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673|回复: 10

顿悟、渐修两种修行方法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4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1-24 12:31 编辑

录自《圆觉经》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译文】善男子啊!一切众生都能证得圆觉而成佛。如果遇到“善知识”,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随时修习,便有顿悟和渐修两种成佛途径。如果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无论众生根器大小,都能修成佛果。
    大师释疑
    善知识:依正法引导别人向善者。
    因地法行:即发心、立志学佛的动机。
    顿渐:即“顿悟”和“渐修”两种觉悟成佛的途径。
    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悟”。
    学佛一得:看人要看后半截
    佛祖认为,“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也就是说,无论男人女人、富人穷人、贵人贱人、好人坏人、善人恶人、聪明人糊涂人,乃至于畜生、恶鬼,只要勤于自修,都能成佛。
    有人会想,佛祖为什么不论好歹、不分善恶呢?怎么能让坏人、恶人成佛呢?其实不是佛祖要让他们成佛,而是他们经过自修后,确实能够成佛。
    有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兄弟偷了当地村民的羊——这在当时那个偏远又笃信宗教的地方,是很严重的罪行。这对窃贼很快就被抓住了。当地的居民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对兄弟的额头上被烙上了“ST”两个字母,这是“Sheep Thief”(偷羊贼)的缩写。这个印记将伴随他们终生。
    其中一个兄弟羞愧难当,逃离了这个村庄,再也没人听到过他的消息。另一个兄弟留下来了,并决心用自己的行为弥补过去的错误。
    起初,村民们对他仍心存怀疑,不愿意跟他交往。但是,这个年轻人却不因此动摇弥补过失的决心。村里不管是谁病了,他都会跑过去用暖汤和爱心来照顾他。不管是谁家的活计忙不过来,他都会跑过去帮上一把。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意伸出援手。而且,他从未为他的善行收取过任何报酬。他似乎把帮助他人当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年轻人慢慢变老。一个游客途经他们的村庄,坐在路边的一个小餐馆吃午餐时,看见了这个额头上烙着“ST”的老人,他还发现,所有的村民经过老人身旁都会停下脚步,表达他们的敬意,小孩子也会停止玩耍,给老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外地人十分好奇,问餐馆老板:“老人额头上印的那个标记是什么意思?”
    老板回答:“我不清楚,我想是‘saint’(圣徒)吧!”
    凡世的人由于嫉恶如仇的心理,也许是图省事的心理,看见干了坏事的人,就想直接把他钉在耻辱柱上,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为偷,终身是贼。”不是这个人终身都会做贼,而是其他人终身都会把他看成贼。而实际上,一个做过贼的人经过努力自修,也可以变成圣徒,变成佛。所以佛祖说:“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但是,要变成圣徒或佛,也没那么容易,要以自修为前提。如何自修呢?首先当然要有一颗向善之心,其次要讲方法。佛祖所说的“顿渐”二字,就是修行的两种基本方法。“顿”是顿悟,“渐”是渐修。这好比写文章,顿悟如同灵感迸发,下笔千言,自成妙文。灵感是因为受到某人某事的触动,好像只有在这个特殊时刻才会迸发似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叫做“文章自天成,妙手偶得之”。渐修如同练内功,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功力上去了,写任何文章,都中规中矩,颇有可观。功力极高时,喜笑怒骂都是艺,信手拈来即文章。
    顿悟和渐修并非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往往顿悟中有渐修之功,渐修中有顿悟之力。如果没有妙手,即使来了灵感也写不出妙文。而妙手是靠渐修得到的。如果没有灵感,老是遇到一些解不开的障碍,功力也上不去。
    在释迦牟尼时代,顿悟和渐修合一,并没有被分开运用。两者明显分开,大概起于唐代神秀与慧能的门户之争。当时二人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据宋《高僧传》载,神秀“俗姓李氏”,“少览经史,博综多闻”,而且据其他史料记载,神秀身高八尺、英俊挺拔,是个让人一见倾心的人物,为弘忍座下大弟子。慧能只是樵夫出身,相貌矮小粗陋,且一字不识,因为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心里产生感应,所以跑到蕲州双峰东山寺,向五祖弘忍学习佛法,以居士身份在寺中打杂。所谓居士,就是未曾出家而守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的人。
    有一次,弘忍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谈学佛心得。神秀以“声闻乘”的修行理论为依据,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要义是“勤拂拭”,强调渐修之功。弘忍见了,认为尚未见道,但写出了修行人的修行观,并要求寺内大众照此修习。
    打杂的慧能以“菩萨乘”的理论为依据,也出了一偈:“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此偈的要义是“无一物”,否定渐定之功,强调顿悟之力。
    弘忍认为慧能有慧根,遂秘密授以衣钵。又怕其他弟子加害他,命他持衣钵去别的地方传法。慧能逃到广东,过了十几年才开始招收弟子,传授顿悟法门,主张“直指人心,是性成佛”、“一念思量,化生万法”、“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是为禅宗南宗。而神秀则成为禅宗北宗的领袖,传授渐修法门,主张“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见于张说碑文)”,以及“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楞伽人法志》。神秀享誉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备受女皇武则天尊崇,死后谥“大道禅师”。他的两个弟子都被朝廷尊为“国师”。不过慧能的弟子神会后来也受到朝廷推崇,死后赐谥“真字大师”,他还为慧能争到禅宗六祖的正统地位。
    以上禅宗南北宗正统地位之争,也可以说是顿悟、渐悟两种修行方法之争。不过这种争论主要关乎名利、权势,跟修行本身似乎没有必然关系。而且争执不休的并非慧能和神秀这两位大师,而是他们不成器的弟子们。据《坛经·顿渐品》载:“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这说明神秀是推崇慧能的,对慧能主张的顿悟法门也不存在“理障”,还产生了学习的念头。这不能说顿悟法一定比渐修法高,只能说明神秀的境界高,并无门户之见。
    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不必理会人家的门户之争,什么法子比较适合自己,就用什么方法。最好顿悟、渐修不分家,随时而用。
    至于最后修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各人的因缘了。学佛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有的人现在很穷,做什么事都不顺利,可是到了某一天,渐修之功出来了,由量变到质变,突然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有的人现在什么都不懂,亦无进取心,可是某天遇到一个意外变故,顿悟了,从此行为习惯完全改变,也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从某个人的过去,很难说明他的现在,从某个人的现在,很难说明他们的将来。如俗话所云:“看人要看后半截。”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轻视不得。
发表于 2011-1-2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1-24 21:18 编辑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r]依彼所作因地法行[/r],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这个才是重点,否则都是隔靴搔痒,不知所云。
明白这个,才明白什么是“顿渐”,什么是顿中有渐。什么是——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
我们不要辜负第一个出场的文殊菩萨。
第二位出场的普贤菩萨。
以及十二圆觉菩萨之悲愿。
发表于 2011-1-2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1-25 10:27 编辑

