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3934|回复: 27

(转帖)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孙瑞雪著《完整的成长》

儿童用情绪帮助自己调整内在世界,同时,儿童的情绪和妈妈的情绪天然地处于共生状态,儿童也能对其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

一位父亲告诉我:“如果是我抱着孩子,他就会安静地和我对视,我们就这样连接着、交流着而如果是我妻子抱着,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因为,我的内心是平静的,而我妻子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是起伏不安的。”这是父亲对自己刚刚出生两个月的新生婴儿的观察。

婴儿不是认识到妈妈的情绪,而是和妈妈的情绪共生,也易于和其他成人的情绪共生。在儿童期,和妈妈共生的首先是情绪,这使得儿童对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觉察力。凭着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儿童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儿童过于弱小,生存是儿童的潜在的本能愿望,所以对情绪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来防卫、保护和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儿童一面努力剥离着共生的情绪,一面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对成人的内心世界的觉知,这就是生命的智慧。

悦悦对妈妈的情绪好像有天然的预知力。悦悦2岁多时,每当妈妈不同意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要去阻止她的时候,悦悦总是着急地大哭。妈妈想,这孩子情绪怎么这么急躁。3岁多时,有一次,当妈妈又去制止悦悦的行为时,悦悦对妈妈说:“妈妈你别生气了。”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妈妈觉察到,原来自己的内在有一股焦虑、生气甚至愤怒的情绪正在升起

真实的情况是:在悦悦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的情绪突然在她自己的内在升起,情绪的迷雾还没有完全酝酿、扩展出来,还没有变成一种氛围的时候,悦悦的情绪就已经跟妈妈的情绪一体了。当妈妈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出现,但却还未被妈妈感觉到的时候,悦悦就会开始哭闹。2岁以前,悦悦虽然从妈妈的身体里走了出来,身体上是分离了,但是在情绪上尚未和妈妈的情绪剥离开,依然和妈妈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体”,意思是就像还在妈妈身体里共同生活一样。悦悦不知道那是妈妈的情绪,她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就像悦悦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她认为她和妈妈是一体的。现在,虽然身体不共生了,但情绪上她仍然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

在儿童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出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3岁多的悦悦终于发现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自己生气了,这就是情绪上的成长。

2岁多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悦悦急躁的大哭是因为悦悦不同意妈妈当下的做法,实际上那是因为她和妈妈愤怒、焦虑的情绪产生了共振。随着年龄的增长,悦悦对情绪的熟知度越来越高,她的内在开始具有辨识能力,同时她也在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当妈妈内在的情绪刚一冒头,尚未释放出来时,悦悦就可以用语言告诉妈妈:“妈妈你别生气了。”当悦悦这样说的时候,她已经从妈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了,她不再有之前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这时候,悦悦妈妈才觉察到原来是自己生气了。悦悦的发现让妈妈觉察到了自己,悦悦妈妈说:“我女儿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情绪上的问题,我现在才逐渐了解了我的情绪。看来我的情绪还处在童年时与我母亲情绪的共生状态。”

共生是客观和天然的状态,如果父母情绪较为成熟,内在较为平和,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就比较清晰,孩子情绪成长的空间就相对宽大和良好。共生的这段特殊的时期,可以使儿童极容易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爱孩子的,孩子的情绪依然是和母亲共生共感,和母亲浑然一体。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与生命的连结。

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辨识的过程,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的负责。而这个剥离必然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无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地脱离出来。因为情绪还没有被自己深切知道“这是我的”,我的我应该为我负责。这就是大多数成人喜欢抱怨,内在总以为“是你导致我生气的,都怨你。”这种游戏就不断重复着。

逐渐创造出的自我首先区分了“你的好吃的”与“我的好吃的”这种物质的东西,然后基于物质,儿童进一步学会了区分了非物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情绪”与“我的情绪”。这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区分“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区分出“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 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积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没有得到充分成长。

童年时期孩子由什么样的成人陪伴,这非常关键。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没有走出共生状态,儿童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除非给儿童爱、自由和规则,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悦悦妈妈不启动焦虑或愤怒的情绪,而平和地与悦悦交流,即使悦悦的认知尚未发展到能够理解妈妈的要求,悦悦也不会被妈妈的焦虑或愤怒情绪所驱动。如果认知水平发展到了可以理解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接纳。在童年期,儿童对情绪的敏感度高于对认知的敏感度,因为认知是后天逐渐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核心是,很多成人无法做到不启动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情绪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还停留在与自己妈妈情绪共生的时期。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婴儿就必须发展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同时向这两个方面迈进: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质的、文化的、人的关系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智能,发现并建立与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这可以被称为客观世界。向内走,走向内在的生命世界,开拓一个丰富的、生动的内在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灵的、认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观这是“自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环境,并以此连结外在的世界。这可以被称为主观世界。

