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892|回复: 7

(转帖)南师开示:培养资粮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如何修证佛法》

这里最重要的地方:【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之四正断。】
【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
不善就是恶业,我们要仔细检查自己,假如平常思想习气里有坏的念头,必须自己能截得断,这是修行的初步,这也就是行愿。还没有生起的坏念头,要防止它生出来,这句话要注意,真是修行人,看到这句话都会发抖,为什么?
你觉得自己平常没有坏心眼,那是因为它还没有发出来。即使最善、最好的人,在好极了的时候,也会起很坏的坏心眼,自己都检查不出来,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事情。看过去宋、明理学家的资料,在做善事的时候,同时也做了很大的坏事,自己做了都不知道。所以行善培养功德,要最高的般若智慧,不是那么简单。有时你觉得自己很严肃、很端正,实际上天天在做坏事。行愿就有这样难!任何人一点主观的知识,一点点学问,自认为是对的,但以根本智一照,往往有最大的坏念。所以,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是最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
我们以心理学的立场检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善?假如是一个真正严格检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至善,多数不过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而已。不要说行为中有善事,连至善的念头都没有起来过。
你说,我在念佛啊!那是无心念,一边念佛,一边六根还到处乱动。即使你能念佛念到专一,那只能说是修持法门而已,并没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资粮,有这样严格。
所以大家随便讲禅宗,什么宗,一分功德没有升起,你想进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转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会跳进一步,这是很呆板的。
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这么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进步,善根没有起来,善功德根本没有培养过,如何进步呢?所以善已生令增长,自己检查出来自己真有某一点善业,已经生根发芽了,要使它增长;至于还没有生起的,未生令生。上面所说的这些是四正断,三十七道品中称四正勤,也就是我们必须努力去修持的行为。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聚立于资粮道,次四聚立于暖等四加行位,圣道支立为见道,菩提分立为修道。】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要修行,显教所讲三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这就是行门,自己要随时严格地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具备了,才是学佛的基本。
初步聚立于资粮道,你的修行本钱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马马虎虎过去了,没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资粮道就不够。换句话说,你要修行,要证道,你的资本也就没有!这与做生意一样,没本钱谈什么?再说,你修行离不开善行这个资粮道,立了资粮道以后,才谈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证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进一步就会悟道——圣道支立为见道,见性根本之道,所谓明心见性是见道,见道以后修道——菩提分立为修道,最后大彻大悟。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个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没有建立,一来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认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参禅打坐,这样枉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自己并不检查自己,有没有发起善心?资粮道有没有充沛?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聚立于资粮道,次四聚立于暖等四加行位,圣道支立为见道,菩提分立为修道。】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要修行,显教所讲三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这就是行门,自己要随时严格地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具备了,才是学佛的基本。
初步聚立于资粮道,你的修行本钱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马马虎虎过去了,没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资粮道就不够。换句话说,你要修行,要证道,你的资本也就没有!这与做生意一样,没本钱谈什么?再说,你修行离不开善行这个资粮道,立了资粮道以后,才谈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证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进一步就会悟道——圣道支立为见道,见性根本之道,所谓明心见性是见道,见道以后修道——菩提分立为修道,最后大彻大悟。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个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没有建立,一来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认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参禅打坐,这样枉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自己并不检查自己,有没有发起善心?资粮道有没有充沛?
发表于 2012-3-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南师!
感恩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圆觉经略说》

转自网上资料,可能有错误,请看原书

“分剂头数”,对于每一个念头还须懂得分辨善恶,剂就是排列归类,对于自己心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念念清楚,在“瑜伽师地论”里称为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就是修心、修行。许多人学佛修行对于自己讲的话都搞不清楚,都没有好好的观心,都不晓得观照自己的内心。
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你们想求智慧,求福德,要如此修法。为什么呢?

