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484|回复: 13

游戏《弟子规》的观察与感想 嘉靜(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古国治老师博客,原链接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d370d0100qu5m.html

参加孩子:5-11岁,男孩6人,女孩5人。
参加家长:8人。

观察(一)
一开始由孩子自选一段《弟子规》来学习,方式是大家一起参与逐句解释,已参加过的大孩子参与度较高,第一次来和年龄小的孩子参与度低。
今日学习《信》一段。刚讲到“凡出言,信为先”,一位妈妈对女儿说:“说出来的话就要做到,你做到了吗?”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另外一个女孩子马上接着说:“我爸爸也经常说话不算的!”大家哄堂大笑。
由于解释的时间较长和沉闷,后来除了两个11岁的孩子能自始自终投入,其他孩子都不能完全投入,其中一个5岁的孩子中途退出。
感想:(1)父母在的场合,孩子无法得到充分表达,那位说“爸爸没做到”的孩子父母没有来。
(2)如果把《弟子规》作为教育孩子的工具,这是我们不能认同的,孩子本来就很好,不需要专门“教育”,若把《弟子规》作为教育孩子的教鞭,将会把孩子推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3)孩子天生有爱,天生合群,天生会沟通。
(4)若要低年龄段的孩子增加参与度,读诵要增加趣味性,加入节奏感和游戏元素。

观察(二)
当狮子同学说下面开始玩游戏,孩子们的注意力和情绪马上高涨。
游戏方式是用表演或画画来表达一句《信》和《谨》里的话,其他孩子通过举手来猜是哪句话。猜到之后,猜的孩子和表演的孩子都能得到一分。
大孩子愿意表演,小小孩更喜欢画画,以下是有趣的观察片段:
(1)以前按传统方式上课并不投入的子洋(11岁,男),在游戏中表现得投入、主动,愿意表演,也愿意配合其他孩子来猜。
(2)狮子说猜中和表演的同学都可以得分,有孩子问:“得分有什么用呢?有奖品吗?”狮子没有正面回答(我们回来之后就想怎么运用这些得分)。但是孩子们依然热情高涨,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得分后就自己在名字后加分。
感受:孩子天生具有参与感,也需要参与。
(3)钊钊(5岁,男)画了一个小人,嘴巴画的很大,大家都猜不出是哪句。
钊钊说:话说多,不如少。
狮子问孩子们:钊钊可以得分吗?
大家都同意可以给钊钊加分。
感受:孩子是天生包容的。我们也很为钊钊的创意而赞叹,他是唯一一个愿意独自上来表达的五岁孩子。
(4)开开(7岁,男)画了一条桥,桥上两个人面对面伸出双手,第三个人背对这两个人。
成人都猜不到是哪句。
鑫鑫和子洋高高地举起手,狮子说:你们一起说。
“斗闹场,绝勿近。”
开开点头。
感受:孩子和孩子是心灵相通的。
(5)狮子为照顾小小孩,让举手迟了的钊钊上来画画,鑫鑫(11岁,女)说:“是我先举手的。”
狮子说:“对不起,下一个就到你。”鑫鑫接受了。
感受:孩子需要绝对的公平。但孩子的心天生是包容的。
(6)大珩(5岁,男)哭了,我过去了解,他妈妈说他要画一部车和一只马,表达“骑下马,乘下车”,但是妈妈认为这不是今天学到的,要遵守规矩,所以不可以画这句。大珩于是委屈的哭了。
感受:事后和狮子讨论,狮子说可以这样处理:让孩子出来画,是否能够得分,让大家一起定。
规则应由大家一起定,希望在这个团体里没有权威。我们觉得让孩子得到充分表达比规则更重要。以后我们要先和家长沟通,才不会在游戏的途中打断孩子的表达。
(7)下课时间到了,孩子们依然围在黑板前等待画出自己的画,我过去和狮子说“时间到了”,狮子说“他们还没表达完”,我就走开了。
感受:尊重孩子的表达,对孩子的表达心怀敬意,那一刻,他们都很重要。

观察(三)
以前上课要求孩子正襟危坐在桌子前,这次用蒲团摆了一圈,大家围坐着。这种坐法让孩子们很轻松,开始游戏之后大人和小孩都放松了,孩子有歪倒在地上的,有在地板上滑的,有在蒲团之间走来走去的。但是一旦他们想到去得分和表达自己,就会集中到狮子那边。
在一起读诵《大学》的时候,他们就又安静地坐好。
感受:喜欢孩子们的轻松,这是他们本有的状态,希望他们可以这样来发展奇思妙想。