儿童渴望认识外在世界,也同样有认知内在世界的内驱力,而情绪就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只是我们忽略了它,或者我们自己的这个景观本身就是一个空白。

幼儿园门厅的钢琴下,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专注地玩耍,起身时他撞到了头,便大哭起来。妈妈忙跑过来,拥抱着孩子,边揉他的头边安慰说:“好了,不痛了,不痛了。”孩子恼怒地捶打着妈妈,妈妈更加急切地揉孩子的头妈妈以为孩子是因为撞痛了,所以着急忙慌地想缓解孩子的痛楚,但是孩子生气地推开了妈妈。

妈妈坐在孩子的对面,无助地看着他。老师坐在孩子的身旁说:“你很恼怒自己撞了头,是吗?”孩子突然就不哭了,似乎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在然后他舒了一口气。老师又说:“你知道了,就不会再撞了。”孩子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内在。好一会儿,他回味过来,然后思考似地离开了。妈妈很惊讶,她急切地走到老师身边,问了老师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刚才真正的问题所在。老师说:“你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告诉他一样。” 妈妈说:“我怎么能知道他内心怎么了?”

这个提问非常关键。如果我们成人对自己内心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那我们对内在的一部分情绪自然也不会了解,也就无法使用发现和感觉到孩子内在的情绪,并给出一个相配对的合适的词汇了。茫然和不知,常常会使我们无视孩子的情绪,或者破坏、压抑孩子的情绪,甚至责难孩子的情绪,排斥孩子的情绪。

所谓知道情绪,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绪。表述得准确达意,情绪就能好转。这就像我们从一面奇特的镜子中看到了内心的自己。例如刚才的孩子,主要的情绪并不是“疼痛”这样的身体感觉引起的,而是由“惊恐和恼火”这样的心理感觉引起的。

一位妈妈这样告诉我:“我常打断我儿子说话,把他后面要说的话帮他说出来,有时我儿子就哭着说:你又打断我了,我要说什么都忘了! ” 孩子的哭是因为什么呢?是思维被打断了吗?还是表述被打断了?还是表现被打断了?还是一种能力的告白被打断了?都不是,是情绪。

因为前面所列举的都是在一种情绪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在一种不想被打断的情绪中,或者在一种期望被打断的情绪中,或者不在任何情绪中,就不会有焦躁的情绪了。打断情绪的是什么呢?还是情绪。如果你没有不想听、想打断之类的情绪,怎么会打断他呢?对许多成人来说,情绪似乎就像竞技赛中的篮球,放在手里、身上都是个负担,放在心里更是难受,需要将它快快扔出去。如果成年人将它投到了儿童身上,儿童会将它哇哇哭掉。儿童的模式是正常的,他通过哭让情绪释放出来。

通常成年人会采用什么方式将情绪投到儿童身上?一般的模式是控制不住地说、斥责,甚至打骂。大部分人是以说为快。说得多、说得语重心长。

有一天,儿子对妈妈说:“今天,我打了妹妹两次!”妈妈吃惊地问:“为什么?”儿子说:“你打断我说话的时候,你的情绪都不好。你把坏情绪都给了我,我就把坏情绪给了妹妹!”

孩子比妈妈对生命内在的东西看得更清楚、感觉更敏感,因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绪才会走出情绪,只要他不被强制。

