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3581|回复: 36

停下来,静心享受一杯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ed8bf0100jcys.html

从去年五一, 我和姑娘第一次触摸古琴, 在古琴老师那里看到了茶道.

今年想学习品茶以及茶道, 欢迎各路茶友捧场哦!
发表于 2011-3-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喝杯好茶。清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茶弹琴(转帖)

作者:王梦石
     琴与茶的缘分很深,同样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发现了茶。不仅发现了茶,他还发明了琴,传说是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古琴的样式流传至今,其中就有“神农式”。
     琴与茶自古是文人雅客们自娱的精神享受。琴为八音之首,泠泠七弦无俗韵;茶是草木中的精灵,秉天地至清之气;清微淡远的琴音与清、静的茶道精神隐然相合,琴茶如那千古的知己,心有灵犀,意在言外;琴茶如那金风玉露,一朝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琴茶一理,当心中的烦虑荡净,心神便与琴茶的韵律真正相合,最终也就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有听琴品茶的雅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与琴茶相伴,作有《琴茶》一诗:“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写过《茶笺》的明代文人屠隆曾说:“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是否。纵不善操,亦当有琴。”
     听说学琴并非很难,有位老叟偶得一张好琴,练了半月,竟能弹出《仙翁操》、《秋风辞》等简单乐曲来,人家时年六十有三。我生也晚,初知天命,尚未老朽,何难之有?况且我只是对茶弹琴,自娱自乐,灵茶有知,应不会笑我。
     于是到古琴馆去购得一张名匠斫制的古琴。梧桐良木,前宽后窄,上圆下方,是最常见的仲尼式。我书房狭窄,搁不下琴桌,便把琴固定放在摆着紫砂壶、品茗杯、随手泡和茶叶罐的桌上,正好与茶日夜相伴,玉体平卧,如同睡熟的美人一样。琴也有琴额、肩、颈、胸、腰等,镶嵌的蚌徽是她佩戴的珠宝,琴轸下棕色的绳穗是她秀美的发辫。因此我给琴起个名字叫“侍茗”,听起来好像是给茶做婢女,实际上二者情同手足,亲如姊妹。
     我自从有琴伴茶,便少了些寂寞,闲暇时用朴拙的紫砂壶泡上一壶普洱茶,在氤氲茶香中正襟危坐,按照减字谱上“挑勾抹剔,托劈打摘”指法,拨弄几下琴弦,竟然也能发出悠悠的美妙声音,再啜上几口普洱老茶,倒也有几分古韵陈香的感觉。醉翁之意不在酒,听琴是听弦外之音,品茶也是品的茶外之味。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因其特有的音质和品格,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宽六寸,象征六合。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13个徽,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与4年一次的闰月。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最初有五根弦,按着宫、商、角、徵、羽,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宋以后,人们总结了纯粹完美的琴音,提出了“奇、古、透、润、静、圆、均、清、芳”,以达这九个字作为衡量琴音的标准,称作“九德”。这九个字,是指一张琴上的声音,应该具备的九个特点,都具备了就是九德兼全的,才可以称作声音纯粹无少疵病的琴。  
     古琴曲都是标题,古代所传琴谱,以汉字简笔记写音位,但节奏无定,因此同一首乐曲在各传派中,解释不一。这就给演奏者理解乐谱,提出较高文献修养的要求。传世古琴以唐琴最古,在故宫中,就有四张唐琴,分别是“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和“飞泉”。古琴是负载着久远的文化的,纯粹将其作为供表演的乐器是舍长取短。
     古琴历史几乎与中国整个文明史等长,而且没中断过,积累宏富,许多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往往将学习古琴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必修课。古琴的琴音被美国人称为人类与宇宙对话的声音,1977年,美国向外星球发射了一颗探索卫星,播放了中国的古琴曲《流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之音韵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而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吟猱注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古琴的声音是让人迷恋的,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凝重。我特别喜欢注、猱、揉、吟的指法,它们让人真正体验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如郭熙《早春图》中卷云皴的山岚萌动,又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那样的绵绵不断,遥远至时间深处。每一次弹《忆故人》,起始的泛音过后,那一段反复的猱吟,让我感觉到七弦琴在手指下似乎呜咽起来,像是一缕似断似续的烟,想要连在一起,但其实已不能,它们无望地上升,企望在上升中再续前缘。故人慢慢地走进琴声,那是我的故人,还是古人的故人?琴弦吟哦着,颤动着,感觉心就一点一点怅惘起来,然而终究是空落落的。也许这是因为今天人和人之间没有了山阻水隔,无须鸿雁传书,看淡了心心相印,羞惭于思念深情。我们不需要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故人,也不必款款情深地怀念故人,也许我们也没什么故人了,故人如空气散向四方,再见面都是新人了;而今人很快又成了故人,消失在城市的皱折里。我们的回忆不再是一条河,只有一些碎片,偶尔泛起在日子与日子的空隙。那些碎片上,有我们自己的气息。可是,那是自己吗?连我们自己也成了自己的故人。
      当像心碎的柔波一样的散板开始在指下抚出,当最后一个泛音留下一种远望般的凝视,我觉得回望的渴望,也许不一定是灞桥作别,亦非折柳送行,只是一种弥漫在空气里的气息,有茶香酒意,有依恋伤情。在某一个雨夜无眠的时空里突然就让这种气息包裹。
      这就是古琴,它会钻进你的心,但一切又似乎是淡淡的,可是它会停在那里,不时地从你心里浮上来,飘散,回旋,再回来。
      当然它也有汹涌澎湃的时候,比如《流水》,七十二滚拂指法营造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境,心情由不得不随之激荡。所以,我是觉得钟子期要做知音其实也不难,大概是伯牙太傲慢了,以为古琴乃书生墨客之雅事,山野之间怎有人会意?也是不料碰到了高人。的确,弹出“洋洋乎志在流水”无长年之功不行,伯牙可是三年拜名师成年苦学,又半旬面东海听浪,才有所悟。不过,古琴的澎湃我感觉依然是悠远的,不是那种爆发一下就过去了的,它会重返,在间或的某个段落于手指底下涌起。
      所以,无论《广陵散》的激越,《潇湘水云》的水光滟潋,《平沙落雁》的轻灵逸气,或者《醉渔》的酣畅洒脱,在各个不同的曲子之上似乎总还是氤氲着一种回肠荡气的悠远,仿佛升起一缕缕淡烟,不肯离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三千年