真明白什么是钝渐,必然明白禅宗心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也必然知道如何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所谓成佛最快最好的方法,如来禅的境界。
亦是《金刚经》所谓“善护念”。
必然了知,觉察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不仅睡觉是梦,活着本身就是梦、幻。本来就是,我们智慧低,观察不到罢了。“非造作故”
也才知道,实在跟什么愚蠢、聪明,业力深重还是浅薄没有关系。
所谓如来无上正修行路。烦恼即菩提,转都不用转,当下即是。就看你般若智慧够不够了。
观世音菩萨云: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不过,跟业力道是无关,却又有关。
才明白什么是顿中渐。如何是《楞严》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发表于 2011-1-25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1-25 08:44 编辑

就此一着子,实在别无他物。
不会此一着子,实在不明白释迦,孔子,老子。
不明白这一着子,想讲经说法,正如《金刚经》《圆觉经》云:邪师说法,谤佛毁法。狮子身上虫,还食狮子肉。
发表于 2011-1-25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1-25 08:53 编辑

明白这一着子,才明白《楞严经》为何说:“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如何是《金刚经》所谓:所谓菩萨者,即非菩萨。
才明白《圆觉经》为何说:“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发表于 2011-1-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1-25 10:12 编辑

这一着子,“拟心便差,动念即乖”,更何况用这么又臭又长的说明,“转相悬远”,所谓“觉明为咎”。
随你精思妙想,乃至证得放光动地,仍旧是“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所不及”
明了这一着子,随你横说竖说都是对的。不过也不会横说竖说了,“为人说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正是说的《金刚经》中也没有的四句偈。
也才能做到《论语》所谓“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

好玄妙,好高远!
非,非,非!
好亲切,好平实!
睁眼也是,闭眼也是。个个不缺,什么都是。
与功夫聪明无关,贵在认得。“但得本,何愁末!”有人说修行会耽误工作生活等,那是根本不认得,“世间法即是佛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无门为法门”,任何事物,本来就是功用。红尘正好修行。莲华正好在淤泥中。“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维摩诘大士曰:平常心是道。伟大神奇蕴于平凡。

才明白什么是“就这心心心是佛”。
此心非我们所谓的思想,情绪,感触。而是能起思想,情绪,感触的那个东西,能起物质世界背后的那个东西。
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此用,离此用”。
实在是“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吾道一以贯之”!
发表于 2011-1-2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这一着子,才能“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正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版啊,我现在对你说的“这一着子”垂涎三尺,就是不明白“这一着子”到底是啥
你发出的小飞镖我根本接不住,
发表于 2011-1-26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那是小飞镖,整个一垂直攻顶的末敏弹。看的我头老大
发表于 2011-1-2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眼一扫那些专业名词我是全不懂,还没看头就大了,头一大根本就不想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眼一扫那些专业名词我是全不懂,还没看头就大了,头一大根本就不想看了! ...
炯炯 发表于 2011-1-26 14: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03:58 , Processed in 0.0232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