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047|回复: 0

心经简讲四(明证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1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经》的下一句

○无智亦无得:就是说,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也谈不上菩萨所修的智、得之法。智,就是指菩萨所修的六般若波罗蜜、转八识成四智等法。得,就是要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的真心,本来具足圆满一切功德,所以,即使是我们通过修行得来的任何福德、智慧,其实还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因此我们既不会有任何损失,也不会有任何所得。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本来不生不灭,是奇迹中之奇迹;而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必成佛,无量众生已经成佛,则是最大的奇迹;学佛就是学习如何成佛,就是学习做佛,我们正在学佛,我们也能成佛,我们一定成佛,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当全力以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因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所得,所以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如实观照,心里就没有任何挂碍。我们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挂碍;有些人修行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转变,也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菩萨修行有成,就是因为菩萨无牵无挂,能够轻装前进。

为什么菩萨心无挂碍?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能够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

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个缘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再来自利利他,住持佛的正法。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碍较轻,恐怖较重;挂碍是因的积累,恐怖则是果的现前。怎样才能没有恐怖?就要没有挂碍。怎样才能没有挂碍?就要照见五蕴本空,无我无人,无智无得,真如佛性,圆满具足。



○远离颠倒梦想:这一句是在说果。因还是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也是在说因,菩萨之所以能够无挂碍、无恐怖,就是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颠倒梦想,就是不如理作意,即不能依照佛说的真实道理来进行思维观察。颠倒共有八种,有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和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合称八倒。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凡外、小乘与此不相应,故有颠倒。

已经证悟的菩萨,由于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所有境界,都已经有所了知了,知道在死亡后,也确实将依照自己所证知的过程进行,确知到了那时绝不会有错谬,而那时也真的如其所证地进行了,这样的菩萨就真正远离了颠倒梦想。由于远离了颠倒梦想,所以菩萨无有挂碍、无有恐怖,可以继续进修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槃。



八倒:

一、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

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凡夫、外道不知真实,误认其为常、乐、我、净。



1、无常计常:世间之法本来没有永恒的存在,皆是因缘所成,刹那变异,最终坏灭。但凡夫、外道不知,以为可以长保,总想拼命地抓住。



2、无乐计乐:世间之乐本来没有长久的快乐,一切乐受,众缘所成,刹那变迁,最终是苦。但凡夫、外道不知,以苦为乐,总想拼命地抓住。



3、无我计我:五蕴身心本来没有永恒的自我,唯是因缘暂和所生之假相,虚伪脆弱,丝毫不能做主,恒为命运摆布。但凡夫、外道不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拼命地抓住。



4、无净计净:五蕴身心由烦恼而有,必与烦恼相应,烦恼就是染污,就是不净。当凡夫作了很多好事、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时,就自以为身心清净了,不知离真正的清净还有十万八千里,仍在颠倒之中。



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

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实,不能证得,而误认为一切法皆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1、常计无常:佛已证得究竟涅槃,即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轮回,也不住无余涅槃,已获最极殊胜的解脱色,其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恒存世间、永利众生。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无常,是为第一颠倒。



2、乐计无乐:佛已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究竟断除一切粗细烦恼,已获最极殊胜的究竟大乐。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纯苦无乐,是为第二颠倒。



3、我计无我:我者,恒存不灭之义。佛地的第八识,不仅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而且与无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心所相应;佛地的八个识不但可以和合运作,而且可以单独运作,永无暂断之时,当可称为真我。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决定无我,是为第三颠倒。



4、净计无净:佛地第八识,究竟灭除全部粗细烦恼种子,唯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之二十一个心所法相应,最极纯净无染。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是为第四颠倒。



继续《心经》

○究竟涅槃:修行的过程,也是远离这八种颠倒梦想的过程。若真能远离了这八种颠倒梦想,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即究竟涅槃。



无住处涅槃:为什么叫无住处?因为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也不住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之中,二死永亡。佛在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并以诸化身利乐有情,永无尽期。



涅槃:第八识的异名之一,有多种分类,其四种涅槃为: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众生位第八识的清净本体,也叫如来藏。

2、有余依涅槃,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尚余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

3、无余依涅槃,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并舍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即前七识被灭除,唯余第八识独存,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

