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790|回复: 4

ZT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读《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

            ——读《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黄毓璜

   鲁迅当年发出“救救孩子”呼声,是面对社会的呐喊;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则把孩子问题的思考具体化到家庭伦理、“亲权”关系的范畴。套用鲁迅的题目,用《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来言说赵翼如新近出版的这本《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自然因为它不啻鲁文的“当代扩展版”;只是作为单亲妈妈,翼如择取了“母亲”的角度,以入微的体察和入骨的笔力书写了现实中那些司空见惯于普泛、悄然发生于日常的情事,让我们读出一种亘古未有变化的麻木,一种通常被安之若素的触目惊心。



“母爱”是感天动地的亲情之最、属于文学长盛不衰的主题;“成功”是无可非议的生命追求、属于人生需求的终极层阶。问题不在这里,离开具体的语境和语境的具体,我们无法理喻孩子们发出那些饱和怨怼的尖刻言辞:关于“父母皆祸害”,关于“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于此我们多有“无心的一代”之议,多有“体制使然”的辩解,并不介意我们的“有心”如何参与了“无心”的酿造,我们在“体制”下的超常发挥,如何褫夺了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如何扭曲了他们的自由天性。这本书正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启示录,无异于发出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母亲的吁请。



作者以新闻家的锐敏发见、散文家的情动于中罗致的现实境况令人心悸,我多次极而言之地说过,世界上最残酷的事,莫如不把孩子当成孩子。我这样说的时候,其实还无意从绝对的意义上否定《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以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类古训,虽然心底里也难免抬杠:你迁来迁去想让孩子迁入什么桃花源么?你对孩子的成长是那么缺乏信心而必得血淋淋地在皮肉上标榜吗?你大老爷们大老娘们自己不好好当家要把担子早早交给孩子做什?然而,并无清算“历史文化”的念头,我之所以那样不避极端地说事,不过是如同《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所披露了的那样,痛感于一种愈演愈烈的现实,揪心于我们对孩子的“施爱”连同对其“成功”的企求,实在已然从根本上发生了面目全非的畸变并南辕北撤的错位。



畸变云者,用作者的话来说,盖因我们“心中有鬼”。如同前贤所称,兴趣爱好是儿童伟大的导师,玩具游乐是儿童的天使,自由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我们期盼着孩子有个好的前程,期盼着孩子功成名就,期盼着孩子取得我们所未经取得的身份、实现我们所未能实现的心愿,却无视孩子就是孩子,无视他们所想、所爱、所愿的一切,一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按自己的要求设计,凭自己的理想去铸造,那么,这种无视孩子是个生命活体的做派就先自击碎了“为孩子好”的妄言,那爱的名义也就显见得十分可疑。当作者从贴切的体验中凭吊那些被剥夺了快乐和自由的童年而生发几多怅惘和追悔,当作者从那些心急火燎地急功近利、从那些“病了的母爱”捉出致病之“鬼”来,我们不能不认同一种剖析的真切、疗救的热切——在时下物化社会的奔竞中,我们的简化了孩子,工具化了孩子,隔膜了乃至敌对了孩子,确实非因别的,归根结蒂源自我们爱的是自己,包括我们的“面子”之爱、“身份”之爱、“人上”之爱以及“荣耀”之爱,当这些爱恋的追求至于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自我为代价,不免会让人想到帕斯卡尔的言论:“人的最大卑鄙就是追求光荣”,他不否认追求光荣体现了人的“优异”的一面,而从另一面又反向立论,大概就指向了这里面对的如此这般的追求。



赵翼如是资深妈妈了,母子之间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占有不少篇幅。单身抚养儿子的岁月里,她比通常的母亲对于孩子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忧思是可以想见的。个性鲜明的母亲跟个性鲜明的儿子之间,有所误解、有所齟龉乃至爆发“家庭战争”的事在所难免,惟其如此,惟其如今在儿子考入国外的大学并颇得师友好评之际,回过头来反思既往,她才切实地领悟到先前那些“理所当然”的担心原属多余,那些“顺常合道”的要求原非必要;她才切实地发现,正是那些不能为母亲理喻的作为,成就了儿子能力的优势和品格的亮点,她为此感到欣慰也感到愧疚,并以一个母亲的反省呼唤于母亲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该少一点一门心思的欲求,少一点一厢情愿的专断,不可或缺的则是对于孩子生命的那份“尊重”之心、“体察”之心、“宽容”之心和“平常”之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作家的笔下,显在、潜在着一种真诚的诉告:“成人”比“成功”更为重要。毋庸讳言,这一点须得强调,是因为在普遍层面上的母亲们那里,于“成人不成人”跟“成功不成功”的关顾上,已经发生大幅度的偏斜;作祟的心中之“鬼”,已经在“高分”与“低能”、“智商”与“情商”的诸多悖反中大面积地结出了令人唏嘘的苦果。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读者推出了一本及时的好书。一气读完之后的感慨间,想起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那阵,有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发话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鲁迅先生接过话题调侃说,如此发问正说明须得有的,“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鉴于目下许多父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方式,私下早就屡生过不敬之思,以为为孩子计,我们倒也真该办办父范学堂、母范学堂;若然,这本《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很可以列为基本而必修的教材之一。
发表于 2011-8-3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孟母三迁,岳飞刺字的例子,我个人觉得举得有待商榷(要深入体会当初的社会背景和情境才有可能较好还原历史),但整个主题令人唏嘘。
诚然。
我们都在“服毒”而不自知。
很少人能脱离这个窠臼。即便如有一些“崇高的思想”,“伟大的理想”,那不过是另一类“看上去很美”的窠臼而已。一旦我们心里有了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子的想法的时候,就已经落入窠臼之中了。
发表于 2011-8-3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的还是古老师提出的那句朴实的话:关系大于教育。
关系不好,教育无效。

我自己还要加一句: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
发表于 2011-8-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版说的真好!!
发表于 2011-8-3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麦兜唱歌 于 2011-8-3 14:19 编辑

有时候有些茫然。很多有关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书籍,诚然给人很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这些家庭教育名家,也提到了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可是,当看到他们的子女都是跳级的,名校的,世界顶尖大学的时候,心里还是说不出的惴惴然。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教育的目虽然不注重这个,但是成功是必然的?还是只是换了一个方式鞭策子女成功?会不会我们都以为我们做父母的可以真正做到在主流的滔滔巨浪中岿然不动,用智慧和定力为孩子留存一片艳阳天,怕就怕背后的理想和期望,其实一个都没少?

在这个方面,我也没有勇气承认我有多勇猛。就只能时刻提醒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话少说,事少做,诚实修心,自己先做一个快乐平和的现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8 02:46 , Processed in 0.0175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