观察(四)
铭铭(5岁,男)一直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他只在下课的时候坐到子洋的旁边看他玩电脑游戏。
我很想和他做朋友,但是都无从下手,他来参加弟子规很多次了,但是都不肯和我说一句话。每次我和他说话,他的奶奶就在旁边做“代言人”,这让我有点郁闷。
直到所有课都结束之后,大家都走了,铭铭一个人在电脑里找游戏玩,我在旁边看,原来他要玩“愤怒的小鸟”,我说:“电脑也可以玩愤怒的小鸟吗?”他转过头来看着我,眼睛那么有神,俊秀的脸闪着光,他说:“是啊,有啊!”他的回应让我感动,我觉得他向我打开了门,仿佛在说:“现在你可以进来了。”我于是在旁边看他玩游戏,他一边玩还一边主动和我说话,可惜的是奶奶还是在一边不停的说他贪玩游戏、不读书,后来奶奶见没有回应,就开始指责他游戏玩得不好。(我快要疯掉了。)
感受:孩子的心是柔软的,只要你和他的“频道”对了,他就会欣然接纳你。真好。

观察(五)
第二堂课是读诵《大学》,狮子对鑫鑫说希望由她带大家读,鑫鑫开始不愿意,后来答应了但是要求狮子不可以坐下来,要站在旁边当她的助教,狮子欣然答应。
鑫鑫上课前对妈妈说:“妈妈,你等下要认真的听。”
鑫鑫妈妈:“好,妈妈一定认真听。”
整个流程都和以前上课一样:一起读,二人一组出来读,自由解释,自由背诵。
最后鑫鑫叫大家都站起来,向后转,背对黑板,然后一起背诵。无论大人小孩都认真地按照她的指挥去做了。
下课后,鑫鑫对妈妈说,下个星期她还来,如果妈妈没空,她可以自己坐地铁来。
感受:狮子说以后要把更多的表达机会给孩子们,我们就做他们的助教好了,最终我们要淡出,把课堂留给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4-24 20:27 编辑

嘉靜在教育方面的探索,令人赞叹!
如此学习传统文化,不亦宜乎?
教育的是什么东西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关键是教育的人如何。
发表于 2011-4-2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

俺的孩子看见弟子规的内容就不喜欢,但觉得三字经还不错,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发表于 2011-4-2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寻找中医


    您的认同,让我开心和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寻找中医


    您的认同,让我开心和感动。
好了 发表于 2011-4-25 21:49


发表于 2011-4-2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了
发表于 2011-5-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弟子规》的观察和感想2011-4-30

参加孩子:女孩1人(鑫鑫),男孩2人(铭铭,大珩)
参加家长:3人(立英:鑫鑫和大珩的妈妈,铭铭的爸爸妈妈)

(一)不喜欢被关注的小孩

铭铭(5岁,男)今天是爸爸妈妈陪他来的,他明显比以前轻松。上课前我和他的父母交待说:你们坐在孩子的身后,只是观察他,感受他,不可干涉他的任何行为。
开始一起读一遍《弟子规》,让孩子们会背的大声背出来。铭铭一发现别人关注他,就会用书挡住脸,或者闭上嘴不再背。背着背着就把身体转向妈妈(以前是奶奶带他来,他从来不会这样做),看他这样,他爸爸就用手推他,把他的身体推正,他一会儿又转向妈妈,爸爸又推他,如此反复多次。(感受:父母认为孩子听课就是要认真和专心,即使内心做不到,表面也要做出循规蹈矩的样子。在我看来,这是扼杀孩子创造性的行为。)

铭铭来上《弟子规》好多次了,以前传统的教法他不会参与,游戏的玩法他也不参与,今天也一样,和他说什么,他都低头闭着嘴摇头,眼睛都不肯望人的。
今天大珩(5岁,男)带了画纸过来,一边上课一边画画(这些行为在这里都是允许的),我们读书的时候,大珩就一边画画一边跟着念。立英和大珩说:“和铭铭分享你的画纸和彩笔吧。”大珩就撕了几张画纸给铭铭,铭铭就和大珩一起趴在地板上画起画来。

