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735|回复: 27

(转帖)关系大于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3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子勋
   
      “不少家长读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结果读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的关系搞得像仇敌似的。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长自己观察出来的,而不是孩子自身真正存在的。”­

        在4月8日下午进行的全民健心计划――周末公益讲堂上,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专家李子勋的开场白让台下家长惊诧不已。­

       他解释,如今家长习惯于研究教育理论,用理论的眼光观察孩子,于是觉得孩子这里有问题,那里也有隐患。他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眼睛”比喻为“黑屋子里一支微弱的蜡烛”,只能看见被家长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家长习惯于用固化的思维方式观察孩子。

        在长期的亲子关系研究中,李子勋发现,家长总是习惯于用三种思维方式来评价孩子的行为:­
        一是直线性思维方式。简单地将孩子与别的孩子对比,“为什么隔壁的孩子行,你不行?”或是将孩子与书上的描述对比:“为什么你总也达不到好孩子的标准?”这种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父母的评价修正、扭曲,不能自由成长。­
        二是因果不明的思维方式。看不清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把可能是结果造成的表象,看成是事情的原因。比如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与表现,一旦出现偏差就说:“都是因为你成绩不好、表现不佳,家庭才不和睦。”而实际上,孩子的表现可能正是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后果。­
       三是复杂性思维方式。将孩子的某些行为或性格扩大化,并与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挂钩。有些家长认为淘气的孩子可能会变成坏孩子,说谎的孩子就是品行不好。这就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了定性。­

        而实际上,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

        还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试图教导孩子采用更多的正确行为方式,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使他们蔑视权威。家长越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孩子越不听话。­

        关系大于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他强调,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在李子勋遇到的很多个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关系却非常糟糕,其中一些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行。­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

       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父母需要把钱币翻过来多看看孩子的两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喜欢从反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李子勋建议家长,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
      “问题取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总能看到好事背后的坏事,比如孩子成绩好,马上联想到会不会滋生骄傲情绪。而“资源取向”则把问题看成资源,总能看出负面背后的正面。­
        比如孩子爱打架,从问题取向出发,就容易将其视为不良行为加以训斥,而如果从资源取向出发,将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被社会文化所标定、认同的方式去转变,比如从学校的竞技比赛、将来的事业竞争方面来看,那也许就是另一种局面。­

        在李子勋看来,孩子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早恋、人际冲突等,都不是大事。家长如果把这些看成日常情况来处理,淡化问题,就更能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
        应当告诉孩子,这些问题、缺点只是一小部分,他还有很大一部分好的方面。这就把孩子眼中的大问题变成局部问题,孩子就容易从事件中走出来。­

        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不要误读他的“动力”­
        李子勋举例,有些青春期的男生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敌意,并把这种力量转向家庭,比如砸东西、推搡父母等。看上去是爸爸妈妈受伤,而实际上孩子受伤更深。歉疚感与负罪感会一直跟随着他,将来走上社会,可能更容易卷入暴力。作为家长,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应当暂停,各自保留观点,不要陷入纠缠。­
       他建议家长不要从孩子的阶段性爆发行为中推出恶劣后果,而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他是不是在学校不高兴?是什么情绪困扰了他?那么,家长对孩子愤怒、失望的感觉就会有所改变,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的体谅,从破坏性情绪中走出来。­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想惩罚他;一种是认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是的,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的“挫折理论”讲述的就是这个古老的命题: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

       李子勋说,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话的乖孩子,心理学上则重视孩子的“动力”,动力弱的孩子不容易犯错,但也不易成功;动力强的孩子容易犯错,但也更容易成功。
发表于 2010-10-2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时光倒流我也是孩子……换位思考很难啊。
发表于 2010-10-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自己的影子,可是要从内心去改变,尚待时日!努力中...
发表于 2010-10-2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
发表于 2010-10-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是认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是的,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的“挫折理论”讲述的就是这个古老的命题: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
这个道理俺明白,只有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在心里不断重放这句话,才能真正的“换位思考”。大家共勉
发表于 2010-10-23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发表于 2010-10-2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ppy12wxy 于 2010-10-24 10:44 编辑

“关系大于教育”,谨记!
其实从先生的医案中不难发现,先生已经将这条融于治疗中,母亲的化性让家庭关系的源头更温暖融洽。先生会在诊治过程中或苦口婆心或措词严肃的一再提醒家庭关系融洽对治疗的重要。
一直隐约有此感觉:中医被先生运用得像一门艺术,融汇各种知识于一体。让我们这些“外行人”也被深深吸引。
感恩先生!
感恩三七网!
感恩那么多好心人!
发表于 2010-10-2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
关系大于教育.改善家庭关系,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努力吧!!
发表于 2010-10-2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国治老师说的:关系不好,教育无效!

同理呀!

其实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何尝不是如此。要潜移默化转变身边人的观念,前提就是要把关系先搞好!
发表于 2010-10-2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篇文章太及时了,这两天正为别人家的小孩敢做的事,而自家孩子不敢做生气呢!为孩子的胆小而生气,生完气也知道自己错了,这两天小家伙睡到半夜闹腾,明白自己的言语已经伤害孩子了。
发表于 2010-10-27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子勋老师说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我已经认识到了,现在基本上不太会用这些方式。但是,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好苦恼!
前几天老师告诉我说,我们家孩子脾气特别犟,上课时不配合老师(只有他一个人不愿意做手工),吃饭是最挑食的。我听了心理很着急,也很伤心。晚上回家到我对我家孩子说,今天老师表扬你了,说你今天没挑食,菜全吃完了。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不过,好像最近几天他各种菜都愿意尝试一下了。
至于他脾气犟,自主能力差这两方面,我到现在也想不出好的办法。
发表于 2010-10-28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leevy

建议您上养正轩看看,特别推荐寻找中医和洞庭烟雨两位版主的帖子。
发表于 2010-10-2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leevy

看看《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有古国治老师、李跃儿老师的博客和论坛,会找到答案的。
发表于 2010-10-2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两位朋友,我去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0-10-28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有时候感觉作为家长什么道理都懂,但面对孩子有时任性不听话时就会控制不住对孩子失去耐性,很后悔,看来真的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8 06:30 , Processed in 0.0223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