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593|回复: 3

羅玲:保护孩子的恻隐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羅大倫博士轉發的他妹妹羅玲的文章
http://weibo.com/comments
保护孩子的恻隐之心

同理心是本能
先讲一个让我们人类有些惭愧的动物实验:研究者训练好6只恒河猴,拉动链子来获取食物。然后,研究者放进一只新的猴子。这时,其他的猴子一拉动链子,新来的猴子就会遭到电击。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有4只猴子开始拉动另一根链子,虽然得到的食物少多了,但那只新来的猴子不会遭到电击了。剩下的两只猴子比较执着,拒绝拉动任何一根链子。其中一只坚持了5天,另一只坚持了12天。就是说,它们宁愿饿死也不愿那只新来的猴子遭受痛苦。
这些猴子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是恻隐之心!是同理心。
在心理学上,同理心的含义有:注意别人的感受;感受别人的感受;针对别人的痛苦采取救助行动。
1909年,德国美学大师特奥多尔首次把德语词汇“Einfuhlung”引入英语,形成一个新词“empathy”(同理心)。美国心理学家蒂奇纳在20世纪20年代最早将这个词用于心理学范畴。
对动物的实验、神经学家们对大脑神经系统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都验证了两千年前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简而言之,同情心是一种生物本能。
孟子说,看到小孩快要掉井里,我们都会有惊恐和恻隐之心。这不是因为我们想跟小孩的父母做朋友,也不是要自己被称赞,纯粹是出自人的本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神经学家、病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甚至已经找到了同理心的所在:大脑中的杏仁核及其与视觉皮层的联结区域是形成同理心的关键大脑回路的一部分。一个人的镜像神经系统越活跃,他的同理心就越强烈。
为什么人和其他动物具有同理心的本能?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同理心可以有效地帮助物种生存下去。也就是说,大自然会保留那些有益的生理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同理心并不需要我们去培养,只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唤起。
任何孩子的内心都早已具备这种品质。
那么,很多时候,孩子似乎表现得缺乏同理心。他的同理心哪去了呢?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东西蒙蔽了他的同理心?
我们大人的做法是保护还是妨碍了孩子的同理心?
我们大人自己的同理心是否已经被压制得所剩无几了?

