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950|回复: 3

[转]角色置换,和孩子沟通的一种好办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5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冬瓜妈 于 2011-8-25 08:21 编辑

这篇文章转自一位妈妈的博客,她是淘宝上的皇冠卖家,也是我心目中一位对教育有思考、有实践的好妈妈,经常将她生活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家小冬瓜明年就要上幼儿园了,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非常有启发。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我们不妨试试用这种方式来和他们沟通。

原文地址:幸福造句http://www.conjee.com/blog/article.asp?id=4391

先摘抄一段聊天记录:

*妈妈 10:58:51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
*妈妈 10:59:00
天天不愿意去
*妈妈 10:59:28
每天都要哭闹一番
*妈妈 10:59:32
很犯愁
*妈妈 11:00:28
还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也反映,我家孩子在幼儿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想请教你一下,看看怎么处理能改善一下这个情况?
稀饭 11:10:59
恩,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感觉其实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稀饭 11:11:12
这个时候我会采取多观察
稀饭 11:11:17
然后多和孩子聊天
稀饭 11:11:24
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为主
*妈妈 11:13:22
我们家情况有些特殊,每次想跟她了解情况的时候总是半途而废
*妈妈 11:13:46
说了不到2句她就打岔,然后说到别的地方去了
*妈妈 11:14:15
我不知道是不是她在有意回避有关幼儿园的一些话题
稀饭 11:14:35
并不是说了几句打岔就不继续了解
稀饭 11:14:43
也不需要很直接的单刀直入的问
稀饭 11:14:47
你为什么不喜欢幼儿园
稀饭 11:14:57
甚至直接问孩子,是不是幼儿园老师如何如何?
稀饭 11:15:04
而是通过侧面探寻
稀饭 11:15:33
我不确定是否有用,我想到的,仅供参考
稀饭 11:15:41
以我和我女儿为例
稀饭 11:15:48
我跟佳佳玩幼儿园上课的游戏
稀饭 11:16:00
其实这在心理学里就是情景重现和还原
稀饭.鲍 11:16:12
只有这样,你就能大致明白幼儿园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稀饭 11:16:20
或者尽可能的知道,虽然有可能不是全部
稀饭 11:16:40
比如我跟女儿玩,我说,佳佳,我现在当宝宝,你当妈妈
稀饭 11:16:52
我可能会说,你当老师吗?
稀饭 11:17:04
如果当时佳佳不愿意,那么退而求其次,让孩子选择
稀饭 11:17:07
那你当什么
稀饭 11:17:12
然后我女儿说,我当妈妈
稀饭 11:17:24
如果愉快的情景,我女儿都会说要当老师的
稀饭 11:17:30
但是我只能假设和推理
稀饭 11:17:45
如果你的孩子对幼儿园排斥,那么有可能在这个游戏中,她是不会愿意当老师
稀饭 11:17:54
那么让她当妈妈或者当爸爸
*妈妈 11:17:55
嗯,我也从孩子断断续续的描述中了解了一些
稀饭 11:17:59
反正就是让她自己选择
稀饭 11:18:11
这样我在我和女儿角色互换的游戏里,其实就能发现
*妈妈 11:18:13
她在幼儿园基本上就是玩一些玩具
*妈妈 11:18:23
而且和在家不同,还有限制
稀饭 11:18:27
比如我女儿上幼儿园之后,我通过角色互换,知道他们上课是怎样的
稀饭 11:18:38
我女儿要求我坐在凳子上
稀饭 11:18:45
然后发一张张的图片,放在地上
稀饭 11:18:47
让我认
稀饭 11:19:04
然后有一次我看她找一根类似细棍子,指着图片卡
稀饭 11:19:10
让我认
稀饭 11:19:18
然后我就会模拟,装作不乖
稀饭 11:19:27
我说我要去上厕所
稀饭 11:19:31
老师带我去上厕所
稀饭 11:19:43
这些情景再现就能让你知道幼儿园的事情
*妈妈 11:21:18
嗯,那么我今天回去也试一试
稀饭 11:21:23