我们开始玩《弟子规》接龙游戏,开始只是三位家长、我和狮子、鑫鑫六个人在玩,后来玩着玩着,地上趴着的两个小孩竟然一边画画一边接了过来,我们都好开心,于是配合他们一起玩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铭铭参与到课堂中,心里的那份感动和雀跃,无以言表。立英专门把《入则孝》又重新开始接龙,这次铭铭从画纸里抬起头来,他响亮清脆地一连串说出来,遇到不会的就抿着嘴不出声,我们就替他念上句,他就又接着念下来了。就这样把《入则孝》都接完了一遍。我们都给铭铭鼓励的掌声。(感受:当孩子真正放松,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他才会主动参与到游戏里来。对于不愿意参与的孩子,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强迫他,这只会让他产生恐惧和厌恶。)

从第一天来上课到今天,铭铭从来没有叫过人,每次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说话,只是抿着嘴看你一眼就低下头来,奶奶就会说他:“怎么不叫人呢?铭铭,快叫人。”他就是不叫。每次我都说:“没关系的,不叫也没关系。”

这次也是,下课了,我和铭铭打招呼,他也不说话,抿着嘴就跑开了,他爸爸就说:“铭铭,老师叫你,快过来!”
我说:“没关系的。”
铭爸继续叫:“铭铭,快过来!” 铭铭头也没回。
我说:“请不要这样要求他。这是我和铭铭之间的事情。你这样要求他,会让他有压力,并且会对我产生怨恨,因为这件事让他受到了压力。”
铭爸:“啊?会这样吗?”
我:“会的。如果他不愿意叫人,也应允许他不叫。” (感受:请把孩子当做一个人那样去尊重。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意向他人打招呼,你会一遍又一遍地让他叫人吗?)
铭爸:“我们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他总是不叫人。”
我:“你们很少陪他吗?”
铭爸:“是的,我和他妈妈每天下班都晚上9点之后了,周六日都要上班,都是他奶奶管他。”
我:“今天你们一起陪他来,他特别轻松和开心,这是以前没有的。”
铭爸:“但是我们在家陪他就撒娇,原来愿意做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了。”
我:“没关系的,让他撒娇好了。”(感受: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或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或是需要宣泄情绪的压力,请允许他。)


上课了。立英让孩子们把她念出来的句子演绎出来。她说:“父母呼,应勿缓。现在我要叫你们了,你们要怎么做?鑫鑫——”
鑫鑫:“哎!”
立英:“大珩——”
大珩:“哎!”
立英:“阿东——”
狮子:“哎!”
立英:“嘉静——”
我:“哎!”
立英:“铭铭——”
铭铭:“哎!”

我和立英相视而笑。太开心了!他终于答应了!(感受:感谢立英,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让《弟子规》一下子鲜活起来。)
然后立英说:“现在到你们喊我了。”
鑫鑫:“妈妈——”
立英:“哎!”
大珩:“妈妈——”
立英:“哎!”
大珩:“姐姐——”
鑫鑫:“哎!”
鑫鑫:“大珩——”
大珩:“哎!”
大珩:“铭铭——”
铭铭:“哎!”
铭铭:“大珩——”
大珩:“哎!”
……
铭铭:“嘉静老师——”
我:“哎!”


我心花怒放了!能够被孩子接纳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啊!他的接纳代表他感觉安全了,这是对成人多大的鼓励啊。
临走前,我问正在穿鞋的铭铭:“铭铭,下个星期还来吗?”他微笑着看着我,点头。
谢谢你,亲爱的孩子,谢谢你给我一份如此美好的礼物。
(感受:当一个孩子觉得成人都是要来教育他的时候,他就在自己和成人之间建起一堵墙。只有当他对一个环境感受到安全,他才会放松自己,才会接纳身边的成人。为此,我们努力让他感受我们不是来教育他的,只是来陪大家玩的,并且一再说“我们不是老师”。今天看到了一点点的成果,确实让人兴奋和开心啊!也很感激立英的参与,因她的参与让孩子们不再对老师和课堂有权威感。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课堂来,和孩子一起游戏吧!)