同理心的缺失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人的同理心已经严重缺失。
媒体曾报道过无数触目惊心的类似事件:在众人的围观下,无辜的路人(包括老人、孕妇)被暴打;病倒在街头的人,没人敢去救助,致使延误治疗时机;溺水的孩子在众人的目光中沉入水中;开车肇事后,司机为了逃避责任,去碾压甚至刀刺被撞伤者,直至其死亡……
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会引发人们对道德沦丧、人心败坏大发感慨。而当事件过去,生活似乎又恢复原样,一切照旧,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发生。
其实所有这些极端事件都是在反映着我们的整体道德水准。这些施暴的人并非来自外星球,而那些不敢采取行动的围观者正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就能保证自己如果在现场,就真的能挺身而出?抛开这些极端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是否表现出了应有的同理心和其他道德品质?
因此,同理心的缺失,绝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要想不再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我们就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客观地寻找同理心缺失的原因。
让我们认真想想,同理心这个人之本性究竟是怎样丢失的?是什么使得我们已经“进化”得不如那些恒河猴?
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来研究哪些因素干扰了人们的同理心,妨碍了我们的利他行为。比如,当一个人躺在大街上时,究竟是什么心理使得路人纷纷从他身上跨过?
专家们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确定责任。这是我们都太过熟悉的一点。怕自己承担责任,使得我们压制同理心,不去救助。
这里面还有一种叫“责任分散”的情况:当很多人在场时,大家都以为别人可以做点什么,不是一定要自己去行动。比如,我抱孩子坐公共汽车,车上人少时,大家抢着让座;而当车上拥挤时,人们更懒得行动,都扭过脸去或是睡觉。
二是时间压力。我们急于赶自己的路,因而忽略了自己的同理心。一个著名的实验是:普林斯顿神学院的40名学生刚刚学习完《圣经》里无私救助路人的故事,然后被派往另一个楼去传教。路上他们会遇到一人病倒在路口。那些有紧急演讲任务的学生中,只有一人停下来救助。而没有任务的学生有六成停了下来。
三是枯竭感。对不幸的人的关注和同情,会使我们自己也感同身受,也体验到某些痛苦。因此,过多的同情会给我们内心造成一种枯竭感。为了避免这种枯竭感,我们本能地对苦难和痛苦采取逃避态度,躲得越远越好,眼不见心为静。
此外,专家的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对跟自己距离更近的、关系更密切的、更相似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在一个遭遇骨折的同事,和非洲饥饿儿童之间,我们会对前者表现出更强烈的同理心。
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贫富、文化、等级等差距都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同,也因此难以相互理解。现代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相距更远、接触更少。各种科技手段和通讯方式往往并没有促进沟通,而是在制造隔绝。这些,都在无形中抹杀了我们的一些同理心。
因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往往都练就了一种压制同理心的本领。
很多时候,周围的事物不但没有唤起我们的同理心,甚至都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似乎对周围的事情有一种熟视无睹的能力。
走在嘈杂的大街上,我们容易陷入封闭的自我圈子里。我们一心想着自己的事,只关注自己脚下的路线,想着自己的目的地。对于包围着你的众多无关信息,人们会自动把它屏蔽掉、忽略掉。同时,人们的从众心理也在其作用:别人都不去管闲事,我也别管。因而有了这样的话:“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不关我事。”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叫“都市恍惚症”。
有一次,我抱着孩子过马路。路边有一个行乞者,衣衫褴褛,正趴着匍匐向前移动。我已经都走过去了,女儿问我:“他怎么了?”这使我意识到,自己也是置身“都市恍惚症”之中,而女儿是清醒的,她的话多少唤醒了我一些。我也知道这种清醒只是暂时的,我必须很快恢复到恍惚状态之中,否则我大概什么也做不了。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有效率,如果我们不虚化背景、不聚焦于自我,那我们就一事无成。
总结上面这些导致同理心缺失的因素,我们会发现,这些因素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上,那就是,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得我们丧失了同理心。
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聚焦于自我时,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自我里,我们无法走进他人的世界,我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那么怎样能唤起同理心?
研究很复杂,答案很简单——跳出自我的圈子,淡化自我意识,不以自我为中心,抛开对个人利益的计较。
或者,正如前面说过的,修炼“每个人都是你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你自己,这是同理心的极致体现。

同理心的好处

同理心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我们的足够认可。擅用同理心,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心理能力,因为这会帮助你从情绪到世界观,来一次全面的改善。

同理心可以让你不再生气。
当你能以同理心来看待一切事物时,你会发现一切事情都自有原因,你会因此而心平气和。
当你奋力追赶离站的公交车,而司机并未为你停车开门时,你会想到,他的工作是有时间限制的,并且他也算是在维护全车人的利益,没有让你耽搁大家的时间,因此你不会有太多怨气,会安心等下一趟车。
当你抱怨老师对你的孩子照顾不周时,你会想到老师每天有多大的压力,无法面面俱到,你就不会再把这当回事。
当你觉得婆婆处处袒护儿子,对你却百般苛求时,你想想,将来自己的小孩长大结婚后,你能否对他俩一视同仁。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尽量把婆婆当妈去对待,但是别要求婆婆对自己像对女儿一样。

同理心可以让你能够做到宽恕他人、谅解他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位老太太被一个少年抢劫。少年被抓。老人了解到这个少年从小失去父母,一直四处流浪,老人对这个孩子不但不怨恨,还充满同情,决定撤销对他的指控,并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有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罪犯都是在童年时受到过冷漠、虐待或是畸形教育。
如果我们对罪犯都能宽恕,那么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又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同理心还能让你以更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就是说我们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并本能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我们以为自己时刻生活在聚光灯下,吸引着所有的眼球。
真实的世界当然不是这样的。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活的主角。因此,我们不要只关注自己这出戏,也要尊重别人的戏,要时常想想,我在他人的戏里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不要总想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想想别人能从你这里得到些什么。
不要说我们任何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就连我们人类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当你在赶杀一个苍蝇时,你也可以想想,其实你这个房间,原本也是苍蝇的家,我们人类只是霸道的“物种殖民者”而已。从这个苍蝇的角度来看,它只是随处飞飞,散散心而已,不成想招致你这样恶毒的追杀。
庄子在《齐物论》中就指出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庄子说,我们公认的美女,鱼、鸟、别的动物见了,都会吓跑的,可见我们人类的标准只是一己之见。