*妈妈 13:27:31
稀饭姐姐你好
*妈妈 13:27:47
昨天用你的方法跟孩子互动了一下
*妈妈 13:27:51
孩子觉得很有趣
*妈妈 13:27:56
也很凑效
*妈妈 13:29:11
我觉得这种换位表演的方式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促进了解和沟通,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
*妈妈 13:30:25
本来昨天我只是想通过这个游戏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当我表演不愿意上幼儿园,耍赖的那种场景时,被孩子训了一通
*妈妈 13:31:41
而后,孩子很愿意进入这个统治者(老师)的角色,我觉得她在训我得同时,也在慢慢的说服自己
*妈妈 13:32:17
游戏很有趣,孩子和我都乐在其中
*妈妈 13:33:47
今天中午跟幼儿园老师约谈了一下,结果还不错,下个星期就可以在幼儿园上整天的课了

************************************************(下面这些我猜稀饭是摘抄的哈!)

现实中的常规,在游戏中被暂时中止,这是游戏力量的来源。孩子可以玩上学游戏,发作业,给分数和处罚。游戏的基础变得平等,或者偏向孩子一点,以此来弥补他们在现实中因弱小而产生的挫折感。

即使没有人把他们呼来喝去,指手画脚,孩子有时仍然会感到无力。他们需要很多游戏来置换角色,暂停现实,拥有主导权。他们需要扮演更有力的角色——英雄,公主,或是完美的学生。

对与这些不公平,不愉快的事情,孩子最常用的办法是,运用新游戏,编造新剧本,创造出新现实。在这个新现实中,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医生,老师,父母,霸王龙,金刚战士。年幼的孩子成了大哥哥大姐姐,大孩子变成了成人。

在游戏中,孩子置换角色,孩子是规则的执行者。

角色置换,对恢复孩子的自信特别有帮助,能帮助他们摆脱无力感的困境,克服恐惧和压抑的情绪。有些时候,孩子在扮演这些角色时,需要父母担任舞台监督或是制片人,给他们的游戏提供空间,玩具和点心,而另一些时候,他们需要我们做观众,当开始投入幻想游戏时,他们还可能需要我们担任配角演员,甚至偶尔客串一下导演。

喜剧,经常用颠倒黑白,说反话的方式来制造幽默。而在悲剧里,事物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剧情的发展就是调整冲突的过程。两者都可以应用在孩子的游戏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之中。孩子笑的原因,通常是因为现实被搁置一旁,而且角色被置换了。从烦恼和恐惧中,特别是从生活的无力感当中,孩子把自己解放出来,他们笑了,而他们的世界也再度恢复正常。

角色置换,此时力量弱小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这意味着,由孩子来扮演地位高一级的角色,但是情况也不完全如此,有时候,家中的哥哥姐姐需要非常不同的方法。他们习惯当老大,他们可能需要的角色置换,是让他们降低一级,但是要用“好玩”的方式。通常,父母在生气的时候,会转换孩子们的角色,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家里的老大,但这只会在兄弟姐妹间造成更多的冲突。当年龄稍长或体格更强的孩子找其他小孩的麻烦时,我通常会用假装威胁的声音对他们说:“嗨,有本事找个大个儿的打。”我伸出双拳,笨拙地摆出拳击手的架势,等着他们来追我,这样他们会把刚才欺负的对象扔在脑后。当然,我从来都打不过他们!我一般会跑开,躲在枕头下面,让他们把我翻过来,或做些其他的事让笑声持续下去。有时,我和他们摔跤也会相当用力。这样,同样是玩,但是跟我玩会比跟小小孩玩更有价值,那些小小孩只能用哭诉,告状或尖叫,来求得力量平衡。大孩子攻击性背后,其实隐藏着无力感,所以我会再度让角色置换,让他们成为比我有力的角色(在游戏中),而不是利用弟妹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在现实中)。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你只是在玩,不会对他们真的拳脚相加,即使他们刚刚才打过弟妹。用一种温和,嬉戏的方式让他们知道,自己既不是主宰世界的首领,也可以不必伤害别人就能感受到力量。他们可以全力以赴地与你对抗,但不会有人受伤。