把心观察清楚,这就是智慧

假如对自己的心念不清楚,那是细昏沈,因为落在细昏沈中,所以智慧发不起来。怎么说这也是修福德呢?对于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恶都清清楚楚

把恶念拿掉,善念增加,功德自然增长

所以,

观心法门有如此重要

尤其号称学禅的朋友们,特别注意这个法门,连这个最基本的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禅?不要自欺欺人。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无论行、注坐、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自己的心念都清清楚楚,甚至在睡觉中,对自己的梦也清清楚楚。更进一步,在梦中还可以作主,变个山来玩玩就变出一个山来,

如此的话,修行才算稍有成就,死了嘛,才不会迷糊,不会被业力牵着走,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动念就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讲述自己修持准提法的心行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益他人的心,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你家里客厅坐一下,微尘还要带一颗走的人,那你都不欢迎嘛,对不对?所以,利他的人,诸佛菩萨自然会加庇。如果自私自利人,不是不得感应,他得的小。
所以,大家默默念去、默默修行,历代以来准提咒的感应是非常大、非常多。
没有坛场怎么修呢?我平常都教人念准提咒,随时随地可以,不规定自己硬性修法也可以,不着形式的修持,只要念咒子也行的。
  
我在未学禅以前先从峨眉山金顶普明大师学准提法,不久就碰到了袁先生。我只求菩提,其它什么都不求,得了菩提是得本,但得本就是了,其它求他干嘛!
  
我念“嗡折隶主隶准提梭哈”,望我学咒广度众生,如此而已。但我随时随地都在念,走在路上,路上行人看我一眼,我也持咒,希望此人消灾免难,一切安乐。走到菜场猪肉摊,希望这猪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到抬棺材的,希望他们超生一切罪业,……随时随地要发愿,即如《华严经净行品》的愿力,我确实在做,无时无刻不在做。看到漂亮的小姐,我希望她嫁个好丈夫,生生富贵平安。遇有讨厌的人,希望他来生长得好看、有福报、一切如意;你喜欢的要念,讨厌的也要念,是仇人也要念,这是准提法修持的心行,非常重要。
  
出门远游时也可以施食,比如坐在车上,你总要吃东西嘛!当你吃东西以前,你想到还有许多苦难的人没有吃,在那时先拿着东西暗中施食,窗子外面稍稍丢一点也行了,就是同《华严经净行品》一样,当我要穿好衣服时,想到有许多没有衣服穿的;看得见的一面还不算数,还有看不见一面的生命,这就要发大悲心;这就是学佛人的精神,也就是推己及人之道,不但推己及人,学佛的人推及于一切众生,还扩大。

转载自:【实修驿站】  原文: http://zhunti.shixiu.net/thread-9810-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讲述自己修持准提法的心行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益他人的心,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你家里客厅坐一下,微尘还要带一颗走的人,那你都不欢迎嘛,对不对?所以,利他的人,诸佛菩萨自然会加庇。如果自私自利人,不是不得感应,他得的小。
所以,大家默默念去、默默修行,历代以来准提咒的感应是非常大、非常多。
没有坛场怎么修呢?我平常都教人念准提咒,随时随地可以,不规定自己硬性修法也可以,不着形式的修持,只要念咒子也行的。
  
我在未学禅以前先从峨眉山金顶普明大师学准提法,不久就碰到了袁先生。我只求菩提,其它什么都不求,得了菩提是得本,但得本就是了,其它求他干嘛!
  
我念“嗡折隶主隶准提梭哈”,望我学咒广度众生,如此而已。但我随时随地都在念,走在路上,路上行人看我一眼,我也持咒,希望此人消灾免难,一切安乐。走到菜场猪肉摊,希望这猪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到抬棺材的,希望他们超生一切罪业,……随时随地要发愿,即如《华严经净行品》的愿力,我确实在做,无时无刻不在做。看到漂亮的小姐,我希望她嫁个好丈夫,生生富贵平安。遇有讨厌的人,希望他来生长得好看、有福报、一切如意;你喜欢的要念,讨厌的也要念,是仇人也要念,这是准提法修持的心行,非常重要。
  
出门远游时也可以施食,比如坐在车上,你总要吃东西嘛!当你吃东西以前,你想到还有许多苦难的人没有吃,在那时先拿着东西暗中施食,窗子外面稍稍丢一点也行了,就是同《华严经净行品》一样,当我要穿好衣服时,想到有许多没有衣服穿的;看得见的一面还不算数,还有看不见一面的生命,这就要发大悲心;这就是学佛人的精神,也就是推己及人之道,不但推己及人,学佛的人推及于一切众生,还扩大。

转载自:【实修驿站】  原文: http://zhunti.shixiu.net/thread-9810-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4 19:36 , Processed in 0.0233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