同理心还会促使我们更容易有利他的善举。
现代心理学认为,同理心是道德的起点。这完全应合了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观点。孟子说得很明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是说,同理心就是仁爱的开端。
人们的利他之举,通常都是出于同理心。同理心本是本能,只要它还没被自我所蒙蔽,那人们就应该能做到帮助他人、见义勇为。
当然,要做到舍己为人,难度更大些。我们需要好好修炼,才能做到实验室里的那几只恒河猴所体现的道德水准。

家长的同理心与共情技巧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不便、烦恼与冲突,都是修炼同理心的好机会。而做父母大概是最有助于唤起同理心的一件事情。
孩子跟我们是那么的不同,而孩子又不善于表达,因此,我们家长就必须学习去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当我们真的能降到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不再是那个不可理喻的、时刻有着奇怪想法的小东西了。
大概每个父母都会感慨,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按牌理出牌,时时有让你震惊之举。我女儿就总是能以我全然想不到的方式来行事。当我认为,这回可是一切都没问题时,她又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挑战我的想象力和忍耐限度。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忍无可忍,感觉孩子是在成心跟我们作对,成心为难我们。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别有用心的。孩子的错误都是无心的。问题是,我们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小孩的想法。我们总是不能抛开大人的成见、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大人的思路、大人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唯一正确的。我们不能屈尊,不肯把自己变小,去看看他的小脑袋瓜里都是怎么运转的。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在心里是知道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的,但是我们仍然做不到去跟孩子共情,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放下自我。
在管教孩子时,家长常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我们处于战斗状态,大脑暂时退化成了动物脑。因此,我们下意识地要去维护自己的正确性、权威性,要捍卫自己的掌控权。这时,我们放不下架子,于是不肯去跟孩子共情。
如果家长能对孩子有了同理心,那就应该表达出来,也就是跟孩子共情。
共情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管教技巧。
首先,共情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共情几乎是对付孩子的一切问题时都必不可少的一项技巧。
比如,对我女儿的哭闹,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最初,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她一闹,我就变脸了,发火了。当时我还用巴甫洛夫给自己辩解:让她建立一哭闹妈妈就生气了这样一个条件反射。结果当然很不好。这是很拙劣的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在书上看到过共情的建议。但最初我不太相信。因为我很清楚,假如我表示一点同情的态度,她都会哭得更肆无忌惮——可算有理了。所以都没敢试。
后来看得多了,决定尝试。而尝试的结果是:这个技巧是有效的。虽然孩子可能开始会哭的更厉害,但是她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停下来。哭闹以这样的方式停下来,更有利于她的心理健康。
就在昨天,我给孩子买个新玩具。她午觉醒来,发现装小零件的小塑料袋破个口,她喜欢的小零件掉出来了,当即放声大哭。我心想:天哪!你为一个塑料袋就能哭成这样!太夸张了!但是嘴上只好和气地说:“妈妈知道你非常喜欢这些小零件(哭声更大)。这是新买的玩具,你很珍惜,对不对(哭声更大)。你是知道爱惜玩具的好孩子(哭声马上减弱)。”我接着开始唠唠叨叨地回顾我们买玩具的过程,我们开始看了什么样的,最后选的这个都有哪些优点。这时她开始专心听,止住了哭。当然过后又想起来,又抽泣几回。最后,我引导她把小零件都倒进一个小托盘里,再放进透明的大盒子里,这样更漂亮,也不会丢。她欣然同意。自己装完后,满意地笑了。
若是在过去,我也去生气,那么她就要无谓地哭上好半天。所以,共情的技巧对付哭闹很有效。关键是不要怕孩子哭,不要急于去止哭。孩子每次哭闹,都是他学习处理消极情绪的一次机会。这种共情的做法比用转移注意力等其他方法去哄孩子,更有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
我想,对于更大的孩子的其他问题,共情也都会是一个有效的技巧。孩子大了,问题和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根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共情技巧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教育,孩子将从中学到同理心和共情都是怎么运用的。学会这些技巧,有助于孩子提高情商,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
一个能被父母以同理心对待、能经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自己也必定能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也能学会运用共情技巧跟他人沟通。