(二)被质疑的“游戏”方式

昨天一位家长给我发来短信,对我们“游戏”的做法提出了质疑,短信如下:

1)嘉静老师,我提个建议,弟子规是祖先遗留的智慧文化,学习方法很重要。古人静坐学习,是培育人的静心和专心,与西方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建议古人的智慧用古人的方式更为恰当。
2)你仔细想一下:古人学习与现代人学习的区别,老师的教学与专心度,就明白这个原因了。
3)你有蔡老师的光盘吗?他教授我们如何学习弟子规,我明天送给你看。但我希望你们恢复原来的讲课方式,这是对古人的尊重,不要不中不西的。
4)不是我们喜欢,是我理解和明白传统文化的要点,也是现代孩子最缺乏的不只是弟子规的内容,而是人的定力和专注力。
5)现代自由民主的家庭,需要透过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身心灵去建立一种规范。

和这位家长沟通之后,表达了我无法按照她的愿望恢复原来的上课方式,但是我还是很希望可以继续探讨如何找到更好的方式。很可惜,这位家长今天没有来。

我相信传统的方法一定也有它的效果,但是我要承认,那不适合我,我和狮子都不是能够站到讲台上的老师,我们只适合坐在孩子中间。

培养孩子的定力和专注力也是我们在探索的方向,但是我们觉得孩子的心天生是定静的,他们只是因为成长动能的缘故身体需要不断的运动,但是他们的心比成人更容易安静下来。而是否能专注,在于对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古老师曾说,不能专注是因为不感兴趣。那么,就培养孩子的兴趣吧,起码能让孩子对传统文化,对《弟子规》产生兴趣,而孩子产生兴趣的方式,就是游戏,不是吗?

如果这个课堂不能让孩子放松,让孩子感兴趣,那么专注又从何谈起?定静又从何做起呢?我们确实不忍心看到孩子每个周六,为了满足父母而来苦熬半天啊!
虽然我也无法确定“游戏”的方式是否正确,只是凭感觉去做,怀着一颗童心,和孩子感同身受,只有我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才能放松,我喜欢看到他们笑,孩子轻松自在的笑容,千金不换。

(三)听声音

今天的课一开始静坐三分钟,和孩子、家长一起静坐,听周围发出的一切声音,三分钟之后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声音。
大珩不愿意参与,但安静的画画。铭铭一直睁着眼睛,不愿意配合。
三分钟之后说出听到的声音,十一岁的鑫鑫就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家长们都各自说了。
我们希望探索能让孩子感受宁静的游戏。
发表于 2011-5-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了 于 2011-5-9 11:05 编辑

时间:2011-5-7

参加孩子:5人(女孩2人,男孩3人)

参加家长:5人

(1)宁静是会传染的

开始上课,和大家一起做呼吸的练习:“把手放到肚子上,吸气,感受肚子慢慢涨起来,呼气,感受肚子慢慢凹下去……”

因为刚开始上课,孩子们都还无法安静下来,一个孩子动,其他孩子都动起来,左顾右盼,一个迟到的孩子,就会吸引所有孩子的张望。

感受:看着孩子们的凌乱,我开始心里有点焦虑,但是当我重新闭上眼睛,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不管他们是不是在听,有没有在跟着做,我只是一边用语言带领,一边自己完全投入到觉察呼吸上。耳边嘈杂的声音渐渐静了下来,只是一小会儿,周围就一片宁静。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无比宁静,也感受到周围的无比宁静。



(2)听声音

觉察呼吸之后,是三分钟静坐,引领大家一起听声音,然后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

家长们:“汽车的,小鸟的,风扇的,装修的……”

孩子们:“咚咚,轰轰,哗哗……”

感受:白纸一样的孩子,只是把听到的声音重复出来,不分辨,不分别。他们是我的老师。



(3)游戏中的专注

今天的游戏围绕《弟子规》的“执虚器,如执盈”展开。

一个直径8CM左右的杯子,装8分满的水,孩子从课室的这一头走到另外一头,再走回来,来回大概15米左右。

狮子同学先示范了一次。

第一个举手的孩子是大珩(5岁,男孩)。

8CM的杯子对于他的小手来说,显得有点大,土陶的杯子装上了水,也显得有点沉,我觉察到自己心里的不安和担心。

只见他凝重地用双手端起杯子,缓缓转身,他的眼神全部都在十指间的杯子上,他移动得那么慎重而缓慢,轻轻地抬起脚,贴着地面慢慢地向前迈出一小步,那么的谨慎,那么的凝重,那么的全神贯注,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了,他的眼里,手里,心里,都只有这一杯水。第二步,第三步……走到尽头,小心翼翼地转身,再折回来,那个转身也是那样的小心谨慎,他的宁静和专注完全把我感动了。小小的脸上,是全身心投入的专注,仿佛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只是为了运载此刻的这一杯水,都是为了走好此刻脚下的这一步,我看到杯子里的水,连晃动都是那样轻微啊!当他终于把杯子重新放到桌子上,他重重的呼出一口气,全身放松了下来,就飞奔回座位上,飞扑到妈妈的怀里。他的妈妈给了他一个充满了感动和赞叹的亲吻。大家都为他鼓掌。