4、无住处涅槃,也叫究竟涅槃,佛位第八识的境界。已灭分段生死以及变异生死的一切现行及种子,已无业报所依之身体,而具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生死轮回,也不住于声闻、缘觉的无余涅槃,一无所住,随缘现相,永利群生,无有尽时。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耨,讀作“nu”。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都是依照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意思就是说,只有圆满具足了一切种智,才能算是成佛了。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要有别相智做进修的基础;而般若别相智的修证,却要有般若总相智作基础;般若总相智的修证,必须要参禅开悟,找到真心第八识;只有找到第八识,能时时真实地体验祂,般若的总相智才会出现。

三世诸佛当然在菩萨地时,就是照着这样的理路而次第进修上来的。般若到彼岸的佛道,若离开了如来藏,就没有般若可宣说、可修证了,因为般若智慧的理体就是如来藏,般若诸经的所有文句,就是在宣说如来藏的体性,就是表显法界万法的实相。因此,开悟见道找到并确认第八识,当是大乘学人的第一目标。



三世:指过去世(有无量世)、现在世(唯此一世)、未来世(亦无量世)。

三世诸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以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佛,故三世诸佛,其实已涵盖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必成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由此可知,智慧到彼岸,是非常神奇的总持,是有大智慧的总持,是最高妙的总持,是无与伦比的总持。



咒:也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是古印度人记忆大量经文的一种方法,即多级凝缩。先把很长的经文分章分段,比如,某经共有六章,每章有二十八段。每段用一首偈语代表,再把这首偈语凝缩为一个字;然后,每七个字联成一句话,二十八段就联成四句七言偈;最后,再把每个七言偈凝缩成一个字,这样,整篇经文,只要六个字就可以总持了。只要记住这六个字,再逐级展开,就可以背诵出全部经文了。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高度凝缩,所以说祂是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除一切苦,与前面的经文“度一切苦厄”同义,前后呼应。

真实不虚,强调佛不打妄语,佛自己修行成佛,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个《心经》以及整部大般若经,都是佛实践经验的总结。

当你证悟了真心第八识,有能力转依如来藏的时候,你还有苦吗?你有一个不堕于众生我的“真我”从来不受任何苦,所以无妨继续有个“假我”的五蕴十八界好像在受苦。这个正在受苦的假我,及其所受的苦,都是无常的、刹那生灭变迁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苦,能做这样彻底正观的时候,不但现行的苦除掉了,也除掉了今世继续造作的未来世的苦因,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因此说这个智慧到彼岸的咒,再把祂凝缩,就可以成为更短的咒。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经在翻译的时候,为了避免某些弊病,有五种不翻,其中之一,就是咒语,只翻音,不翻义。



                                     (《心经》略讲完)



其它佛教常识:

三宝:佛、法、僧。

三藏:经、律、论。

三学:闻、思、修。

1、闻:听闻正法,好比吃饭。

2、思:正确思维,好比消化。

3、修:落实到身、口、意上。



关于《金刚经》:

金刚经在说什么?为什么叫金刚经?

金刚经属于二转法轮时般若系列的经典,旨在说真心如来藏的总相智和别相智,是进入初地以前当学习并通达的法。真心如来藏虽然能生万法,能随缘应物,而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不杂不变,本自如如,性如金刚,故名金刚,而说此金刚不坏心的经典就叫金刚经。



金刚:金刚的特点,一坚、二明、三利。

1、坚:喻如来藏之体,如金刚一样,坚硬无比,永无变异,无可毁坏。

2、明:喻如来藏之相,如金刚一样,晶莹纯净,永无杂染,光照四方。

3、利:喻如来藏之用,如金刚一样,能破一切,锋利无比,所向无敌。



《金刚经》大约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破四相,后半部分破四见,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知见的问题头等重要,知见一错,一切都错,越努力走得越远。所以佛教说,宁可破戒,也不能破见。



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中,我相为首,为其它三相之基础,所以当先破我相。

1、我相:对凡夫、外道来说,自己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我相;

2、人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人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人相;

3、众生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生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众生相;

4、寿者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人五蕴身心的一期相续,无不是寿者相。



    但《金刚经》的前半部(前十四分)告诉我们,四相其实是空相,根本没有实在性,所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因缘和合变化不停,有生有灭,终究要磨灭,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但我、人、众生、寿者是空相,其实宇宙万物也都是空相。



