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7657|回复: 20

怎样正确补气血--让气血充盈起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正确补气血--让气血充盈起来0
一,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对过去老辈子是怎样生活的,可能没有了多少记忆或了解。也或许说,现代优越的生活所带来的诱惑,把古老而传统的东西丢弃的所剩无几。

前几天,一个外地的老朋友来聊城找我玩,让我陪他到古玩市场去转转。他喜欢古董,我也喜欢研究古董,特别是喜欢收藏钱币。

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个清代的“红木”椅子,使我突然打开了一个缠绕在心里几个月的“结”。

古代的“椅子”,是“厅”“堂”的重要用具,无论待客,还是自用,多是这样的“椅子”。而现代呢?办公室会客,家庭客厅等,几乎全被“沙发”替代了。

沙发可能舒服些,或者上档次,或者时尚。那沙发好呢?还是椅子好呢?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秘密。

人坐在沙发上,有一个弊端:膝盖要弯曲很大,腿和上身离的很近,膝盖部位和大腿根部的血液循环就会长时间处于“不通畅”状态。人每天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坐着的,这“相当长”的血液不畅通,会给健康带来多大麻烦?

古代人不知道沙发舒服吗?先人不会“傻”到这种程度。这就是传统的养生文化,细心的康友,有兴趣的康友,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对照,太多的“古老”却充满了这种“养生”的智慧。

再看一个生活的实例,外国人发明了“座便器”,坐着很“舒服”。我们大多数也都用上了这种“时尚”,可便秘的人多了。为什么?使不上“劲”。大便的时候要用“劲”,要运“气”,蹲着大便,“封”住了通向腿部的“下行”之气。

祖先不知道“坐”着舒服吗?祖宗们不会“笨”到这种程度。

我们可以和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对比,考究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底蕴是最深厚的。处处充满了“爱国”,就源于对祖先的这种智慧,这是发自“骨子”里的敬佩和叹服。

二,补气血  传统的是最智慧的

现在的健康热,保健热,风靡全球。喜欢养生的康友越来越多,补气血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在和康友交流中,这个也是询问最多的问题。

可今天说一点,明天讲一些,始终不能全面地、详尽地给每个康友说得那么详尽,因为我始终不能很好地把这些问题贯穿起来,比较系统地探讨这些问题。

上面这个“椅子”的感想,让我有了一个思路,也就是上面我说的那个“结”。我想,我们应该结合下面这些问题来探讨。

古代人是怎么补气血的?远古时代的先人怎么补气血,我们不知道。但从书籍中,我们能了解,他们总结出来很多“补气”和“补血”的食物;这些经验世代相传,沿用至今,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结论:

1,补气血是以食物为主的。这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由“五谷”生化而来。

2,从这些食物的“性味”属性来看,主要是以“甘”为主。“甘”性食物,主要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这说明,补气血的“补血物质”以能量原料为主。

近代人都知道,“坐月子”主要的食物是什么?鸡蛋,小米饭,红糖;条件允许的,再来个“炖老母鸡”;这些都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什么意思?多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是最好的气血“合成”原料。

这恐怕是最传统的,而却是最“纯真”的补气血之法。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不要再想着寻找比这更好的办法。

这里面也包含了“深厚”的底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牛是吃草的,它不吃其他东西,可它照样“有血有肉”,照样有使不完的“劲”。

牛吃铁了吗?没有。牛吃钙了吗?没有。牛吃B12了吗?没有。

牛就是吃的草,草里什么都有,牛需要什么,草就会给“转化”成什么。

人,也是一样。

关键是吸收和转化功能是否正常。

还是我说的,这就是自然,这都是固有的自然本能。

所以,现代人在“补气血”上,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到处寻找“补”的食物,甚至是药物。其实,补血的食物不在多,而在于吸收和利用。现代人“气血虚”,不是吃的问题,而是消化吸收的问题;或者说,是身体的功能出了问题。

