精气神的外散外泄、性体和命体的能量消耗,这就是“漏”。佛学文化中对此虽有解析,但基本大都限于理义层面。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云︰“漏尽通者,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漏尽智者,谓由此智通达一切漏尽方便,及诸漏尽、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满故。”《佛学大辞典》的解释更为简单:“漏尽通(术语),六通之一。具曰漏尽智证通。”

  道学修身养生学对于六根尤其是“漏尽通”身根之漏的解读,则更为详尽和具体,并有实用易行的对应修持操作方法,可谓是精辟独特,直指核心。简而言之,漏尽通,是指人的身体“诸漏堵尽,泄漏停止,髓道畅通。”

  素有“德器”之称的身体,具有吸收、转化、装载、储蓄天德地气等赖以生存的能量物质(如空气、光气)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能量储存器官就是肾脏,骶骨内为肾水北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因事而烦忧,或因物而乱心,或因非正非善而违背道德,都会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妄动而引起肾精真气储备的调用,引起体内能量的大量消耗而损伤命体,引发疾病或种植病因。相比较来说,对于前六根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的消耗,通过修心炼己的方法达成开阔心胸,使自己具备心灵的静定与安然,就可以慢慢得以治理。而身根之“漏”中的肾水真精之漏,是最关键同时又是最不容易克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精气之漏,在欲念升起的瞬间就已经开始,男女之交中所泄之精,已是先天真精转化成后天浊精之后的一种泄露。最常见的是随着心动念起,真精从尾闾顺行而下,滑入阴跷,随后化为浊精冲关而出。淫欲是引发精气泄漏的根源和罪魁祸首。未达漏尽通者,淫念难除,淫欲频出。欲念起处,便是肾中真精走失的起始之时。

  防漏是防真精之漏,治漏要从源头着手。道学修身养生学中除了以修心为前提防治堵漏之外,同时借助相应的炼命方法来加以根治。

  首先要以人性化、人格化的角度来看待生命。老子五千言中诸多关于内治身国的论述,就是以隐喻藏诀的方式告诉我们:身体即是国家,要想治理得井井有条、不生祸乱不得病,就必须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命体,善待自己的性体,善待体内身外一切生命体。要解决身根之漏的问题,同样是需要以人性化的态度,细致入微去关怀和亲善体内“万民。”

  生命是有形命体和身体无形精气神系统的奇妙组合体,正确认识这个本相,才能跳出有形有相的束缚,顺利达成科学养生。比如一般人经过善、正、德的修心过程,白天清醒状态下,可以做到淫念不起,但潜意识中淫欲难消,梦中往往难以自控。这种情况下,如果关照自己体内众多生命体,包括自己的五脏阳神和细胞神,请“身国万民”共同努力,帮助自己除淫止念共度难关,就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一国之君,”一定要实现“德治天下,”做明君圣君而不要做昏君暴君。如同善待他人万物一样,去善待自己的身体。《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也是古圣先贤的一种提醒和告诫。

  在固本养精方面,道学修身养生学有甚为精密细致的“亲民”方法,可谓直指生命真相和天机奥妙所在,这就是可非恒名的呼唤方法。

  这是黄老修身养生学中守一修性的一种方法,它同时又能促进命体健康。如果把人体看作一个身国小宇宙,那么从微观上来看,人体及各个脏器、穴位等,之所以具有生机、活力与灵性,是因为有相应的体元主理着其相关机能,就如同一个国家有众多民众一样。人体骶骨上有中空的八个孔窍,具有八髎穴之名,这八个穴位中各有一穴位体元,也称“八大门神”。只有运用黄老形名学的呼唤方法,才能将它们的灵性唤醒。《黄帝四经》有云“名形已定,物自为正”,运用黄老学说中的形名学呼唤八大门神的非恒名,使这八大门神由沉寂默然而变得各司其职,就能全面而稳定守护肾水真精,使先天命宝的北海仓库和尾闾漏眼的门户,不再发生无谓的流失,确保先天元精仓库能量的还精返脑养神,助修性命。

  道学修身养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进入其中却只是隔岸而观则无以达真境,也就很难想象其情其景其形其状。对于体内体元非恒名的呼唤,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奥妙,品尝其真味。经过对八髎穴中各穴位神“晟A、晟B、晟C、晟D、虞A、虞B、虞C、虞D”的呼唤和亲近,骶骨内真精可固,小腹中如淡紫色、金色或白色气雾状一般的精气,由先前的无以自控冲泄而出或氤氲于小腹渐淡渐消,变为不耗不散,经引导可以上行入脑,增智益慧,强身健体。而通过对肾脏及尾闾穴等处各体元的同步呼唤,可使其帮助完善实现精气封堵,达到“前不泄浊精,后不漏真精”的状态。体内真精充盈,则德能可储于内,善正之气自生,百邪不侵,百病不生。

  这样的养身方法立足于防患未然,从病的源头上进行调养,从预防的起源上除病于无形,从根本上扼制病痛的滋生,这才是科学全面、立体有效的治病养生方法。

  扁鹊曾就医术高明与否,以如下方式回答魏文王的问题,他说: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药到病除,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其实在医术上“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这位名医正是专业角度告诉我们:人们以常理常情热衷于关注事物表象时,可能已经疏忽和丢弃了内在实质;防病重于治病,治未病强于治已病。

    《孙子兵法》有言:“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任何方法、技能、工具、手段,都必须在符合道性基础上,在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巧用天地时利去创造人和,才能够取得上佳的效果。

  现代社会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使现实社会变得多姿多彩,却也将一些浮躁、喧嚣与狭隘裹进现实当中。来自外界的种种纷扰,让人们的心灵越来越难以保持固有的一份从容淡定。身心躁动扰乱人的清净安宁状态,既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也无益于体内气机畅通运行与身体气血融和调养,极易干扰各个脏器及整个生命体的健康机能,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道学养生与道学修身原理紧密相联,以心、性、命相结合的完整性,以“治之于未其未乱也”的主动性,以“为大于其细”的精微性,立体复合式揭示生命的本相,引领和帮助现代人走近自然真理,从本源上正确认识生命实质,全面完整、积极主动、明智通达进行生命调养,从而超越浮浅与表象而获得真正的生命健康。

  博大精深的黄老道学修身养生学说,将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融为一体,全面解析生命的真谛。《黄帝内经》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揭示出人体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对应性,老子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多年来无数人们对于黄老修身养生学说进行真实实践,他们的经验及真实案例不约而同表明一个真理:关心生命,关爱健康,关注养生,就一定要打破片面看待生命的狭小格局,冲破“有病才医”的被动局限性,消除病急乱投医的盲目性,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修身养心,牢记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和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教诲,打开心扉,大公无私,质朴纯真、顺应自然,塑造美好心灵并充分发挥其统御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道学养生法均衡养性与养命,主动化解消除那些引起或可能引起病变的各种因素,避免违背生命真相而引发精气神等能量物质的无谓流失,努力达成“漏尽通”而使真精肾水充盈圆满,符合自然规律性地顺逆运行通畅无碍。

  黄老道学养生是追本溯源贴近生命的科学养生法。依此而行,才是尊重和顺应生命的客观性,也才能使身体与心灵同步康宁,智慧与快乐一体并生,从而拥有自在美好的健康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8:29 , Processed in 0.0207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