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543|回复: 15

念佛是全心全意的想念(南公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9-7 13:15 编辑

念佛法门的念,到底是怎么个念法呢?!这严重了,必须认识清楚。我们现在一提到念佛,大部分人一定马上想到阿弥陀佛,同时便张开嘴巴念出声来,好象没有念出声,不算念佛,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发出声来,因此在中文“念”字旁边,加上一个口成“念”,表明是靠口的作用发音,用嘴巴来念佛。但是我们应该晓得,真正念佛的这个念,其实只要在心里想,便是“念”了。想念想念,“想”和“念”二字是同义语,二者合成一个辞。譬如我们中国人讲话,遇到一个久不见面的朋友,往往说,哎呀,我好想念你喔。这个想念,同初步念佛的“念”,是同一回事。现在社会许多家庭,不管有钱没钱,儿女长大出国留学的很多,剩下两个老人家,坐在电视机前,孤零零打发日子,很可怜。这种对儿女的深深思念,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我想恐怕比念阿弥陀佛的念,还来得刻骨铭心,还来得真切念佛要如思念自己心爱的亲生儿女一样,朝思暮想,时时刻刻挂在心头,如此才容易上路。否则,光是嘴巴表示念佛,心不在焉,那是口说无凭的。


再进一步说,凡是我们的思想念头,以及开口讲话、动作行为等等,在佛学上皆属生灭法。有生就有灭,生生灭灭。当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头一下已经过去了,消逝得无影无踪。或者嘴巴一字一字将阿弥陀佛念出声来,一个声音一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由南字开始,字字随起随灭,念头和声音此起彼落,乍生乍灭,了不可得。这等于静坐数息观、练气功一样,一呼一吸,一来一往,全是生灭法的现象,有人竟以为这就是道,认错门路,在那里玩弄自己,糟糕透了。

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不只指外在的动作行为,内在的思想念头也是行。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行为是表达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为。“诸行无常”,一切行为语言动作,一切内在思想情绪起伏,所有宇宙有情无情的存在现象,皆是变动不居,难以长久的。因此,“是生灭法”,有生便有死,有来便有去,同样有死也会有生,有去也会有来。所以佛又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为乐”便是极乐世界的境界。不生不灭,念佛念到念头不生起;念头不生起,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消灭,彻底的清净,什么牵挂都没有,清明自在,坦然无住。这种境界最乐,故名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几十年来,我看过许多人念佛,有一次在一个地方主持一项活动,有位念佛的老太太念佛已达四十年之久,这种毅力真了不起。她在我面前走过,一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恰好旁边有个年轻的女同学,不大注意礼节,坐在那里两脚分开,不成规矩,很难看。这位老太太每次转到她跟前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声变了调,意思是提醒这位小姐将脚摆正一点,但是又表示自己没有中断念佛,而且也不是在骂人。你看看,这种念佛能得一心不乱吗?!但到别人咳嗽,心里讨厌,口中就念阿弥陀佛;看到别人不合己意,也不喜欢地念阿弥陀佛;这算念个什么佛呢?你干脆骂人好了。

所以我常说,我们中国人的念佛很有意思。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不小心跌倒了,旁人哎呀、阿弥陀佛那一声,意思是说摔得漂亮,你说这不是用阿弥陀佛在咒人吗?这样子的念佛有没有用?有用。但不是我们念佛为求一心不乱,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应效法的。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的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气一呼出,不再进来,或者吸进来,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来一往,一进一出,这生命才活着。生命就是一口气。

一口气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依佛学讲,叫一念,而这一念还是粗略而言。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间,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觉思想呢?佛经上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要靠大家去体会了。佛绝不会说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譬如我们的脉搏跳动,一分钟七十几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头生灭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觉不出而已。

以写信、写文章为例,刚划了一划,下面几笔还没添上,这之间已经有许多的念头过去了。思想的速度快过手中之笔,太多太多了。所以有人写文章,往往对着白纸写不出来,那是因为思想念头过于杂乱之故,手上无法整理出一个头绪来。

像我现在讲话,大家在听。我一句话还没讲完,脑子里已不是原来这一句话,早想到下一句,许多接下来的话,接二连三闪现。诸位听讲也是一样,话一入耳,心里早已引生了许多念头,他这样讲对不对?他还真有两下子,蛮会吹会盖的!短短的一句话之间,就有这么多细微难察的念头生灭。