同理心的教育
同理心的教育可以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进行。
我女儿白天都在姥姥家玩,因此跟姥姥家的保姆关系很好。只要我们告诉她,别弄得太脏了,宋姨收拾起来会很累的,她一般都会比较注意。
不过她就是对我没什么同理心。大概是她把我当成神了,没当人看待。亦或根源在于我自己没把自己当人看待。
跟姥姥或跟保姆出去时,她都乐颠颠地跑。跟我一出去,没走几步就让我抱。通常我是不动声色地说:“要是累了咱们回家玩。”这句话基本就可以让她立刻放弃了让我抱的念头。后来,我经常有意识地让她拿重物。买回来的东西,让她自己拿。她一嫌沉,我就会开玩笑说,比你轻多了!慢慢地,她也体会到了我抱她的辛苦。
不过有时她实在累了,不抱也不行。有一次我抱起她,发了句牢骚。她在我怀里得意地直起腰,笑盈盈地拍拍我,嗲声嗲气地说:“妈妈,你要控制你的情绪!”

对孩子的同理心的教育,除了说教,我们还可以想出很多其他有趣的方式。
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活;让孩子参观、体验各行各业的人的工作;带孩子去不同地域旅游,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我听说过老师让小学生怀揣一天生鸡蛋,以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总之,只要家长真的意识到同理心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就能发挥创造性,想出各种教育的方式。
不过,我认为最关键的教育还是家长的身教。
举个例子。我见过有的人在开车时,嘴里时刻在以各种方式讽刺、讥笑、责骂路上的其他司机。他似乎在播报一种奇怪的路况解说。在他所驶过的路上,所有其他司机都是神经病或智障。我们常说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反映出的恰恰就是你自己。
如果这样的司机能去想想,其他司机可能是新手,可能对路况不熟,可能临时想起要办什么事要改变路线,可能有急事,也可能就是一时走神,总之,可能有各种原因导致他开车的方式跟你的期望不太一样,如果能这样去想,那他就不会再有road-rage了,不会永远都走在不开心的道路上。
如果一个爸爸在车里坐着孩子的时候也进行如此的路况恶评,想想看,那该是多么失败的教育啊。他不仅没有给孩子一段快乐的时光,更糟糕的是,他给了孩子一副扭曲的眼镜去看世界!戴着这样的眼镜,孩子一生所看到的世界都将像他的路况那样扭曲、那样疯狂、那样让他不开心!
不只是开车,我们家长每当自己要做出任何消极评价或抱怨时,都要停下来想想,这是不是又一个进行同理心教育的好时机。为了孩子,我们完全可以放下抱怨和责怪,而去对自己和孩子进行一次生动的同理心教育。然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大的惊喜——世界重新又变好了!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好!
前面说到每个人都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而孩子更是从小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这是他成长的自然阶段。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正是孩子心智逐渐成熟的标志。
现在中国的孩子,受到的娇惯的程度和溺爱的规模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我们不去讲同理心的道理,恐怕他们容易成长为世界上最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群人。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六一儿童节,我看到这样两则新闻:一些家长为了讨孩子欢心,成群地围追孔雀,要拔孔雀的漂亮尾巴羽毛,送给孩子玩;一个爸爸送给女儿的礼物是,让14岁的女儿开车上路,结果两人在派出所度过了六一。
看看我们的家长,为了博得孩子一笑真是不择手段。怎么不想想那个孔雀、不想想其他的路人?!
记得秋天时,我在小区里看到小男孩抓了蜻蜓玩,我告诉孩子把蜻蜓放了,否则它会死的。男孩的爷爷说:“天马上要冷了,这些蜻蜓要不也活不了几天了。”我表面上说,要培养孩子爱心呀。我心里在想,那我们就更应该让蜻蜓安度余生啊。您老也走到了人生的秋天,我们能因此就不珍视您的生命吗?
所以,对孩子同理心的教育不只在于说教,更多的要看我们家长平时点点滴滴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修炼好同理心,那我们只能指望孩子来教育我们。