还是让我们回到生命的河流中来表述这个问题吧。我们已经说过情绪必须流动起来的故事。那个小小在大厅里大哭,老师闻声赶来问发生了什么事,小小说他刚才打乐乐了,然后他向乐乐道歉,乐乐不原谅他。他就太难受了,要哭一会儿。小小又开始放声大哭,小小需要独自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把沉甸甸的情绪通过哭流淌出去,而不是传给别人。过了一会儿,小小看上去轻快释然。
发表于 2011-3-2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感恩先生。
发表于 2011-3-2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谢谢先生!
发表于 2011-3-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这几天我也发现,只要我的语气中稍带了一点点的不满,孩子马上就像长了角一样和我对抗,过会儿我问他,刚才怎么这么厉害,他说因为你生气了,呵,问题还在我身上啊。
发表于 2011-3-2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中午我家曈曈突然大哭大闹,这是他很少发生的,我分析了下原因,当时他午睡的时间已经过了,他打了几个瞌睡,然后就来精神睡不着了,一直闹着要玩。而我一直希望他能早点睡,因为当时我的确很累,我每天都只能在他午睡时休息一下,所以一直期盼着他能睡觉。可是他睡不着,我的心里很急。他开始的时候小闹,后来我以为说说他的心里话能让他舒服,我就说“宝宝有些困了,可是又睡不着,妈妈又很想宝宝睡觉,可是我就是睡不着。”他听了一会儿,很静,后来就开始大哭大闹,怎么哄也没有用,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嘛。看了先生的帖子,是否他现在还有和妈妈的共生情绪在,我内心的不平静,造成他很难过。真的应该让自己好好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发表于 2011-3-28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又仔细看了一遍,感谢先生!

这里有个帖子介绍孙老师的视频,刚看完2集,说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爱,我们不了解孩子,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该怎么做?http://www.37ct.com/thread-45144-1-1.html

再次感恩先生!
发表于 2011-3-3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跳舞的小人 于 2011-3-30 14:18 编辑

我不是孙老师的fans,但我从孙老师的书里学到好些要紧的细节,我特别感激在初为人母时有这样的良师指导我如何对待孩子,以及自我教育。

说到“情绪”,我没有刻意提供女儿这方面的帮助,只是在应对她的情绪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时,我更多地参考了孙老师的方法。由此,我觉得与孩子的相处是轻松快乐的。但我最大的得益是自我认识的加强和心态的调整,对我青少年时期郁积的情绪的理解和释放。可能就是三七上人人爱说的“化性”的一个方面吧。

很多人提及蒙氏或者孙老师的教育理念,便说“爱和自由”的教育,早晚让家长体尝自由无边的苦果。难怪孙老师去年各地的非公益课程,都特意强调了“规则”。

我不谈教育大方面,孙园最让我赞赏的地方是她的“平等”。我家长辈很喜欢问女儿的一句话就是:“你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老师最喜欢谁?”女儿总这样回答:“老师平均爱我们每一个人。”至于“表现如何”这样的话对孙园的孩子来说可能跟古文一样不知所云。要表现什么?表现给谁看?孙园让我动心的就在这里——以规则约束所有的人,老师也不除外,“权威”无用武之地,孩子们不会看老师眼眉行事,自己的价值不靠老师评定。如果孩子特别青睐哪位老师,一定是这位老师对她胃口,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老师,决不是献媚或者屈服于强权。

具体到任何事件的“自由”都是受一定规则约束的,但内心的自由却是无边的。如果能在情绪的处理上真正体现为人父母的慈爱,我想孩子长大了就会真真实实体会到平和与幸福。
发表于 2011-3-30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跳舞的小人

一个老师遇到你这样的妈妈,一定一样很清净自然。真好的。
发表于 2011-4-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养育孩子遇到很多的问题,几乎都能从先生的贴子中找到答案,感恩..................!
发表于 2011-5-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是指引,我要继续化性,静心,反省!
发表于 2011-5-15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庄先生,回头看自己带孩子的过程,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哪怕是一些潜意识中的,没有很明显表现出来的情绪,孩子都能很敏感的感觉到,因为孩子爸爸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在家,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时累了就会情绪不好,对孩子爸爸的态度也不是很好,结果造成孩子不愿和爸爸亲近,心情好时还能和爸爸玩一会,心情不好时特别时刚睡醒时,只要看到爸爸在身边,马上就说爸爸你走开,一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来了三七网之后,才明白原因在我这里。
发表于 2011-5-15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当我生气的情绪还没表达出来时,孩子已经先发火了,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要想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我们成人先自身成长啊!
发表于 2011-5-1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遍这个帖子,是不是可以得出,如果要阻止孩子做什么,给他一定的规则的时候,只要平心静心不带情绪,孩子也不容易有过激的情绪。
发表于 2011-5-1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个人觉得,孩子某种特质,都是我们大人本身的映射。
孩子耳濡目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感染他。
所以,身教重过言传。
只要我们成人本人能够认知自我,洞察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
那么孩子,会和我们一样,朝着同个方向迈进
发表于 2011-5-1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教重过言传

反省自己,做个快乐的母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9:37 , Processed in 0.0291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