受过惊吓的孩子,需要某种途径而从恐惧中康复过来。其方法之一,是重演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用说或者玩的方式都可以。孩子通常会一遍又一遍的重演同一情节,这个情节与他们经历紧密相关,或者多少有些瓜葛。不过,孩子有时可能会忘记一些事情 细节,或者拒绝谈论那些细节,因为那太痛苦了,他们可能需要大人以温和的方式,帮他们回忆起所害怕的事件,从而完成疗愈,最终将恐惧释放出来。大人和小孩一样,都想把可怕的事忘掉。然而,掩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布鲁克斯和席格尔认为:“让孩子陈述故事,其意义在于让他释放与事件或经验有关的情绪。没有这个出口的话,这些残留在孩子心里的感觉,会在未来困扰他。”

讲故事,能轻松地引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如果还能在故事中对现实稍加改变的话,那它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也就是说,故事紧密地关系到现实事件和感受,但与现实不一样的是,在故事里孩子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讲故事可以让孩子间接地引入话题,避免直接谈论,扮演的方式。

象征性距离,在故事中很重要,直接谈论一些困扰的问题或许泰国困难,但是分享同一话题的虚拟版本,孩子则可以接受。稍加练习之后,你就可以针对话题及感受编出故事,提供适当的距离。当然,有些故事就是故事,不必非得与孩子的生活有关才行。好的故事虚实参半,有生活原型,也有虚构加工。与孩子有关的重要议题,故事都能切中,但都以动物或虚幻 形象,改头换面后才出现。例如家中刚添了一个小宝宝,三岁的孩子并不想听到更多的教诲:“要对他好点哦……我知道你有的时候会嫉妒……。”等等一堆废话,但她可能会想要妈妈读一本图画书给她听,故事里的兔子有了弟妹,然后一读再读。另一方面,许多孩子喜欢听真实故事,特别是有关他们的出生的故事。

孩子长大之后,我们可以从讲故事给他们听,变成聆听他们说故事,和十到十二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时,我喜欢听他们讲自己的生活故事。他们可能需要很多鼓励,但我还是让他们自己来讲。闭紧你的嘴巴,不要发表意见,不要添加你所知道的细节,除非他们主动来问。如果他们的故事太过简略,那就请他们再讲一次,请他们加入更多的细节。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尽量多问些细节。这种经历对讲故事,听故事的双方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你可能很容易就犯错,去添加故事,纠正他的内容,这样只会限制孩子的发挥。小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先讲,然后让他们来补充,加入他们记得的细节或者想象的细节。

与孩子一起讲故事,既可以确保故事不会走的太远,也能避免出现太痛苦的情节。共同讲故事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问问孩子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有时,孩子会刻意要求加进去某个想法。孩子在游戏中很会运用象征性的距离,尤其是在由他们编造角色并演出剧情的戏剧游戏中。让他们来决定保持多远的情感距离,这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最清楚自己能够承受多少。

在孩子面对无力感时,他们常常会主动发起角色置换的游戏。有时他们需要我们做的,只是当个热心观众。但也有些时候,这类游戏并不能自然发展下去。那么在这时,成人的想法或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当演员,甚至当导演和编剧。大多数孩子自己没有办法利用假装游戏来处理他们的恐惧,他们对自己所恐惧的事情只是一味躲避。孩子如果害怕蜜蜂,那他就不愿意外出,如果怕水,就拒绝去游泳。碰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可能会十分懊恼,一气之下甚至会强迫孩子去尝试他们害怕的东西。但是,孩子的恐惧仍然还留在原处。

恐惧的作用,是让人本能地躲避自己害怕的对象,因此,孩子通常不愿意用游戏来治疗恐惧,这也使游戏的治疗作用很难得到发挥。但是,恐惧不是通过逃避就能去除掉的,我们只有面对它,才能消除它。如果大人可以发起一个与恐惧相关的,但是“好玩”的游戏,那么孩子就会发现,恐惧能够被克服,自己也能从克服恐惧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力。

因此,如果孩子害怕蜜蜂,你可以说:假装你是一直蜜蜂,我要试着逃走。你被蜜蜂蜇中,然后大叫。或者你扮演蜜蜂,孩子要逃走,但是你要做一只笨手笨脚的蜜蜂,你最后叮了自己而不是孩子。或者 你一直撞墙,或是掉到地上,让孩子能对害怕的事物发笑。

