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818|回复: 1

汉代度量衡制-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4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4-24 16:00 编辑

一、汉代的衡重
      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1斤=250g;1两=15.625g;1铢=0.65g
二、汉代的容量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
        汉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1斛=20000ml
三、汉代的度量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  
        汉1寸=2.3cm ;汉1尺=23cm
        汉1丈=230cm
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
      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晋书·律历志》 :“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六、经方药量的折算
      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计量(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宽3.5厘米,长23厘米)=15克。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如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10-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
七、经方药量实际应用
      麻黄3两=45克;桂枝2两=30克 ;甘草1两=15克;杏仁70个=28克
      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一次治疗量实为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也称一服。一服就可以达到汗出病差的目的。今天应当用经方的一次治疗量。
      以当地常用药的常用量为基准,以经方各药计量比例做参照,是方便的方法。

八、经方药量变化规律
      因人制宜: 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三物白散、四逆汤都有强人、羸人用量不同。
      因病制宜:相同的病证,病邪的盛衰强弱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药量使用上做到药证相当。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服法。
      因药后反应增减药量: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理中丸,日服三四丸,夜服二丸,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发表于 2011-4-24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久远的东西,其实谁也说不清楚,还是按清代的衡制为基础比较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21:08 , Processed in 0.0192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