孩子们纷纷举手要出来玩。

我看到,无论在座位上怎么坐不住,怎么顽皮跑跳的孩子,只要一端起那个杯子,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的专注和宁静,深深的感动着我。

然后,我把杯子里的水加到九分满,全满……然后换一个小杯子(直径4CM左右),装到九分满……孩子们踊跃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一次又一次的要求出来挑战自己。后来,为了满足他们,我们拿了好些杯子来,有大有小,都装满了水,孩子们端完这个走,又端那个走,对于他们来说,大和小的分别并不重要,他们好享受这个充满了挑战的过程啊。

游戏还没结束,下面继续。

杯子的水倒掉,让孩子端着一个空的杯子,重复走一遍刚刚的路。

我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小心谨慎的端着一个空杯子,仿佛杯子里依然是装满了水一般。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和感觉学习了这句话:“执虚器,如执盈”。

感受:① 孩子天生就充满了行动力。他们听不进去道理,他们只愿意做。想要孩子明白某个“道理”,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动作唤醒他的感觉。道理是无法唤醒感觉的,道理只能在思维上打转。如果只给孩子讲道理而不通过感受来让孩子获得认知,那么孩子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道理上。我们有太多这样的经验了,道理我们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并且为此而自责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已经失去感觉了,我们的一切认识都被固化在“道理”上。

② 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古人传承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日常的规范而已,而是定静的心法自在其中。“执虚器,如执盈”,这本身就是定和静。希望能和孩子一起用感觉来学习《弟子规》,去发现和领悟更多先贤的智慧。

③ 狮子和我说,把《弟子规》教给孩子,只是让他们知道人生还有这样一种选择,他们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要不要做,选择权在他们。



(4)擦地板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洒出水,每次我都会及时擦掉。后来因为玩的太放松了,水洒得越来越多,鑫鑫(11岁,女)对我说“那边还有”,另外一个孩子也说“这边还有”,这时鑫鑫妈妈说:“你去帮忙”,鑫鑫就出来帮忙,大珩看到姐姐帮忙擦地板,也来帮忙,然后,所有的孩子都加入了擦地板行列。

这时,一个坐垫枕头飞了出来,枕头里的茶叶洒了出来,我说:“没关系,等下课收拾好就行。”

大珩一看又可以收拾了,就马上过来帮忙,其他孩子也都过来帮忙。

我想控制场面,让他们都回座位,等下课再收拾。当然是徒劳的。他们一直清理场面,直到把现场所有水渍和洒落的茶叶清理干净为止。

感受:孩子要做的事情,应允许他做完,他在做的过程里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并能够形成自我价值。在我们的课堂里,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可以允许的。



(5)亲子活动

本周的活动明确了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在活动中观察和感受孩子,尽量不干扰孩子的自发行为,共同参与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中。

家长和孩子们都明显放松了下来,第一堂是《弟子规》,家长和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气氛活跃而轻松。第二堂是《大学》,这一堂更妙了,孩子们都跑到家长的怀抱里而没有被推开,于是他们也心安理得地跟着读跟着背。课堂里需要两个人一组到前面,一个人点着白板上的字,另一个人读,家长和孩子都很乐意参与。铭铭(5岁,男)第一次由奶奶抱着到前面,奶奶抓住他的手点字,他的姑姑读,其乐融融的画面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课堂上。

铭铭的奶奶这天真是好温柔,她任由铭铭坐在她的怀里,她陪伴着孙子端着水杯一步一步的走,她任由孙子在姑姑和她之间来回穿梭。这位老人今天让我好感动。她的参与,也让孙子得到了最大的放松和参与,铭铭一次又一次的举手要出来玩游戏,姑姑害羞不敢出来,他还过去给姑姑鼓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不是吗?