我见过父母让孩子逃避恐惧,通过限制孩子的活动来保护他们,也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恐惧不予理睬,强迫孩子游泳或把头埋进水里。游戏力与这两种方式都不同的是,以自然轻松的态度,即关注自信的建立,又强调联结的保持。

大多数孩子,特别是男孩,之所以最后变成鲁莽或铤而走险的人,都是因为在当初,不得不把自己的恐惧埋藏起来,然后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一点都不害怕,结果做出更多的蠢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可以通过“掌控游戏”而获得力量感,就像他们在角色置换中一样。

一个八岁的独生女孩,正焦虑地等待表妹的出生,在我的预测中,姊妹间的一些竞争将会发生,果然,她创造了一个游戏,我是爸爸,她是姐姐,还有一对双胞胎妹妹,她要我只关注双胞胎而不关注她,然后她假装发脾气。我以为她要我在游戏中安慰她,但她让我不理她。也就是说,她比我更清楚她所需要的,并不是要通过扮演婴儿来找回被关爱的感受,而是以轻松的游戏方式来扮演那个被冷落的姐姐,从而找回力量感。我们玩了好几个星期,有效地帮助她面对了竞争和嫉妒的感受。她没有置换角色去扮演那个受宠爱的婴儿,但实际上,她在一个更基本的层面,进行了角色的置换:她不再受控于嫉妒的感受,而是通过游戏,转而成为能够控制那些不良感受的主宰。她不能控制新生儿会抢走多少大人的关注,但她可以控制她的游戏。

另一个常在游戏中处理的痛苦,是不被喜欢的感受。遗憾的是,大人常会误解孩子正在做的角色置换。例如,孩子常会说“我讨厌你”或是“你这个笨蛋”,父母会因此而气恼。但是,孩子不会主动蜷缩到你怀中,直接哭诉说“没有人喜欢我”,即便这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我们必须透过他们的方式,读出他们想传达的真正意思:他们在内心有多难过,需要我们怎么帮助。因此,与其大声训斥他们的无礼或者关他们禁闭,我们不如说:“什么,你叫我笨蛋。天啊,没有人喜欢我。”

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写道:“进入假想游戏,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飞跃之一。”幻想游戏对于象征性思考能力,抽象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些孩子很快便能投入幻想游戏中,有些则需要大人来帮一点忙。拿起一只毛绒玩具,用好玩的声音说话;用这样话来开场“我们来假装……”。一旦幻想游戏开始,就热情地投入到你的角色中,帮助孩子丰富情节,引入冲突或挑战,为游戏作旁白等等。你可以发展并试验不同的角色:顽皮的,难过的,攻击性强的,或是对某一问题不知所措的,而这个问题正是孩子在面对的那个真实问题。如果孩子用恶劣方式对待玩偶或娃娃,你不用太惊讶,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多么糟糕。他也可能会很巧妙地让你知道,他需要的帮助到底是什么。这个技巧能够帮助孩子,对感受和问题进行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这也能帮助父母,因为我们经常眼看着孩子需要帮助,而自己却无计可施。

在许许多多的幻想角色中,孩子最喜欢扮演的就是好人和坏人。父母要牢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这类游戏虽然在表面上具有破坏性,但实际上并不可怕。有些孩子喜欢扮演坏人,以此试验什么是可怕和危险,并学习控制自己攻击的感受和冲动。而有些孩子喜欢扮演好人,他们喜欢用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也就是说,孩子都需要释放攻击性,只不过要找到社会规则所接受的攻击目标。

有些父母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这类超级英雄的游戏,懂得在其中扮演坏人或怪物的奥妙:要够凶恶,这样才好玩,但有不能太可怕而吓到孩子,最好是强悍但笨拙。另外一些父母则厌恶这类游戏,很想禁止它们。但是,孩子爱玩这些游戏,是因为他们有此需求,禁止只会让孩子将游戏转入地下。加入他们的游戏,和他们一起玩,那么在游戏失控或者过于暴力时,你才有可能进行一定的干预。

稀饭
15:52
发表于 2012-2-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2-2-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没有人把他们呼来喝去,指手画脚,孩子有时仍然会感到无力。他们需要很多游戏来置换角色,暂停现实,拥有主导权。他们需要扮演更有力的角色——英雄,公主,或是完美的学生。

说得很对,学习了!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16:22 , Processed in 0.0254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