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705|回复: 5

任何艺术、技能……只有在孩子有人性时才有价值--李玫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 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蛙和禾 于 2011-4-3 03:28 编辑

在法庭一审药案的当晚,我在央视新闻做了一个简短的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众多网民的愤怒,愤青的恶语我可以不反应,但做为许多人的严肃批评,我认为,我应该有一回应:
     “今天看到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某电视节目做嘉宾,分析点评药家鑫案时说,药家鑫连捅八刀杀人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不幸被观众抓住了话柄。 “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罪犯杀人的凶残,到了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这里,变成了艺术。如果药家鑫看到这一期节目,听到李教授如此的分析,说不定会有一种艺术的冲动与兴奋。高,实在是高。他仿佛在演奏一场命运的交响曲,无辜的张妙,在他“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中,生命嘎然而止,药家鑫的演奏成了张妙生命的绝响。……(摘自《教授,请勿在亡者的伤口上撒盐》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11-3-28 17:10:33) 来源:四川在线-麻辣烫评论
     既然此话引起那么多人的愤怒,我认为,我有必要解析一下这句话的原意与背景——
     客观地说: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人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绝望与痛苦,同样,也给他自己的家庭、给他自己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绝望与耻辱。我想,只要已为父母的人,这句话一定能够理解!
     我早在两周前的辽宁卫视点评此案时,就已经谈到我们教育中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对生命敬畏的教育。但我当时仍有几个疑问:第一,他为何随身带刀具?第二,他家是否有农村人,为何他对农村人如此态度?第三,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背景造成就了他如此的心理问题?第四,他在扎被害人时,早期说是8刀,法庭说是6刀,我当时的疑问是:他撞人后又扎人,被害人有的只是呻吟和惨叫,他是如何在这种声音中扎了那么多刀?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于是,当央视记者告诉我要点评这个案件时,我认真地草拟了20道问题让他们带去了解。
     在我看到答案之前,我对他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他的观念有严重缺陷,他的社会情感和性格有严重缺陷,但是这些判断仍不能回答我前面的疑问。直到我在新闻1+1录制中,我才看到他在法庭上的回答,我才明白他的问题所在:
      他的家庭在中国有千千万万,曾做过军人的父亲与本份的母亲,靠着自己辛劳的工薪,养了一个儿子,寄予了多少的厚望,尤其做过军人的父亲,几乎拿出管理军人的模式来管教这个儿子,药在接受我的问题提问中,许多回答证实了我的判断:他几乎没有记住父母常说的话,即没有爱语唠叨形成的观念,他从小到大有的就是不断地练琴、在地下室练琴,剩下一点时间又是父亲给补习功课。
     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其他的接触,尤其是没有与伙伴的玩耍,没有生活的感受,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甚至他讲:在去自首的路上,他阻止母亲给父亲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当母亲告诉他:父亲严厉的外表后面其实很爱他,甚至非常为他自豪时,他才答应去自首。从中我看到的是: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甚至是身边的父爱……
      现在的问题是:他的生活里有什么?他知道些什么?——回答很简单:有的只是练琴(这是一种技能动作);知道的只是对父亲的惧怕、别让父亲斥责……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多么普通、又是多么典型的严父慈母的家庭?药家鑫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与努力,他的钢琴考过十级,他还以出色的成绩进入音乐学院……,如果不出这起案件,有谁会质疑这样的家庭教育有问题??
      问题还在于:他在这起犯罪中:前没有犯罪预谋,后没有正面冲突,带刀是因为他第一次去较远的城郊结合部教琴,他怕他自己显得年龄小,又开一辆新车而被人抢劫,于是,当天买下这把刀,他说,当他在黑暗中撞人后,走近被害人,只听到呻吟,于是,脑中出现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话……他说:想都没想都持刀扎向被害人,多少刀他自己也不清楚,然后跑向自己的车逃走,走后他不知道扎过多少刀,怎么扎的,被害人是死是活也不知道……
     分析到这大家能否明白:他的犯罪行为“目的”很明确——摆脱麻烦,但是,他的“动作”为何是这样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停顿?一下子完成?