因此,吃好三顿饭,就是最好的“补气血”。

三,正确理解“气和血”的关系

吃,是一种享受。

现代人不光活得越来越累,现在连吃,也是越吃越累。

有时候,我在想,现代人过的还不如牛。

所以,还拿牛来举例子。

过去喂牛,平时都是喂草料,只是在需要干“重活”的时候,喂些“豆”料,特别是黑豆,这样干活有劲。

所谓“劲”,就是能量,力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

人与牛是有些区别的,人干活要有劲,需要吃一些“肉食”,这样才有劲。

因为肉食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能帮助人体吸收和转化。

这是人与牛的自然不同之处。

人吃了食物,主要转化为能量,能量有了“多余”,才会转化成血液,然后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交换)储存,这叫“补血”。

当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吃的食物直接转化成能量,这叫“补气”。

当身体需要能量,而身体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直接转化的时候,就会动用“储存”,这也是一种“补气”,这叫“血为气母”。

当身体有劲的时候,气强,才能“保质保量”地,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才能“吃饱喝足”欢快地干活,这叫“气为血帅”。

当身体老是动用“储存”,经常处于“透支”状态,这叫“耗气伤血”。

当身体的储存耗尽,食物补养又跟不上,再继续“透支”,这叫“气血双亏”。

三,补气血的误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补气血”的重点,不在“补”上,而在“养”,养既是补,养是最好的补。

这是第一个误区,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看“补气血”的时间:

白天身体处于劳作状态,三餐进补的食物主要用于“消耗”,即使有“剩余”也是较少的。

所以,白天身体补气血的时间很少或者没有。

那么,要想白天能补气血(或者多补点血),就不要太劳累,中午睡个“午觉”,这就是“以养为补”。

晚上身体处于修补状态,所以身体“补气血”主要在晚上。

那么,晚上按时休息,特别是不熬夜、劳神,这就是“以养为补”。

从这点来看,“补气血”不是某阶段的工作,是个要“好好补养,天天向上”的日常工作,这也是我们一个最大的疏忽。

再看药物“补气血”的误区:

“补气血”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补血的药物,二是间接“补气血”的药物。

直接补血的药物,是按西医“贫血”的原理。血液里红细胞减少,就是贫血,就补上面提到的铁、钙、B12之类。这个问题,我在上面讲了,吃好三顿饭,什么都不会缺;我在其它文章里也讲了,只要经络畅通,各项功能正常,缺什么身体会合成什么。

我们不应该把心思放在“补”上,而是着眼于身体的调理上。

中医的“补气血”,就是着眼于身体的调理。这种药物的原理,是以调理身体来达到“食补”的。

但是,中药是把“气”和“血”分开来补。看起来都是补,可目的和效果却是大大不同的。所以应用起来,就要慎之又慎了。

咱们先说“补气”的药,补气在治疗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目的是为“补血”打基础;身体康复需要的是补血,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什么原理呢?补气的药物,用现代科学的分析,就是引起神经兴奋,细胞活跃,促进了血液循环,身体里的储存能够顺利地转化成能量。

这是关键所在,它不是给身体补充能量,而是刺激“存血”化转成能量。

就像“抽烟来神”、 “喝酒来劲”,这种“补气”是耗费的“血之气”。

如果身体的储存“丰足”的话,这种提取尚可勉强一时;而如果久病虚弱之体,无存可提,那么疾病只会短期“见轻”继而是加重,甚或引发其它问题。

可看药物补气,只是“权宜之计”,只能偶尔为之。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只要经络畅通,只要功能正常,完全可以不用。

充满“一身正气”,何用“补气”?

食物补血就是补气。

也是最好的补气。

咱们再看“补血”药物。

倍受推崇的就属“阿胶”了。

“胶”之物是直接补血吗?不是,是间接补血。

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凝血”作用,可以使血液变稠、变粘,可以让伤口愈合的快;可以这样说,它的作用就是“堵漏”的;这边补“血”,那边漏“血”,这血永远补不上。

手术康复期,月经淋漓,各种出血症,这些情况用了阿胶肯定好。其它情况呢?就要另说了。现代人,血液本来就粘稠,再这样补法,瘀堵会更加严重,疼痛的会比原来还疼痛,血压高的会比原来还要高。有没有道理?大家留心验证。