周朝,古琴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古琴谱十分丰富,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都有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音乐家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与学习

说起古琴音乐的欣赏与学习,我觉得不仅是寻根,更重要的是通过究根寻源使之具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个人以为《礼记·乐记》属必读之文。《礼记·乐记》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开始,一一阐明“音乐以情感为中心、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等等,论述了包括音乐起源,音乐创作和欣赏,音乐功能及作用众多内容,虽然其中的某些观点各人理解不一,接受与认同各异,但作为中国的音乐典籍,确需一读。
    有一本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觉得也很好,该书五编,包括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誓一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各个时期前人在音乐方面如何论述“情与德(礼)的关系、声与度的关系、欲与道的关系、悲与美的关系、乐与政的关系、古与今(雅与郑)的关系”,等等。孔子、庄子等人对音乐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孔子的音乐审美的原则是 “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庄子的特色是推祟自然之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茶叶五行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3-20 17:17 编辑

http://www.37ct.com/thread-21791-1-1.html


绿茶:五行属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红茶:五行属火,代表茶有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

黄茶:五行属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白茶:五行属金,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属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我去了一个雅静的地方, 品茶听古琴, 感觉真的非常好!

入进去了,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这是一个得茶道大姐说的禅话。

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一门不是入进去了就再也走不出来了的境界。

我对中医入迷,对古琴入迷, 现在又开始入迷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众茶聚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ed8bf01017okw.html

前不久,厚朴中医学堂的“厚朴第二期学员”的茶道课的最后一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了十一种茶。
   哈哈,您能否对号入座呢?猜猜啦....

   不卖关子了,下面报报茶名:

   熟普洱;老六堡;西湖龙井;滇红;正山小种;台湾乌龙;东方美人;古树生普洱;凤凰单枞;武夷岩茶;铁观音

   哈哈,您猜对了几种?都品饮过否呢.....看着图片回味一下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喝茶的智慧》——养生养心中国茶

发表于 2011-4-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沙1131 于 2011-4-7 22:42 编辑

喝过熟普,生普,茶头;西湖龙井,茉莉花茶;正山小种;台湾乌龙;东方美人;古树生普洱;老枞水仙;武夷肉桂;铁观音,坦洋功夫,福鼎白毫。

据一位老师说茶语:花茶是用来放松心情的;铁观音是用来分享成功的;普洱则宜于儿时好友重逢回忆童年时光(那种朽木的味道特别象我儿时老家下雨天木屋檐散发出的味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5 04:59 , Processed in 0.0310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