     我这一分析是想说明: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如特种兵可能有相似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难道与当今社会中许多将艺术变成机械行为的教育无关吗?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时,经常要从他们在现场的犯罪动作中找出他平时的生活背景或影子,从而发现嫌疑人的生活范围与特征,描述出一个从未见过的嫌疑人,我认为,药的作案行为与他平时训练最多的行为有关——这一分析完全是正常的专业分析,是发现他行为问题的由来,我不明白:这一分析怎么就成为:将扎人动作与弹钢琴相比,将杀人称为艺术?——后面的话本来就不是我的话,更不是我的意思,诸位愤怒的网友与先生们:您们不能将您们想象的东西加在我的话语后面,然后,对”此话+我“进行轰炸!我不能接受您们这种批判。
      药家鑫的案件,真正有点评价值的不在于他本人将受到什么处罚,而在于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相似的家庭,如何让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警醒;任何艺术、技能、知识、学历,只有在让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其价值。
    这才是我分析的初衷……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周,因为药案开庭审理,多家新闻媒体在采访并调查药家鑫的犯罪心理。作为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的我,也对此案一直关注,我关注的是,一位家庭完整,父母非常认真并倾其所有地教育培养的独生子,他自己钢琴考级十级也说明他曾经历的辛苦与努力的过程,那么,为何这么简单的一个交通事故,他竟然拔刀捅人家6 刀?致人于死地?……
    首先,根据一些情况可判断,他的行为是偶发的,根据其一,随身携带作案凶器并非有指向性。我在问卷中曾了解了他随身携刀的原因,他回答是因为去城郊结合部教琴,觉得自己年龄小,又独自开了一辆显眼的新车,怕人抢劫,于是买了一把锋利的刀,显然,买此刀初衷是防身。其二,交通事故也属于偶然,撞谁是谁,他先后撞过两次人,都不属于事先认识、也无仇无怨的人。所以,他此次犯罪的性质属于偶发无疑。
     其次,他的犯罪心理是偶然中有必然,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他在早期媒体对他动机调查时曾回答了他作案当时的想法,其回答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丝毫的“城府”,他完全不知“他的如实回答”如何能够激起社会更多的愤怒:“我听人家说农村人难缠”,“撞伤不如撞死……”。至此,谁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无知与冷漠。在药家鑫的脑海中,完全没有做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即人命关天的理念),在他的脑海里,有的仅是如何摆脱眼前的麻烦,有简捷并快速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所以,我从一开始点评他的犯罪心理时,就提出,虽然他来自一个完整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的心理上有严重的缺失,即观念的缺失,敢于担当的责任与勇气的缺失(这本属于男人该有的秉性),还有情感上的缺失(对痛苦或苦难的感受反应)。
    我认为,此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他的心理或他的想法有没有代表性?甚至有没有相似的人做过与他做过与他的做法相似的事情?这才是我们关注这一案件中的心理问题的关键。
    我看到我博客中许多留言:质问我为什么替药家鑫开脱?为何用弹琴动作习惯来解释他的扎人动作进而减轻他的主观恶意……,其实,我的分析不存在任何开脱他罪责的意义,我只是通过他成长经历与完全突发事故的情境说明他为什么会一下子出现这种既愚蠢又让人费解的犯罪行为而已,这方面的解释并不等于肯定他的行为,更不可能因此减轻他的罪责。
    谁都知道:社会上在药案之前就有过这种说法“撞伤不如撞死”,大家可能还记得:曾有过“撞人后不救人反而倒车继续碾压的”真实案例。此外,说农村人难缠,在许多电视剧中也有过类似的故事……,如果没有任何社会背景,药家鑫何来这类话语?这才值得我们反思。
   我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很多案件都可以折射出社会中的缺陷。如果一个案件发生,只认为杀掉一个人就万事大吉,那也是一种无知。(李玫瑾)
发表于 2011-4-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声叹息!
发表于 2011-4-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当年,李玫瑾亲赴云南对马加爵问卷调查,说马杀人是人生观扭曲,只字不提社会应对此悲剧应负的责任;当年,李玫瑾表示高度赞同“上访户都是精神病”。
发表于 2011-4-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失道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 那些学来的技术只会杀人伤人无数......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失道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 那些学来的技术只会杀人伤人无数......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1-4-6 14:25

赞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1:12 , Processed in 0.0199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