    四,真正的补血

什么是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携氧”和“卸氧”,就是给身体各部位输送氧气的。  

白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防御和免疫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液的任务?血液是个载体,它与各种营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携带着“反应物”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然后再在不同的部位,以不同的“反应物”与这个部位特定的物质再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需要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9种。

水---人体的基本营养,新陈代谢的主要物质。

蛋白质---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营养素。

脂肪---贮存能量的重要营养素。

糖(碳水化合物)---人体基本营养素,能量的主要来源。

矿物质---影响生理功能的营养素。

维生素---维持机体健康的营养素。

食物纤维---焕发生理活性的营养素。

阳光---除了给人体提供热量外,主要起到人体各项生物合成的“光合”作用。

空气---主要含有氧、碳成分,参与人体各种生物合成的“氧化”作用。

只有把这些营养素全面地“化学反应”到血液里,才是真正的补血。

也就是说,血液里的营养物质,要全面,要充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血。

西医上讲的“贫血”,是指血红细胞减少,把红细胞补上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血红细胞管运输,但没有物质“可运输”,光是“空转”,这样不是真正的补血。

中医上讲的“补血”,是吃大枣、阿胶、黑豆、菠菜等,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血。

我们所说的“血液总量”,也不是单单指的血液的数量(或容量),而是血液里营养物质的含量。

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血液容量,那么往血管里加些水,就把血补上了。这样的话,水分会流失,血压(低压)还会下来。

所以只有吃好三顿饭,合理地,均衡地吸收全面的营养,让血液里充满各种营养物质,这才是真正的补血。
发表于 2010-11-2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一个生活的实例,外国人发明了“座便器”,坐着很“舒服”。我们大多数也都用上了这种“时尚”,可便秘的人多了。为什么?使不上“劲”。大便的时候要用“劲”,要运“气”,蹲着大便,“封”住了通向腿部的“下行”之气。

——嘿嘿 这个就要说到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了!以前我也已经习惯在城市里见到的都是坐式马桶,感觉只有一些公用的地方和乡下才会使用蹲式马桶,很少见到蹲式的。但是嫁到汕头之后,让我一开始很不习惯的就是,家家户户都是使用蹲式的马桶,不管是乡下的,还是城市里,不管是家庭里(就连最高档的楼盘,装修无论多豪华,也大部分是蹲式的马桶),还是高档的酒店、饭馆、影院、美容美发店等场所,清一色的蹲式马桶,更绝的是,绝大部分的马桶还没有配备水箱哦,都是边上一个水龙头,放着水桶和一个水勺,如厕后用水勺看情况取水冲洗!!!

刚开始不觉得,后来转来转去都是这样,才惊讶极了,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真的是很节约水资源的,但是汕头本身靠海,并不缺水,应该来说是可以有资本极力挥霍的,但是本地人都没有这么做,老式的家庭也很好理解,比如过去的装修条件限制,但是现在新装修的年轻家庭,也是如此,仿佛是约定成俗一般,就叫人不好理解哩。只能说,有一些约定成俗的惯例在深深影响着潮汕人的生活吧。

可能是这样,所以本地还存在着很多古老的建筑,300多年的历史的老房子还能见到,100多年的老房子随处可见,50年房龄的老屋子更是星罗棋布。复古怀旧在这里有这最好的体现!

扯远了
发表于 2010-11-24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前半段都很棒,跟悠然生老师的思路是一样的,但是第四点就走在主流医学的思路上了,关于中医的分析少之又少,总觉得虎头蛇尾没有到位,意犹未尽,说说我的看法:

血在“精气神”里属于“精”的范畴,“精”可以说是包含了“精微物质”的意思,有“白精”(精液、白带、淋巴液、骨髓、脑髓等)和“赤精”(血液)的区别!
文章最后说:“所以只有吃好三顿饭,合理地,均衡地吸收全面的营养,让血液里充满各种营养物质,这才是真正的补血。”——分析:如果没有全面的合理的吸收到九大营养素,就不能补到合格的血吗?那么前文的牛似乎没有吃很多营养啊;如果全面合理的营养素都吃进来了,就能补到血了吗?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吃的很注意营养均衡,但是还不见得血液很充足。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