感受:家长对课堂的定位,来自引导者准确的表述,如果家长无法判断这里究竟是在做什么,他们如何配合呢?当我明确对大家说,这是一个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都得到了指引,并且做出了很好的反应和配合。
发表于 2011-5-12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学习这样枯燥的弟子规也可以这样的,哈哈。学习啦
发表于 2011-5-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2011-5-21

参加孩子:7人(女孩3人,男孩4人)

参加家长:6人

(1)亲子静坐

今天静坐的形式做了调整。

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盘腿坐,孩子的手放在家长的掌心里。老师引领着大家的呼吸。通过冥想让孩子完全融入到家长的爱中。

感受:以前静坐的时候孩子都坐不定,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最小5岁)。今天通过这样的亲子练习,发现让孩子和家长用这种形式静坐,孩子都很安静很安静。张老师观察到,大珩(5岁,男)在静坐时和结束后,脸上都充满了宁静和满足。

(2)“我接受你的拒绝”

今天的游戏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始。

张老师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开开(9岁,男):不是要玩游戏吗?

张老师:对呀,这就是游戏,要注意了哦!

大珩:这句话就是说话的时候要先想清楚。

鑫鑫(11岁,女):就是说的话要诚信,不可以骗人。

张老师:那如果嘉静同学问我借一本书,而我不想借,那我应该怎么说呢?

鑫鑫:你的书没看完吗,那你可以说等看完了再借咯。

张老师:书我看完了,但我就是不想借。我可以说不借吗?

有的孩子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张老师让嘉静同学出来示范。

嘉静:张老师,你这本书可以借给我吗?

张老师:我不愿意。

嘉静:哦,我接受你的拒绝。

孩子们在下面窃窃私语,鑫鑫说:这样说太直接了吧?

张老师:现在谁愿意出来演示?

最热烈响应的就是大珩了。5岁的大珩在说了3遍之后,就可以很顺利的说出这句:“我接受你的拒绝”了。后来开开拿出一包“香菇肥牛”零食,于是道具就从“书”变成“香菇肥牛”了。

记录几个难忘的场景。

A 大珩和妈妈

妈妈:大珩,你这包香菇肥牛一定好好吃,可以送给我吗?

大珩:我不愿意。

妈妈:送啦,我好想好想吃。

大珩:我不愿意。

妈妈:我是你妈妈哦!

大珩:我不愿意。

妈妈:我接受你的拒绝。

感受:妈妈的招数太猛,大珩更厉害,竟然可以不为所动,佩服佩服!

B 铭铭

铭铭(5岁,男)依然是最难鼓起勇气出来表演的孩子,张老师对他说:铭铭你来表演好吗?

铭铭摇头,张老师温和地说:如果你不愿意,请你站起来,看着我,说出来。

铭铭站起来,轻声地说:我不愿意。

张老师:我接受你的拒绝。

感受:这不只是一个游戏,这是生活,孩子在游戏里生活,在游戏里学习,在游戏里感悟。(经过半个小时的热身之后,铭铭终于可以站到外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这个拒绝的游戏了。)

C 骋骋

骋骋(7岁,男)是第一次来,他一直在门口看着大家玩没有进来,但是他看得饶有兴趣的。张老师于是走过去,问他:“骋骋,愿意进来一起玩吗?”

骋骋:我不愿意。

张老师:我接受你的拒绝。

感受:不进来也没关系的呀,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就能够学到东西,不是吗?

D 鑫鑫和开开

鑫鑫和开开是在这个游戏里没有对别人说过“不愿意”的孩子。

开开妈妈鼓励他去说,他说:“我就是说不出来。”

感受:亲爱的孩子,没有关系,说不出来,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慢慢来,没关系的。

E 立英

立英是鑫鑫和大珩的妈妈,这个游戏结束之后,她动容地对两个孩子说:妈妈今天学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我接受你的拒绝”,妈妈会接受大珩和鑫鑫的拒绝,尤其是鑫鑫,你是可以对妈妈说“不愿意”的。

感受:有什么比妈妈爱的鼓励更能让孩子感觉安全的呢?
发表于 2012-8-24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嘉静,这么好的帖子,我才看到。
发表于 2012-8-2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发表于 2012-8-2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有心的老师,真希望我儿子也能遇到。原来经典还可以这样教,我很喜欢你这样的方式。加油!!!
发表于 2013-1-24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的观察,谢谢嘉静,谢谢寻版的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6:42 , Processed in 0.0229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