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809|回复: 5

美英女性两癌筛查失败(潘德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英女性两癌筛查失败
潘德孚
     早在15年前,美、英两国曾经大规模展开妇女两癌(子宫颈癌和乳房癌)的筛查,但其结果并不好。原因是用涂片查宫颈癌,发现有异常细胞的即作为癌症怀疑,但后来有研究认为许多“异常细胞”不治疗就转为正常;有研究认为癌症根本没有一个轻度、中度、重度的发展过程,因此,“早检查、早知道”不符合实际;其三是治疗方法还没确立,也就是手术、放化疗无法保证治愈,而且,美国的经验是“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故可以认为,治疗只是在送死,早一点查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早送死吗?
     由中国医师联合会发起的两癌公益筛查受到欢迎。近日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母女结伴前来进行检查。市民何女士说,她母亲的宫颈糜烂时好时坏,一直担心会癌症变,这次看到免费检查的消息就带着妈妈来了,而她主要是想来检查下乳腺方面有无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女性人口中,每8位就有1位遭受乳腺癌的威胁;而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15万人,且患者明显趋向年轻化。两癌筛查专家组提醒,早期乳腺癌宫颈癌会出现如白带异常,阴道出血、尿频、乳房疼痛、肿块等明显症状,女性如发现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诊疗。据悉,两癌公益筛查活动将持续开展,女性朋友可到筛查点建国医院接受免费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温州晚报2011年3月21日报道)
     以上报导是否是有偿很难说清,总之,现在用免费检查来作为医院招徕生意的一种手段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将馊菜饭作新鲜菜饭由媒体出面公开叫卖。
      美国杰出女记者林内·麦克塔格特大概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研究癌症筛检,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要比“晚报”早15年。她写的这本书叫《医生没有告诉你的》,此书得到了美国参议院每年只授予一位的女性新闻工作者杰出成就奖。也就是说,她对美国和英国的两癌筛检的调查,早于可爱的《晚报》15年。可见,《晚报》也确实名符其实的是个晚报,不过,晚了这么久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我现在把它们摘录于后:
     “在1988年到1993年之间,将近22万6千名女性参加了筛检,按照推测应有超过15000人即约1/15的女性被发现异常。这个数字与子宫颈癌的真实发病率1/10000相比较,高得荒谬。布里斯托尔的假阳性水平(即筛检发现癌症而最后被证明不是癌)证明子宫颈癌筛检出的范围只是简单地引起健康妇女不必要的恐慌。”
      22万6千名妇女,按真实的发病率只能产生22.6人,但,即使会发病,也不一定就会死亡,更多的是不去手术化放疗的不会死。因为,按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报告:“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那么这就可以推测,这22.6个人中,起码也会有11个以上的人有生存的希望。剩下的不到10个人,却要15000个人去承受患癌的恐慌,其中必有很多人被吓死,或会被乱治疗治死,数字多少当然不好说,起码要比10个多得多吧!
    “1992年,在苏格兰东北部进行的一项研究出现类似的结果,表明细胞没有一个从轻度到中度到重度异常的固定发展过程。”
     这说明,所谓“早知道”无任何科学依据,纯属臆造。这样的无理取闹如果不是会伤害人的,或许情有可原;问题在于它对受检者的生命健康不利的目的,只是为制药公司销出更多的检测仪器,并制造人为的恐慌。
      “最后得出结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筛检是有益的,它的用处可能大于益处。所谓的害处,他的意思是成千上万的妇女正在遭受危险的治疗,这种治疗可能使她们产生异常并不能恢复正常的状态,从而影响生殖能力。
      首先,一旦你被检查出症状,很难不去想药物可以起死回生。子宫颈癌本来不是主要杀手,但它经常人为地变成主要杀手。虽然在英国,每年大约有2000名妇女死于子宫颈癌,但相对有1/6的女性患者有乳腺癌来说,这个比例要小得多。在《健康丑闻》一文中,作者弗农·科尔曼博士说,子宫颈癌甚至不在女性死因在前10位之内,其位置要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卵巢癌甚至胰腺癌之后。每1000名妇女中只有1.6人个有异常涂片,可发展为癌症。”
      这里的问题是,把排在癌症死亡率10位之后摆在最早检查的位置,而且,只是把检查到的子宫颈异常作为必须接受治疗的理由是最难以使人理解的。因为,据研究,很多的异常可以不治疗而恢复正常的。就我的看法,异常者之所以能不治疗而恢复正常,乃是因为异常与正常是细胞变化的正常过程,也就是它们本就不应该称为“异常”,而是细胞本身的一个发生、发展、壮大、衰老、死亡的动态过程,西医病理学家们称它为异常而已。试想,这1000名妇女子宫颈涂片检查有异常的,只有1.6人可发展为癌症的,能把这988.4的人都称为“异常”怎么可以呢?