同理心的运用——恕道
西方的心理学家们对同理心研究得比较细致。而中国人对同理心提出得比较早。儒家思想中的恕道就是同理心的最好的运用。
孔子很重视恕道。《论语》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的另一处,曾子这样表明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自己还从正面讲过恕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大学》中以“絜矩之道”来解释恕道。
恕道,从正面来讲,是推己及人;从反面来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也都有跟恕道类似的说法。在英语中,“推己及人”被称为“黄金定律”(The Golden Rul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称为“白银定律”(The Silver Rule)。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只是个道德底线,只是不做伤害他人的坏事。不过,这个底线有时我们也未必真能做到。
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而妨碍他人时,当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他人受损时,我们就没有做到这个道德底线。很多人会说,我基本上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有很多时候,这种自己和他人的利害关系并不是很直接的,而是隔着几层的,是绕了几个弯的。这时,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去蒙蔽自己的良知?
比如,如果你打工的电脑公司正在制造充满暴力的电子游戏软件,你会不会心有不安?如果你知道经自己手办理劳务出国的那些人,到了国外的血汗工厂里都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尽管他们现在很情愿,你是否还愿意挣这个钱?如果你知道你所供职的企业正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你还会不会继续为它服务?如果你知道你大吃大喝高消费所花费的公款,正是无数纳税人的血汗钱,你是否还会安心地奢侈享乐?
你可能会觉得那是上面的事,我只是个小人物而已,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改变大局。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真的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良知,并且能把这种良知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扭转局面,改变世界。如果我们时刻都能对自己有所监控,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最终导致好的结果,那这个世界就会少了很多恶的源头。
况且很多事情真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做,都能带来变化的。比如国外有些人呼吁不喝瓶装矿泉水,因为这会污染环境、破坏地下水资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不希望祖先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那我们也不要这样去对待我们的后代。
现代企业最终的可持续性,不仅看经济效益,更看社会效益。国外有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在未来,任何一个商品都要附带着一个生产过程的详细说明。购买者要查看,在这个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任何危害环境或危害哪个群体利益的情况,如果有,人们就不会去购买。因为如果买了这样的商品,你无形中就是在支持这些造成危害的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而这体现的,也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道的正面说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更高一些的道德标准。
曾有一首歌唱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很多人都无数次地唱过这首歌,但我想大概没有几个人真的是这么想的。多数时候,人们的幸福感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加薪,或者是比邻居更富有这样的事情会让我们快乐。这是专家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是我们通常的真实感觉。因此,要真的去想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具有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是有点难度的。
但是至少我们要做到的是:自己好的同时,也要别人好;自己有的,最好别人也有;;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别人。只要你过得跟我一样好。
能真诚地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这是同理心的最好的验证。
要想让“推己及人”不停留在口号上,在生活中真的能这样去做,我们要明白这背后的道理。
想想看,我们真的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吗?如果别人痛苦,我们能真的快乐吗?
失业率高的地区,社会治安就差,你将没有安全感;贫富差距过大,仇恨就得以滋生,富人也难以安心享乐;别的孩子品行恶劣,你的孩子就没有好的伙伴;别的企业都破产,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来临,你的利润也将贬值……
我们是群体动物,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有点团队精神。
况且,从新科学所揭示的种种迹象来看,我们不仅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仰望着同样的日月,我们彼此的生物能场是部分相融相交的,我们意识的频率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我们的DNA是可能互相沾染的。
量子纠缠的现象或许可以证明,物体一旦曾为一体,就将无法真正分离。而亿万年前,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万物是无比紧密地结为一体的,一切都浓缩在不到黄豆粒大的空间里。也就是说,世界上,原本没有你、我、他之分。而从根本上看,现在也仍然没有你、我、他之分。
前面说过,妨碍同理心的就是自我之心。而当你认同了“每个人都是你自己”的道理后,你的自我也就正在消失,消失在无数个自我之中。
这样想想,我们还会觉得“推己及人”是很难的事吗?
孟子对“恕道”有过这样的论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万物都为我准备好了。通过反省自身而抵达真实,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爱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孟子的话说得很有高度。推己及人的恕道,这是体现仁爱、符合宇宙规律的最好的做法、是捷径。

根据超弦理论,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极其微小的弦的振动,整个宇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响乐章。他人的任何波动,都将在我们身上引起共鸣。人同此情,心同此理。共同生活在世间,我们像无数个构造相同的乐器一样,彼此共鸣。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妙的比喻。
发表于 2011-6-1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11-6-1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真好。
发表于 2011-6-14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透彻!真是好文!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7:52 , Processed in 0.0220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