那么,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

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明天三点半前不将足够的钞票存入银行,人家那张支票轧进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了票据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请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那张支票,三点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要的。

又如年青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在西门町电影院门口?或者公车上?还是跟别人去玩了?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有时我问同学:“你有没有念佛?”“有啊,老师。我一天念两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个,一天总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钱数利息一样,这不大对。我念佛不大计数,一念一念就顺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气就有一心不乱到底嘛!所以,念佛可以用念珠帮助,但是不要太过着相,斤斤计较数目,反而用错心思,多可惜。

记得我十一岁时第一次出远门,到城里读书,由家里到城里,只一天的路程,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全家人都伤感落泪,好象是很严重的离别,手帕都来不及擦。我自己也难过,因为从没出过门。有人恶作剧吓唬我,看到城门一定要跪下来拜,因为城门有门神,否则进不去。像遇到这种痛苦难过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惊吓,我便自然而然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谁教的?没人教,这纯是受了家中祖母和母亲的影响。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

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

再说,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着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后,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么,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么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9-8 08:32 编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志者,可不于此再三致意哉.
发表于 2011-9-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定了念佛的信心,多谢!
发表于 2011-9-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寻找中医


    受教了。原来这样才是念佛。还好我懒,不然真的就以为多念阿弥陀佛就能一心不乱了,原来是要心存此念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9-8 08:31 编辑
回复  寻找中医


    受教了。原来这样才是念佛。还好我懒,不然真的就以为多念阿弥陀佛就能一心不乱了, ...
有闲人 发表于 2011-9-7 17:01


多念也没有错啊。
就像你想一个人,心里想他,口里呼唤他,手里召唤他……

当然,核心是想念他。否则就是没有心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发表于 2011-9-8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寻找中医


    是的,谢谢!主要是看到有人说念佛号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强度也没有获得丝毫利益,反而对佛法产生怀疑,可见念佛之念,关键在心,就像放生和做善事,形式上做得再多,如果不是用真心,也就是白忙乎一场。
发表于 2011-9-13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念佛,末学倒有些许体会,愿与众位同修共同分享:
《文昌帝君阴骘文》云: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自心中人人有觉,则自心中人人有佛矣。若云泥塑木雕,方名为佛,则是愚夫愚妇之佛也。
  因此,末学在平时无论念佛或不念佛时,均观想佛时时在自己身边,自己平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佛的注目之下,务使其符合佛的要求:如虚心,慎独,宽厚,忍辱,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嗔等。
  如此身体力行半年来,时时感觉到身心清凉,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感,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也好了许多,自己以往爱发脾气,急躁的毛病几乎都不见了,周围的人都说末学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些许感悟,与众同修共同分享。
发表于 2011-9-1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1-9-19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同当下的修炼,是否此意?寻兄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9-20 12:20 编辑
如同当下的修炼,是否此意?寻兄
沿途观景 发表于 2011-9-19 14:15



    我不懂得你这句话的意思.
发表于 2011-9-2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到无相念佛的境界,无形无相没有语言文字的惦念着佛,这一念始终萦绕在心头。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9-21 13:11 编辑
最后到无相念佛的境界,无形无相没有语言文字的惦念着佛,这一念始终萦绕在心头。 ...
liuwanping 发表于 2011-9-21 09:16


那一念还是相。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得无生忍。到八地菩萨。

不过,我们靠的就是这一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留学。
发表于 2011-9-30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寻找中医
本土如何?今生成就如何?不一定要留学,呵呵。成本更低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10-7 20:06 编辑
回复  寻找中医
本土如何?今生成就如何?不一定要留学,呵呵。成本更低呢。 ...
卯田妈妈 发表于 2011-9-30 12:50


那当然拍手称快啊。

至于成本高低,我不是学会计的,不懂啊。

以下引一引南老谈的,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关于开悟的十个问题,学人对照自知。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
    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时。可惜,谈世间学问的资治通鉴,流传后世,研究者众。而宗镜录几乎被丢到字纸篓里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来,几次下令,特别强调要大家研究这本书。

    宗镜录中提出了十个问题,以期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

    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说一样,一看就懂,不须研究。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有如下文字: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5 06:18 , Processed in 0.0348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