以上是关于子宫颈癌检查的情况。再说乳腺癌检查: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提出了令人惊讶的建议,即乳房X线照片毫无用处。学者们研究了包括早期宣称5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下降30%的所有研究。加拿大研究者指出,包括早期的所有研究表明,乳房X线照片对任何年龄组的任何人都没有益处,由于假阳性和早期发现使它变得 反而有害处。”
     “在加拿大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关于乳腺癌筛检的6项试验,发现具有乳房X线照片阳性结果的妇女中只有1/14的人确实患有乳腺癌,人们开始强烈抨击乳房X照相术。相对于子宫颈癌来说,这意味着许多妇女将因不准确的实验结果而陷入无谓的恐慌和治疗当中。”
      乳房X线照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阳性结果”。学者们经过研究之后却发现它毫无用处。因为,在阳性结果中14个人中,只有1人是真正的乳腺癌,其他13人叫做假阳性。也就是它的测准率是1/14。医生把大量时间花在无用功上,医学把大量经费浪费在设备的购置上,结果只有一个,让药械公司赚钱。这些钱被赚的结果是很多妇女的健康遭受严重的损害。我认为,记者本人做这些宣传,将来自己也可能身陷其中而遭受损害。因为,她既然做这项宣传,就必定相信这是真的。
     “抨击的一个理由可能是,乳房X线照片确实增加了死亡率。50岁以下的妇女中,参加筛检的人群与不参加的相比较,有更多的人死于乳腺癌。1993年出版的《加拿大国家乳腺癌筛检试验(NBSS)》筛查了5万名40—49岁的妇女,结果显示筛检组有更多的肿瘤被检测出来,不但没有挽救任何人的生命,而且在第一次参加筛检的组中,死于乳腺癌的人比对照组要多1/3。瑞典的3项研究和纽约进行的那些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在瑞典摩尔末进行的一次研究表明,55岁以下、参加过10年以上乳房X线照片的妇女乳腺癌比例要比正常高出1/3。”
     “参加筛检的较年轻女性有更多的死亡,这一事实反映了一个问题:乳房X照片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它筛检出许多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无害的癌症患者。”
      假使不进行检测,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因患癌症而死亡。现在进行了检测,检出了比平常更多的癌症病人,死亡率自然而然地高起来。这说明不是癌症本身致人死亡,而是癌症治疗致人死亡。也就是说,癌症的治疗方法不是救癌症患者的性命,而是给癌症患者送命的。因为,癌症患者可以付给治疗者无数的治疗费用,“购买”他们的死亡。
     为了保卫生命避免癌症的侵害,因而进行筛检。可是筛检的结果并没有遂人所愿,造成更多的年轻妇女死亡。更有意思的报告还透露有癌症并不等于死亡,被检查出的癌患者中,还有“许多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无害的癌症患者。”被筛检出来后都会把他们当作必死无疑的患者采用化放疗一起杀死。这就是年轻妇女死亡的原因。从这个信息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西方还没有办法区分什么癌症是应该治疗的,什么癌症患者是不应该治疗的;(二)不治疗是许多癌患者活着的原因;(三)要么本就没有什么癌症,只是人体上一些发肿的地方,被西方医学叫做癌症而已(要想了解真实情况,请上网查看笔者的《天下无癌论》。(四)检出癌症不等于治好癌症,因此,这项检测对人们来说毫无好处,只有坏处,除了人们花大笔外,还会制造恐慌和死亡。
     注1:以上楷体字引文均来自林内·麦克塔格特著,杨青云、孙若亮译,《医生没有告诉你的》第44页~52页新华出版社2009年1月。
发表于 2011-5-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界真实的谎言!

西医老是干自己手打自己耳光的事情, 隔几年就打一次, 还要一直不停地打下去.....
发表于 2011-5-4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阶段嘛,毕竟人对于自身的认识还太肤浅了
我们能看见远隔几亿公里的太阳,我们能看见地下一米的东西吗,不能
所以嘛,我们的认识局限性还很大呢。
发表于 2011-5-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提出了令人惊讶的建议,即乳房X线照片毫无用处。
-------------
可这项检查现在查体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做
发表于 2011-5-28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乳房一般都是触诊和B超的,还没听说过是X线照片.
发表于 2011-5-2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经验是“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故可以认为,治疗只是在送死,早一点查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早送死吗?

患者和医院似乎都在有意回避此问,两小无猜愿打愿挨的勾肩搭背又有谁能拆得开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21:30 , Processed in 0.0228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