第十五分是一个过渡段,所以放到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都没关系。

从第十六分到三十二分,就破四见,说明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相从哪里来?从见来。故要破相,先要破见。四见中,我见是其首,是其它三见之基础,故要先破我见。

1、我见:认为自我是实有的,认为有一个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可以往来三世,主要是认为第六识及其种种变相境界是真心,可以往来三世,或认为能作主的第七识(即意根)是真心,可以往来三世。

2、人见:认为人是实有的。

3、众生见:认为众生是实有的。

4、寿者见:认为寿命是实有的。



但《金刚经》的后半部告诉我们,四见其实都是错误的,都只是众生妄想的产物,若离妄想,则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因为第六识本身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暂时现象,天天断灭,而祂所产生的妄想境界怎么会有真实性呢?



《金刚经》特别强调了菩萨所修六度中的布施和忍辱两度。为什么呢?因为六度中,只有这两度是与别人有直接关系的,其它四度持戒、精进、禅定,般若,都与别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与人打交道是最难的,最能暴露我们的弱点,以便修正。



万恶贪为首,而贪的对治法就是布施,实行布施,是非常具体的修行,所谓“难舍能舍”。修行必须落实,否则始终是说食不饱,没什么用处。布施就是要真的拿出来,舍得,不心疼,反而欢喜,并由衷地感谢那些接受布施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修行,使我们获得了福报或智慧。



人最难忍受的是受屈辱,因为四见在作怪。嗔恨是修行的大敌,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而嗔的对治法就是忍辱。菩萨修行,要“难忍能忍”。布施是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去,而忍辱是把别人加在自己身心上的种种误解、羞辱、迫害、打杀等都安然地接收下来,而且也要真诚地感谢那些侮辱和欺负自己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忍辱行。



所以这一世能够遇到佛法并肯真实修行的人,都是在往昔修过布施,忍辱的人,释迦佛祖说,这样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人间的芬陀利花(白莲花)。



任何一部佛经,在说理的同时,一定介绍实修的方法。《金刚经》实修法,除了落实布施、忍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行法(就是按照佛经所说的义理进行观察思维的方法),即后面的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作如是观。”



五种念佛方法:

1、持名念佛:就是持念佛的名号。由于成佛以前所发的大愿,佛的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念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但可以除苦救难,而且可以破迷开悟,乃至成佛。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雑。



2、观像念佛:就是观想佛的庄严德相。《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眼观佛像,口称佛名,心不散乱,如是本性佛从而显现,则念念不断,纯一无雑。



3、观想念佛: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说的十六种观想中的前十三观,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树想,五、八功德水想,六、总观想,七、花座想,八、想象观,九、遍观一切色想,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十一、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十二、普观想,十三、杂想观。其它三观,讲的是往生品位的高低,所摄根性的不同,证果的区别。

以上三种皆属有相的念佛。



4、忆佛念佛: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根大圆通法门。“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法最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借着修定的方法修净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当我们忆念一佛或一菩萨时,心中没有名号声音形象,了无他念,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种念佛属无相的念佛,介于有相与实相之间,是从有相到实相的重要过渡。但很多人并不很清楚这个法门,往往把祂归到持名念佛里,十分可惜。



5、实相念佛:就是念佛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非空非不空。既不落于凡夫、外道所执着的有,也不落于声闻、缘觉所执着的空。所以,落于有,就是凡外;落于空,就是二乘。要念实相,必须找到实相。要找到实相,就要参禅开悟;开悟有三关,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破初关以后,就能入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事。



大千世界:

一千个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含有三个一千,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娑婆世界: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

娑婆:堪忍之义,娑婆众生极能忍受各种痛苦故。



劫:是宇宙中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别。



贤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劫的名字。这个大劫中一共有一千尊佛出现,

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弥勒佛。所以弥勒佛是未来佛,现在还只是菩萨。



    开始修行要“三少三多”:

闲心少操多想佛,闲话少说多念佛,闲事少管多拜佛。

进一步就要“三不三只”:

闲心不操只想佛,闲话不说只念佛,闲事不管只拜佛。



众生若不修行,就只有“三胡”: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为什么?不知真实,全都在颠倒梦想之中。





2007年3月22—27日明证法师口述

2007年4月9日元渊全部整理完毕

2007年4月18日明证法师校改完毕

2007年5月6日明证法师第二次校改完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8:19 , Processed in 0.0214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