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睡眠”!就像前文讲到;“牛就是吃的草,草里什么都有,牛需要什么,草就会给“转化”成什么。人,也是一样。关键是吸收和转化功能是否正常。”

所以,优质的睡眠状态是补血的关键!睡眠的时间段(而不是时间长短)和睡眠的环境以及日常的心态是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转化和利用的主要条件,能否补到血以及补到什么质量的血,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悠然生说的那句话我是很欣赏的:“最养阴莫过于睡觉,最延寿无非是禁欲!”哈哈

像我现在这个点还不睡觉,就补不到好血了!
发表于 2010-11-2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收藏学习了。
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0-11-2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11-2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易懂,很棒!
发表于 2010-12-1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晴暖香 分析得也很好,受教了。
发表于 2010-12-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香香说得很有道理,我刚开始在汕头装修的时候也纳闷厕所没装水箱,要用水勺,现在觉得真是太好了,可以利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很环保!
发表于 2010-12-2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晴暖香
可是如果人的脾胃虚弱,吃食不能消化吸收利用怎么办?有什么好的补脾健胃的方法呢?请指教,谢谢了。
发表于 2010-12-1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多谢楼主。脾胃不好的自然先让脾胃功能恢复。这时才体现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含义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脾胃篇)0
1.“三浊”与脾胃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与脾密切相关。体内湿浊引起的不适和病变,也大多源自于脾虚。
      这里重点说说“湿”。常常听到人们提起“寒湿”,“湿气”,“湿浊”,“痰湿”等概念,这些提法基本相当于中里老师所言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中里的提法通俗易懂,更能方便大众。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会渗入血液,流向全身各处,成为三浊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是脾胃不好,运化能力差,食物残渣蕴积在肠胃,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一部分废物渗入血液,成为三浊。
      这些三浊危害巨大,可能淤塞经脉血管,可能堆在肝脏促成脂肪肝,可能随血液上头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寝不安),可能堆积成脓瘤肿块,可能滋生病菌病毒等等,完全称得上是万病之源。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正好指明了方向,调治各种“湿浊”之病,健脾胃绝对是上上之选的方便法门。
    2.肌肉状况――脾主肉
    脾主肉--《内经》。肌肉松懈,没有弹性,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肉多,说明脾胃不好。
      一种情况是脾胃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气血来濡养肌肉,未充分消化的半成品转变为肥肉,囊肉,堆在身体各处;
      另一种更差,如果脾胃很弱,甚至不能化生出足够的血气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行,身体就会透支肌肉里储存的糖来救急(肌肉是个巨大的糖库,是身体的能量仓库),出现肌肉消烁的现象。一些大伤元气的人,比如经历化疗,放疗,大型手术的病人等等,也会因为血气严重不足,出现类似现象,他们的肉都是松垮夸的,肌肉透支殆尽。
    3.观察婴儿看脾胃
    婴儿的脾胃功能是比较弱的。粥汤类最容易消化,所以刚出生时只能喝奶,渐渐的才能喝粥,吃些细碎而软的食物,到一定程度才能吃干饭。到了儿童阶段依然爱吃甜食(脾之味为甘,甜味是脾对应的味道)。由此可见,对于脾胃虚的人,吃粥饧类和细碎而软的食物是很好的对治方法。――反过来讲,如果你只有吃这类食物才觉得舒服,或嗜好甜食,就说明脾胃比较虚。
    4.嘴唇――脾开窍于唇。
    “脾开窍于唇”,“脾之荣在唇”(内经),脾胃很好的人,吃下食物没一会儿,嘴唇就会变得红润不少;反之,如果嘴唇发白,没血色,很干,爱爆皮,裂口子,明显外翻(脾不束肌)等等,就说明脾胃不好。
    5. 鼻头和鼻翼。
    鼻头和鼻翼是脾胃在面部的反射区。酒为大热之物,所以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就会鼻头鼻翼发红,俗称“酒渣鼻”。
      胃经夹鼻而下,鼻翼发红的人常常是胃中有热。胃热的人通常还会容易饥饿,口臭,牙床红肿疼痛等症状――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胃经湿浊盛,气血上逆,发于头面口腔。深层原因还是脾虚。脾的运化能力不行,使食物蕴积滞留在胃,再加上肠道不是很通畅,食物残渣下行缓慢,积久化热化腐所导致;如果鼻头没有血色,特别白,是脾虚无力化生血气之象,有贫血的可能;如果鼻窝总是很脏,发黑,油乎乎的总象没洗干净似的,或是长疙瘩,说明胃经血气浑浊,湿浊盛,浊物沉淀在鼻翼鼻头。从美容得角度来说,真的想根除“黑头”,调理脾胃才是治本之法。
    6.腹泻和便秘。
    前面讲过,胃热的深层原因还是脾虚。有很大一部分便秘也和胃热有关,食物残渣下行缓慢,水分流失,到大肠时,已变得很干,所以出现便秘。有的朋友做了推腹法以后,发现排便顺畅了很多,这是因为推腹法促进了胃肠蠕动,加速了食物残渣的下行。如果配合每天敲打足三里,按摩小腿脾经,在中脘拔罐,效果应该会更好。
      大便常常不成形,很稀,溏泄,这是脾胃虚寒的原因,而且很可能是脾肾双虚的情况(肾气不足就会引发各种虚寒症)。对治的方法包括温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等穴,每天饮用一杯生姜大枣红糖水,温胃通经,散寒补血,利用推腹法除三浊,运脾胃等。
      7.眼袋。
      人在正常时间睡眠时,血液归肝解毒。熬夜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使血液归肝解毒减少,因此血液变得浑浊;
      另一方面,熬夜时思维活跃,大脑会调用血气维持精力,血气上行的结果是脾胃供血必然减少,消化受到抑制,因此会有更多的消化半成品渗入血液,这也会导致血气浑浊。胃经是血气很充沛的一条经络,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经的起始点,比较容易沉淀浊物,所以熬夜的人常会有黑眼圈,这正是血气浑浊的体现。从熬夜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肝胆和脾胃的相关性。下眼袋的大小,颜色深浅,暗沉还是光泽都能反映脾胃的状况。如果眼带大,浮肿,或者颜色暗沉,发黑都表明脾胃不好,湿浊盛。
      8.痘痘。
      观察经络图,脸上两颊容易长痘痘的地方正是胃经经过的地方。痘痘多,通常是胃经气血上逆,湿浊渗出面部皮肤的结果。靠在脸上涂抹药膏来消除痘痘,可解一时之急。就像在沸腾的饺子锅里浇点凉水,水可以暂时不扑出来,但要想根除,就必须把下面的火关掉。怎样把火关掉呢?除三浊,敲打胃经,健脾胃既可。
      9.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
        脾虚很少单独出现,总是和其他脏腑的失衡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总的来说,容易烦热,爱发脾气,易怒(不发出来,憋在心里也算),便秘,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干痒,舌头起泡,口舌生疮,牙龈红肿溃烂等上火现象的,多属“肝旺脾虚”型,需要疏肝健脾同步进行;而腹泻,大便稀软,溏泄,怕冷,精神不佳,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食欲不振的,多属脾肾双虚型。需要健脾胃与补肾固肾同步进行。当然了,也有肝火旺,脾虚,肾虚同时出现的,比如既怕冷又怕热,既爱发脾气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疏肝,健脾,补肾三管齐下了。
发表于 2011-3-26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我就属于肝旺脾虚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调理,前几天去看了一下中医开的是引火汤+香砂六君子汤,正在喝!
发表于 2011-3-2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 什么时候我才能成这样呢。。。
发表于 2011-4-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三虚了,怕冷又怕热,既爱发脾气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只剩一个月就考试了,我却连书都不想翻一下,最近还老疑神疑鬼,觉得自己生病了。
发表于 2011-4-12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了,多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2 12:06 , Processed in 0.0360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